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中國影帝的20年 不同的命運和電影路

電影工廠(微信號:dygc123):一個讓你在手掌上免費看盡天下影片的微信號,口袋電影,最新影訊速遞,電影優惠券發放。

「說不想拿影帝的演員,都是裝孫子。」當廖凡沖著世界說出這句話時,他已躋身柏林國際電影節首位華人影帝。廖凡從梁朝偉手裡接過銀熊獎盃,對方跟他說:「終於有一部好的華人電影,可以拿出來給觀眾看了。」

  從1994年葛優和夏雨分獲戛納和威尼斯影帝,到2000年梁朝偉憑《花樣年華》在戛納又破一城,再到廖凡2014年攻克柏林,中國電影人集齊歐洲三大電影節影帝,這條路走了20年。

  有趣的是,這20年也是中國電影風起雲湧的年代。

  1994年,正是第五代在影壇崛起和擔綱重要角色的時候,當時,葛優與夏雨獲得的國際影帝和認可,折射出的是彼時電影人的熱情和努力。進入新世紀,內地電影市場逐漸商業化,港片的衰敗則成為大勢所趨,華語電影亂世中,王家衛卻憑藉劍走偏鋒征服了國際,《花樣年華》讓梁朝偉問鼎歐洲影帝,讓人們看到了那個時候華語片的躊躇與尷尬。

  而今,影市愈發的發酵與成熟,追求自我表達的影人力圖用類型片在市場上有所突破,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在藝術和商業間尋求平衡、拓展表達空間的同時,以小片黑馬之姿讓廖凡走上國際影帝寶座。

  所以,如果講「中國影帝20年來不同的命運」,除與其自身的演藝經歷息息相關,大環境的變化更是不可略過的一筆。影帝們的兜兜轉轉、起落浮沉,有自我選擇、有無法超越,而透過他們這20年的影帝故事,我們也能看到華語電影的命運,更希望今後國產電影煥發活力的信號,不單只響在閃光的獎台上。

廖凡:配角的突圍

「我不是什麼文藝男神,商業片不找我,我怎麼辦?」

國際榮譽:第64屆柏林電影節影帝

得獎時間:2014年

得獎作品:《白日焰火》

從「快爆炸」的狀態中清醒

  柏林歸來,華誼兄弟為廖凡辦了一場慶功會,圈中好友到場祝賀,包括東京電影節影帝王景春。隨後有媒體向王景春發問,大意是他對去年憑《警察日記》加冕影帝時的少人問津與廖凡擒熊歸來卻熙來攘往怎麼看?王景春說:「今天我來這兒的路上,看著車窗外的霧霾天,這幾天尤其嚴重,但街上不少人沒戴口罩也出門了,我們這個圈子的風氣和北京的天氣一樣,可不管環境怎麼樣,我們還在這裡生活著,我比較樂觀,就這麼呆著唄。」

  彼時廖凡向王景春豎起大拇指,稱他「說得很棒」。其實對得了柏林影帝這件事,廖凡也漸漸從一種「快爆炸」的狀態中清醒過來,他說:「不是我變了,而是你們看待我的角度變了。再過一段時間,等這件事過去了,每個人還是繼續做自己的事,過自己的日子,像我,該買菜還去買菜,該幹嗎還幹嗎。」

  導演高群書把像廖凡、王景春這樣的演員叫做「潛伏者」,他說:「他們既有潛力,又有神助,又尊重表演,在製片人眼裡,他們不夠有票房號召力,不夠俗帥,演不上大電影的男一號。但他們,肯定是好演員。潛伏者最值得尊重。」

不是導演眼裡最可口的那盤菜

  許多人認識廖凡是從《將愛情進行到底》里的「雨森」開始,這部「中國大陸第一部青春偶像劇」捧紅了徐靜蕾、李亞鵬、王學兵,唯獨廖凡在一場雨夜車禍戲後早早「離場」。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苦命男二號的悲催也代表了當時市場的選擇。1998年前後,內地影視劇拍攝剛剛面向市場,被看作造星機器的海岩劇用《永不瞑目》打造了萬人迷小生陸毅,老驥伏櫪的瓊瑤又憑《還珠格格》迎來事業第二春,趙薇一夜成名,而彼時風靡的歷史劇又是張國立、唐國強們的天下,廖凡當然不是最可口的那盤菜。

