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獨生子一代的隱痛: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行

越長大,越害怕未知。

前幾天,我在微博看到一則新聞,「48歲失獨父親頂著炎炎烈日在公路旁邊尋找一部黑色蘋果7手機」。

他的獨生子,年僅18歲,正在上高二,回家路上不幸被一輛轎車撞倒,經搶救無效死亡。

辦完孩子的後事,忍著喪子之痛,父親獨自一人在路邊尋找那部兒子生前使用過的手機。

他說:18年來,我小孩會把有些照片存在自己手機裡面,兒子現在已經不在了,我們有些時候可以打開看看,好想懷念,做個紀念。

原本普普通通的三口之家就這麼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毀了,失獨父親尋找手機時落寞的背影與面對鏡頭麻木的神情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6年全國計劃生育生殖健康調查數據作為基礎數據對獨生子女死亡家庭規模進行推算,從2007年幵始,死亡獨生子女家庭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預計死亡獨生子女父母數量將在2038年達到峰值,全國將達到220萬人。

穆光宗先生曾說,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隨著家庭生命周期的演變,獨生子女家庭面臨的各種風險會逐漸顯現。

當風險降臨時,與多子女家庭相比,獨生子家庭更加脆弱。

01

不敢死,父母只有我

在一些人眼裡,獨生子女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幸運兒。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只有這一個寶貝,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但這種獨享的愛既是一份財富,更是一種風險。

年輕的獨生子家庭是一種「正三角」關係,父親、母親、獨生子女各站一頭,維繫著家庭的平衡。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獨生子女進入中年,父母進入老年後,正三角結構變成了「倒三角」,獨生子女成為家庭的頂樑柱,開始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這是家庭生命周期的正常狀態。

但是,獨生子女家庭面臨著嚴重的結構缺損風險,一旦獨生子女死亡,整個家庭結構就會瞬間崩塌。就像楊曉升所說的,雖然從力學原理上講,三線三點所構成的幾何結構由於三點的互相支撐是一種最為穩定的結構,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也是最脆弱最不牢固的結構,因為一旦失去其中一點,這個結構的穩定性就不復存在。

人口學界有關研究數據顯示,我國每1000個出生嬰兒大約有5.4%的人在25歲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歲之前死亡,也就是說,17.5%的家庭會經歷孩子夭折的風險。

喪獨,這是每個家庭都難以承受的痛苦。一個32歲的朋友說,前一陣我母親住院了,雖然我和我哥哥每天輪班倒在醫院陪床,但還是感覺每天很累。我一想到我的將來就很擔心,我只有一個兒子,將來我生病了,他一個人怎麼照顧我,再悲觀一點,如果我的孩子不在了,將來誰管我?

獨生子女不敢死,在「失獨父親尋找手機」的微博下,一個網友評論了這樣一段話:

越長大,越害怕未知。失去父母的孩子可以長大,但失去孩子的父母卻很難過好,一個點缺失了,整個家就散了。

02

不敢窮,獨子養老很無奈

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入選作品——《獨生子》:

一間醫院的病房裡,兩張狹窄的病床,左邊是爸,右邊是媽,兒子坐在中間,兩手緊握病床,一家三口相互凝視,沒有語言的交流,看起來是那樣的無助和無奈。

我國適齡青年的平均初婚年齡是22.00歲,平均初育年齡是23.42歲,而我國是從1980年起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因此,當第一代獨生子女進入適婚年齡時,他們的父母年齡大概在45歲左右。

按照聯合國的統一認定標準,發達國家65歲以上,發展中國家60歲以上的人稱為老年人,以60歲作為老年人口的起點年齡,可以預計在2020年左右「四二一」結構家庭的養老矛盾將大規模爆發。

有句口號是:三十年前: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二十年前:計劃生育好,政府幫養老。十年前:養老不能靠政府,要求加社保。獨生子女時代,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對「倒金字塔形」養老困境,年輕的小夫妻,不僅要贍養雙方的父母,還有1-2個孩子的撫養任務。

