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綜合世系<二>
第九章·六盤水廷芳公後裔,側重考繹了希禮公後裔文煥公之孫廷芳公遷徙六盤水後,廷芳公後裔世系演繹發展過程。
第十章·遵義縣桐關黃禎吉公後裔,側重考繹了禎吉公後裔世系演繹發展過程。
第十一章·遵義縣南白鎮之竹園、石板鎮龍蛟塘黃現忠公後裔,側重考繹了之珆公後裔世系演繹發展過程。
第十二章·遵義縣南白鎮毛村黃渭公後裔,側重考繹了黃渭公後裔世系演繹發展過程。
第十三章·金沙縣牛路口黃碧貴公後裔,側重考繹了碧貴公後裔世系演繹發展過程。
第十四章·例制凡規,收錄九子玄孫論、黃氏中堂香火訂例、排行考繹化合、黃氏祖訓族規等內容;
第十五章·族人史料,收錄了歷代先宗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相關資料,及歷代族人中具有一定文史價值的文字記載;
但由於編者水平局限難免訛誤,還望族人多方指正,以先宗本來面目曉諭後人。修譜之難無以言喻,凡我族人應惜此初衷,承前啟後日臻完善。讓後裔子孫善為珍惜,亦不枉費此苦衷!
閣門都立山公第十三代裔孫:黃良超
2013年2月拜撰於黃家寨
立山公後裔聚居地黃家寨掠影
黃堂公後裔住宅
人文始祖
伏羲女媧
伏羲(生卒不詳),風姓,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制,用鹿皮為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女媧(生卒不詳),風姓,又稱媧皇、女媧娘娘,史記中稱女媧氏。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女媧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女媧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與伏羲兄妹相婚,以泥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在伏羲去世之後代替伏羲統治部眾,因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天,斬龜足以撐天,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人文初祖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亦稱有熊氏。
黃氏始祖
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脅,獲三人焉;剖其右脅,獲三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篯鏗,是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為鄶人;其五曰晏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陸終公有六個兒子,是我國民族演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們的後代,曾經繁衍成了許多重要的姓氏,包括黃、蘇、顧、溫、董、彭、曹、婁……。
南陸公為軒轅氏黃帝後裔,陸終公之子,夏禹初登,因有功於帝室,封車正尹奇,其封地土為黃壤,因土色黃故而賜姓為黃。此即黃氏之第一世太始祖,傳至今已有四千八百多年的悠久歷史。4000多年前,黃姓的太始祖惠連公被封在「黃」地(今河南潢川),惠連公的第六個兒子南陸公因為出世在「黃」,其後代和他皆姓黃,「南陸公食邑於黃,遂因地而賜姓。」南陸公被尊稱為黃姓的一世祖。「南陸公生三子:長嘉、次台、幼袁,俱居湖廣江夏縣。故黃之郡以江夏名之。
黃歇(前314-前238年),楚國江夏人,原籍楚國屬國黃國(今河南省潢川縣)。戰國時期楚國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戰國四公子」,曾任楚相。黃歇遊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上海的開山鼻祖。江夏,是海內外黃姓華人公認的總郡望和發祥地,故有「天下黃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黃」之說。數千年來,黃氏子孫以「忠、孝、義、和」為理念,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為宗族的興旺、國家富強做出了重要貢獻。
黃石公(約公元前292年――前195年),齊國人(今山東淄博)。據宋人羅沁《四皓辯》史記,黃公石,又名夏黃公,姓崔名廣,字少通,因避秦時苟政暴虐,曾隱居湖北谷城黃石山,世稱黃石公,後又在太湖夏黃修道,故曰夏黃公,簡稱「黃公」。
黃石公原在庄襄王中擔任股肱大臣,輔佐幼帝有功。後在帝國皇宮中被收為門客謀臣,是專門研究兵法的大學士,曾用名「方衍」。宰相呂不韋主編的古代百科全書式著作《呂氏春秋》中「論威」、「決策」、「三略」等諸篇兵法,都是黃石公撰寫。後受呂不韋與秦皇逼交《太公兵法》之害,又看透他們狼狽為奸的暴政手段,才棄仕與另三位大臣一道歸隱商山,這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商山四皓」之稱呼。
黃霸公(?-公元前51),字次,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擧制度,漢武帝爲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爲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爲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爲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爲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
黃香公(約68年—122年[1]),字文強(一作文疆),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人。東漢時期官員、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故事的主角。他年方九歲時,便知事親之理,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後任郎中、尚書郎、尚書左丞。又升任尚書令,任內勤於國事,一心為公,曉熟習邊防事務,調度軍政有方,受到漢和帝的恩寵。後出任魏郡太守,於水災發生時以自己的俸祿賞賜來賑濟災民。不久被免職,數月後在家中去世。其子黃瓊、曾孫黃琬,都官至太尉,聞名於天下。
黃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靜,號青崗。娶官、吳、鄭氏,三妻二十一子:
上官夫人,享壽七十有六,生子七:和、梅、荀、蓋、楚、龜、洋。
吳氏夫人,享壽七十有八,生子七:政、化、瞿、廬、福、林、塘。
鄭氏夫人,享壽八十有三,生子七:發、潭、城、延、久、井、層。
黃峭公二十一子肖像
和公肖像梅公肖像荀公肖像
蓋公肖像楚公肖像龜公肖像
洋公肖像政公肖像化公肖像
衢公肖像盧公肖像福公肖像
林公肖像唐公肖像發公肖像
譚公肖像城公肖像延公肖像
允公肖像井公肖像曾公肖像
閣門都黃氏入黔定遵始祖
閣門都肇基始祖黃立山公肖像
余氏孺人肖像王氏孺人肖像
劉氏孺人肖像陳氏孺人肖像
排軍肇基始祖黃守榮公肖像陸氏孺人肖像
黃科公肖像王氏孺人肖像
黃氏峭公祠座落和平鎮坎頭村上井自然村,其創建時間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歷經民國十年、1995年、1996年多次修繕。1997年,列為邵武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黃氏峭公祠為四合院式天井院,坐東北,朝西南,磚木構,硬山頂,三山式斗磚封火馬牆,穿斗式構架,單進殿,面開五間,為18.7米,進深共28.1米,主體建築完整。
黃峭山公墓葬於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鎮坎頭村黃家林山窠,坐北朝南,為千餘年宋式墓葬。1979年重立墓碑,碑高130厘米,寬60厘米。碑上刻三行楷書,右為「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吉日」,中為「祖考謚文烈諱峭山黃公之墓」,左為「二十一股子孫敬立」。1986年4月15日被邵武市批准成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峭公第八子黃政公墓(福建邵武牛頭堡)
黃峭公第十七子黃廬公墓
原黃立山公·陳氏孺人原墓碑(葬閣門都龍抬埡墳山內)
黃立山公·陳氏孺人新墓碑,閣門都宗親會立於2013年農曆2月15日
閣門都黃科公墓還原圖
排軍守榮公墓碑(修建於2012年)
排軍朝佐公墓碑(修建於2012年)
排軍黃藻章解元牌匾
排軍黃燦章翰林墓碑
黃科公·王氏孺人墓(葬閣門都龍抬埡墳山內)
黃朝位公·何氏孺人墓(葬閣門都龍抬埡墳山內)
田村其昌公羅氏孺人墓
閣門都黃國定公宋周氏孺人墓
黃灼公墓
黃灼公李氏夫人墓