  後來他遇到了趙寶剛,《像霧像雨又像風》播出後,陳坤、陸毅、周迅、羅海瓊、李小冉甚至孫紅雷都火了,廖凡演的一個反派海歸仍然沒什麼存在感。趙寶剛給他定了性:「他們是花旦、小生,你是小花臉。」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在當時的熱播劇導演眼裡,廖凡只能在男一號旁邊當綠葉。

  廖凡不服氣,加上年輕人「心氣高」,他開始蓄鬍須,練肌肉,有意識地改變個人氣質。甚至有一段時間,他專挑邊緣角色演,認為那些人才更貼近真實。現在回想起來,「那時想要追求更極致的表達還是跟觀眾喜好有關係,大家似乎都比較麻木了,不看到極致的就引起不了注意」。

  廖凡也承認,早年間拍戲的路子有點「小眾」、「超前」,比如他引以為傲的《好想好想談戀愛》、《好奇害死貓》,「市場都還沒意識到它們會是一種趨勢的前兆」。

男一號總是跟他無緣

  從2001年開始,廖凡嘗試著拍起電影,甚至演一些地下片。但即便到了不惑之年,他也總共當了三次主演:《綠帽子》、《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白日焰火》,有趣的是,第一部拿到新加坡影帝,「海水火焰」提名金馬,最後一部則改寫了華語電影在柏林的歷史。

  在《綠帽子》、《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導演劉奮鬥看來,甭管廖凡怎麼折騰自己,其氣質還是超出國人審美範疇,說白了,「就是長著一張文藝片的臉」。

  但一直以「磨戲」甚至「熬戲」著稱的廖凡也漸漸在圈裡有了口碑,加之多年來跟孟京輝、廖一梅等在話劇舞台上的發酵,從2006年開始,廖凡有機會在《集結號》、《非誠勿擾2》、《讓子彈飛》等商業大片中露臉,他的想法有了些變化:「就是去佔個座,排個隊唄,多一條發展的路,總比老是演一種類型,把自己演窄了強。」甚至馮小剛、姜文看廖凡演得不錯,都給他加戲。可即便如此,男一號還是跟他無緣。

  其實廖凡之前仔細想過這件事,很多時候合作者都會說「我喜歡你某部電影,那個角色特別打動我,但這次因為種種原因……(還得演配角)」「當時就會質疑地想,為什麼我打動了你,你卻不能重用我呢?後來明白,是因為你的市場價值,或者是對投資的回報不能有一個安全的保證。」

廖凡給了綠葉演員一個希望

  雖然對「綠葉演員」、「同學李冰冰、任泉都紅了,你怎麼還沒動靜」這些問題早就釋然了,因為並非演技有高下。但一些突如其來的打擊還會令廖凡沮喪,比如拍《建黨偉業》時的落馬受傷。他說,往往身體的受傷會影響整個人的精神狀態,讓自己跟自己鬥氣,前一年剛拍完「子彈」,還算順利,結果下一年就受傷了,兩年多他拍戲都不敢做激烈動作,突然就覺得對演戲沒那麼大興趣了。

  並且受傷導致的低迷跟年輕時遇到的挫折不一樣。年輕最大的好處是,有的是時間,市場的大環境是「沒機會讓一個年輕人有所謂的全力付出」,但在36歲受傷完全是另一回事,心裡會想,「都這歲數的人了,結果乾到這份兒上」。

  也正是在那段時間,廖凡接拍《白日焰火》,他多次強調片中角色的狀態正是他內心的寫照,「他不是一個警察,而是一個失敗者」,所以這部戲雖然在哈爾濱拍得很苦,廖凡心裡卻演得過癮,他說,即使沒得獎,也想把它當作一個不惑之年的禮物送給自己,因為黑暗中有微光。

  在華誼的慶功會上,主持人念出廖凡入行近20年來的成績——出演過大小近50個角色,30種職業,拍了16部電影,26部電視劇,7部話劇,飾演的角色「可硬可軟」,除文藝片獲國際獎項,其參演的商業片也票房飄紅,正當主持人贊他有旺戲相時,廖凡卻半開玩笑說:「其實就是戲紅人不紅唄。」

