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何帆札記:從英鎊霸權到美元霸權的「驚險一躍」

國際貨幣體系演變中的一個奇特現象是:國際貨幣體系本身具有很強的惰性,用慣了一種貨幣,換成一種新的貨幣,會讓人們覺得非常不習慣;但是,如果有一種新的國際貨幣蓄勢待發,真正開始發力,那麼,新的國際貨幣替代舊的國際貨幣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從美元霸權替代英鎊霸權的歷史來看,這一「驚險的跳躍」大約只需要十來年的時間。這倒是很像生物進化中的「間斷性平衡」:在大部分時間內,進化的速度都是緩慢的,懶洋洋的,一點也不著急,但到了外部環境出現較大的變化之後,進化的速度可能會突然提高,發足飛奔,生怕被落在後面。若算經濟規模,美國在1872年就已經超過了英國。但在金融實力上,美國卻一直望塵莫及。不要說別的,1913年之前,美國連中央銀行都沒有。如果平日里沒有「央媽」,金融市場上的熊孩子們倒也不覺得什麼,但到了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就想起來有媽的好處了。正是因為美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頻繁地出現金融危機,才促成了美聯儲的成立。美聯儲從一開始成立,就開始助推美元國際化。美聯儲鼓勵美國的商業銀行走出去,推廣以美元發行的商業票據,搞得轟轟烈烈。其實,美聯儲之所以推動美元國際化,乃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美聯儲並沒有一個讓美元替代英鎊的「大戰略」。美聯儲只是注意到,英國的央行,即英格蘭銀行,調控利率水平的主要政策工具就是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商業票據。美國不過是想比葫蘆畫瓢。美聯儲也想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控利率水平,但要是想這樣做,就得有足夠多的以美元發行的商業票據。在當時的情況下,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量少得可憐。在美國之外,只有在一個地方能夠看得見美元,那就是加拿大,因為加拿大直到19世紀60年代都沒有自己的貨幣。為了讓美國的商業銀行能夠發行更多的美元商業票據,美聯儲鼓勵美國的商業銀行「走出去」。1913年的美聯儲法案規定,只要是資本金超過100萬美元的商業銀行都可以到國外開辦分支機構。到1920年,美國商業銀行已經在海外開設了181個分支機構。雖說謀事在人,實則成事在天。促成美元霸權迅速替代英鎊霸權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爆發在歐洲,美國在大部分時間都置身局外,忙著大發戰爭財。在戰爭期間,歐洲國家的資金大量流入美國,購買各種軍火和戰時物資;到戰爭結束之後,美國的資金大量流入歐洲,幫助歐洲的戰後重建。歐洲國家從債權國的寶座之上跌落到債務國的紅塵之中。美國成了當之無愧的「金主」。戰爭期間,貿易信貸急劇萎縮,唯一能夠願意為貿易融資的就是美國。這一時期,英鎊又極不爭氣,市場上總是少不了英鎊可能會貶值的傳言。相比之下,美元仍然和黃金掛鉤,巋然不動,深得南美、亞洲商人的青睞。從英鎊霸權到美元霸權的「轉型」並非一帆風順。美國的商業銀行沒有經驗,美聯儲也沒有經驗,在國際貨幣體系劇烈變化的時候,難免觸發巨大的震蕩。在政府的鼓勵下,美國的商業銀行大舉進軍海外市場,憑著一腔熱血和激情,美國的商業銀行在海外市場上互相競爭,搶奪能夠拉到的國外貸款。最瘋狂的時期就是在1929年股災爆發之前的那幾年,美國的商業銀行幾乎沒有任何風險意識,它們購買的大量海外債券都已經成了壞賬。盲目擴張的結果是,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在泡沫崩潰之後大幅度萎縮,導致了銀行危機。美聯儲當時成立還不過十多年,仍然是一個慌慌張張的新手。1931年,歐洲最大的銀行破產,英鎊隨後貶值。世界經濟陷入恐慌。美聯儲本來應該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穩定物價和經濟,但它卻偏偏放棄了最重要的工作,轉而去保衛金本位制。美聯儲不僅沒有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反而收緊了銀根。本來不過是一場股災,後來卻演變為銀行危機;本來不過是一場銀行危機,後來卻演變為一場曠日持久的經濟大蕭條。著名經濟學家蒙代爾在回顧那段歷史的時候說到:「如果在20世紀20年代能夠提高黃金價格,或者,如果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都能夠堅守物價穩定,而非堅持金本位制,那麼很可能就不會有大蕭條,不會有納粹上台,也不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如果。
推薦閱讀:

每晚1.3萬英鎊的豪華酒店
美物理學家聲稱12萬英鎊就可造時光穿梭機
寶馬集團旗下品牌細講,這兩個品牌寶馬十英鎊就把他們賣了?
佳士得2016年藝術品成交總額達40億英鎊
朱莉為慶祝皮特生日花1220萬英鎊購心形小島(組圖)

TAG:美元 | 英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