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醫看好你的高甘油三脂
一直在使用「非諾貝特」治療高甘油三脂,副作用頭暈,還有膽囊疼痛,多次體檢都是膽囊壁粗糙,同時服用「金匱腎氣丸」三天後,頭暈不在,腦子難見得清醒,加上讀到下面的一篇文章,我感覺自己是腎虛造成的高甘油三脂症;本來的退行性關節炎,也是在服用三天的「金匱腎氣丸」後出現明顯好轉,或許該關節炎也是腎虛造成的;我想服用金匱腎氣丸,或外加疏肝健脾丸,就能治癒了我的老毛病,有同感的請看下文,我也會把隨後的感受記錄下來。
高脂血症是目前公認的動脈粥樣硬化極為重要的致病危險因素。此病系指空腹血中一種或多種成分濃度增高超過正常值高限的狀態。現代醫學認為,引起高脂血症的原因有原發和繼發兩種。原發性是指由於脂質和脂蛋白的代謝發生缺陷;繼發性是指繼發於某些疾病(如肝膽疾病、糖尿病、腎臟疾病、甲狀腺疾病等)以及由於飲食、生活習慣或藥物引起。按照主要增高的血脂成分,可將高脂血證分為高膽固醇血證和高甘油三脂血證。該病屬於中醫「痰濁」、「瘀血」的範疇,病理機制在於痰與瘀。
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機
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主要指肝、脾、腎三臟虛損;標實主要指痰濁和瘀血。高脂來源於水谷,其化生、輸布、代謝有賴於臟腑功能正常,但就其根本則在於脾胃運化功能。《素問·經脈別論篇》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故若嗜食肥甘或素體脾虛,導致脾失健運,則水谷精微不歸正化,形成病理性的痰濕脂濁,誠如李中梓說:「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瘀而成痰」。張景岳亦謂:「人之多痰,悉由中虛使然」。 腎為先天之本,腎主水,主津液,具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津液代謝的作用,腎虛則津液代謝失調,痰濕內生,凝聚為脂。《內經》云:「年過四十而陰自半」,男子「七八而氣衰,天癸竭,腎臟漸衰,氣血漸虧」,女子「七七任脈虛,天癸竭,地道不通」。人至中年,腎氣漸衰,氣血漸虧,無力推動氣血正常運行而致血脈瘀滯,血中形成脂濁。故常見中年後出現高脂血症,並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加。 肝為剛臟,主疏泄,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的運行正常,氣血調和,經脈通利。反之,由於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不利,氣滯則血瘀,氣滯則水停,津液與血液運行失常,留而為痰為瘀,阻滯血脈。此外,肝失疏泄,橫逆犯脾,肝脾不調導致陰陽氣血失和,痰濁內生,久則痰瘀互阻,阻滯血脈,形成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雖以臟腑功能失調為本,但痰濁瘀血乃為其標。痰瘀是肝脾腎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是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礎。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運化失職,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輸布全身,停而成飲,凝聚成痰,痰郁化熱,日久傷及血脈,導致血行不暢,痰瘀同源,痰能致瘀,瘀能生痰,痰濁瘀血在脈道中互相搏結,日久凝結於脈道壁上,使脈道損害,血流瘀阻而產生相應的病症。
中醫藥辨證論治高脂血症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靈魂,追求一病一方是不現實的,因此,臨床當根據不同證型,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1)脾虛濕阻型:症見形體肥胖,倦怠乏力,中脘痞滿,腹脹納呆,痰多,口中粘膩,舌淡體胖,邊有齒痕,苔白膩或白滑,脈細緩。治以運脾化濕,藥用蒼朮六君、苓桂術甘、五苓等加荷葉、藿香、佩蘭等化裁。「脾統四臟」,脾為後天之本,脾運失健是高脂血症發病的重要病機,「補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運」,此時以運脾為主,使脾主運化的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歸於正化,痰濁瘀血自去,從根本上切斷血脂升高的來源。 (2)肝鬱脾虛型:症見頭目眩暈,胸悶脅脹,情緒抑鬱,健忘失眠,腹脹便溏,氣短乏力,肢體麻木,舌質淡或黯,苔白膩,脈弦滑。