  好友姚晨提到兩點,一是廖凡挑戲,二是柏林給了像他一樣的演員一個希望。很多人都希望廖凡的獲獎對中國影壇是有實際意義的,而並非喧囂過後繼續回歸沉寂。

  其實早在幾年前,廖凡就特明白,他說:「有時候我也反省,像我這樣的人,比較事兒,又假裝特挑剔,不與大眾為伍,對圈子的一些風氣瞧不上,還能存活下來,乾的還是最開始有興趣的那件事,還是挺有命的。」

葛優:從戛納影帝到賀歲帝

  「我覺得我們這十幾億觀眾都看懂了我們的電影,那就挺好。電影界有些人是願意拍片給西方人看,那是你願意干那活兒,我就干我這活兒。」

國際榮譽:第47屆戛納電影節影帝

得獎時間:1994年

得獎作品:《活著》

  伴隨賀歲片的出現逗觀眾玩了十幾年,葛優葛大爺電影中那番自嘲、假正經,五味陳雜的冷幽默形象,擊中了不少國人的心。然而葛大爺還有另一張「正經」的臉,他當年摘下「首個華人戛納影帝」桂冠,憑藉的就是一部徹底的悲劇——1994年由張藝謀導演、改編自余華同名小說的《活著》。

  作為一張「東方面孔」,在那個年代,葛優並沒有因此走向世界,也沒有延續「影帝」的精英路線,反而是「沒完沒了」地紮根大眾,演起小人物,和馮小剛一起開啟、主導了中國賀歲片的黃金時代,成為中國最具票房號召力的男演員。

《活著》一場捧回戛納

  葛優從不抵觸「商業」,認為「電影就是拍給大眾看的。」但《活著》里的「福貴」在他心裡始終有極重的分量,《霸王別姬》里凄惶的袁四爺也是他最惦記的角色。

  1994年《活著》獲獎之前,葛優還是個沒什麼名氣的演員。在《霸王別姬》里和張國榮配戲,張國榮還是絕對的「大腕」。得了戛納影帝後,張國榮專門在香港請他吃飯祝賀,還說自己原本想第一個得這個獎。

 《活著》是葛優表演生涯的里程碑,葛優用「天上掉個大餡餅」來形容獲獎當時的衝擊。從戛納回來之後,「覺得腰桿都挺直了」。

  非科班出身、跑了十年龍套,35歲,達到演員的生命高峰,葛優將這個歸功於「運氣」,「《活著》獲獎全靠趕上一個好劇本和好導演。」

  的確,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中國電影最好的時候。以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於文革之後集體反思,紛紛自覺,獻出《黃土地》、《霸王別姬》、《活著》這樣的劃時代作品。「那時剛剛改革開放,第五代們從『樣板戲』中解脫出來,重新審視他們經歷過的歷史。你在他們的電影裡面可以看到真實的人物,真實的場景,最重要的是,真實的感情和生活體驗,」《霸王別姬》、《活著》編劇蘆葦曾對記者說,那是中國電影開始敲擊現實的啟蒙時期。而1992年到1994年也是葛優自認為狀態最好的幾年。

  可惜這段時間並不長,《活著》「牆外開花」卻在國內被禁,無緣大銀幕,也與大眾拉開了距離,很多人並不熟悉葛優扮演的「福貴」。

  骨瘦嶙峋、雙頰深陷、兩眼突出,眼神瘋魔,《活著》中亮相的葛優,本是個敗家子,但被命運拋入歷史洪流,穿越戰亂和動蕩,經歷不幸和堅忍,終於熬成忍辱負重卻始終努力「活著」的小人物。第一次看到《活著》小說,張藝謀曾激動地睡不著覺,後來他找到了葛優。

  「(福貴)這個角色的性格跟我有點接近,張藝謀也這麼說。」 成為「幽默」代言人後的葛優一直強調自己不是「喜劇」演員,相反他覺得悲劇笑中帶淚,更能打動人,「福貴」對他有特殊的意義。

  《活著》在國內被禁,葛優也經歷了「影帝」之後幾年的徘徊期,直到「搭」上了馮小剛。

賀歲片之王

  「從現實上來說,《活著》那種片子不讓演,然後馮小剛的賀歲片就突然出現了。」 葛優在接受採訪時說。

  賀歲片概念從1995年成龍《紅番區》引入內地,1997年由馮小剛執導、葛優主演的《甲方乙方》橫空出世,征服全國,成為內地賀歲片的開山鼻祖。電影投資600萬,卻收穫了3600萬票房,「四兩撥千斤」,影視公司驚喜過望。此後馮式賀歲片便「沒完沒了」,「馮男郎」葛優則年年「不見不散」。

