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簡講書法:234複雜筆勢3

234複雜筆勢03

  1.9雙竹勢:重複兩次的筆勢

  有些複雜筆勢,是重複書寫引起的,如雙竹勢。各位還記得袞筆勢嗎?二級課程11課講過。

  所謂袞筆,就是手腕連續一左一右。《玉堂禁經》說,如草書的「今」字。王羲之《轉佳帖》這個「今」字,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已講過,褚遂良《陰符經》這個「所」字,右下部的「個」字也是袞筆勢,另一個「所」字右下部的「個」字也是袞筆勢。

  袞筆勢重複一次,可以寫出一個「竹」字來,稱之為雙竹勢。如王羲之《十七帖》「竹」字就是雙竹勢。其實它左右都是袞筆勢,只是手腕左右的次數不同。

  在行書中,左右滾動的次數就會更多一些。王羲之《蘭亭序》兩個「竹」字,都是雙竹勢。每個字,左邊比右邊簡單。右邊還有多一個或者兩個來回,練習的時候,可以先寫中線。

  「竹」是一個部首,用於字頭。如智永《真草千字文》「笙」字,褚遂良《雁塔聖教充》「篋」字,就是竹部的。但雙竹勢在書法作品中用的不多,《陰符經》中一個也沒有。為什麼呢?因為雙竹勢可以用其它筆勢替代。

  一是用烈火勢替代,如文徵明《游虎丘詩》「簿」字的雙竹勢,而是取了烈火勢。傳為張即之書的「筵」字的竹字頭,也用了雙竹勢。

二是用橫爻勢替代。秦以前使用篆字,篆字「草」字就是兩根小草的樣子;而「竹」字是兩個表示竹葉的形狀。秦代出現了隸字,篆書圓轉的線條在隸書中變成了直線。這樣一來,「草」字和「竹」字都變成了兩個十字。

  所以在隸書中,一些竹子頭的字,看起來好像是草字頭。如「符」字,篆字上面是「竹」字頭,到了漢代隸書《禮器碑》寫成了「草」字頭,所以真書《陰符經》也寫的好像草字頭,這是跟隸書來的寫法。

  又如「篇」字,篆字是竹字頭,隸書如《景君碑》寫成了兩個十字(這個字損壞嚴重,但上面兩個十字還是很清楚的),褚遂良《陰符經》也是用兩個十字,所以我們說《陰符經》有隸意。

  你可以看到,部首在書法中用處不大。兩個十字,書法中就是橫爻勢。無論草字頭還是竹子頭,都可以用橫爻勢來寫。又如「等」字,原來也是竹字頭,但書法中經常換用類似草字頭的橫爻勢。

  還如「筆」字的竹字頭,既可用烈火勢寫,又可用橫爻勢來寫。在草書中,竹字頭還可以寫為兩點一橫,這就是豎筆勢了。

  1.10戈法

  本級課程29課已有簡略介紹,就是一個「戈」字。完整的戈法有五筆所組成,就是勒、磔、趯、掠、側。「永」字八法有八筆,戈法用了五筆,相當多。戈法比較特殊,運用戈法這個筆勢有時會出現不完整的情況。單獨寫一個「戈」字,當然是完整的。但「戈」作為某個字的一部分,情況就不同了。

  (1)借出筆畫

  顏真卿《多寶塔碑》「戰」字,右邊的「戈」是完整的,一次過寫成的。但集王羲之《金剛經》「成」字,第一筆是左邊的撇,反引勢;第二筆是一折一轉,曲鉤勢;剩下來的倚戈勢加一撇,這算什麼呢?本來是一個「戈」,現在第一筆借給了曲鉤勢,結果戈法自己變得不完整了。

  再如「武」字,秦前的古文字中,上面是「戈」,下面是「止」,看得很清楚。但到智永《真草千字文》真書「武」字,先取兩個橫筆,奮筆勢;然後寫「止」字,它全部由橫豎筆畫所組成;「止」字由豎筆開始,你可以認為它是豎筆勢,有三次抬筆。其實「止」字是三牽綰的一個化勢,三牽綰本來就是表示「止」字的。但剩下來倚戈勢再加上那一點,算什麼筆勢呢?「武」字一開始的奮筆勢,是戈法中拆下來的,結果鬧得戈法不完整了。

  褚遂良《陰符經》「我」字,右邊本來是一個「戈」,但這「戈」的一橫是和左邊共用的。有時候,這「戈」的一橫還會縮短了,好像褚遂良《陰符經》另一個「我」字,左邊有一橫,右邊的「戈」沒有橫。

  有些書法家試圖保全「戈」字,如這幾個大書法家寫「成」字,看上去是先寫了一個鉤裹勢,然後寫一個完整的「戈」,兩個筆勢湊成「成」字。但不是所有用到戈法的字,都可以保持戈法的完整的。