治以疏肝健脾,藥用逍遙散化裁。肝主疏泄,一方面可使脾胃升降有序,運化有度,另一方面膽汁的分泌排泄正常,有助於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從而推動脾胃的運化。氣機升降失常是導致高脂血症中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內生的根本原因。「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疏肝調氣,肝脾同治。 (3)氣滯血瘀型:症見眩暈較劇或頭痛劇烈,胸脅脹滿,心胸悶痛或絞痛,便秘腹脹,食慾減退,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舌紫黯或見瘀斑,脈弦澀。治以理氣活血,藥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百病皆生於氣」,氣機不暢,氣滯則血瘀,「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使臟腑血氣疏通流暢,不僅有利於高脂血症的治療,同時對防止其兼變證的出現也大有裨益。 (4)氣虛血瘀型:症見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胸痛,手足麻木,皮膚乾燥,毛髮不榮,舌黯,脈細澀或沉澀。治以益氣活血,藥用黃芪、柴胡、葛根、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丹參、地龍、何首烏、枸杞子、海藻、水蛭等。血液循行於血脈中,由氣推動,周流全身,所謂「血隨氣行,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 (5)痰瘀交阻型:症見形體肥胖,身重乏力,頭暈頭脹,胸悶或痛,脘痞肢麻,舌胖紫或有瘀點,苔滑膩,脈弦滑。治以祛痰化瘀,藥用柴胡疏肝散和導痰湯加減。痰瘀是高脂血症的主要病理產物,痰瘀同源,痰乃血體,血借痰凝於血脈。故單純化痰多不為功,血不行則痰不運,非借血葯難達病所,正如葉天士說:「痰凝血瘀病,以通絡之法祛瘀化痰為治」,又如唐容川所言:「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 (6)肝腎陰虛型:頭暈目眩,失眠多夢,耳鳴健忘,咽干口燥,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治以補益肝腎,藥用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或左歸丸加減。近年許多學者研究發現高脂血症有家族史,有遺傳因素,而腎為先天之本,腎精與遺傳有直接關係,研究表明,腎虛會導致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膽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所以治療當補腎填精。 (7)脾虛瘀阻型:症見眩暈,頭痛,失眠,肢麻,腰膝酸軟,神疲,腹脹,納呆,心悸,舌黯淡或有瘀斑或舌體胖大或舌邊齒痕。治以運脾化瘀,調氣活血,調脂護脈方,由蒼朮、黃芪、生蒲黃、丹參等組成。根據痰瘀同源及脾統四髒的觀點,在痰濁久凝時用蒼朮能事半功倍,迅速起效;配黃芪能加強其健脾運,以利氣血調和,調氣以行血,故在方中為主葯。 (8)胃腑實熱型:症見形胖體實,大便秘結,消谷善飢,喜食厚味,口苦,口渴欲飲,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有力。治以通腑泄濁,藥用大黃、何首烏、虎杖、決明子、枳實等。六腑以通為用,腑氣不通,脂濁存於體內,食積不消,濁氣不下,均可加重高脂血症。這與現代醫學通過增加腸蠕動,促進腸內脂質的排泄,抑制外源性脂質的吸收而降低血脂的方法有異曲同功之妙。
可治療高脂血症的單味中藥
應用最多的有:山楂、何首烏、澤瀉、決明子、丹參等;其次是葛根、黃精、大黃、川芎、茵陳、黃芪、赤芍、紅花、桃仁、蒲黃、三七、虎杖、茯苓、當歸、雞內金、萊菔子、荷葉等。 主要降膽固醇的中藥有:蒲黃、人蔘、澤瀉、刺五加葉、靈芝、當歸、川芎、山楂、沙棘、荷葉、薤白、大豆、陳皮、半夏、懷牛膝、杜仲、柴胡、沒藥、漏蘆等。 主要降甘油三脂的中藥有:黃連、黃芩、刺五加葉、金銀花、大麥根須、甘草等。 既能降膽固醇又能降甘油三脂的中藥有:大黃、何首烏、絞股藍、銀杏葉、女貞子、黃精、三七、枸杞、冬蟲夏草、桑寄生、葛根、水蛭、茶葉、大蒜、薑黃、虎杖、決明子、馬齒莧、熊膽、月見草、蜂乳、蜂膠、茶樹根、昆布等。 大蒜油可有效地對抗高脂血症動脈模型的血脂升高,使血清甘油三脂、膽固醇維持在正常水平。