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次危機九次地產 我們審視一下中國房價
美元是國際主要的貿易結算貨幣、儲備貨幣和「錨」貨幣,是全球流動性的「總閥門」。當美國貨幣政策走向寬鬆時,容易引發各地區的資產泡沫或過度負債;再由寬鬆轉向緊縮時,將帶動利率走高、美元指數走強,引發國際資本迴流美國本土,多次在世界經濟鏈條上相對脆弱的環節引爆金融危機。從拉美債務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到次貸危機,美國加息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前新一輪美聯儲加息周期已經啟動, 2014 年美聯儲退出QE(量化寬鬆),2015年12月首次加息,2016年8月以來美聯儲官員表態將第二次加息,美元走強和國際資本迴流美國本土已經在路上。但與此同時,歐日經濟低迷銀行業蘊藏巨大風險,拉美經濟衰退社會動蕩,中國經濟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房地產泡沫和債務風險凸顯。新一輪美聯儲加息周期將會在國際經濟脆弱環節再度施壓,這次誰會爆掉?全球拭目以待。
美元周期左右資產配置
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國際貿易結算和儲備貨幣地位。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隨著日圓、歐元的崛起,美元的地位有所削弱,但未從根本上動搖。
六十多年來,美國貨幣政策調整對全球流動性、利率水平、大宗商品價格、通脹壓力、各國貨幣政策、國際資本資產配置等等均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
增長、就業和物價是影響美國貨幣政策調整的主要因素,進而決定著利率和匯率水平。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以來, 美國經歷了四輪經濟周期:
1981-1992年間的里根和老布希執政時期、1993-2000 年間柯林頓執政時期、2001-2008 年間小布希執政時期、
2009-2016年間奧巴馬執政時期。在這四輪經濟周期中,除了石油危機等少數時段外,大部分時間經濟增長和物價走勢基本一致,且物價走勢略有滯後。
美聯儲政策風格也是影響貨幣政策的重要因素。面對第二次石油危機的衝擊,1979-1987年擔任美聯儲主席的沃爾克堅決抑制通脹,即使在經濟低迷期仍採取緊縮手段。格林斯潘、伯南克和耶倫時期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則相對綜合,力圖實現增長、就業和物價的平衡。
從歷史上看,美元指數在中長期取決於美國經濟增長前景和貨幣政策,在短期受全球避險情緒影響較大。當面臨衰退或通縮風險時,美國貨幣政策取向寬鬆,聯邦基金利率和國債收益率趨於下降,美元指數走弱,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在廉價美元時代,資本流出美國本土市場,增加全球流動性,容易引發各地區的資產泡沫或過度負債。
當面臨過熱或通脹風險時,美國貨幣政策轉向緊縮,聯邦基金利率和國債收益率趨於上升,美元指數走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從大類資產和區域資產配置的角度,在強勢美元時代,美元資產收益預期上升,國際資本迴流美國本土市場,造成全球資金面緊張和利率上升。這一時期,如果世界某些地區出現了較大的資產泡沫或債務風險,對流動性和利率比較敏感,則容易出現問題。
美國財政和債務狀況對美元指數影響不大,雖然在經濟衰退或債務過快膨脹時期經常成為短期炒作主題。原因在於,至今尚沒有出現經濟規模超過美國的國家,也沒有出現能夠替代美元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貨幣。
各國經濟復甦進程不一
由於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和美元資產在全球資產配置中的重要性,美國貨幣政策調整是引發多次全球性或區域性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近期美國正逐步引導加息,這增加了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我們做出以下幾點判斷:
