歐洲語言給非洲帶來了什麼?

  非洲大陸,3000多萬平方公里,8億多人口,1400多種語言,由這些語言演化而來的方言更是多達數千種。這些本土語言雖然享有數量優勢,卻仍然勢單力薄,倒是外來的法語、英語或葡萄牙語等歐洲語言總能在官方語言中佔據一席之地。當然,這與非洲那段曾經遭受殖民的歷史息息相關。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非洲掀起了獨立浪潮,殖民者撤走了,他們的語言卻被留了下來。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非洲本土語言逐漸被邊緣化,地位日益衰微。

  開普敦大學語言學家邁克克勞霍爾甚至曾經做出一個驚人的預言:在今後的20年,世界上6000種語言里,有一半都將消失,其中很多是非洲語言。

  語言的影響意味著文化的影響,歐洲語言所帶來的外來思維,也在悄悄改變著非洲人的生活。

  為什麼是歐洲語言?

  非洲人所說的語言主要有15種,包括恩古尼語、斯瓦希里語、阿姆哈拉語、豪薩語和約魯巴語等。非洲部族眾多,部族之間經常使用不同的語言,有些語言掌握的人數寥寥。據說現在南非有一種名叫Nju的語言,會說的人還不到10個。

  從十六世紀開始,西方冒險家們就有意利用宗教和文化的傳播改變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文化。英國、法國和葡萄牙的殖民者來到非洲大陸後,為了更方便地進行統治,所採取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讓當地人學會自己的語言。

  當時,殖民者在非洲各國的學校中明令禁止學生們講本土語言,他們企圖通過灌輸和推行西方語言,使當地人在文學和思想領域認可自己的優越地位,並樹立起殖民者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

  按理說,被歐洲殖民者統治和歧視了上百年的非洲人,取得政治獨立以後,應該拋棄殖民語言,採用民族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但是,由於非洲同一個國家內語言和部族種類眾多,採取其中哪一種語言單獨作為官方語言都不免成為種族衝突的導火索,因此,60年代大部分新獨立的非洲國家都把殖民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保留了下來。

  非洲大陸上現在有20多個國家通行法語,10多個國家通行英語,3個國家通行英、法雙語,還有5個國家通行葡萄牙語。

  儘管非洲各國也將在本國廣泛使用的一種或多種本土語言定為官方語言,但歐洲泊來的官方語言仍然佔據著不可動搖的統治地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發表報告說,非洲語言中,有400~500種語言的影響力已大大下降,其中250種語言面臨在近期消失的危險。東非的衣索比亞、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以及西非的奈及利亞等國,本土語言受威脅的情況最為嚴重。肯亞有16種部族語言處於很快就要永遠消失的危險境地,烏干達和坦尚尼亞分別有6種和8種語言也將在不久的將來消失。

  為什麼不說本土語言?

  「學當地語言對我們有什麼用?」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參加成人掃盲班學習當地語言迪奧拉語的34歲婦女貝蒂迪亞塔迷惑不解地問。

  走在非洲各國的大街上,映入眼帘的大多數是法語、英語或葡萄牙語的廣告牌;在報攤前,看到的也儘是這三種語言的報紙和雜誌;打開收音機或者電視,想找到以當地語言播出的節目,並不如想像般容易。

  非洲人用來表述本土語言的辭彙多種多樣,有的地方把它們稱作「方言」,有的地方叫「少數民族語言」,還有的地方甚至叫做「未發展的語言」,所有這些稱呼都表明,人們認為本土語言缺乏表現力,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適合用來進行包括科學和技術在內的現代教育。

  「我們不能用當地語言上網、讀小說、看電影或者給外國朋友打電話,當地語言似乎沒太大用,」南非一名16歲的中學生在被問到本土語言的用途時這樣回答。

  英語在全球具有優勢地位,在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本土語言既沒有系統化也沒有標準化,加上缺乏教學材料和教師,這些都成為了學校不教授本土語言的理由。

  另外,非洲語言的多樣性,也使推廣本土語言的難度大增。舉個例子來說,在奈及利亞,儘管政府大力推廣本土語言,但是由於當地250個部族說著400多種語言,所以英語到現在還是保持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非洲國家裡,英語被看作是通向財富和發展的必要工具。在學校里,教師們更傾向於使用英語教學,學生和家長們也認為,熟練掌握英語會讓孩子們在學習和就業方面更佔優勢。

  這種現象引發了整個非洲大陸範圍內對母語與第二語言教育的討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是把這種現象看作是非洲國家在這個千年內面臨的最重大挑戰之一。

  歐洲語言帶來文化侵略?

  不同的語言,承載著的是不盡相同的文化。因此,若是語言逐漸消亡,那麼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會危如累卵。經過多年的殖民統治和殖民思想灌輸,本土語言日漸衰微,非洲的傳統文化已經受到削弱。

  歐洲的語言,給非洲人帶來了歐洲的文化,也讓他們認識了新的音樂、服裝、藝術和新的價值觀。於是,「進口」成了一種時髦,那些噴著法國香水,穿著義大利皮鞋的女士們,總能比那些穿著本地製造品牌的人獲得更多尊敬。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們,則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玩電腦遊戲,上提供英語或者其他「國際語言」教學的國際學校上。

  歐洲,或者說西方傳媒的影響力,隨著語言的傳播而在非洲大地上蔓延開來。為了防止觀眾流失,非洲當地電視台不得不花重金購買西方生產的電視劇、新聞、娛樂節目等等。音樂、文學、電影業也是如此。這樣,便出現了全球文化趨同化現象,它模糊了非洲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徵,使其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文化是活的,每一秒鐘都在改變和發展。改變,意味著掙脫傳統的束縛,它可能會給傳統文化帶來與其它文化創造性結合的新機會。若是說非洲文化就應該一成不變地保持下去,不應該發展和改變,當然有些極端,但人們對在這個經濟佔主導地位的社會裡,傳統文化會受到削弱的擔心不無道理。

  不過,過分的擔心的確不必要。越來越多的事例表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並不是一種不可調和的悖論關係,在繼承非洲優秀的文化遺產同時,非洲人完全可以通過有選擇地吸納先進文化,發展非洲的新文化。

  當前,非洲重視民族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思潮復活了,有關「非洲復興」的理念也強調須從根源上認同非洲的傳統文化,恢復非洲人的民族精神和「黑人個性」,為自己的非洲屬性而自豪。

  就在不久前,幾乎是一夜之間,肯亞大大小小的機動車上都貼上了裝飾有紅、綠、黑三種國旗顏色裝飾的標語,上面用英語和肯亞本土的斯瓦希里語寫著:我自豪,我是肯亞人。(作者為《環球》駐非洲記者)(《環球》雜誌 2006年10月24日)


推薦閱讀:

中國人在非洲會有高高在上的體驗嗎?
來非洲了,懂了
直擊:生活在非洲貧民窟的白人,失去優越地位還不努力工作?
為什麼非洲人喜歡讓中國人僱傭,那麼多木頭卻不自己砍?
中國人在非洲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歐洲 | 語言 | 非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