黃家寨廷權公許氏孺人合墓(林內墳山內)
黃家寨廷模公墓(林內墳山內)
黃家寨黃體先公墓
黃家寨黃體先公梁氏孺人墓
在德公楊氏孺人合墓
黃髮先公之墓
黃俸先公之墓
黃家寨黃紹先公馮氏孺人墓
黃家寨黃在文公趙氏孺人墓
黃家寨黃在壽公蒲氏孺人墓
田村黃倫公之墓
真普公·陳氏孺人合墓(大林公墓)
楓香大田坎黃在堯公墓碑
黃子泰公墓碑苟江毛村黃謂公紀念碑亭
苟江毛村黃氏始祖黃謂公及始祖母陳氏孺人墓碑
《江夏黃氏宗譜·閣門都支系》自序
溯本清源,追宗緬祖乃吾等心愿。黃帝西來,陸終俎豆,春申峭老,吾之先宗起源久矣,可溯數千年。或勒石刻碑,或著書續譜以昭後世。世代相傳,繁衍生息,支派紛繁;宦海沉浮,幾經滄桑。或為生計,或避禍福,東遷西徙,難免親疏混淆,宗派不清,故續譜以志。
據譜書推詳,證諸史料,考之碑刻,吾等乃帝子昌意嗣孫顓頊之後,陸終祖後裔,春申君嗣孫,峭公第十三代裔孫黃景升公後裔。據錦軒祖譜牒記載,景升諱通敬字汝彥,配楊、李氏生海龍、海虎、海豹三子;海豹公:諱介字從龍,謚忠烈,配葉、龍氏生子實吉;實吉公:名實吉字貞,配曾氏生子鎰;黃鎰公:諱鎰名清,號趁所、文河,娶龍氏生子南福;南福公:娶謝、馬、唐、王氏生國綬、國禎、國祥、國壽、國禧等子。
國祥公字禮娶曹、彭、曾氏等八娘,生思忠、思端(思瑞)、思銘、思孔、思禮、思貴、思仁、思敏、思惠等九子。
思忠公乃國祥公長子,號斷司,享壽八十有二,墓在和平縣九子崗亭下,仙人掛紅形,妣周氏、劉氏與公合葬,生七子:循政、循敬、循達(蓮)、循升、循曦、循昱、循昭。
循政公住和平均坑井頭,娶鄒氏,生珍、韜、頤、縉四子。
珍公循政長子,移居四川瀘州大藤閣,娶妣伍、姚氏,生三子:壽山、壽止、壽岡;韜公循政次子,妣朱氏、謝氏,生三子:壽歧、壽峰、壽岱(又作壽濤、壽峽、壽淘);頤公循政三子,遷居龍川,妣袁氏,生三子:壽岩、壽岳、壽嵩;縉公循政四子,明天順年間恩貢,溫州推官,浙江巡撫御史,妣李氏,生二子:壽源、壽淵。
壽山公(字立山)珍公長子,娶余、王、劉、陳氏生榮(字守榮)、清(字守清)、科(字守科)等九子,於明嘉靖三十二年入貴州遵義落業,乃入黔定遵之始祖。
詩曰:湘江北去數十里,
定軍山麓四面西。
源源黃祚溯悠久,
萬古方流吊祖魂。
立山公後歷經數百餘年,子孫遍及黔北大地,聚居人眾尤以排軍為最;閣門都黃科公之後裔遍及鴨、楓、泮、遵、湄、綏、息峰等地,初步形成現在閣門都黃氏分布格局。
詩曰:排軍西來數百秋,
閣門四處子孫隆。
祖人銘墓千載後,
後裔憑弔喜丹心。
涓涓細流,終究匯流成河;源源黃祚,遍布神州華夏。想吾先宗或丞或輔、或官或宦,柱石中堅,聲名遐邇,宗風遠播。滄海桑田,成敗興衰,逝者矣矣,來意殷殷;承前啟後,昭彰千古,木本水源,萬物根本。眷眷此心,唯天可表,為地可知。
立山公十三世孫黃良超拜撰
《江夏黃氏宗譜·閣門都支系》並序
國家三柱史,家譜在其中。
宗譜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為傳承我黃氏文華,經過近十年的醞釀籌劃、收集整理,《江夏黃氏宗譜·閣門都支系》終於修繕完畢。
《江夏黃氏宗譜·閣門都支系》記述了族根、祖德、祖訓、族規、宗系及文化發展狀況。綜觀我等先宗發展軌跡,黃氏根深葉茂,支系繁榮脈派綿長。自黃帝第七世孫陸終公次子惠連諱雲公治水有功,受封黃國子孫以國為姓,至今已長達數千年歷史。黃氏歷史久遠,後裔繁昌。公元648年黃為楚滅,黃姓子孫四散避難,黃氏發展走向低谷。戰國時春申君黃歇公門下食客三千,黃氏逐漸聚居江夏是為黃姓再次崛起的關健時期。歇公後裔黃霸、黃香引領江夏黃氏又有了較大的發展。至今海內外黃姓子孫「萬派同宗江夏黃」,江夏便成為黃氏族人公認的郡望發祥地。唐末福建邵武的歇公後裔,黃峭山公於公元951年遣子離土,十八系子孫面向世界開疆拓土,成為同姓族人公認的大顯祖。峭山公第十三代裔孫黃景升公後裔,黃國祥公第五代裔孫黃立山公一支經湖北孝感、四川瀘州大藤閣,於明嘉靖三十二年輾轉遷徙遵義排軍落業,係為排軍一世祖。立山公後裔已逾十六代,子孫人眾數千人,已發展成為遵義大姓氏之一。
據國家人口統計,黃姓人口數以千萬計,列我國人口十大姓之第七位,是推動國家建設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黃氏子孫如此興旺發達,與其祖德、祖訓、族規的教化是分不開的。自古至今族人始終以祖訓「開拓進取,忠孝為本」的核心精神,開創了姓族人生存發展的空間。
有史以來,黃姓族人湧現出了眾多賢人志士,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楚相黃歇、封建循吏代表之一的黃霸、古代忠孝典範的黃香、文彩出眾並成為一代書法宗師的黃庭堅、近代啟蒙思想的倡導者黃宗羲、近代民主革命先驅者黃興等,均在華夏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他們閃光的足跡。立山公黃氏後裔也人才輩出,清乾隆年間閣門都黃灼公得錄庠生;同治年間排軍燦章高中進士而被欽點翰林;光緒年間體樞公官拜國子監、藻章高中武解元。當代不少立山公後裔,仍然活躍在地方各級黨政機構和各行各業,其中不乏政界精英、商界名流、醫學專家、高級知識精英近百人。族人文化得到長足發展,眾多青年才俊考入大專院校深造。
今天我們修譜,一是傳承祖訓族規,弘揚開拓進取精神;二是崇尚科學,創建和諧社會,建設美好家園。譜之修成是我等族人一大幸事,上溯始祖下迄當今,我們可也知來源明宗支,辨世系敬宗祖,尊卑有別,有規可循也!
立山公第十一世孫黃廷鐸拜撰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景軒譜牒原序》
混沌鑒肇出盤古氏三才位,厥有陰陽古帝御立萬姓。查吾黃姓脈發祖出於炎帝神農氏傳八帝,源出於黃帝有熊氏後裔顓頊之裔孫。顓頊之裔孫昌黎子陸終受封於黃國,娶鬼方氏生六子。長曰樊太治水有功,封於昆吾之地;次曰惠蓮後嗣襲封侯伯。夏迨商沒,秦漢復渙。
楚之春申,漢之黃霸,迪守江夏,志徙邵武三十二都是為鶴藪黃氏始祖。曆數代至梅山公亮,出仕為禮部侍郎。再曆數代至震登公亥選,後歷簡、肅,肅公生禹錫。禹錫公名忠字禹器或錫聯,乃肅公之四子也。
禹器公生峭、嵋、德、海、岱五子。峭公娶官吳鄭氏,三妻二十一子。吾等乃峭公第十三代裔孫黃景升公後裔。據錦軒祖譜牒記載,景升諱通敬字汝彥,配楊、李氏生海龍、海虎、海豹三子;海豹公:諱價字從龍,任郢州推官居五華城,謚忠烈,配葉、龍氏生子實吉;實吉公:名實吉字貞,於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由郢州遷入循州琴江都(今紫金縣敬梓鎮),後遷黃塘臘石、東莞、江西。配曾氏生子鎰;黃鎰公:諱鎰名清,號趁所字文河,娶龍氏生子南福;南福公:娶謝、馬、唐、王氏生國綬、國禎、國祥、國臣、國壽、國禧等子。
公後一世祖國祥公,娶曹、彭、曾氏等八娘(人稱巴八娘),生思忠、思端(思瑞)、思銘、思孔、思禮、思貴、思仁、思敏、思惠等九子。
思忠公乃國祥公長子,號斷司,享壽八十有二,墓在和平縣九子崗亭下,仙人掛紅形;妣周氏、劉氏與公合葬,生七子:循政、循敬、循達、循升、循曦、循昱、循昭七子。
循政生珍、韜、頤、縉四子。珍公配伍、姚氏、生壽山、壽止、壽岡三子。壽山公字立山娶余、王、劉、陳氏,生守榮、守清、黃科等九子。
壽山公於明朝嘉靖32年移居遵義府北鄉高平,不久攜幼子再次移居遵義府西鄉天旺里二甲閣門都殿子林居住。立山公乃排軍、閣門都黃氏入黔定遵之始祖。
韜公循政次子,妣朱氏、謝氏,生三子:壽歧、壽峰、壽岱(又作壽濤、壽峽、壽淘)壽淘公配朱葉氏生二子;頤公循政三子,遷居龍川,妣袁氏,生三子:壽岩、壽岳、壽嵩;縉公循政四子,明天順年間恩貢,溫州推官,浙江巡撫御史,妣李氏,生二子:壽源、壽淵。
夫記動記吏,尊盟府而序脈譜生。吾家封受陸終之後,且譜牒演繹排行系江夏孝感之分派,然舊本屢遭兵災雖此以錄難傳。陳旋殘空,讀寫筆空,筆薄紙透難全書;思無微力而續譜牒,即有仁者敬之念。夏迨商沒,秦漢復渙而忌魯亥豚之,可力避畫虎而類犬之戒,猶恐失誤之患。一介寒儒才漸智淺,三身夙願得圓,此存乎祖德宗善不沒於咫尺短哉。謀譜族眾有嘉德,若無建心督成,付與澐生獨撰,玄言而紀要,先生許人也。學非塗鴉,老子猶乎道堪?倚馬說思於械神之區樞藻於珠玉之府,不惜畫工手段推陳出新,只需招匣心裁易俚為雅,疑或離奇格局變化,字句斟酌議喻精深。至親次立五排,尊以五世則遷之。議積疏另存一頁,其失一脈相存之。願千古萬世清昭日月,佑脈為神若星辰,故何仍不問及高曾奉而縣之也。可及應刪之處非無顯毛視而用以私心,至者失次則序之,必欲窺之綱在。綱殘缺則掛一漏萬,無遺者為山積土域。但憑此諄諄教誨於彼此縷析縱分,無事何以極疑徒知辭尚失;休道是編一次不待春露秋霜之傷,披輔欲慈尋孝子,欲闡崇德抱功之隱,捧讀如視見。
伏聞皇上以治天下即以譜嘉群儒,江夏無雙。既叨之濟賞於宋帝,和平不二豈難深信。失族謬今校責用甲生修之,哀一言均賦四韻,俱帖來法得傳真篇,摸魚郎肯問津三略高風,包羅一切靈倫,敘記畢。血脈親如許,淵源遠近都歸於筆下早超生。
乾隆丁未五十二年二月十八日
景軒祖繩公
以福以仁以均謹記
大清乾隆譜牒黃繩公原序
各派連譜同宗,玉考其詳而宗其祖繪其宗。厥黃氏浩瀚之譜牒,則惟繩一邑是任較之前代,修譜諸公,嘗咸某分住者,某孰難孰易,雖□□之者。若夫陸終賜姓,脈派從百十世,檢閱宋淳熙時遺譜,御史宗公諱□,有序並有節錄世系譜,及諸公□□□□□□□□□草本,□□□□□政公一脈何以為詳?謂之應詢其井公一系。我祖峭公生二十一子,政公行歷八,井公行歷十六,同屬其峭公後裔,不可謂不詳,親親之理昭然也。
然則誰任修撰,曰春潭先生澐也;明定者何人,澐之父嵩麓先生鎮中也;同校者何人,曰以福、以均也。余備審編共見其世,詳其宗述其祖。□公為鎮西將軍,峭公為尚書僕射,及一切名臣碩考,史鑒昭然,膾炙人口,為其後裔者商安,知某世祖乎甚也!
