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分鐘科普:六個重要的金融學概念

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得金融理論涵蓋越來越多的細分領域,變得紛繁複雜,想要深入研究和全面掌握難度很大。從投資實務而言,相比完美、精妙的金融理論,我們更需要利用金融理論來透過現象看本質,更好地理解市場乃至預測市場。那麼,金融理論中的核心概念首當其衝:比如金融、風險、行為金融等。概念是抽象的定義,但是卻能夠清晰、準確地描述事物的性質,是理解和研究的基石。其次,需要學習金融中重要的研究方法,比如採用均衡分析、無套利定價等進行資產估值。最後,學習金融理論永遠是為了超越理論,因為具有完美假設的理論和人性實踐矛盾之間的荒誕劇在資本市場的長河中一次次上演,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深刻教訓。比如,A股市場風格的頻繁切換,今年價值股,明年成長股,後年周期股,以致很難找到常勝的投資者,去年排名前十的基金今年可能就成了倒數前十。

(1)金融

金融:資金融通的簡稱。

金融(維基百科):金融是處理資產和負債在時間和確定及不確定狀態下分配的領域。

金融經濟學(《金融經濟學手冊》):金融經濟學運用經濟分析的技術來理解個人的儲蓄與投資決策,公司的投資、融資、分紅決策,利率、金融資產和衍生品價格的水平和性質,以及金融中介所發揮的經濟作用。

(2)人的行為

人是金融活動和決策的主體,人的心理、思考、行為推動著金融活動的運轉和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研究的核心就是對人在不同時間、不確定性之下的決策方式的研究,進而歸納出人的消費、儲蓄、投資、資產配置的行為。

一般來說,心理學是專門研究人的學問,但心理學目前依然無法完美解釋和預測人的行為模式,所以,經濟學採用了理性人假設來規避人的意識主觀性這個障礙。理性人假設是指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既不會感情用事,也不會盲從,而是精於判斷和計算,其行為是理性的。與理性人假說相對應的行為金融理論則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行為金融理論認為,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因為現實中活生生的人具有多面性,尋求合理決策的人總是陷入情感和理性的激烈鬥爭。就像散戶總是希望買到能賺錢的股票,問題在於散戶認知和能力限制,很難對各種公司做出獨立分析判斷,追漲殺跌成了唯一選擇,因此在與機構的博弈中,散戶總是吃虧,這種情況也叫「贏者的詛咒」,看似散戶成了贏家,追漲買到了以為能賺錢的股票,但實際上卻成了最後的接盤俠。

經濟學諾獎得主卡尼曼寫的《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到:

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決定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使我們能夠快速做出反應。但系統1很容易上當,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做出決定,比較慢但不容易出錯,但是它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用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假設有兩個決策都需要2選1:

決策(1)中A方案是肯定可以賺到100元,B方案有50%的概率賺到200元,50%的概率什麼也得不到。

決策(2)中C方案是肯定會損失100元,D方案有50%的概率損失200元,50%的概率什麼也不會損失。

這兩個決策中,雖然A和B的期望值相等,C和D的期望值也相等,但是大多數人會選擇A和D,因為人們在盈利的情況下更加偏好確定性,所以會選A,而在虧損的情況下則偏好承擔風險,所以會選D。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部分人股票盈利的時候賺一點就會賣出,而股票虧損的時候往往選擇繼續等待,導致虧損進一步加大。

(3)風險和不確定性

1952年,資產組合理論先驅馬科維茨在《資產選擇:有效的多樣化》中首次採用風險資產的期望收益率和用方差代表的風險來研究資產組合問題,此後方差或者說波動成為衡量風險的主流。

其實更早的時候,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創始人奈特在《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就明確定義了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區別:「風險」指可度量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指不可度量的不確定性。因為風險是概率分布已知的不確定,所以是「已知的未知」。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根據過去推測未來的可能性,比如扔一個硬幣出現正面和反面的概率都是1/2。而不確定性則是「未知的未知」,是人們根本無法預知的,過去沒有發生過的將來事件,比如今年發生的槓桿股災。正是由於金融理論中將波動定義為風險,當類似2008年次貸危機這種黑天鵝事件發生時,往往會帶來毀滅性的結果。悲觀情緒下的過度波動打破了所有金融模型的極限,也打爆了無數投資者的頭寸。

(4)經濟均衡

資金的融通,就是研究資金借入和借出雙方行為的互動,從而產生全社會的消費、投資、資產配置、資產價格的狀態。這種研究方法就是一般均衡分析。

(5)均衡資產定價(絕對定價)

風險資產定價是金融的核心。在一般均衡分析中,在求解經濟各種狀態的時候,自然也求解出了各類資產的價格,這種分析方法是從無到有,直接給出所有資產的定價,因此又被稱為絕對定價。均衡定價的方法有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等。此外,均衡資產定價中,有一個關鍵的概念叫做有效市場假說。它是指金融資產價格已經充分反映了當時可獲得的所有信息,其價格是公允的,所以試圖通過市場的錯誤定價來獲取更高收益是不可能的。信奉有效市場的人相信市場是不可能打敗的,因此主動投資行為是無意義的,不如進行指數化的被動投資。

(6)無套利定價(相對定價)

均衡定價需要對經濟中的很多變數做出很多假設,形成了理論和實踐的巨大鴻溝,所以無套利定價應運而生。無套利定價是根據已知的資產價格出發,利用無套利,或者說是一價定律,利用可比性來給出相關資產的價格。舉例來說,如果一塊炸雞與一杯可樂的價格分別都是10元,那麼一份炸雞和可樂套餐價格就是20元,否則就會出現套利機會。比如,期權中的買賣權平價關係(Put-Call Parity)和期權定價中的Black-Sholes模型也是根據無套利定價得到的。量化對沖大牛西蒙斯旗下的大獎章基金則是利用基於數學的無套利定價高頻交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推薦閱讀:

風險的起源
如何理解 Credit Spread Risk?
剛剛,美國宣布加息!打響收割中國最後一槍?
融券75萬西部證券,現在該退嗎?
9.15虛擬貨幣(比特幣)泡沫又一次破滅了么?

TAG:科普 | 金融 | 金融學 | 概念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