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聖誕?恐怕是因您不理解中國文化也不了解聖誕(上)
不幸的是,這樣的討論往往以爭吵甚至謾罵告終。主張抵制者常指責對方「忘本、叛徒」,反對抵制方則批判對方沒有「文化自信」甚至採用「抵制聖誕不如抵制傻蛋」的侮辱性句式。筆者認為這兩種態度都是不理想的。在此,希望從客觀理性的角度探討該議題,因為「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背後隱藏更深的問題是「中華文明與文化的本質是什麼,與猶太基督教文明是否該兼容?」或者「耶穌基督是否為中華文明的真名天子」?
正文 TEXT↘若要探討這一問題可能需要對中華文明與猶太基督教傳統都比較熟悉才好。本人進修的專業內容是基督教神學,曾任央視文化新聞記者,雖然自己不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學者,但是之前從新聞職業角度進行過許多資料收集與對專家的訪談,包括對物理證據的實地考察。而早先的法律專業則讓我注重證據與理性的分析。在過去數年參考了許多當代和近代學者的著作之後,常常與他們進行1對1地交談、交流,進行實地考察與對比研究,因此,斗膽在此表達自己的拙見,希望和大家基於理性與事實對此主題進行探討。1求索之路的緣起2011年從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後,我在中央電視台某頻道擔任文化新聞記者。我常常接觸各種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從曲藝到書法和武術,我深深地被中華文化的神韻所折服。我開始認為我們先祖的宇宙觀、對美的理解以及人文倫理都有其獨到的視角。作為一名基督徒,我很自然地開始思考基督信仰和傳統文化的關係。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因為和許多中國同胞們一樣,我之前基本將中華文明的本質視為一種儒家人文倫理+崇拜多個神明的道教及各種民間宗教+佛教的混合體,因此從對神的認識上講,這與基督信仰完全不兼容,這使我在自己的民族身份和信仰上難以調和,有一種非常明顯的斷層使得自己在接觸中國文化時有一種疏遠感。每當接觸中國文化時雖然非常欣賞但是總是伴隨著一種不知所措的距離感和局外人意識。
但是之後一本叫《先賢之信》的書給了我不小的啟發。這本書認為華夏文明最早的祖先從黃帝、堯舜,直到到夏商周的許多君王都是敬畏上帝的。而這位「上帝」和《舊約》以色列的耶和華驚人相似,以至於我們可以說華夏文明從根源上來講是敬拜上帝的。上帝信仰遠早於我們通常理解的儒家,佛教和道教,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仔細研究我發現,這個觀點並不是一個少數的觀點,許多的專家學者表示認同這樣的觀點(包括不少非基督徒)。這令我非常興奮,彷彿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同時我也非常謹慎,由於本科專業是法學,我非常注重相信一件事情要有理有據,擔心自己接受這樣的觀點只是基督徒的一廂情願而不是建立在可靠的依據上的,因此我儘可能了解我所能接觸到的所有這方面的資源。
經過研究我發現,原來,「上帝」一詞並不是外來的宗教辭彙,它最早其實是中國本土的至上神的概念,頻繁的出現在甲骨文以及各典籍中,包括《尚書》、《詩經》、《逸周書》、《周禮》、《禮記》、《淮南子》。在五經中,上帝一共出現86次。圖1: 甲骨文中的:「帝」
圖2:上帝在五經中的出現次數五經中的上帝經書出現次數尚書32次詩經24次禮記20次春秋8次易經2次郭沫若在《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中說:「由上所論足見殷(商)時代是已經有至上神的觀念的,起初稱為「帝」,後來稱為「上帝」,大約在殷周之際又稱為「天」…上帝能夠命令,上帝有好惡,一切天時上的風雨晦冥,人事上的凶吉禍福,如年歲的豐嗇,戰爭的勝敗,城邑的建築,官吏的黜陟,都是由天所主宰,這和以色列民族的神是完全一致的。」 此類似觀點的還有中國研究甲骨文的董作賓、胡厚宣、陳夢家等學者。2中西文化交流的兩位巨匠精通中國文化的天主教宣教士利瑪竇與新教宣教士理雅各在查考了諸多典籍後也同樣認為中國古人對「上帝」的認識和猶太基督教的至上神是一致的。利瑪竇於16世紀出生於義大利中部的貴族家庭。1571年加入了耶穌會。耶穌會以其屬靈操練、神學裝備以及紮實的文化與學術功底而聞名世界。耶穌會的宣教熱情也令人欽佩,利瑪竇58歲去世時,共中國居留了28年,期間克服了各種艱難險阻,以他的淵博學識,包括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與造詣,獲得了皇室和許多士大夫的信任和尊敬。根據當時朝庭的規定,在華去世的外國人都要被葬在澳門。但明朝的萬曆皇帝卻因著利瑪竇在科學與文化方面對中國的巨大貢獻而破了例。直到今日,利瑪竇都被奉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旗幟性人物。