譜不可不續修也。今觀春台先生編家譜於和平井公一派,應略者從略,我詳者必詳,遠遠祖而尊。景軒者可當因近祖而始國清者,創所當創,疑信之下輕重咸宜,誠截著作,才於斯亦所見也。以此譜議及嵩麓先生,謂之尊祖敬宗實屬可敬可佩,以統其宗。
想從前先祖,宋時啟宇者,或官或宦,治國齊家。書雲以親九族,禮曰尊祖故敬宗要之;齊家可以齊族,可以親祖宗而之尊敬所系,豈滅鮮哉!
時備其大概,序於西台公署。
嗣孫黃繩謹序
於乾隆丁未歲二月
錄《西台公署宋朝遺譜序》
黃氏始祖出於江夏,分派福建邵武、浙江金華各縣,蓋千古之富州。後為劍江(即今之豐城)、江閩各郡、邵武禾坪坎頭鶴藪分派。古之嘉禾為南豐雙井竹等處分派。黃氏分流遇坪則止、遇潭則止、遇田則止、遇城則止、遇港則止、遇灘則止、遇鎮則止,而吳楚故地武昌實江夏之始祖也。分派於嘉禾鶴藪三妻二十一子,因世亂分支,遇地安名。赴楚、閩、浙、粵各處分徙。
溯源黃氏出於炎帝神農氏,歷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傳少典氏之後陸終,受封於昆吾之地。夏迨商沒,去其封地。渙散之後有一世祖南陸公,又諱南隱,生高公君黃國,復以國姓。商中宗太戌朝征為車正而至石公,後因兵戈擾亂而散處江湖。然後太平復據古之岳州江夏,即今湖北武昌江夏是也。而黃氏之後故源其江夏郡,避地金華而祖皆出於江夏也。後派亦謂江夏、金華二郡,然太祖之郡不得不親,再有它郡者以其宗毋得混諸,而黃氏子孫以國為姓源起江夏焉。則三世以來其為名世之遠,皎然翹然。故天下黃氏秦漢之時裂而複合萃而復渙,其間四布而不可紀也。至唐太宗命天下修譜,退新門進舊望,左膏粱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三千六百祖,而黃氏亦首稱焉。自興氏以來至昱立公生淵,淵敬而敬生惠惠生歇。歇公佐楚封諱霸號賡文,仕秦封僕射。有一女曰貴姑統帶三軍,封司馬烈女將軍。歷六代至亮公,字霸次為穎川太守,後升右丞相。至香公名旺號文疆,漢永元十三年昭授東宮考試,官至尚書令。生瓊公永建中公卿薦之為公交車,後征為議郎既遷為尚書僕射,父子同登基閣。永建五年習觀政事,世居徽周祁門,生噴官至兵部尚書。噴生宛字於琰,仕漢授鎮西將軍盡忠漢室。生男權、賈、奎三子,弟兄同避崔圯之亂。賈公遷巴蜀居住,公仕漢獻帝為魏太守,因朝曹操專權隱居不仕生子三發。發公生正廣、正信二子。
正廣官居信陽總兵大元帥,後蜀亡不仕。生子極,晉封文淵閣大學士。極生濟芳晉封都督,居生四男。長男道深,兄弟同鐸堯晉作參謀。道深生四男,長諱旬任信州提舉司隸,生子通官至總兵。通公生子湘杲,官至殿前侍御使。湘杲生鐸堯、鐸舜二子。鐸堯仕晉為大元帥,生恆等三子。恆官至太子太傅,曆數世至縉芳公隋封為諫議大夫。縉芳公生子伯淳,至肅公字賓生四男,長弘次環,環公移居檜州府。弘字錫聯號禹錫(禹器)諱忠,曾居江西南豐雙井竹,至道中官教授,鎮男節度使。錫聯公生五子:峭、嵋、德、海、岱。峭公登祥符戊申科三甲第九名進士,初守江夏有功於唐遷奎章閣侍御值學士、上書、僕射,宋追贈少保謚文烈。娶官、吳、鄭氏各生七子,故曰三妻二十一子。古之嘉禾為南豐雙井竹等處分派。黃氏分流遇坪則止、遇潭則止、遇田則止、遇城則止、遇港則止、遇灘則止、遇鎮則止,而吳楚故地武昌實江夏之始祖也。分派於嘉禾鶴藪三妻二十一子,因世亂分支,遇地安名。赴楚、閩、浙、粵各處分徙。
自古迄漢、晉、唐、宋歷代人文,優文裕武皆元勛名士,整干樞而象鼎者也。流香籍大蜚聲古今不知凡幾矣。若文烈之方毅廉貞,望重先朝風光。烈祖是在溫和之厚,征瑞於靈,不然所惡稱,吉人藹藹也乎?盡其子孫繁衍蟬聯,公居諸郡毫髮脈絡皆有考。苟由吾祖而溯之始祖,同一脈以治洪枝渙發如春雨潤物,自葉流根而究譜之源流,合乎一脈則百世,昭脈之序彰明如著矣。焉為後人者可不仰先人之勛業,而求繼術之哉;可不彌補先人之功德而媲美哉。余獲宗宜修其大概,序於西台公署。
乾隆丁未五十二年二月十八日
景軒祖繩公
以福以仁以均擬錄
錄湖北黃陂《黃氏族譜·原序》
黃氏始祖出於湖北武昌江夏縣。分派福建與浙江金華,後改為金華郡。而遷之江西地,富州,改為劍江,即今豐城源江之閩路。邵武禾坪堪頭鶴藪,又派古之湖南嘉禾,改為江西南豐,雙井蓋竹等地。今派或遇圩而止,或遇潭而止,或止於城,或止於田,或止於灘,或止於鎮,而改之湖北武昌。故江西始祖派衍於禾晉邵武禾坪鶴藪,二十一子因世亂分技異地安居,分派楚江。宣黃寧都黎州,贛閩粵等處分徒之地,四十二技列於後也。黃氏出炎帝,神農親傳入帝以來,後至黃帝有熊氏。
姓公孫御名軒轅傳少典、三九之後。陸終受封昆吾之地。迨夏沒商興,去其封渙散之後,有諱高公者。隱居之岳州。商太戊微車正,而後周朝封石公於黃,即賜姓為黃氏石公也。後因兵戈擾亂,散居江湖。然後太平復古之岳州江夏。即今宋武昌江夏。而黃氏即為江夏郡也。避地於金華,改為金華郡也。
始祖皆出於江夏,後派金華二郡也。原太祖之脈不得不親也,有他郡者,以別其宗焉,烏得而混哉。而後黃氏之子以郡為姓,以國為氏焉。其三代以來,其為名世也遠矣.