1、世界經濟復甦進程和貨幣政策周期不同軌,非美經濟體大多數不具備加息條件。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美國實施零利率和QE,歐日實施負利率和QQE,把貨幣寬鬆發揮到極致,但效果卻差別很大,全球經濟復甦進程不同軌。目前美國經濟率先走出衰退、走向復甦,相對於其他經濟體,具備率先加息收緊貨幣的條件。但歐日經濟低迷銀行業蘊藏巨大風險,拉美經濟衰退社會動蕩,中國經濟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房地產泡沫和債務風險凸顯。
2、全球貨幣寬鬆或走到盡頭,市場流動性邊際收緊。當前新一輪美聯儲加息周期已經啟動,美元走強和國際資本迴流美國開始走在路上。近期美債收益率上升,全球股市動蕩,美元Libor利率上升。新一輪美聯儲加息和美元強勢周期將對國際經濟脆弱環節施加壓力,比如歐洲銀行業、新興經濟體房地產市場、拉美採掘業、全球遠洋貿易等。
3、由於擔憂匯率貶值和資本流出壓力,美聯儲加息將封殺其他經濟體貨幣寬鬆空間。九月份以來,G20會議公告,減少貨幣依賴,避免競爭性貶值,推動創新增長。
九月份歐洲央行議息會議維持利率、購債規模不變,德拉吉表示目前不需要更多刺激。自「2·29降准」以來,中國貨幣政策轉向中性穩健,制約的因素來自房價、去槓桿和美聯儲加息預期,中國央行鎖短放長先後重啟14、28天逆回購。
4、本輪美聯儲加息周期可能是歷次最弱的,施加的壓力也不如以前大。由於美國這一輪經濟復甦不如上世紀90年代新經濟強勁,通脹也不如上世紀80年代石油危機時嚴重,因此這一輪美聯儲加息節奏較慢,給全球施加的壓力也不如以前大。
5、經濟金融結構脆弱是危機爆發的基礎,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出路。金融危機多次打斷了後發國家經濟的高速追趕進程:拉美債務危機的內因是過度舉債發展和產業缺乏競爭力,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內因是結構調整遲緩和資產泡沫,次貸危機的內因是過度金融創新和房地產泡沫。只有進行有效的結構調整,實現增長動力轉換,才有望避免危機或走出危機,比如1998年前後的韓國。
6、要高度關注中國房地產泡沫和債務風險。上述金融危機都有一個共同點:相關國家及地區在經濟繁榮或低利率時期大舉借債,用於發展缺乏比較優勢的產業、放任資產泡沫或提升社會福利水平。
一旦情況反轉,進入經濟衰退或高利率環境,要麼依靠借債發展的產業陷入嚴重虧損,要麼資產泡沫難以維持,要麼福利支出由於剛性難以壓縮,償債負擔大幅增加,從而爆發金融危機。
結構調整成為當前出路
世界經濟危機史有一個基本規律,即「十次危機九次地產」。當前中國存在一定程度的房地產泡沫,一二線城市主要表現為價格泡沫,三四線城市主要表現為庫存泡沫。當前中國房地產尚具備經濟有望中速增長、城鎮化還有一定空間等基本面有利因素,如果調控得當,尚有轉機。如果未來放任房地產泡沫繼續膨脹,將脫離基本面支撐。
與房地產深度關聯的是地方債務和銀行貸款,由於房地產是典型的高槓桿部門,因此房市對流動性和利率極其敏感,在歷次房地產泡沫中銀行業都深陷其中,從而導致房地產泡沫危機既是金融危機也是經濟危機。
7、在增長動力轉換期,保持中性的貨幣政策環境有利於結構調整。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美國均進行了有效的結構調整,中性的貨幣政策環境為企業壓縮成本、技術創新、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壓力,有利於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而過於寬鬆的貨幣環境將引發資產泡沫,企業傾向於投機,缺乏提高生產效率的動力和壓力,比如上世紀80年代前後的拉美、90年代末的東南亞。
當前中國正處於增速換擋期,由於需求、要素、產業等因素髮生根本性變化而導致經濟結構性減速,這具有必然性和規律性。出路在於結構調整,而不是需求刺激。
根據國際經驗,先行經濟體成功進行結構調整的三大政策支柱是:以中性的貨幣政策和平衡性的財政政策為主的宏觀政策,以放鬆管制和結構性減稅為主的供給政策,以金融安全網和社會安全網為主的托底政策。其中,宏觀政策創造環境,供給政策提升效率,托底政策保障穩定。
重磅關注>>>
富國銀行醜聞重創巴菲特!全球富豪榜排名滑落至第四
根本停不下來 蘋果稱首批iPhone 7 Plus已在全球售罄
特朗普:直到奧巴馬下台以後 美聯儲才會加息
羅傑斯公布「中國投資策略」:不買黃金
推薦閱讀:
※2017胡潤全球房價指數發布:無錫領跑中國 全球排第二|胡潤
※如果美國對朝動武 中國還會抗美援朝嗎
※朱蘇力:二十世紀中國的現代化和法治———愛思想: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這些中國話,你真懂嗎
※中國必然爆發經濟大通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