經過仔細的研究,利瑪竇得出結論:「吾天主, 即華言上帝; 與道家所望玄帝玉皇之像不同」《天主實義》P.121(我的「天主」就是中國人說的「上帝」與道家描述的玉皇大帝的像不同。)「歷觀古書, 而知上帝與天主特異以名也」(在遍覽大量的古籍後,我非常地清楚「上帝」和「天主」只不過是不同的稱呼而已)《天主實義》P.125除了利瑪竇,基督新教傳統的漢學家理雅各也持此觀點。
理雅各在西方漢學界是一位泰斗級人物。他用了畢生的精力來研究中國,花了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把中國最重要的一批古籍翻譯成了英文,至今他的譯文和著作仍然廣被採納。他對中國研究的貢獻在西方是舉足輕重的,在學術界享有盛譽。如利瑪竇等許多精通中華文化的傳教士一樣,通過對中國古籍的研究,理雅各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古人所敬拜的上帝(或稱「天」),和猶太-基督教里敬拜的至上神是同一位。事實上,「上帝」這個辭彙出自中國古經,在翻譯《聖經》時採用「上帝」來翻譯「至上神」,被人認為是合宜的。他的觀點遭到教內教外許多人的非議,但是沒有證據表明他歪曲了基督教來迎合中國文化。他受過良好的神學教育,信仰純正,和來到中國的第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一樣同屬倫敦差會,1840年又接替了馬禮遜成為著名的教會學校「英華書院」的校長。他的觀點也不斷被近現代學者專家認可。1875年,理雅各成為牛津大學基督聖體學院院士,次年成為中國語言文學教授,這是牛津首個與中國相關的教職。理雅各回國後仍然兢兢業業進行翻譯工作,據身邊人回憶,他每天晚十點睡覺,三點起床泡茶後進行翻譯工作。1897年,他在倫敦去世時,仍在翻譯楚辭的第九章,他畢生在牛津和中國之間建立起立文化的橋樑,雖然人們今天都已經淡忘,但是相信歷史會用一句話去形容他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理雅各去世30年後,也就是1928年牛津召開了一個東方語言大會。在大會上,來自法國、義大利、荷蘭、德國、拉脫維亞、美國和加拿大的教授們在他的墓上放了一個花圈,花圈中附著的卡片上寫到:致:理雅各不朽的天才與大師第十七屆東方學大會參會漢學家1928年8月31日牛津理雅各在他的著作《中國人對神與靈的觀念》(The notionsof the Chinese concerning God and spirits)的前言中開宗明義寫道:「我堅定地認為中國人確實曾認識真神,他們的語言中有與我們的』God』相對應的辭彙,也與希伯來語中的』Elohim』和希臘語中的』Theos』相對應。(Elohim和Theos都是神的意思)「I maintain that the Chinese do know the true God, and have a word in their language answering to our word God, to the Hebrew Elohim, and to the Greek Theos.」《中國人對神與靈的觀念》P23當代的見證當今也有眾多學者持相同觀念,比如著名基督徒學者,人民大學教授何光滬,以及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研究古典哲學與現代公共政策的楊鵬。視頻.1 | 人大教授:古代儒家學者不可能不信「天」
視頻.2 | 人大教授談儒家、甲骨文與早期中國文化
http://dajia.qq.com/blog/359763104950173.html(原版鏈接)楊鵬:中國人自古自古就崇拜「上帝」(轉載版鏈接)
何光滬(左)楊鵬(右)因此,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講,依據是相當充分的。華夏文明最原初和根本的信仰是上帝信仰。這不是說中國人對上帝的認識是完全的,後來逐漸有對其他超自然力量與祖宗的敬仰,但早期他們不是被當作與上帝等同的主體被敬拜,而是被尊重和邀請一起來敬拜上帝的。我們之後也會探討為何中國人苦苦追求的「天人合一」是需要被實現和成全的。更加讓人能夠切身體會的證據是在北京的天壇。理雅各對中華文化有極大的尊重,在第一次踏入天壇時,他被天壇的景象震撼,情不自禁地脫掉鞋子,讚歎中國古人對天的敬畏和理解。而許多中國人都不知道,就在12月22日,也就是比12月25日的聖誕節早三天的冬至,每年這裡都會舉行中國最重要的敬拜儀式,天子要去天壇向上帝獻祭,祈求上帝繼續保守國泰民安,福瑞祥和。從堯舜乃至更早,歷朝歷代,這樣的敬拜從來沒有中斷過,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延續得最久的敬拜禮儀(直到最後一個自稱為皇帝的袁世凱為止)。12月的22日, 25日以及26日都是對許多中國人很重要的日子,似乎冥冥之中這些日子背後的意義都匯聚在一起 …
在下一期:《抵制聖誕?恐怕因您不理解中國文化也不了解聖誕(下)》中我們將繼續探討天壇與古代中國上帝信仰的關係,以及與基督信仰的關聯。
推薦閱讀:
※上聯:喜鵲報喜喜事到,如何對下聯?
※方寸細品茶文化
※這個5月你不可錯過的:安全文化與領導公開研討會
※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
※從《金瓶梅》看中國酒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