大蒜能刺激腦垂體,控制一部分內分泌腺的功能,調節人體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綠茶中含有的茶氨酸、兒茶素,可改善血液流動作用,在防止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中有一定效用。美國科研人員指出:人們在進食高脂肪飲食後,血管會出現硬化現象,如果同時或在食後飲用綠茶,可使血管軟化,使血液流量改善。 文獻提出黃芪主要含甙類、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而膜莢黃芪甙Ⅰ對家兔紅細胞膜有穩定作用,黃芪總甙能降低細胞脂質過氧化物的生成,升高SOD活性,維持細胞正常代謝。 動物實驗證實,蒲黃對家兔實驗性急性心肌梗塞有改善微循環及抗滲出作用,能增加冠脈流量,加強心臟射血功能,可顯著降低血清總膽固醇,降低血小板粘附率,抑制腸道對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同時認為與蒲黃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及槲皮素類物質有關,其活性成分β—谷甾醇及其棕櫚脂是降低膽固醇的有效成分,此外還有許多葡萄糖甙可作用於多種環節,具有降血脂效果。藥理研究證實,蒲黃含有較多的植物固醇,可與膽固醇競爭脂化酶,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丹參素能顯著抑制細胞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還具有抗脂質過氧化作用,可使氧化脂蛋白作用電泳遷移率明顯變慢,氧化脂蛋白中脂質過氧化物含量明顯減少以及氧化脂蛋白對細胞的毒性作用明顯減弱。具有抑制牛主動脈平滑肌細胞氧化修飾LDL的作用,使LDL中的MDA含量明顯減少,其抗氧化能力與丹參素的量成正相關。從而提示丹參素可用於動脈粥樣硬化的防治。 大黃中的兒茶素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內皮緻密性,限制有害物質的進入,降低血粘度,減少脂質沉積。 何首烏能與膽固醇結合,減少膽固醇在腸道吸收,阻止類脂質在血中滯留或滲透到動脈內膜。 山楂所含酮類、解酯酶等,能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脂,其脂肪酶可促進脂肪分解,明顯地抑制膽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羥甲基戊二醯輔酶A還原酶活力,從而減少脂質的合成。 澤瀉含三萜類化合物,能減少合成膽固醇的原料乙醯輔酶A的生成。 黃芩黃酮成分可以抑制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誘導的脂細胞的脂解作用。 虎杖、大黃、人蔘、蒲黃、黃芩甙元、澤瀉、柴胡皂甙等均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或載脂蛋白a的報告。 動物實驗表明絞股藍總甙Ⅰ、葛根及半夏水煎液、茶多酚、薑黃素、馬齒莧都有降低不同動物的膽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作用。 此外藥理還證實:冬蟲夏草、沒藥、月見草、昆布有明顯的降脂作用;大黃、虎杖、番瀉葉、生首烏、生決明子能抑制脂質的吸收;澤瀉、薑黃、大蒜、肉桂、秦皮、淫羊藿、桑寄生、丹參、赤芍、桑白皮、菊花、鬱金、何首烏、川芎、刺五加葉等能抑制脂質合成;澤瀉、蜂皇精、蒲黃、冬蟲夏草、月見草、柴胡、薤白、紅花、丹參等能促進脂肪的轉運和清除;茵陳、柴胡等能促進脂質排泄。
高脂血症的預防與保健
高脂血症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療,脂質沉積容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構成冠心病、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所以積極控制高脂血症,防止心腦血管病的發生,也符合中醫理論中「未病先防,即病防變」的治療原則。 (1)控制飲食:飲食當清淡,多食蔬菜水果,減少滋膩之品的攝入,忌飲食不節、嗜食膏粱厚味。膽固醇水平要控制,但並非越少越好。就飲食而言,絕大多數營養學家主張食物多樣化,以穀物為主,多吃素食,同時要經常吃適量魚類、禽類和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而並不主張只吃素食。一般認為,每日膳食膽固醇攝入量不超過300毫克就可。誠如唐代百歲大醫家孫思邈《千斤翼方·養老食療》指出:「雖有水陸百品珍饈,每食必忌於雜,雜則五味相擾,食之不已,為人作患。」少葷多素,調味清淡。孫思邈還認為,老人「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等為佳」;指出「勿進濃肥羹霍,酥油酪飲」;提醒「營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這一少葷多素的觀點為歷代多數養生家所接受,也與現代醫學研究所揭示的真諦相符。