 

  《甲方乙方》中幾段「好夢一日游」的搞笑故事令人捧腹,影片最後葛優那句「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他」卻也讓人印象深刻,也奠定了葛優「草根、親切、有趣」的國民形象。

  如果說《活著》、《大撒把》讓葛優在影壇證明了實力,《編輯室的故事》讓他家喻戶曉,那麼《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則讓他成為真正的大眾情人。

  之後的十幾年,馮小剛和葛優聯手開創了獨特的風格,領銜內地的賀歲市場數年,他們在搞笑之外,有諷刺,有小人物的心酸,讓人哈哈一樂之後也能想到自己。而社會轉型期人們在利益與感情、工作與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惑也在電影中被調侃、刻畫,成為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馮小剛的每部喜劇都是諷刺。」葛優說。而他自己則把那些不敢明目張胆、只會貧嘴耍滑,倒霉、小壞卻不乏善良的小人物演活了。 

「不改了,因為觀眾愛看」

  「市場」一旦打開了,就停不下來了。喜劇演員一旦「定型」,就很難轉型了。早在《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最早的三部曲之後,葛優就感到「審美疲勞」,希望脫離喜劇套路,做些別的嘗試。演過歷史劇,甚至挑戰過恐怖片,慘遭打擊的葛優最終還是回到了馮小剛身邊。

  有那麼幾年,葛優似乎很抗拒被稱作「喜劇」演員,總在採訪中說自己其實更喜歡悲劇,因為悲劇更能說點什麼,更能打動人。又過了幾年,他似乎終於「想通」了,打算「不改了,因為觀眾愛看」。

  「我覺得我們這十幾億觀眾都看懂了我們的電影,那就挺好。電影界有些人是願意拍片給西方人看,那是你願意干那活兒,我就干我這活兒。」

  「斷檔」了一陣之後,葛大爺回歸賀歲片了,還是那個光頭,還是那副表情,還是冷麵心熱,不過更「收」著點了,還多了些「文藝」氣息,就是《非誠勿擾》中的秦奮。觀眾一開始還不太適應,不過慢慢也就接受了葛大爺的新形象。這部片子又「輕輕鬆鬆」票房過三億,葛大爺的號召力令人眼紅。

  2010年賀歲檔是「葛優」年,葛大爺一人同時在《非誠勿擾》、《讓子彈飛》、《趙氏孤兒》三部大片中擔任主角。三部影片累計票房超過12億,風格迥異、且口碑都不差,憑藉這樣的成績,葛優悄悄實現了「轉型」,依然是具有國民號召力的演員,但他演的《趙氏孤兒》沒人笑場了,《讓子彈飛》又讓他實現了「離開馮小剛」的另一種喜劇風格。2014年,他和姜文聯手的第二部作品《一步之遙》又將上映。

  比起感嘆「時代變了」、頗有些焦慮的老搭檔馮小剛,已經拿過「影帝」又「收服」了大眾的葛優似乎從容了很多。他不再強調野心,只專註「當一個好戲子」,如在《霸王別姬》里的京劇戲痴袁四爺,一遍遍在臉上抹上油彩,擦掉、抹上,擦掉、又抹上,然後對著鏡中的「面具」耐人尋味地一笑。

夏雨:「少年」影帝的自覺之路

「找你的角色,可能不是你想演的,你想演的角色,別人可能不找你。演員是很被動的職業。」

國際榮譽:第51屆威尼斯電影節影帝

得獎時間:1994年

得獎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

「少年影帝」

  提到夏雨,人們便會想到《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那個幼獸般奔跑、笑容陽光燦爛、在荒謬年代裡肆意揮霍青春的馬小軍。《陽光燦爛的日子》被《時代》周刊稱為中國跨時代的電影,而「馬小軍」卻曾經一度是夏雨刻意想要繞過去的角色。

  2014年2月15日,中國男演員廖凡在柏林電影節稱帝的消息傳出,當時還在索契冬奧會上「不務正業」擔任解說的夏雨也第一時間在微博上祝賀稱:歐洲三大電影節獎,「中國男團」拿全了。