自秦漢之時,裂而複合,合而復渙,其間四布不可紀矣。至唐之太宗,查天下譜蝶,退新門進舊望,左膏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三千六百餘家,黃氏亦與首稱也。
自少典以來,傳:陸終公生:淵、淵:生修、修:生琦、琦:生惠、惠:生通、通:生歇。楚封春申君,共生十三子。最其次者有諱廣究公。仕秦為金吾。三傳至漢穎州太守曰霸。擢太子太師石丞相,玄孫香公。漢永建十三年,詔諧東觀考試,官至尚書令子,瓊公,字:世英。漢永建之中,公卿多薦之。公乄乄微為議郎。補遷為尚書僕射,父子同登台閣永建五年習見正事,世居岳州江夏。生子名:琬、字:子瓊,仕漢任鎮西大將軍。盡忠漢室,生子、名:權。徒巴西又三傳曰:絢郎。任信州提舉司。隷其籍孫諱名湘仕晉倚御史。生二子:長蕘分金陵。次子名廣仕晉大元帥。廣文妹曰,貴娘助朝有功,封大帥媽貞烈女將軍。廣生通,仕江夏太守。迪生志,徒之邵武三十三郎。禾坪鶴藪之始也。
又五代傳至梅山公,名孔,生三公,諱孟,玄孫湘。小名十郎名選,大登唐貞觀元年乙丑科第一名進士,累官侍講學仕。生子名:簡,仕大中大夫,生一子,名:霸,仕後晉殿御史。肅生四子:長一郎遷湖廣嘉禾,次二朗居江西嘉禾,又遷湖廣白沙。次三郎居嘉禾,今改南豐,最次者,次四郎忠諱XXX,錫宋至道仕教授生。寶郎諱峭山先生,登宋祥府元年,戊申科第九名進仕,初仕江夏有功,遷奎章閣。累官侍直學仕尚書僕射。元年五年,追贈少保湓文烈聚三妻:上官、吳、鄭氏為夫人,共生二十一子。
黃峭及三位夫人像
117世:峭山公(是錫公長子)又名岳、字仁靜、號青崗生於(872-953)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四月十五日戌時,卒於後周太祖廣順三年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時,享受八十二歲,卜葬鸛藪黃家林舊塋坐向。後唐庄宗征為工部侍郎,夫人上官氏:生於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十月二十八日子時,卒於後漢高祖天福年丁未四月二十三日未時,享壽七十六歲。葬黎舍覺輝寺後天池壙,立有碑,生子七:和、梅、荀、蓋、楚、龜、洋。
吳氏夫人:生於唐僖宗干符五年戊戌七月初六日酉時。卒於後周世宗顯德元年甲寅三月三十日子時,享壽七十八,葬大鼠綱立有碑。生七子:政、化、衢、廬、福、林、壙。
鄭氏夫人:生於唐僖宗廣明元年庚子七初五日丑時。卒於宗太祖建隆二年辛酉十月初二日卯時,享壽八十三,葬於官濟庵牛攔窠,立有碑。生七子:發、潭、城、延、允、井、層。公三妻二十一子。
各夫人留長子侍奉晨昏,其於十八子散居安居。俱有譜牒及詩文行錄,比而合者皆其苗裔也。
峭山公之孫為三世分支流傳各地,以上共子孫五百有餘。顯官四十餘人,一日召諸子而命曰:吾年老風燭可虞,昔承遠祖,春申君之癮。政下岳州分派以來,家什難半,俱給浩大,何以為子孫永遠之謀。宜預圖良策,吾曾經游閩粵江夏等處。編覽風土山川,可為子孫邁世鴻圖。思古人有以遷徒而成大業。爾三母位下,各留長子侍奉,其餘爾兄弟十八人,吾將錢八千萬貫,金銀八百稱作二十一分均分。各人依數收受,各懷遠慮,適彼樂郊,勿忘故土。特賦詩一首:與爾兄弟存覽,後人觀閱此詩,可以序始穆也。
駿馬登程往異幫,
任從隨地立綱常,
遷居外境猶吾境,
日久他鄉即故鄉,
早晚莫忘親命語,
晨昏須薦祖宗香,
惟願蒼天垂庇佑,
三七男兒總熾昌。
待千百載後,能誦此詩者即屬的派。不得異視,倘有違吾命者定不蕃衍。垂老之言,各宜懍佩,令二十一子在先分散諸處,枝枝開葉,代代茂盛,永遠各執記諗。親屬有此對同之詩,就當請升堂入坐,勿與客人相待,即是同宗一脈之親也。公壽八十二歲,卜葬鸛藪黃家林舊塋坐向。
黃峭,唐邵武和平坎頭村上井人。黃峭聰穎、有膽略。唐昭宗時(約890),邵武水災頻繁,蝗蟲四起,加上地方軍閥割據,盜匪出沒,民不聊生。青年的黃峭毅然拿出自家的積貯,聚合鄉鄰,興辦義師,安撫災民,武裝自衛,使地方得以安定。他應召入伍後,隴西郡王李克用見黃峭有才幹,招致麾下。干寧二年(895),李茂貞、秦宗漢、王行瑜叛亂,黃峭隨李克用平亂有功,升管江浙兩廣軍務。次年,叛軍再次進擾,黃峭又率兵討平。因勤王有功,昭宗封其為工部尚書。後梁開平元年(907)唐朝滅亡後,黃峭絕食數日,棄官歸隱。次年,他返回故里並創辦和平書院,教諭後人矢志求學。黃氏後裔繁衍,現散居閩、贛、粵、台諸省及海外。首興義旅志在安民。
唐末昭宗時期,宦官擅權,四鎮騷動,洪水蝗災相繼發生,處處鬧災荒,而百姓卻未能得到賑濟,以致遊民乘機釀成「寇盜」,天下甚亂。峭山當時年僅二十,見此現狀,慨然興嘆,毅然出積貯財物,賑濟災民,且以儒生膽識,招募鄰丁組成義旅,平定動亂。義師所至,社會安定,流民回歸家園。當時隴西郡王李克用,有謀略,高舉平亂輔唐旗幟,見黃峭有幹濟之才,舉為千夫長。干寧二年(895),王行瑜、李茂貞、韓建三藩鎮侵犯京都長安,朝廷傾危告急。李克用請兵討伐,峭公內佐機謀,外參戎政,攻克邠州,殺掉王行瑜。李克用乘勝窮追李茂貞、韓建。此時,昭宗卻聽信朱溫(全忠)詭言:「茂貞覆滅,則沙陀太盛,朝廷危矣!」詔命其「休兵息民」,制止李克用追殺叛逆,封李克用為晉王,峭山為千戶侯,參管江浙、兩廣軍務。
干寧三年(896),茂貞復叛,叛軍迫近長安,昭宗出走華州。李克用發兵入援,峭公勤王有功,授工部侍郎。此後,峭公眼見晉王不失臣節,盡心輔唐。昭宗卻聽信讒言,認為戎狄之人,不可信任。可是朱溫之輩,野心圖謀不軌,反而受到信賴,因而慨嘆:「自古忠者不見信,而聽信者不忠,豈有不亡者乎!」
光化元年(900),宦官劉季述幽禁昭宗於少陽院,私自要廢昭宗李曄,立太子李裕;天復元年(901),韓全誨劫乘興於乞巧樓,迫昭宗到鳳翔;天佑元年(904),朱溫偽稱邠、岐兵迫京畿,挾持昭宗遷都洛陽,將長安宮室、廬舍盡行拆除,京城長安成為廢墟。當時昭宗已成為群奸劫持在掌中的傀儡,至洛陽,朱溫便在椒殿殺掉昭宗,立太子祝,是為哀帝。
峭公聽到政變消息,十分憂傷,絕食數日。工部尚書李襲吉勸解說:「食祿忠事,死固其分也,第念徒死無益,將如後舉何?」(《峭公行錄》)自此,峭公勉強順時,為解甲歸田作好準備。
天佑三年(906),晉王發兵救幽州劉仁恭,聯合出兵攻潞州,討伐朱溫。天佑四年,朱溫弒哀帝自立,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太祖。唐亡隱德不仕,養晦韜光。
梁開平二年(908)正月,晉王李克用逝世,子存勖繼立為晉王,即後唐庄宗,繼承父志舉兵伐梁,遣使徵聘黃峭出山輔政。峭公辭謝說:「量力而進,那能與量德而退相比。現在德溫放棄校書郎官職,回家閉門養高,文江辭掉監察御史,回莆田老家養老。我不能像他們兩位明哲保身,但願為唐逋臣。」(《峭公行錄》)。峭公棄官歸隱時才三十五歲。十五年的戎馬生活,走遍半個中國,耳聞目睹唐末五代臣殺君,子弒父,政局動蕩,軍閥混戰,千室之邑,不存一二。凶荒之年,人皆相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慘狀,感到朝野現狀難以匡正,遂無意仕途,養晦韜光,告誡諸子不要昧時而躁進。
峭公歸隱山林,創辦和平書院,敦聘鴻儒名師,誘誨後進。至宋代人才輩出,該書院培養出太常寺丞黃汝濟,御史中丞、資政殿大學士,秘書省,台州知州,兵部尚書、端明殿大學士黃中,衡陽太守,工部員外郎黃木,婺州知州黃向等等一大批超凡人才,並造就一批批異姓子弟人才,故和平鎮以讀書人多,人才出眾而著稱於世。峭公曾寫《四景詩》,記歸隱生活,以表示恬然自得之情。
黃瀚黃章黃履
秘書丞黃伯思拜撰
唐中宗御賜黃氏發祖源流諭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
朕按姓發源:蓋自炎帝神農得位一百四十年,源於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
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慧,國於有熊,是為黃帝也。帝之四妃生二十五子,在位一百年,壽一百二十歲,葬於喬山即延安府。原配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而未得位,娶蜀仆氏是為女樞,感瑤光貫日之祥而生顓頊,初佐少昊國於高陽,號高陽氏,年十二接帝位。