  古代講到「戈法」,有時候是指整個「戈」字,有時候只是指當中的倚戈勢,就是紅色這一筆。所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戈法最要緊的是中間的倚戈勢。一個「戈」字無論借出哪一筆(我用藍色虛線表示戈法已經失去的筆畫),只要倚戈勢還在,剩下部分還是統稱為戈法。

  如王羲之《蘭亭序》行書「咸」字,左邊是反引勢;中間借了「戈」的一橫,組成奮筆勢;剩下的筆畫還是稱它為戈法。

  又如皇象《文武將隊帖》草書「戎」字,本來是「戈」加上一個「十」字(「十」字是古文「甲」字的簡化);但草書中「戈」字一撇借給了「十」字,組成了向背勢,剩下的部分稱之為戈法。也就是說「戎」字等於「戈法」加「向背勢」,用兩個筆勢就寫出來了。

  (2)戈法化勢

  戈法的化勢,主要是用倒筆書的方法。一橫還是老樣子,但一趯本來是向右的,現在改為向左;本來七號位的一撇,現在可以用九號位的捺。至於上面的一點,有時候是可以省略的。

  舉「武」字為例。皇象《急就章》章草「武」字怎麼寫呢?上面的「戈」是用倒筆書,寫出來就是這個樣子。下面的「止」字,可以用外略勢來表示(單獨寫「止」字,還要多一點,但用作偏旁是可以省掉的),這樣接合起來,「武」字的草書就寫出來了。

  戈法的倒筆書,較多用在草書,其他書法家也是這樣寫的。王羲之《遠宦帖》草書「武」字,取勢是一樣的,戈法倒筆書,很像一個「寸」字。

  簡言之:一個戈法倒筆書,它可以表示「大」字或「丈」字形,如歐陽詢「奄」字上部。它的一點可以點在右上角,表示「犬」字形,如王羲之這個「狀」字,左邊是豎筆勢,右邊是戈法倒筆書。它還可以表示「寸」字形,如集王羲之《聖教序》「導」字下面。它可以當作提手旁,如王羲之「報」字左邊。如果有兩橫一豎,書寫次序是橫豎橫,如索靖《月儀帖》「才」字,也是戈法倒筆書。所以,戈法用處是非常廣泛的。

  (3)戈法的重疊:縮出法

  兩個戈法重疊,古代稱之為縮出法。兩個「戈」一上一下,如果這樣重疊,這裡會出現一個空白,我們說字心鬆了,不好看。如果把下面的「戈」往上擠一擠,字心的空白就少了,但是下面的一點,和上面的一趯就會碰撞,攪在一起了。

  《玉堂禁經》講到倚戈勢一共有四種:禿出、借勢、折芒、背拋。下面沒有趯稱之為「禿出」,踆鋒趯就是「折芒」。

  當我們寫兩「戈」重疊時,上面的「戈」不趯,也就是用「禿出」,只有下面的「戈」踆鋒趯出而下面的「戈」省略一點,只有上面的「戈」可以加點。虞世南《破邪論序》「淺」字,就是這樣處理兩「戈」重疊的。晉唐很多書法家都這樣寫,我把這個規則總結為八個字:「上戈不趯,下戈不點。」如顏真卿《麻姑仙壇記》「淺」字、柳公權《玄秘塔碑》「淺」字。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寫的,趙孟頫《福神觀記》「錢」字,上戈沒趯,但下戈加了一個點。這地方馬上就覺得很擠,這一點真是多餘的。

  簡言之:縮出法不是筆勢,他是講字的結構安排。三級課程「裹束」會詳細介紹。

  複雜筆勢講完了,又要小結一下。

  第一堂課講了五個筆勢:橫豎撇捺是三牽綰,其實是一個「止」字;一折一轉是曲鉤勢;另外還有三個耳朵旁,在左邊是阜耳勢,在右邊是邑耳勢,它們都有兩個室;如果只有一個室,就是節耳勢。

  第二堂課講了四個筆勢:反犬旁叫竹籜勢,「勿」字形是柳箕勢,「示」字形是舞鶴勢,獅口中有四個點叫駝頭勢。

  今天這堂課講了兩個:雙竹勢和戈法。

  筆勢到此介紹完了,為了今後更好運用,暫停兩個星期,請各位複習並做好今天的練習。

  本節要點:

  雙竹勢。

  戈法。

  複雜筆勢小結。

  複習思考:

  通常說「永」字有八個單一筆勢,但「永」字中有沒有複合筆勢呢?有幾個?(右側勢、獅口勢、屈頭勢、交爭勢,四個)

  二級課程一共講了多少個筆勢?你能把這些筆勢整理成一張系統表嗎?


推薦閱讀:

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中堅持正確方向
老外:台灣女人很複雜 追蹤兩岸最熱辣新聞
錯綜複雜的愛情

TAG:書法 | 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