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跳出新時代的時尚舞步

【文創視域】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永遠不會落後於時代的,就是時尚」——一位時裝界人士如此定義時尚。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時裝周2018/19秋冬日前落下帷幕,在發布規模、品牌覆蓋面、設計參與度等方面皆穩中有升。霓裳艷影、流光溢彩,它不僅是世界關注中國時尚的窗口,更是美麗經濟、大國自信、文化理念的深度呈現。時裝周不斷壯大的背後是中國時尚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昭示著一個銳意創新、鏈接科技、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時尚新時代正在起航。

1、傳統元素的當代表達

傳統戲劇、東方剪紙、江南刺繡……近年來,中國元素頻頻亮相國際時裝舞台,在各大時尚秀場上爭奇鬥豔,引領時尚潮流。各大設計師以藝術手法交融東西方古典文化精髓,用中國元素營造出濃烈的「中國風」,碰撞出別具一格的時尚風格。

不只國外,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呈現與運用一直是中國時尚界的不變主題。由國內著名設計師勞倫斯·許設計的海南航空公司空乘制服日前一經推出就成功引起公眾注意,獲贊無數,其融合傳統中國和現代西方元素,將山水畫和流線型剪裁巧妙結合,既具華麗感又不失傳統美。

「中國時尚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對傳統文化和本土時尚元素的傳承和運用。」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主席張慶輝告訴記者,早在1994年第二屆「兄弟杯」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師作品大賽上,設計師馬可就是以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的《秦俑》作為設計靈感奪得大賽金獎。在中國時尚產業的發展歷程中,中國設計師群體一直試圖在中國傳統工藝、傳統文化元素和全球的時尚流行之間尋求結合點,而這樣的探索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張慶輝認為,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中國元素,要站在全球時尚產業發展和中國發展新階段的語境下去表達這一概念。「要滿足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要從個性化、多元化的角度確立我們生活美學的新定位,即如何樹立依託東方美學價值、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時尚的標準。」張慶輝表示。

設計師普遍認為,對傳統文化的當代性表達,與其一味地強調保護傳統,不如思考如何從當下生活方式出發,去梳理、挖掘、繼承傳統文化和工藝,進行創造性的傳承發揚,讓傳統文化融入當代時尚生活,「這是文化自信在時尚產業的重要表達」。

時尚是時代的產物,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什麼是時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設計出更好的時尚產品,以更新穎的表達方式來滿足消費者對時尚產業的新需求,更好地美化人民生活,這是時尚產業的應有之義。」張慶輝指出。

在多數人看來,時尚領域並非熱門投資領域,其行業成熟度高,品牌差異化小,缺乏快速爆發性增長的可能。但是,今天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近日,法國歷史最悠久的時尚屋和高級成衣品牌Lanvin被中國復星國際集團收購。無獨有偶,自2017年初成功收購法國輕奢集團SMCP後,山東如意集團日前又以7億美元收購了瑞士皮具品牌Bally。

「行業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化,這些改變能使一個品牌成長的時間大大縮短,吸引更多傳統的投資人開始關注這個行業。同時,時尚行業競爭激烈,很多業內的上市公司和大品牌都在尋求外延增長和創新的機會,這也是驅動資本更加活躍的一個因素。」《華麗志》研究總監沈媛判斷,中國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以中國市場為驅動力的投資會越來越頻繁地發生,包括中國的資本去收購國際的品牌,同時國內新舊品牌的交替也會越來越頻繁。

2、不做綠色發展的旁觀者

今年的芬蘭赫爾辛基時裝周建立了一座「生態村」,會場採用可持續材料構建,30多個時裝品牌的作品都由回收材料、自然材料或可再利用的纖維製成。通過環保與科技的平衡打造一個烏托邦式的小鎮。

隨著國際各大時裝周及時尚展發起綠色可持續的倡議,時尚品牌頻繁與消費者就環保議題展開互動,製造企業更加註重搭建環保可持續的供應鏈,國內時尚界也開始意識到,可持續的綠色時尚潮流成為推動全產業鏈的重要能量。

在體驗過時尚快速的流光溢彩、紛繁多變之後,人們開始渴望放慢腳步,體味生活,去感受大自然的氣息。事實上,時尚產業從來不是綠色可持續的旁觀者,今天中國的時尚品牌、生產製造企業及研究機構正從不同角度探索更加環保的面料、更順暢的產品循環以及更加環保的共享商業模式。

「快速上新的速度刺激消費者去購買新品,然而每件服裝的周期不斷縮減。有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四分之三的服裝會被填埋,40%的服裝會在穿著一季後被丟棄。」沈媛表示。