  索契歸來,專業的解說和陽光的運動形象為夏雨加分不少。回到北京的夏雨一頭扎進媒體採訪,聊的主要不是電影,而是讓他眉飛色舞的滑雪項目。

  幾個小時的錄影和拍照後,夏雨這才了下來接受時光網採訪,開始明顯過於疲憊,有些「斷片兒」,略微放空之後才逐漸進入狀態,聊起自己的電影往事。

  17歲主演的影片即贏來「最年輕戛納影帝」光環,且先後斬獲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台灣金馬獎共三料影帝,少年成名,榮譽來的太快,夏雨也不得不承擔難以想像的壓力。過早「加冕」,他此後的演繹生涯都似乎像是在為自己「正名」。

  

1994年,夏雨18歲,還在青島讀高中,獲獎的消息是記者告訴他的。「那天青島的記者來採訪我,一進門就很興奮地跟我說:你知道了吧?我傻了一下:啊?知道什麼?他又問:你還不知道啊?我就更傻了。他告訴我,我得了威尼斯影帝,是很高的榮譽。我只是很平靜的回答:哦……因為當時在我心裡,威尼斯影帝,還不如得個滑板冠軍讓我高興。」

  直到高三班主任當眾表揚了他,說他為校爭光,學校又追加了表彰,夏雨這才領略到「影帝」的重要性,開始「不昂起頭,挺直脖子,都覺得不好意思出門了。」

  如今夏雨主動以調侃地語氣說起這段青春往事,可在初入演藝界的好幾年,「馬小軍」都是夏雨最想繞開的人。

去「馬小軍」化

  快到「不惑」之年,如今已為人父,也拍攝過幾十部電影電視劇,其中不乏《獨自等待》、《北風那個吹》有影響和傳播的作品。但20年前的事兒還是被一再提及,對此,夏雨已不再如最初那樣抵觸,因為「介意也沒辦法。」

  「當然希望還會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超越過去的角色出現,但在等到之前,也要先過好每一天的日子吧。」夏雨笑著說。

  還在中戲學習時,只要是夏雨編的小品演出,全校很多人會去觀看,可夏雨越是緊張就越容易說錯台詞。那時候夏雨的弦綳得緊緊的。

  讀書期間,夏雨就收到一大堆影視劇的邀請,可收到的角色全是「馬小軍」式的「陽光少年」。夏雨全推掉了,寧可去毫不起眼的劇組跑龍套。

  大學畢業時,夏雨以「專業演員」交出的「畢業」作品是胡安導演的《西洋鏡》,講述西方「會動的畫」傳入北京、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拍攝前後的故事。在這部戲裡,夏雨不再是「男孩」,而是清末一個穿袍子、留辮子的照相館夥計,性格憨厚質樸,卻喜歡搗鼓新鮮玩意兒,對心愛的姑娘也十分執著。

  為這部電影夏雨卯足了勁兒,表演也更豐富純熟,電影成功入圍1998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獲得七項提名,夏雨也是當年的「影帝」大熱。但最終紛紛落空。而《西洋鏡》作為一部新人導演的文藝片,儘管受到業內肯定,在國內也票房平平,並沒有為人熟知……

  

  至今,《西洋鏡》仍是夏雨最看重而遺憾的一部電影,這是他的「成人片」。他很懷念拍那部電影時人們的狀態:「真的是很認真地在拍電影,想表達一些想法和價值。」

「演員是很被動的職業」

  「找你的角色,可能不是你想演的,你想演的角色,別人可能不找你。演員是很被動的職業。」從輕鬆自由的「滑雪」話題轉化到聊電影,夏雨的語氣變得有些無奈。

  1998年正式「出道」後,夏雨開始探尋自己的戲路。

  1994年最好的時代過去,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中國電影陷入低潮,不論是從電影質量和市場認可上都差強人意,處在魚龍混雜的商業化初期。文藝和商業之爭,「惟票房論」等在很長一段時間困擾著這個行業。明星效應、票房號召成了比電影內容價值本身更受重視的評判標準。這樣的氛圍並不利於新人的成長。夏雨也一度為這種「急功近利」的氛圍困擾。「演員拍電影前體驗生活、理解角色原本是最基本的東西,但現在就算演員主動要求體驗生活,很多劇組也不願意滿足。很多都是,今天拿到劇本,明天就開始拍了。」夏雨苦笑道。

