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兒推拿,老中醫想對媽媽們說這些(適合0-12歲孩子)

中醫小兒推拿是祖國傳統醫學的瑰寶,是中醫傳統非藥物療法之一,是指通過對小兒體表的經絡穴位施以各種不同的推拿手法來打到調整陰陽、臟腑功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起到治療和預約疾病的作用。

小兒推拿適應範圍廣泛,可涉及小兒內、外、五官、神經等科的防治。小兒推拿對消化系統的腹瀉、嘔吐、積滯、厭食、便秘;呼吸系統的感冒、哮喘、支氣管肺炎;小兒痹症、痰症、解顱、五遲、五軟及幼童跌扑損傷等方面的治療均由獨到的療效。

媽媽課堂,我們特邀南京中醫藥大學吳雲川教授,針對小兒生長過程中的問題,給媽媽們一些指導。

小兒的生理特點有哪些?

主要表現在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和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兩個方面。

小兒時期機體各器官的形體發育和生理功能都不成熟,臟腑的形氣相對表現為不足,其中以肺、脾、腎三臟尤為突出。「兒之初生,如木方萌」,就是說的小兒處於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

歷代醫家據此提出「純陽」一說,如《顱囟經·脈法》:「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醫學正傳·小兒科》:「夫小兒八歲以前曰純陽」。

小兒的體重指標如何計算?

體重是身體各部重量的總和,是反映營養狀況最常用的指標。臨床輸液量、給藥量也常根據體重計算。

1-6個月:體重(克)=出生體重+月齡×700

7-12個月:體重(克)=出生體重+6×700+(月齡-6)×400

2歲時體重增加到出生時的4倍

2歲以後平均每年增加2kg,體重(公斤)=8+年齡×2

如何衡量小兒的身高?

小兒初生身長約50厘米,出生後第一年增長25厘米,第二年增長10厘米,2歲以後平均每年長7厘米,2歲以後可按下列公式推算:身長cm=周歲數×7+70cm。如身長低於正常的30%以上,要考慮侏儒癥狀、克汀病、營養不良等。

小兒坐高如何測量?

坐高指由頭頂至坐骨結節的長度。出生時坐高占身高的66%,4歲時占身高的60%,6-7歲時<60%

小兒頭圍有哪些指標?

新生兒頭圍平均約34厘米,半年內約增長8厘米,後半年約增長4厘米,第二年又增長2厘米,5歲以後接近成人。頭圍過小,常為腦發育不全所致的小頭畸形;頭圍過大,需考慮腦積水的可能性。

小兒胸圍有哪些指標?

胸圍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發育程度。出生時胸圍約32厘米,第一年約增長12厘米,第二年約增長3厘米。

一歲內胸圍常小於頭圍,一歲時胸圍與頭圍幾乎相等,2歲胸圍大於頭圍。佝僂病和營養不良的兒童胸圍較小。

如何看囟門?

後囟關閉在出生後2-4個月(部分小兒在初生時已關閉);前囟(位於頂骨與額骨之前,呈菱形)關閉時間在出生後12-18個月。囟門早閉,頭圍明顯小於正常者,為小頭畸形;囟門晚閉,頭圍大於正常者,多見於佝僂病和腦積水患兒。

小兒牙齒的發育如何判斷?

小兒出生後5-10個月開始出乳牙。如出牙過晚,多見於佝僂病,一般1歲時出8顆牙,1歲以後出上下左右第一乳磨牙,1歲半出尖牙,2歲出第二乳磨牙,於20-30個月出齊20顆乳牙,6-7歲開始換為恆齒,並長出第一恆磨牙。6-24個月正常小兒的牙齒數,可又下列公式計算:牙齒數=月齡-4(或6)

小兒推拿適合那些病症?

小兒推拿是傳統非藥物療法,適合小兒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小兒常見疾病、小兒跌扑損傷的治療和小兒行為調理。

  1. 小兒消化系統疾病:腹瀉、腹痛、嘔吐、厭食、便秘。

  2.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感冒、咳嗽、哮喘、支氣管肺炎。

  3. 小兒常見疾病:發熱、夜啼、驚風、遺尿、小兒肌性斜頸、腦癱、近視眼。

  4. 小兒跌扑損傷:踝關節、髖關節扭傷、小兒橈骨下頭半脫位等病症的調理與康復。

  5. 小兒日常保養:小兒肥胖、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失眠等功能失調調理。

以下是幾種小兒常見疾病的小兒推拿治療

  • 哮喘

  • 哮喘是指陣發性呼吸困難,呼氣延長,喉間哮鳴聲,嚴重時張口抬肩,難以平卧而言。

    《金匱要略》中指出:「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哮喘的發生,體質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在因素,有些患兒機體濕盛,體質過敏,若遇寒或聞煤氣、油味、魚腥味常能誘發本病。

    【治療】寬胸理氣,化痰平喘。

    常用推拿手法:推肺經,推四橫紋,揉板門,按天突,揉膻中、乳旁,搓摩脅肋,揉肺俞。

    寒喘者加:黃蜂入洞,按風池,補肺經,拿合谷,推上三關,擦膻中,擦肺俞。

    寒喘兼陽虛者加: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揉丹田,揉脾俞,揉腎俞,按揉三陰交。

    熱喘者加:清肺經,清大腸,退六腑,揉膻中改為分推膻中,推脊。

  • 嘔吐

  • 嘔吐是指由於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迫使食管和胃內容物從口鼻中湧出。

    嘔吐在嬰幼兒時期較為常見,可見於多種病症,如急性胃炎、賁門痙攣、幽門痙攣、梗阻等,嘔吐屬於主症之一。

    【治療】和胃降逆。

    常用推拿手法:補脾經、旋推胃經、揉板門、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推天柱骨。

    外邪犯胃者加: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清大腸、揉外勞。

    傷於飲食者加:清胃經、清大腸、推板門、運內八卦、推下七節骨。

    脾胃虛弱者加:補脾經、揉板門、分推腹陰陽、捏脊。

  • 疳積

  • 積是指小兒因傷乳食,停滯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慢性消化功能紊亂綜合征,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體重不增,大便不調為特徵。

    積久不消,則轉向為疳,故有「無積不成疳」、「積為疳之母」之說。

    疳積一證在臨床上有納呆、食滯、腹脹、消瘦、大便不調等特徵,且病程緩慢,其表現與現代醫學的營養不良症相類似。

    【治療】消食導滯,健脾和胃。

    常用推拿手法:掐四橫紋、揉板門、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

    飲食傷脾者加:清補脾胃、清大腸、分推腹陰陽、揉中脘。

    體虛脾弱者加:補脾胃、推上三關、揉中脘、揉脾胃俞。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若虹媽媽講古詩:《鹿柴》
    媽媽的紅薯「新做法」,比烤紅薯還好吃,每次都要吃撐才罷休!
    今年流行的媽媽裝,很多人都選錯了,難怪顯的又矮又胖
    媽媽教我的這10道家常菜,吃了十幾年都不膩
    媽媽我想對您說

    TAG:孩子 | 媽媽 | 中醫 | 推拿 | 小兒推拿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