高陽帝靜淵而有疏,通古而知遠,養材以任地,載時以相天,故後世稱為歷宗。在位八十年,壽九十七葬濮陽即東昌府。娶鄒屠實之女生駱明,駱明之傳夏禹也生蒼舒、隕、、、大臨、龐降、庭聖、中容、仲達稱八愷。仲達又娶勝隕氏之女生卷章、窮蟬之傳大禹也。卷章取氏女生昌黎,昌黎代為祝融官,佐高辛氏,娶夏侯氏生陸終。
陸終娶鬼方氏共生六子:樊太、惠蓮、筏堅、會人、曹安、季蓮。長子樊太治水有功受封於昆,三子筏堅封於彭城,四子會人封於鄭圩,五子曹安封於邾圩,六子會人封於楚;而次子惠蓮封於黃,以國為姓爾姓始。賜封惠蓮公為受姓始祖也,系出神明,准志譜牒,謹遵勿易。
唐高宗咸亨元年冬臘月吉日命下
唐禹錫公表奏源流錄
咸寧元年八月十五日,臣黃禹錫藉首、頓首。竊為探月窟以知物,撮天根以知人。源於帝德之覃敷,本乎干德之厚德。臣工快睹,夷夏共瞻。臣等謹奏陛下:臣姓顓頊之孫陸終之後矣,受封於黃以國為氏焉。商變黃袞父子為皇姻,周將黃淵為將帥,春秋黃歇得封「春申君」,漢相黃扇、黃霸教化大行得吏民心,治評天下第一。
念臣遠祖,江夏以來亦頗播衍,斯臣為溯連枝。自承東漢太首劉讓旌表孝德,黃香建廟湖北德安葬安陸,諸暨伯叔祀之始祖也。
伏望皇上准臣修譜,曷勝榮幸之至,臣謹表奏以聞。
臣:進士尚書黃禹錫
羽林虎衛黃秉乾
黃秉清
咸寧元年八月十五日謹奏
咸享元年冬月望日命下
宋李清臣為黃庭堅續譜提序
聖人制禮莫重於宗族之辨,莫詳於譜書之傳,莫大於宗法;法定者百世不遷之宗,有世即遷於上易於下,祖宗之傳序於人道之本也。古者小史之官所以定世,序之承辨昭穆之列卑,後世子孫知宗族之所由成,親疏之所以辨。聯疏以為親,敦本以追遠系,莫善於譜矣。後世譜不修,宗法不講,數世之下遂相親如路人,不能厚宗族之親而追宗其祖哉。此黃氏殷殷於譜牒之輯也。
黃氏自陸終祖之後惠蓮公受封於黃國,其後以國為姓歷傳百餘世。今給事中兼太史尚書黃君庭堅慨然欲統其宗,而思其族播遷南北非有譜記之。則其上祖漢黃香公之後及唐禹錫公之後禹錫公之後,雖系者皆有同於路人,是故修其譜以收其族心。甚感其事甚善也然。予聞譜牒之作可以考古而證今,信今而傳後世也。非其後而強受之者不智,得其宗而故葉之不仁。今日之舉亦宗其宗,而無冒出其祖,斯免不仁不智之議,故受書之以為序。
尚書侍弟李清臣拜撰
紹聖三年春正月
宋劉摯為庭堅續譜題序
粵稽黃氏之先祖,始出於顓頊曾孫陸終之後。受封於黃國,其後以黃為氏。則三世以來,其後為名世也遠矣。皎燃翹然,天下莫之有黃氏也。秦漢之時裂而複合萃而復渙,其間四布而不可紀也。至太宗命天下修譜,退新門進舊望,左膏粱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三千六百祖。
自江夏分支,嗣孫散處四方。有遷於湖北德安、安陸、常德者,有遷於會稽,寧州、邵武、建寧者,有遷於南粵廣州、南雄、循州者,有遷於山東充州者,有遷於西蜀、保寧者,有遷於宣城、廣德者,凡此皆江夏之族。歷傳至給事中兼太
史黃君諱庭堅者,品行卓越德業渙赫為一時名宦。此為天下右族,因思修譜以貽後人。
世臣喬木之家咸莫與京,嗟乎世之名世二也。人品世家而在,家雖微人品猶足也振之。人品世家兩無於所生黃氏子孫並皆有之,此其譜之所由作也。
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通家弟劉摯頓首謹序
第一部黃峭公位下政公支系
第一章慎終追遠
慎終追遠,溯本清源,黃姓可考數千年。天下百姓黃為先,《百家姓》中以是排列前十位的大姓之。人類社會自有姓氏以來,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一個民族一個姓氏的演繹,也同樣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都有一個演進的過程。本章就圍繞黃氏的起源,及其世代演繹過程中與吾等先宗有直接淵源的一些歷史過程,和歷代先宗世系進行一些必要的考證。
第一節溯籍源流
蓋聞父者天,母者地。成為人子,則有父母。由子而溯源其父母,父母之上又父母,高曾之上又高曾。
相傳,混沌初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變化而繁衍。乾坤定位之後,首出御世者四盤古氏,又曰渾敦氏,故俗曰盤古分天地。盤古之後,則有古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天皇氏,取天開於子之義,繼盤古氏以治,以本德王始治天干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天干地支輪流交配,是為六十年甲子,以定歲月所在。兄弟十三人,共治天下一萬八千年。
地皇氏,取地辟於醜之義,繼天皇氏以治,爰定三辰(日,月,星),乃以晝夜二十九到三十日為一月,三百六十五日,共十二月為一歲。周而復始,龍興鸞集,自然成文,萬民安泰,兄弟十一人,共治天下一萬八千年。
人皇氏,取人生於寅之義,繼地皇氏以治,兄弟九人,相厥山川,分為九區,各居一方,故曰居方氏。萬物降生,淳風物穆,人民同居,男女交配,至十二月後生男生女,於是乎生育始。遂有君臣父子,政教君由此興,禮義漸備,君尊臣卑此起。兄弟九人,共治天下一萬五千六百年。
人皇氏之後,有五龍氏,兄弟五人,司五行,布三岳。繼五龍氏而治者曰巨靈氏。再繼者有旬韁氏,譙明氏,涿光氏,辰放氏,有巢氏等。
有巢氏構木為巢,教民居之,以避獸害。未知稼穡食草木之實。未有火化,飲禽獸之血而茹。限禽獸之皮,以避前後,號曰衣皮之民。
繼後燧人氏以治,觀星辰而察五行,知空有火,麗木則明,於是鑽木取火,教民烹飪。時未有文字,始作結繩之政,大事則大結,小事則小結。立傳教之台興交易之道,故又謂之燧皇,再繼伏儀氏出焉。
伏儀氏,風姓,號太號昊,以木德王建都宛丘,帝居位,上合天心,下合民意。教民牲畜,以充庖廚,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龍馬負圖,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物之宜。始知八卦三爻,互相配合,重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使民不建於凶吉悔吝之途。始作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使天下義理,必歸文字,文字心歸六書。作甲歷定四時,造瑟瑟。上古之氏,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知有愛而不知有禮。伏儀帝始制嫁娶之法,凡欲配之女,先正姓氏,遣媒約,說合議定,然後以獸皮為禮。獸皮者,雙獸皮也。古者衣服用皮,故用之以合配偶。而民知有父子,男女有別而有相瀆。學位一百一十五年崩,壽一百九十七,葬於陳,今河南淮陽。
繼後妹女媧氏立,號為女皇,以風為姓。建都中皇之山。女媧氏治天下一百三十年。繼之者相皇等氏。陰康氏始制舞,以知其關節,治於華源,列懷氏其民甘食樂居,懷土重生,自後神龍氏繼之。
少典氏中君娶有喬氏女曰安登,生二子,長曰石年為神友氏,次曰少典世嗣,為諸侯。神龍氏以火德代伏儀氏治天下,故曰炎帝。都於陳,今淮陽縣,遷都曲阜,今山東曲阜縣。神龍氏教民藝五穀,而家事興矣。民有疾病,未知葯食,始草木之滋,察其寒,干,熱之性,作方書以療民疾,醫道自此始,夏查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於是斯民居安食力,而無夭折之患。其俗樸重端,不忿爭而財足。始列稅於國,曰中為市,致辭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教民治麻布,而衣服起矣。神龍始傳九世至榆罔,居於窮桑。
少典國君嗣八世至軒轅。《國語》《左傳》記載,軒轅帝為人敦厚樸實,才智過人,成人以後,又好行仁認,以仁施政,深受人民愛戴。史記《五帝本紀》中說,軒轅氏時,神龍氏榆罔勢衰,為政苛急,法多酷民,侵凌諸侯。軒轅氏修德治政,諸侯威歸軒轅,戰榆罔於陂泉之野,三戰而得其志。陂泉之戰後,尤追擊北上,騷擾中原帝王。