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的老年養老比已經高達15%,少兒撫養比高達22.9%,總撫養比高達37.9%,且近五年來,總撫養比在逐年上升。

一位讀者跟我抱怨,他是獨生子,去年剛在二線城市買了80多平米的房。雖然還負著債,但好歹有家了,本以為生活會越來越幸福,誰知,他媽媽突然暈倒,這兩天在醫院輸血,他媳婦也是獨生女,爸媽身體也不太好,一直吃藥,家裡還有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需要去養,每天早出晚歸,累到暈厥,他都好幾天沒和孩子說過話了,白天工作,晚上還要去醫院陪床。他苦笑道:我這是提前邁入中年危機了,上有老下有小,真是不容易啊。

我國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集中在三大支柱——子女或親屬供養、老年人自己的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但是老年人的勞動收入有限,部分老人的離退休金很少,甚至沒有,而我國現有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也不完善,老人一旦生病,還是得依賴子女。

有一期節目,吳某夫婦是雙獨家庭,三個老人都有收入,但是都不高。吳某夫婦也都是在私企做臨時工,兩人的月收入一共4000多,能滿足一般的生活所需。但吳某的岳父身體狀況不好,平均一年住兩次醫院,每年都往醫院花不少錢。

岳父雖然有醫保但仍不夠,需要吳某和妻子為其支付醫藥費,吳某常常在完成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尋找兼職的機會,多賺一些錢,以備父親看病所需。

獨生子女難,兩個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更難,在多子女家庭,如果老人生病,兄弟姐妹們還可以共同分擔醫藥費,但是獨生子女只能獨自去承受,他們必須要更加努力地賺錢。

03

不敢遠行,陪伴竟變得如此奢侈

人一老,就喜歡熱鬧,喜歡和家人在一起。與多子女家庭相比,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精神依賴更加強烈,子女幾乎是父母的唯一精神寄託,但是獨生子女父母卻要面臨更加漫長並將伴隨他們直至生命終結的空巢期。

《婚姻家庭》雜誌社針對相關問題做過的一次調查顯示, 90%的獨生子女父母認為「只生一個孩子對父母未來的生活和養老不利」,獨生子女家長非常擔心唯一的孩子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離家遠去後,無人照料自己的老年生活。

「孩子上大學那會,我們就是兩個人在家,但是那會還有心勁,想著孩子畢業了就回來了。畢業回來了,就擔心孩子什麼時候結婚,結婚了,沒什麼可擔心的了。可是孩子嫁出去了,又剩我們老兩口了。」

沒有子女陪在身邊的空巢父母,不僅精神得不到慰藉,生活也十分不便。

「前年下大雪的時候,我們都不敢出去買菜,像我跟他兩個人還強一點,把這個鞋子上面系一個布條子,跑著出去買個菜,還有些年紀要大一點的老人,就平常好天氣,他也是拄個拐杖,你說像這樣的天,他就沒辦法生活,兒女不在身邊,怎麼辦?」

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可是在外的子女們也時時刻刻牽掛著家裡,掂念著父母,很多在外工作的獨生子們表示:父母年紀大了以後,每次看到父母非正常時段的來電心裡就特別忐忑,尤其是在深更半夜,接到父母的電話時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大多數人都是,小時候拚命地掙脫父母的庇護,長大後卻發現陪伴父母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情。

這一代獨生子女是幸運的,從小生活在家人的保護搖籃里,是在父輩和祖輩的蜜罐子里泡大的,但也是不幸的,被時間逼著長大,翅膀還沒完全變硬就必須得接過家庭頂樑柱的「接力棒」,一地雞毛的生活和無法預料的變故沒有給他們留足夠的時間做好準備,就不聲不響地來了……

他們比誰都努力,因為比起失去父母,他們更害怕父母失去自己。

推薦閱讀:

手相中出現這三點,註定今生子女緣薄,子女不在身邊!
老公的私生子我養還是不養
赴港生子到底能享受何種「特權」?
揚州小夫妻赴美生子 15萬住別墅享當地大廚做飯
十二生肖誰最適合在2013年生子?

TAG:生子 | 遠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