因為肉類動物脂肪過多,易引起冠心病,使血脂濃度增高,造成血管硬化。另外少吃蛋類、油炸食物和甜點,多吃水果、蔬菜、穀類、豆類和魚,可以使膽固醇攝取量下降。經常吃魚,可以使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減少。這是印度魚類工藝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經過一系列試驗之後得出的結論。不暴飲暴食,要少吃多餐,忌晚餐時間太晚,忌晚餐過量,睡覺前不吃夜宵,做到泛食,不偏食挑食。 (2)增加運動:要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打拳、練功十八法、舞劍、做操、打羽毛球、乒乓球等,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以疏筋活血,促及脂質轉化,以清除膏脂蓄積。 形體好比是生命活動的宅宇。它內含精、氣、神,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形體又是人抗禦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膚、血脈筋骨、臟腑組織等均有抗邪抵外的功能。因此,養生防病須重視形體的調攝。《呂氏春秋》中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說明了動形以防精氣鬱滯的道理,運動形體還能增強脾胃機能,有助於氣血的化生。久卧久坐等過逸行為,則往往造成氣行郁滯。 (3)調暢情志:宜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保持愉悅的心情,避免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 生活要有規律,早睡早起,不睡懶覺,情緒要保持穩定。避免過度緊張和情緒激動。養生要保持精神思維活動的清靜內守。一般來說,人生活在社會中,精神思維活動常易擾動而難安靜。用神不當,長期過激或突然劇烈的情志活動,超過了人體調節適應能力,會耗傷精氣,引起氣行紊亂,陰陽失調,臟器受損而發病。因此,從養生防病角度而言,應常使精神清靜內守。這樣,精、氣、形可得到休養生息。精神情志常宜和悅愉快,避免躁、憂、悲、驚、怒等不良情緒。經常進行靜坐、欣賞音樂、書畫等藝術活動等,可以產生良好的調節效果。所以,靜神內守不是消極的靜止不動和逃避塵世,而是提倡合理用神,這樣對機體具有積極的休養調節作用。情志失常則最易損氣和滯氣。
高脂血症的食療
芹菜大棗湯降膽固醇:取鮮芹菜下段莖60克,大棗30克,水煎,日服2次,連服1個月,有降血壓和降低膽固醇作用。高血壓、冠心病、膽固醇過高等病人均可試用。 降脂果茶:生山楂50克、杞子10克、丹參10克、菊花10克,煎水500毫升代茶飲,1日飲完,連飲20日為1療程,此方有降血脂的作用。 山楂菊花飲:山楂、菊花各10克,決明子15克,共煎湯代茶飲服。 海帶綠豆粥:水發海帶50克,綠豆30克與粳米50克共煮粥。 淡菜粥:淡菜50克,溫水浸泡3小時後燒開去心,與粳米50克煮成粥,每日早晚溫服。 山楂降脂湯:生山楂15~3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2劑,連服6星期,山楂為消肉積之品,有明顯降血脂效果。但其味酸,胃酸過多者或有嘈雜感者忌用。 冬瓜湯:冬瓜連皮,每日30~60克,煎湯當茶分數次飲服,連服1~3個月。冬瓜是瓜蔬中唯一不含脂肪的,所含的丙醇二酸可抑製糖類轉化為脂肪,有防止體內脂肪堆積、血脂增高作用,常飲可減輕體重,降低血脂。冬瓜也可與赤豆同煮服食。 海帶粉:海帶洗凈、晒乾,研成粉末。每次服5克,1日3次,連服1~3個月。也可煎湯飲服,或與綠豆同煮粥服食。海帶含大量纖維和微量元素,能減少大量脂肪在體內蓄積,可使血中膽固醇含量降低,同時還有一定抗癌作用。 葫蘆茶:陳葫蘆殼12克、茶葉3克,共搗粗末,開水泡茶飲服,連服3~6個月。葫蘆殼和茶葉均有顯著減肥消脂作用,經常飲服,可使血脂逐步下降。 荷葉粥:荷葉2片。洗凈後加水煎湯,去渣留湯,加粳米50克煮成粥,每日1次。荷葉有消熱化濁之功,有一定減肥消脂作用,常服可使血脂下降。也可將荷葉烘乾研末,每次服6克,1日2次,連續3~6周。 薤白粥:薤白15克,粳米100克,一同煮粥,溫熱服用。
推薦閱讀:
※中醫腫瘤新診法(4)
※中醫治療肝癌晚期的偏方
※中醫基礎知識學習: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備份]關於想學醫的童鞋的一點建議
※【中醫文化】醫林四大美譽的由來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