「文藝」是夏雨給大眾的最初印象

  高曉松導演的《那時花開》算是實驗。《警察有約》里的片兒警讓他拿下了「金雞獎」。而奠定夏雨「個性文青」形象的電影當屬2005年由伍仕賢執導,與李冰冰對手的《獨自等待》。

  在這部片子里,夏雨飾演一個在都市生存法則中心存幻想、彷徨頹廢的青年,搞笑、自嘲、迷茫卻懷抱夢想的形象在七零、八零後中引起極大共鳴。

  「獻給從你身邊溜走的那個人」,「要麼好好活著,要麼趕緊去死」,電影在青年人尤其是文藝青年中掀起了青春懷舊風。而夏雨也一再成為大學生電影節上最受歡迎的男演員。

  《獨自等待》之後,夏雨在《北風那個吹》、《我們的八十年代》等電視劇中飾演下鄉知青等形象,延續懷舊青春風。

  然而此後幾年,夏雨的大銀幕作品卻越來越少,也鮮有風靡之作出現。

  「我拍電影不分文藝或者商業,是不是名導或大片,主要看電影是不是有想法,有意思。」夏雨這麼解釋自己接片的選擇。會推掉大片中「誰都可以去演」的角色,卻願意接《聖誕玫瑰》這樣的由新人導演楊采妮執導的電影。

  選擇了做自己喜歡的事卻贏得了意外關注,對此夏雨樂得「無心插柳」。「接下來想跟一幫人弄一個融入單板元素的運動電影,正在聊劇本。我可能做導演,也可能做演員,都有可能。」

  至於下一個表演的「高峰」會不會到來?什麼時候到來?夏雨只能「獨自等待」,且在此過程中盡量讓自己生活得更加快樂。

梁朝偉:一個香港影帝的高處不勝寒

「我50歲時往回看……覺得還是開心最重要,工作反而無所謂了。」

國際榮譽:第53屆戛納電影節影帝

得獎時間:2000年

得獎作品:《花樣年華》

遇到王家衛之前

  導演庄文強講過一個段子,有一次他和麥兆輝到梁朝偉家裡玩,坐在沙發旁邊的地上,突然發現沙發底下有個鏡框,抽出來一看是戛納影帝證書。庄文強說,梁朝偉家裡獎盃太多了,都東倒西歪的,他喜歡把獎盃收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說「害怕」也好,「不想帶著包袱演戲」也罷,總之,有了很多頭銜以後,會覺得「心裡變得很重」。

  2000年,38歲的梁朝偉憑藉《花樣年華》拿到戛納最佳男演員,一掃《春光乍泄》錯失影帝的遺憾。那是他入行來拍的近70部戲,與他的伯樂王家衛相識已有10年。

  回望梁朝偉在香港電影圈的發展,幾乎是港片黃金時代里藝人們的縮影。在1990年遇到王家衛之前,他只能算個「新來的」,演的多是配角,好不容易在吳宇森的《喋血街頭》里熬到一個主演,電影卻像放了一顆啞彈,無甚波瀾。事業遇挫,加之那一年劉嘉玲綁架案的影響,他想息影。

  此前在TVB超高強度的工作也給梁朝偉留下後遺症。他人戲不分,會夢見跟韋小寶演對手戲,還常在現實生活里想到戲中人。不懂排解,就夜夜買醉。有一天從外景車下來,突然感覺像被四塊棺材板圍住,有死的感覺。那時每隔兩三個月他就會出一次車禍。其實對泯然於眾、以數量求質量的很多香港演員來講,大都經歷過跑場子、來回串戲的階段,他們知道,唯有以更多的電視劇、武打片、喜劇片來為演藝路添磚加瓦才可能有機會突破,甚至多數人根本沒時間想得長遠,就像古天樂所說,看過太多一句對白都沒有就被淘汰的新人,所以「不會放棄每一次拍片機會」,市場要什麼就拍什麼,「沒有運氣,就熬不過」。

  當梁朝偉對拍戲感到厭倦時,王家衛在《阿飛正傳》里給他留了一個鏡頭,對他意義非凡。梁朝偉說:「沒拍那部電影之前,我對演戲失去了興趣,覺得怎麼都不能再進步了,拍完《阿飛正傳》我才發現,原來自己還可以演成這樣。