帝發明亦多,以得治政,撫萬能民,度四方,以土德王天下。土為黃色,中之色,故號黃帝。
帝有四妃二十五子,其中十四人得姓,分封各地,建立新氏族,繁衍子孫,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乃中華民族的媽祖。
黃帝有熊氏,在位百年,壽百十有二,卜葬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之橋山。正妃嫘祖西陵氏,生二子,長曰玄囂,次曰昌意。
昌意,娶蜀山氏女,名昌仆,是為女嫗。嫗感瑤光貫日之祥,生二子,長曰顓頊,次曰同。顓頊,高陽氏,姬姓,二十歲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七歲,先娶鄒屠氏女,後娶勝聵氏女,生三子:大業,駱名,窮蟬。
大業如至四世名大賁佐舜,娶劉景氏女,生子卷章。卷章之子吳回,火正官,歿封南方火神。娶夏侯氏女,生子陸終。陸終,娶鬼方國君湯氏女,得孕懷胎三年,開左肋生三子,開右肋生三子,共六子,樊人、惠連、篯鏗、會人、曹安、季連,惠連與樊助大禹治水有功,樊封昆吾之地為侯伯,惠連受封存黃國。
黃氏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關於黃氏的得姓淵泉,歷來的考證十分詳盡,譬如《姓纂》上指出:「陸終之後受封於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諸既孝義黃氏族譜》的序文上也更詳細的記述說:「黃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於陸終氏,後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猶有黃國故城,黃既為楚所並,子孫散之四方,以國為氏」。
從以上記載看來,陸終的這一支子孫,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時,曾被封於黃國,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潢川縣之西的地方,列為當時周天子的諸侯之一,《左傳》上所記載的「楚子合諸侯於沈鹿,黃隨不會」,指的正是這個黃國。後來,黃國終於被野心勃勃的強楚所並,於是子孫四散,開始以國為氏。我國的黃姓,正是這樣來的。
黃國,在秋春時期雖然未曾大紅大紫,與其他諸侯一爭長短,最後還難免被滅的命運。然而,他們在併入楚國之後,在稍後的戰國時期,就以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開始,即出人頭地,表現得多采多姿,經過兩千多年的繁榮滋長,終於成為了我國一個人多勢眾的著名大姓。
春申君黃歇,在國人的印象里可說是大名鼎鼎,他是當時的楚國人,也就是春秋時被楚國所並以前的黃國後裔,他曾經相楚廿余年,門下食客經常有三千人,好客之名遍傳諸侯。據傳他後來並曾奪取楚國的天下於衽席之上,由於楚考烈王無子,他就把自己經懷孕的妻子獻給楚王,後來生下一男,就是後嗣立的楚幽王,不知不覺之中把楚國的天下據為黃氏所有,春申君當時的顯赫,實在不難想像。
以上是被後世所遍普承認的黃姓來源,另外,根據《黃氏宗譜》的記述,則黃氏的姓源有多端,說法不一致。該譜是這樣說的:黃氏出自江夏(今江西戈陽縣),或雲顓頊曾孫陸終之後,受封於黃;或雲伯益賜嬴姓,其後受封於黃;或雲一世高公居古獄州,在商大戊時受封於黃;另有一說,十三世石公佐周有功賜姓黃,後因散亂,復聚武昌江夏,五十世歇公為楚相,開基於武昌府為江夏。這段記載,雖然對於黃氏姓源的考證不一,但仍不失一項重要的參考資料。
具有輝煌家世的黃氏,在秦漢天下統一之後,以迄於今日一直是濟濟多士,發源於古時的江夏的黃氏,是在唐代之時開始逐漸向全國各地播遷的,關於他們的播遷情形,前引的《黃姓族譜》上有極為詳盡的記載,茲志於後,以供黃姓人士探求本身來龍去脈的參考。
黃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八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全世界約有6000萬人,中國有約3800萬人。
綜上所述,黃氏因國得姓源起江夏,這是毋需置疑的史實。
第二節追宗緬祖
陸終祖乃帝子昌意後裔顓頊嗣孫,黃帝第六十五代嗣孫。據史載吾華夏先民脈發與炎帝神農氏,歷帝臨、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里、山烈等八帝至軒轅。黃帝姓姬,號軒轅氏或有熊氏配嫘祖,為古代部落聯盟首領。據中原孕育了華夏文明,與炎帝被尊為華夏族始祖。黃帝有子二十四,其中十二得封為十二個姓氏。帝子昌意生子顓頊,號高陽氏,得封潢地是為黃國,子孫以國為姓。
一、黃帝後歷代至黃峭公世系
第一世:黃帝有熊氏號軒轅氏,少典氏之子。生於軒轅之丘,古曰軒轅,因奠定了父系氏族制度,又號公孫。國於有熊,受禪於神農氏而有天下。娶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其中有兩人同姓。十二姓為:姬(兩人同姓)、滕、簡、任、荀、僖、姞(吉)、儇(嬛、環)、依(衣)。元妃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圭器、龍苗三子。
第二世:昌意(黃帝之子,有熊氏子派)娶蜀山氏有女昌仆、昌樞,感瑤光貫日之祥生子:顓頊。
第三世:顓頊(昌意之子)名連堤,於若水少昊裔孫女妻之,見玄鳥之墮卵而吞之。生子:大業。
第四世:大業(顓頊之子)炎帝神農十二代孫也。生子:女莘。
第五世:女莘(少典之子)以豕龍女妻之。生子:大費。
第六世:大費(女莘之子)禹平水土佐舜,以劉累女妻之。生子:卷章。
第七世:卷公(大費之子)娶杜韋氏女。生子:吳回。
第八世:回公(卷公之子)娶姬女。生子:陸終。
第九世:陸終公(回公之子)初於黃,妻湯氏。生子六:次南陸,受姓於黃氏。
第十世:南陸公(陸終公次子)諱定或雲,名惠連,始封黃地食邑於黃,遂以黃為姓。妣李氏,生子三:嘉、台、袁(表)。
第十一世:三房
1、嘉公(南陸公長子)兄弟三人俱居湖廣江夏縣,故黃氏之郡以江夏名。妣袁氏,生子:奇。
2、台公(南陸公次子)居湖廣江夏縣。
3、袁(表)公(南陸公幼子)居湖廣江夏縣。
第十二世:奇公(嘉公之子)妣戈氏。生子:最。
第十三世:最公(奇公之子)妣刑氏。生子:舒。
第十四世:舒公(最公之子)妣光氏。生子二:厚、原。
第十五世:二房
1、厚公(舒公長子)妣元氏。生子二:冕、哻。
2、原公(舒公幼子)妣龔氏。
第十六世:二房
1、冕公(厚公長子)妣京氏。生子:凱。
2、哻公(厚公幼子)妣官氏。
第十七世:凱公(冕公之子)妣福氏。生子:函。
第十八世:函公(凱公之子)妣戈氏。生子三:俞、氽、全。
第十九世:三房
1、俞公(函公長子)妣貞氏。生子:壽公、爵公
2、氽公(函公次子)
3、全公(函公幼子)
第二十世:二房
1、壽公(俞公之子)妣夏侯氏生子:興罷
2、爵公處之晏如。妣元氏,生子:所。
第廿一世:所公(爵公之子)年十五,望水濱有物授圖純青赤色皆蝌蚪,公讀之識天下水勢,仍佐夏禹王治水,禹即位拜為水師,視諸小水未治者咸治之。妣紀氏,生子二:俠仙、作仙。
第廿二世:二房
1、俠仙公(所公長子)性喜音律,仲康時為樂正。妣姚氏,生子四:范、鎔、模、型。
2、作仙公(所公幼子)妣熊氏。
第廿三世:四房
1、范公(俠仙公長子)
2、鎔公(俠仙公次子)
3、模公(俠仙公三子)隱居不仕,妣柏氏。生子二:要、覃。
4、型公(俠仙公幼子)
第廿四世:二房
1、要公(模公長子)學黃帝兵法能解其微,年三十游於外,仍與遺臣靡佐少康,討寒浞斬之,少康即位,以靡為左相,公為右相。夫人胥氏,生子:剛中。
2、覃公(模公幼子)妣林氏。
第廿五世:剛中公(要公之子)妣錢氏。生子二:龍、麟。
第廿六世:二房
1、龍公(剛中公長子)諱隆,妣艾氏。生子二:鄴、邲。
2、麟公(剛中公幼子)妣弋氏。
第廿七世:二房
1、鄴公(龍公長子)妣宋氏。