那麼,時尚行業又能為環境保護做些什麼?沈媛告訴記者,調查顯示,年輕的消費者會因為時尚品牌的綠色環保理念而去消費,40%左右的人願意為時尚環保品牌支付10%-20%的溢價。「從時尚消費來看,更加理性的購買,購買高品質、環保的、耐穿的、設計經典的產品,對產品進行修補、分享、租賃、回收等都是值得倡導的行為。」沈媛表示。

這些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已經出現在國內時尚界。衣二三是一家為消費者提供服裝包月換穿服務的互聯網品牌,消費者可以先試穿再購買。在其品牌拓展部負責人鄒天湖看來,推出這種模式的初衷在於減少服裝的污染和浪費,使其更好地在消費者手中周轉起來,也解決了女性衣櫥中「永遠少一件衣服」的困擾。

美國用糧食作物收割後的剩餘物製作可持續生物紡織面料,瑞典通過分離棉花和聚酯纖維混紡生成新的紡織纖維,以色列將藻類轉化為有益皮膚的生物纖維和環保材料……這些在過去看來有些不可想像的事情,是今天發達國家時尚業最為關注的風潮,也將是未來時尚產業重要的發展方向。

聖馬丁學院女裝系主任Heather認為,時尚業的可持續不只在環境層面,也包括道德、經濟、感情和文化等多個層面。時尚設計的可持續體現在生產設計的每一個角度,包括產業鏈的透明,如在網站上全面公開面料的來源、成衣成本,使用壓擠花朵植物敲打到布料上的自然材料等。

3、科技賦能時尚的利與弊

「對於穿戴在身上的東西,情感比材料更重要。」與其他的珠寶不同,TOWOO品牌推出的珠寶是智能化的、可傳情達意的產品。一對珠寶可以通過敲擊互相感應,以此向愛人、家人表達思念,還可以留下語音、存儲照片來傳遞愛與情感。

不只珠寶,在本屆中國國際時裝周上,人工智慧等技術初露鋒芒;智能面料崛起,讓服裝更安全;越來越多的品牌運用社交平台進行細分化營銷;不少品牌運用大數據重構生產流程;消費者開始通過人工智慧選擇和決定自己的時尚潮流……

信息化的今天,時尚體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依託供應鏈資源縮短了時尚周期,信息化的傳播交流形式也縮短了流行周期……一系列技術變革帶來了時尚產業組織方式的巨變。」張慶輝表示。

中國正處於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強大的供應體系和技術創新,以及對全球資源的運用能力,都為中國品牌的崛起和趕超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時尚產業在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智能製造與時尚結合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未來中國時尚產業的設計潛力和資源配置能力將大大提升。」張慶輝指出。

快速成長的新一代消費群體,個性化的多元時尚態度以及日新月異的網路科技,對消費市場以及時尚產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在當今的消費市場,小眾即大眾,個性即共性。改變了過去時尚高高在上的狀態,科技讓時尚走進了百姓生活,變得更加個性化、多元化。梁新是一位服裝設計師,同時也是一位時尚買手,她通過商務網站、朋友圈等線上渠道大量銷售她挑選或設計的產品,年銷售額達一百多萬元。「通過互聯網渠道,時尚變得更加豐富多元,未來由設計師主理的集合店或將成為一種新型市場力量,改變傳統時尚交易格局;同時也催生了一批真正因愛好而選擇設計的新一代設計師,她們將真正開始走向成熟。」東方時尚中心產業發展部總監袁瑞娟指出。

科技賦能下的時尚業也帶來了不少困惑。北京白領上班族林小姐最近特別喜歡復古的服裝和飾品,於是開始在網站上瀏覽相關的時尚產品。「當我過幾天打開網站後發現,所有的給我推薦的都是復古的東西。現在電商平台可以通過消費者的瀏覽習慣形成更精準的推送,但也讓原本個性化的審美和時尚感覺變得簡單和雷同,反倒離真正的時尚遠了。」林小姐表示。

面對科技與大數據的力量,業界普遍認為這種力量推動著時尚產業的創新發展,但也不能過度依賴。美特斯邦威前副總裁尹劍俠認為,「數據是一種工具,但在使用的過程中更多地代表著一種過去,因為它永遠建立在已經發生的內容之上;而人的思想是變動的,不能完全仰仗數據來進行判斷。正如人工智慧可以創作出漂亮的作品,卻無法創造出偉大的作品。」

(本報記者溫源)


推薦閱讀:

身處其中的時代 張檸
養豬步入微利時代
文學批評家李陀:重新發明文學 ——我們正處在文學的「無政府主義」時代
重磅!不用買車的時代來臨,國人竟毫不知情!
譯文節選:當代民主情況(上)——《一個私人領域,數字時代的民主》

TAG:時尚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