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3分(內容豐富)

  • 編輯詞條
  • 摘要  【方名】 炙甘草湯  【異名】復脈湯(《傷寒論》)。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補益劑-氣血雙補  【組成】 炙甘草(12克) 生薑(9克) 桂枝(9克) 人蔘(6克) 生地黃(50克) 阿膠(6克) 麥門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棗(10枚)  【功用】 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 1.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2.虛勞肺症。乾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乾結,脈虛數。(本方常用於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後,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故脈結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為君,《名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配伍炙甘草、人蔘、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葯。佐以桂枝、生薑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是為使葯。諸葯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  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葯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本方與生脈散均有補肺氣,養肺陰之功,可治療肺之氣陰兩虛,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氣養陰作用較強,斂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於溫補,陰虛肺燥較著或兼內熱者不宜;而生脈散益氣養陰之力雖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斂的五味子,標本兼顧,故止咳之功甚於炙甘草湯,且偏於清補,臨證之時可斟酌選用。  【方論】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溫益氣,通經脈,利血氣,緩急養心為君;人蔘、大棗益氣補脾養心,生地、麥冬、麻仁、阿膠,滋陰養血為臣;桂枝,生薑、清酒溫陽通脈為佐。諸葯合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共奏益氣養血,滋陰復脈之功。  【化裁】 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安神;偏於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蔘;偏於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盛者,易人蔘為南沙參,並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各家論述】  1.《醫方考》:心動悸者,動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氣內虛所致。補虛可以去弱,故用人蔘、甘草、大棗;溫可以生陽,故用生薑、桂技;潤可以滋陰,故用阿膠、麻仁;而生地、麥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寧悸也。   2.《醫方集解》:此手足太陰葯也。人蔘、麥冬、甘草、大棗益中氣而復脈;生地、阿膠助營血而寧心;麻仁潤滑以緩脾胃;姜、桂辛溫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藥力也。   3.《古方選注》:人蔘、麻仁之甘以潤脾津;生地、阿膠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濁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氣厚、桂枝之輕揚,載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領地、冬歸心復脈;仍使以姜、棗和營衛,則津液悉上供於心肺矣。脈絡之病,取重心經,故又名復脈。   4.《血證論》:此方為補血之大劑。姜、棗、參、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氣,變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傷血,故重使生地、麥冬、芝麻以清潤之,使桂枝雄烈之氣變為柔和,生血而不傷血;又得阿膠潛伏血脈,使輸於血海,下藏於肝。合觀此方,生血之源,導血之流,真補血之第一方,未可輕議加減也。⑤《成方便讀》:方中生地、阿膠、麥冬補心之陰;人蔘、甘草益心之陽;桂枝、生薑、清酒以散外來寒邪;麻仁、大棗以潤內腑之枯槁。  【附方】 加減復脈湯(《溫病條辨》)  【附註】 本方為陰陽氣血並補之劑。臨床應用以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色淡少苦為辨證要點。  【文獻】 方論 羅美《古今名醫方論》卷1錄柯琴:「仲景於脈弱者,用芍藥以滋陰,桂枝以通血,甚則加人蔘以生脈;未有地黃、麥冬者,豈以傷寒之法,義重護陽乎?抑陰無驟補之法與?此以心虛脈代結,用生地為君,麥冬為臣,峻補真陰,開後學滋陰之路。地黃、麥冬味雖甘而氣大寒,非發陳蕃莠之品,必得人蔘、桂枝以通脈,生薑、大棗以和營,阿膠補血,酸棗安神,甘草之緩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於上行,內外調和,悸可寧而脈可復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則氣不峻,此虛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黃、麥冬得酒良。」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方劑名稱 炙甘草湯  藥物組成 炙草、阿膠、生地、麥冬、人蔘、麻仁。  處方來源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方劑主治 熱劫燥病,時邪昏陷。  附註方中 人蔘,《醫門補要》作「西洋參」。
    推薦閱讀:

    82、甘草附子湯
    醫案--桂枝甘草
    茯苓甘草湯、柴胡桂枝幹薑湯醫案
    為什麼你買不到甘草片了?
    婦科名葯治男症 王不留行25克,黃柏、敗醬草、蒲公英各20克,赤芍、延胡、丹皮、穿山甲、皂角刺各15克,?木香10克,甘草6克,

    TAG:甘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