新影帝遇到的壞時代

  從1990年到2000年,梁朝偉又追隨王家衛拍了《東邪西毒》、《重慶森林》、《春光乍泄》和《花樣年華》,當然,在港片極度商業化、亦是大幅衰退的這十年,他也演過不少賭神、警察和古惑仔,銀幕形象良莠不齊。是王家衛的電影幫他找到了憂鬱男神的定位。

當然,王家衛動不動幾十條的磨戲對演員也是心理挑戰。有一次記者打聽梁朝偉近況,劉嘉玲說,他心情很不好,整天在家裡擦地,邊擦邊哭,說王家衛不喜歡他的表演。

  梁朝偉說,和王家衛拍片像談戀愛,折磨、痛苦、又欲罷不能。

  在港片風靡的年代,一部電影的製作周期僅三五個月,當紅明星同期都要拍好幾部片。王家衛是例外,當時他一部電影的周期至少是一年,拍一個月停兩個月,演員趕別的組,再過來拍兩個月,再停,再拍。甚至有人調侃,這就是梁朝偉能拿獎的原因,因為不知在何年何月拍的鏡頭看起來都銜接得那麼自然。

  導演王晶曾開玩笑,王家衛拍片這麼慢,就是「為了算計得獎,老改劇本」,「我和他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商人,只是一個販俗,一個販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2000年的香港,王家衛是少數幾個能夠依靠國際市場活得還不錯的導演,那時雖有《無間道》奮力救市,但市場垮落和票房不濟已經是大勢所趨。

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像梁朝偉這樣的演員拍片量越來越少。而身份與定位的困惑也讓他跟王家衛間的關係變得微妙,2004年,《2046》落敗戛納,梁朝偉決定跟王家衛分開一段時間,因為「太多太膩了」,「想有點新嘗試」。

梁朝偉的突圍

  早在2001年,在香港拍了20多年戲的梁朝偉終於簽下自己的第一部內地電影——張藝謀導演的《英雄》。中國電影也因《英雄》開啟大片時代。

 內地電影票房的連破紀錄讓整個行業都像打了雞血,高投資、大卡司、高產出成為一塊屢試不爽的試金石,而像梁朝偉這樣的香港演員也成為各大公司爭搶的頭牌,票房就是王道,至於藝術水準,則參差不齊。

  但梁朝偉很挑剔,在《2046》後的近10年間,他也僅拍了7部電影。並且在張藝謀之後,他很少同內地導演再合作,理由是:「國語實在難講,不想自己演的辛苦又成為別人的負擔。」

  「我拍戲不是為了掙錢,不是為了拿獎,就是為了自己,好玩、享受、開心。」梁朝偉這麼說。他多次提到童年父母離異對其性格造成的影響,他從一個頑皮小孩變得自閉。「我忽然找著一樣不用做自己的東西,就是演戲,很多不願在人家面前表露的情緒,都能宣洩。」

  也正因如此,梁朝偉認為所謂的「去好萊塢發展」對他沒什麼意義;他不拍恐怖片,因為小時候跟阿姨看戲已被「嚇得很慘」;他不喜歡拍古裝片,戴頭套、粘假髮、膠水以及夏天的燥熱,那都是TVB留下的陰影;他不太接受訪問,因為有些故事拍完了、情緒發泄掉了就很想忘記,聊天時又得重新想起,很難挨。

  

2007年的《色戒》算是他的突破之作,但這部電影引發的巨大話題和爭議是主創們始料未及的。對大尺度性愛場面,李安曾說:「我是越來越開放,就像剝洋蔥,剝了一層還想看看下一層是怎樣的,這包括對自己的探索和觀眾的反應,我想看看我還可以做些什麼。」這也是梁朝偉的心聲。

  而近年隨著CEPA北上的香港導演找到「大陸」,合拍片盛行,梁朝偉竟突然增產,原因是他想拍些輕鬆的片子,即使《聽風者》、《大魔術師》都口碑平平。他說:「我50歲時往回看,想原來怎麼過日子,現在怎麼過日子,覺得還是開心最重要,工作反而無所謂了。因為工作只有我自己很開心,如果身邊的人都不開心,我一人開心沒用的。」

------------------------------------------


推薦閱讀:

經典的中外電影語錄 (一)
影視作品:還有多少經典可以讓我們為所欲為?
9 部居然比原著還要好看的電影
最嚇人韓國恐怖片,作死成功!
最近有哪些好看的外國熱門電影?

TAG:電影 | 中國 | 命運 | 影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