2、邲公(龍公幼子)妣邢氏。生子:應
第廿八世:應公(邲公之子)諱膺,妣紀氏。生子二:正、直。
第廿九世:二房
1、正公(應公長子)妣唐氏。生子:暢。
2、直公(應公幼子)妣屠氏。
第三十世:暢公(正公之子)妣古氏。生子:秉。
第三十一世:秉公(暢公之子)妣凌氏。生子三:淵、深、潛。
第三十二世:三房
1、淵公(秉公長子)妣趙氏。生子五:綺、綱、紹、綿、續。
2、深公(秉公次子)妣居氏。
3、潛公(秉公幼子)妣林氏。
第三十三世:五房
1、綺公(淵公長子)妣周氏。生子六:顏、顒、顗、項、顧,幼缺其名。
2、綱公(淵公次子)妣呂氏。
3、紹公(淵公三子)妣岳氏。
4、綿公(淵公四子)妣鄢氏。
5、續公(淵公五子)妣鄭氏。
第三十四世:六房
1、顏公(綺公長子)博學強識,具武文資,遇有莘之野與伊尹語,尹奇之,後尹授湯王之聘,大舉伐桀,尹即薦公為己二,凡有所議謀划了然,湯稔其才,於登極後,遂置公於左右為計書臣。夫人棘氏。生子七:修、候、儻、條、倜、傅、俅。
2、顒公(淵公次子)妣唐氏。
3、顗公(淵公三子)妣應氏。
4、項公(淵公四子)妣邢氏。
5、顧公(淵公五子)妣胥氏。
第三十五世:七房
1、修公(顏公長子)以德顯於世,太甲末年,召顧問合旨命為民牧,累官至宰相。夫人王氏。生子三:慮、虞、虔。
2、侯公(顏公次子)妣蘇氏。
3、償公(顏公三子)妣嚴氏。
4、條公(顏公四子)妣曾氏。
5、倜公(顏公五子)妣華氏。
6、傅公(顏公六子)妣紀氏。
7、俅公(顏公幼子)妣賴氏。
第三十六世:三房
1、慮公(修公長子)妣項氏。
2、虞公(修公次子)妣郁氏。生子二:韻、韶。
3、虔公(修公幼子)妣顧氏。
第三十七世:二房
1、韻公(虞公長子)妣王氏。
2、韶公(虞公幼子)妣方氏。生子一:巨源。
第三十八世:巨源公(韶公之子)守己不阿,太戊時掌納言。恭人樂氏,生子:再興。
第三十九世:再興公(巨源公之子)性堅而學重,紛靡之徒當其鍔輒斃,時太戊崩,仲丁立,繼父掌納言。恭人郝氏,生子五:若湘、若洙、若泗、若淮、若漢。
第四十世:五房
1、若湘公(再興公長子)官司農卿,妣紀氏,生子二。
2、若洙公(再興公次子)官為牧正,妣樊氏。生子六:范、策、潘、篤、節、簇。
3、若泗公(再興公三子)妣石氏。
4、若淮公(再興公四子)妣宋氏。
5、若漢公(再興公五子)妣田氏。
第四十一世:六房
1、范公(若洙公長子)妣梁氏。
2、策公(若洙公次子)妣傅氏。
3、潘公(若洙公三子)妣祁氏。生子三:立德、立功、立言。
5、節公(若洙公五子)妣趙氏,生子五
6、簇公(若洙公幼子)妣席氏。
第四十二世:三房
1、立德公(潘公長子)妣官氏。
2、立功公(潘公次子)妣伊氏,生子三。
3、立言公(潘公幼子)為牧正,有功升田正,會祖壹遷耿,上書言事,後為納言。恭人風氏。生子二:典、謨。
第四十三世:二房
1、典公(立言公長子)妣蘇氏,生子二。
2、謨公(立言公幼子)妣方氏。生子三:初盛、初平、初起。
第四十四世:三房
1、初盛公(謨公長子)達三才之學,為朝散官,祖辛崩,立祖丁,公有定策勛,超升納言。夫人王氏,生子五:禎、禕、祉、禔、禧
2、初平公(謨公次子)妣唐氏,生子一。
3、初起公(謨公幼子)妣虞氏,生子三。
第四十五世:五房
1、禎公(初盛公長子)妣查氏,生子一:友恭,妣伊氏,生子二。
2、禕公(初盛公次子)祖丁時,官朝散郎,妣利氏。生子一:友石。
3、祉公(初盛公三子)妣官氏,生子四。
4、禔公(初盛公四子)妣棘氏,生子二。
5、禧公(初盛公幼子)妣宗氏,生子三。
第四十六世:友石公(禕公之子)妣簡氏。生子四:固、囿、國、圖。
第四十七世:四房
1、固公(友石公長子)妣和氏。生子五:敬、恭、庄、肅、周。
2、囿公(友石公次子)妣湯氏,生子二。
3、國公(友石公三子)妣江氏,生子三。
4、圖公(友石公幼子)妣查氏,生子一。
第四十八世:五房
1、敬公(固公長子)篤學明理勢,小乙崩,武丁即位,以公博雅,亦拜納言。妣石氏,生子二:惠、思。
2、恭公(固公次子)妣梁氏,生子三。
3、庄公(固公三子)妣蘇氏,生子二。
4、肅公(固公四子)妣簡氏,生子一。
5、周公(固公幼子)妣湯氏。
第四十九世:二房
1、惠公(敬公長子)妣柏氏,生子三:錡、永、鉞。
2、思公(敬公幼子)妣田氏,生子二。
第五十世:三房
1、錡公(惠公長子)妣岑氏,生子一:署。
2、釒永公(惠公次子)妣宋氏,生子一。
3、鉞公(惠公幼子)妣樂氏,生子一:羅公妣湯氏,生子三。
第五十一世:署公(錡公之子)妣劉氏。生子一:胤公
第五十二世:胤公(署公之子)九歲讀丘索之書輙能自解,十五游毫,廩辛崩,庚丁立,召公為田正不曠厥,官超五級為計臣,而稅斂益薄,國用益充,其大要在令國之富寓於民,以故無盜賊之虞,甲兵之擾,以耗其國儲。夫人鳳氏,生子三:瑤、琚、玖。
第五十三世:三房
1、瑤公(胤公長子)妣趙氏,生子一:諧。
2、琚公(胤公次子)妣官氏,生子二。
3、玖公(胤公幼子)妣江氏,生子一,光祖妣倪氏,生子一:敦復。
第五十四世:諧公(瑤公之子)妣宋氏。生子一:敦後。
第五十五世:敦後公(諧公之子)妣趙氏,生子二。
敦復公(光祖公之子)妣院氏。生子四:通、達、逵、遠。
第五十六世:四房
1、通公(敦復公長子)年廿出遊岐下,聞姜子牙有道德,征受業焉。子牙與論天地自然之利,公得其旨,會西伯載子牙歸,子牙以公管幕事,世子發召見,謀議多合,伐殷以後即命為司農。夫人李氏。生子四:衍、仲、叔、季。
2、達公(敦復公次子)妣王氏,生子二。
3、逵公(敦復公三子)妣唐氏,生子二。
4、遠公(敦復公幼子)妣席氏,生子一。
第五十七世:四房
1、衍公(通公長子)母夢月吐氣而貫其日而孕公,生百日能言,稍長取羲農後所有文字皆編讀之,且能觸事立言,補其不逮,尤加意於禮樂,嘗語人曰:淑身壽世禮樂為宜,節奏儀文皆天地所自有,惟聖人能精察而體之,聞者欽重會,母卒廬於墓間,當哭泣時,土著其淚產靈芝,晚有十一鶴同守其廬不去,州牧以聞報闕,召詣鎬,成王喜其有華國之才,命為佐史,累官至司徒,年六十年卒。夫人姜氏,生子三:丙、周、甫。
2、仲公(通公次子)妣王氏,生子二。
3、叔公(通公三子)妣院氏,生子一。
4、季公(通公幼子)妣席氏。
第五十八世:三房
1、丙公(衍公長子)康王時,以州牧薦為佐史,侍太子,六十休官,夫人李氏,生子三:鄂、郴、都。
2、周公(衍公次子)妣江氏,生子一。
3、甫公(衍公幼子)妣伊氏,生子二。
第五十九世:三房
1、鄂公(丙公長子)妣李氏。生子三:昭、曜、暉。
2、郴公(丙公次子)妣徐氏,生子二。
3、都公(丙公幼子)妣吳氏,生子一。
第六十世:三房
1、昭公(鄂公長子)官州牧,妣李氏。生子五:魯、寧、夙、順、守。
2、曜公(鄂公次子)妣寧氏,生子三。
3、暉公(鄂公幼子)妣熊氏,生子二。
第六十一世:五房
1、魯公(昭公長子)妣張氏。生子三:煦、喻、葉。
2、寧公(昭公次子)妣章氏,生子一。
3、夙公(昭公三子)妣巴氏,生子一。
4、順公(昭公四子)妣牧氏,生子三。
5、守公(昭公幼子)妣鍾氏,生子二。
第六十二世:三房
1、煦公(魯公長子)妣車氏,生子一。
2、喻公(魯公次子)妣邱氏,生子二。
3、葉公(魯公幼子)妣張氏。生子四:企、介、仝、令。
第六十三世:四房
1、企公(葉公長子)妣秋氏,生子二。
2、介公(葉公次子)妣蓬氏,生子三。
3、仝公(葉公三子)妣伊氏,生子一。
4、令公(葉公幼子)妣賀氏。生子二:璋、琪。
第六十四世:二房
1、璋公(令公長子)妣甘氏,生子一。
2、琪公(令公幼子)妣江氏。生子三:顯、榮、貴。
第六十五世:三房
1、顯公(琪公長子)博學有俊才,居恆教授善啟發人,宣王即位,以其和,薦命掌國學,後升大司徒,享壽八十歲。夫人章氏,生子三:寬、堯、先。
2、榮公(珙公次子)妣曾氏,生子二。
3、貴公(珙公幼子)妣易氏,生子二。
第六十六世:三房
1、寬公(顯公長子)官司農,妣李氏。生子四:豪、京、亨、亮。
2、堯公(顯公次子)妣梁氏,生子一。
3、先公(顯公幼子)居韶州。
第六十七世:四房
1、豪公(寬公長子)妣洪氏。生子一:天民。
2、京公(寬公次子)妣馮氏。
3、亨公(寬公三子)妣宗氏,生子五。
4、亮公(寬公幼子)名志,初為洛邑令,平王遷洛,升大司徒。夫人葛氏,副袁氏。生子一:安民。
第六十八世:二房
1、天民公(豪公之子)妣章氏,生子一:美。
2、安民公(亮公之子)諱砥之,妣李氏。生子一:前。
第六十九世:二房
1、美公(天民公之子)妣金氏,生子一。
2、前公(安民公之子)諱潛發,工御射,通墳索書,與祝史筠相友,善言於晉疾為曲客官,庄王即位,晉侯入觀,公相禮無失,庄王大悅,享晉侯加俎豆。晉侯歸,遂以公為相,七十卒。夫人馮氏,生子:瀅。副妣賀氏,生子四:院、陳、陶、陽。
第七十世:五房
1、瀅公(前公長子)妣鄒氏,生子一:由植。繼妣姜氏,生子五:文金、文亹、文和、文明、文茂。
2、院公(前公次子)妣仲氏,生子一。
3、陳公(前公三子)妣錢氏,生子二。
4、陶公(前公四子)妣連氏,生子一。
5、陽公(前公幼子)妣何氏,生子二。
第七十一世:六房
1、由植公(瀅公長子)周襄王時為鄭相,鄭國以昌。夫人丁氏,生子三:顯忠、致忠、思忠。副妣杜氏。
2、文金公(瀅公次子)妣張氏,生子一。
3、文亹公(瀅公三子)妣伍氏,生子二。
4、文和公(瀅公四子)妣易氏,生子二。
5、文明公(瀅公五子)妣居氏,生子一。
6、文茂公(瀅公幼子)妣官氏,生子三。
第七十二世:三房
1、顯忠公(由植公長子)仕齊,周頃王崩,匡王立,諸候會葬,齊侯以公從,成禮而歸。齊侯韙之,命掌國教,越二年請命匡王,立為齊相。夫人甄氏,生子一:體。
2、致忠公(由植公次子)妣張氏,生子一,豐。
3、思忠公(由植公幼子)妣梁氏,生子一,髓。
第七十三世:三房
1、體公(顯忠公之子)官任隴西侯。妣丁氏,生子一:喬。
2、豐公(致忠公之子)妣昌氏,生子一:獻。
3、髓公(思忠公之子)妣康氏,生子一:猷。
第七十四世:三房
1、喬公(體公之子)妣房氏,生子二:象、彜。
2、獻公(豐公之子)妣伍氏,生子二。
3、猷公(髓公之子)妣易氏。
第七十五世:二房
1、象公(喬公長子)妣李氏,生子三。
2、彜公(喬公幼子)官任主簿,妣邱氏。生子二:重、量。
第七十六世:二房
1、重公(彜公長子)字有三,官為侍中郎。妣王氏,生子二:庠、序。
2、量公(彜公幼子)字運三,妣張氏。生子一,隱居雲遊。
第七十七世:二房
庠公(重公長子)字殿學,為安郡將,妣錢氏。生子二:庸、度(居於任所)。
序公(重公幼子)字殷學,妣宗氏。生子三:新、師、希。
第七十八世:三房
1、新公(序公長子)字用明,妣祝氏。生子一:臧。
2、師公(序公次子)妣王氏,生子一:翔,居齊郡。
3、希公(序公幼子)官鄂州州卿,字周明。妣連氏,生子二:鼎、疆。
第七十九世:三房
1、臧公(新公之子)封秦大夫,字居善,宜人卜氏。生子三:景、泰、德。
2、鼎公(希公長子)字仁全,妣官氏,生子二。
3、疆公(希公幼子)字仁謨,妣伍氏。
第八十世:三房
1、景公(臧公長子)字東日,以儒道事封秦丞相,而秦任商鞅尚耕戰刑法,公力辭不聽,遂辭相位,入新羅以避秦。夫人鄧氏,生子二:式、武。
2、泰公(臧公次子)字南望,入新羅,妣康氏,生子一。
3、德公(臧公幼子)游於外。
第八十一世:二房
1、式公(景公長子)妣任氏,生子一。
2、武公(景公幼子)字仁略,妣章氏,合葬新羅虎山。生子五:伯翰、建、佗、勵、濟。
第八十二世:五房
1、伯翰公(武公長子)字興彥,妣張氏。
2、建公(武公次子)字興立,妣王氏,俱葬新羅。生子四:歇、歐、歆、斂。
3、佗公(武公三子)妣邱氏。
4、勵公(武公四子)妣許氏。
5、濟公(武公幼子)妣徐氏。
第八十三世:四房
1、歇公(建公長子)生於新羅,性豪曠,多智慧,既長而歸江夏故居,仕晉不合乃事楚,為考烈王相,封春申君,死葬江夏縣黃鶴鄉仁義村,巽山干向,立有石人、石馬、石象等項。夫人李氏,附葬右邊。生子十三,尚、長、暉、灞、強、召、曼、向、平、義、瑩、遠、逮。生女一,名貴姑,深諳兵法,以平虜功,封司馬烈女。
2、歐公(建公次子)妣任氏,生子三。
3、歆公(建公三子)妣王氏,生子二。
4、斂公(建公幼子)妣卜氏,生子五。
第八十四世:十三房
1、尚公(歇公長子)封成侯,夫人楊氏,生子未詳。
2、長公(歇公次子)妣王氏,生子一。
3、暉公(歇公三子)授鄂州刺史,恭人連氏,生子六。
4、灞公(歇公四子)授南陵太守,宜人楊氏,生子一。
5、強公(歇公五子)修行白日升天。
6、召公(歇公六子)授尚書僕射,斬奴匄功,勅賜金白,封鎮國大軍將。夫人林氏,生子二。
7、曼公(歇公七子)封河東侍中,碩人計氏,生子五。
8、向公(歇公八子)諱鐔,仕楚為南昌太守,有仁政,升侍衛卿。宜人李氏,生子三:完、定、寄。繼妣方氏,生子一:泰。
9、平公(歇公九子)授舒州刺史,恭人袁氏。
10、義公(歇公十子)授永州太守,宜人馮氏,生子六。
瑩公(歇公十一子)授臨州太守,宜人何氏,生子五。
11、遠公(歇公十二子)封安成君,夫人許氏,生子二。
12、逮公(歇公十三子)封金吾將軍,宜人景氏,生子九。
第八十五世:四房
1、完公(向公長子)妣周氏,生子三。
2、定公(向公次子)為南昌縣令,妣樂氏,生子一。
3、寄公(向公三子)妣王氏,生子一。
4、泰公(向公幼子)字南仲,仕楚官執圭。夫人方氏,生子五:藉、荇、荊、蒿、竹。
第八十六世:五房
1、藉公(泰公長子)妣氏。
2、荇公(泰公次子)字謨訓,漢高祖初為郡守,妣左氏。
3、荊公(泰公三子)字信謙,妣許氏,生子二。
4、蒿公(泰公四子)字草臣,多智謀而喜閑寂,漢高祖時為真定太守,政績甚彰,年三十五休官學道,改名安。宜人韓氏,繼妣蔣氏,生子三:定國、輔國、平國。
5、竹公(泰公幼子)妣王氏,生子三。
第八十七世:三房
1、定國公(蒿公長子)字正平,漢高帝十年舉正直為沛縣令,文帝即位命攝河中太守。夫人夏氏,生子二:嵩、崑。
2、輔國公(蒿公次子)妣米氏。
3、平國公(蒿公幼子)妣葉氏,生子四。
第八十八世:二房
1、嵩公(定國公長子)字中嶽,文帝二十年應本州辟(徵召),為戶曹椽,綱舉目張,州牧上其績,召為倉曹正,景帝即位,擢(升)安定太守。恭人韓氏,生子三:彬、彰、彩。
2、崑公(定國公幼子)妣顏氏,生子一。
第八十九世:三房
1、彬公(嵩公長子)妣王氏。
2、彰公(嵩公次子)字大文,封河南郡公。夫人柳氏,生子一,霸。
3、彩公(嵩公幼子)妣周氏。
第九十世:霸公(彰公長子)字次公,為河南太守,持法寬平,宣帝戊申召為廷尉正,明年為丞相,長史,以夏侯勝不立武帝廟樂坐,公阿縱俱下獄因從勝,受尚書,古今治道大有發明,宣帝嘉之,公出守穎川,治行第一,至戊午歲征拜京兆尹,癸亥賜爵關內侯,進太子太傅,丙寅為丞相,封建成侯,壽八十,死葬大菱塘下岸,三夫人俱合塋。夫人陳田公女,生子四,容、宏、三四失名;繼妣紀氏、巫氏,生子三,劉、釗、剴。
第九十一世:五房
1、容公(霸公長子)為京兆守衛軍,妣史氏,生子四。
2、宏公(霸公次子)名以貴,字良祐,公幼能騎射,性厚而純,武帝三十年,召補宿衛,從獵上林射飛鳥必中,帝驚問曰:「有道乎」。對曰:「道無不,有此其一焉。」帝頜之,擢(升)京兆刺史,以德令下,民不忍欺,任滿入為左諫議,至輪台議起,帝莫能決,召公入問,公頓首曰:「至貧者兵也,兵止,貧自止。」顧陛下圖之帝,愴然曰:「卿言是也。」即下詔罷輪台議,而以京兆太守旌諫職焉。恭人來氏,生子三:祐、祜、祺。
3、劉公(霸公三子)名嘗,為御史大夫,封宣成侯,居陽夏,今河南開封府太康縣是也。
4、釗公(霸公四子)文武邁眾,高尚不仕,妣柳氏,生子四:金、玉、滿、堂。
5、剴公(霸公幼子)名振,居陽夏(今河南開封)。
第九十二世:七房
1、祐公(宏公長子)字正周,官太常卿,恭人伍氏,生子一。
2、祜公(宏公次子)字篤周,宣帝初立,以賢良起家,為外黃令,除伏莽有功,召為中郎將,而帝好明察言事者多屈於辯,公獨引經按律娓娓不休,帝譽之曰:「如黃祐,不愧有口矣。」以南郡太守授之。恭人張氏,生子四,馝、馥、馡、馠。
3、祺公(宏公幼子)字行周,隱居不仕。妣王氏,生子一。
4、金公(釗公長子)字逸中,官至左將軍。恭人周氏,生子二:申、筆。
5、玉公(釗公次子)字逸之,官大常卿。恭人周氏。
6、滿公(釗公三子)字逸和,官至崇政殿學士。夫人顏氏。
7、堂公(釗公幼子)字逸明,妣許氏。
第九十三世:六房
1、馝公(祜公長子)字守仁,為京兆尹。妣柳氏,生子一。
2、馥公(祜公次子)字廷治,為侍中郎。妣左氏,生子一。
推薦閱讀:
※遵義的酒
※貴州遵義綜合世系<三>
※典範裝飾第二屆「千人免單答謝會」盛大開啟!
※遵義府志(二)
※J107遵義會議五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