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一、道教參與《西遊記》成書過程的可能性 《西遊記》成書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這使得其中加入道教的內容具有了可能性。 1.《西遊記》成書的歷程 唐太宗貞觀三年,三藏西行;十九年東歸。三藏寫過一本《大唐西域記》,記敘他在西域的見聞。他的弟子慧立、彥悰(cóng)作《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有些經歷便成了後來《西遊記》中的素材。 宋代有一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分上、中、下三卷,是今本的雛形。這裡已經有一個護送取經的猴行者了。敦煌向東北二百公里的安西城西萬佛峽洞窟壁畫,其中有數幅關於唐僧取經的壁畫,有白馬、猴行者,但還沒有豬八戒和沙和尚,大概早於《詩話》。① 元明之間,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楊東來《西遊記》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雜劇等。而楊東來《西遊記》中,已經出現了取經的五眾。還有一部平話《西遊記》,其一部分佚文存於《永樂大典》第13139卷「送」字韻的「夢」條中。元末傳入朝鮮的《朴通事諺解》曾引用過《西遊記平話》。 在明代世德堂百回本《西遊記》產生前,還有兩個本子:一是書林劉永茂刊刻、朱鼎臣編輯的《唐三藏西遊釋厄傳》,十卷六十七回;一是齊雲楊致和編、天水趙毓真校、綉谷錦盛堂梓的《西遊記傳》,四卷四十回。百回本文字更細膩,情節上也更豐滿些。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到《西遊記》不是一時一地一人所作的,在《西遊記》故事完善的過程中,有沒有道教信徒的參與呢?很有可能。 2.《西遊記》與道教的緣份 李安綱先生撰文《〈性命圭旨〉是(西遊記)的文化原型》、《〈還源篇〉是唐僧八十一難原型》②,《〈西遊記〉的文化研究應該突圍而出》等對《西遊記》中的有關道教修鍊的內容作了很詳細的考證。澳大利亞柳存仁先生作在《全真教和小說西遊記》③,發現《西遊記》中所引用的很多韻文和語彙皆出自道教,如:馬丹陽的《漸悟集》、王重陽的《全真集》、張伯端的《悟真篇》、彭致中編的《鳴鶴餘音》等。還有很多學者都在探討,如:金有景撰《關於(西遊記)作者問題》④,認為《西遊記》有「祖本和今本之分」,祖本的確有「證道」主旨。 明代最早的幾個百回本《西遊記》並未署作者,只有校者和序者,如世德堂本卷首刊有「華陽洞天主人校」字樣,華陽洞天是道教第八洞天,在茅山。吳聖昔先生作《西遊記作者諸說追蹤和述錄》⑤提出了六說或九說,認為最先把小說《西遊記》同《長春真人西遊記》相混,並將著作權亦歸之於邱處機的可能是生於明末清初的毛奇齡;首倡吳承恩著說者為清人昊玉搢、阮葵生和丁晏諸人。清康熙初年,汪象旭(澹漪)以《西遊證道書》的名字刊印《西遊記》,並認為作者是長春真人邱處機。《道藏·正一部》收有《長春真人西遊記》二卷,門人真常子李志常述,所述是西行見成吉思汗的事。 《西遊記》的成書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廣泛的地域,象唐的俗講、宋的平話、元的雜劇都曾是佛教徒、道教徒用來傳播教化的工具,至南宋、金、元是道教極其發展的時期,心性修鍊、內丹修鍊已風行於社會,故《西遊記》產生過程中滲入道教的思想是完全有可能的。從整體構思上的內丹思想和先命後性(先悟空後三藏)的特徵,以及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對烏雞國全真的批評看,筆者推測《西遊記》的作者當是一個精通南派內丹道的高人,這僅是推測。 下文試圖對《西遊記》故事中的道教義理及全書整體構思上的道教思維模式作一簡略分析。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6:57 回復此發言 |
|
|
2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二、道教的性命觀與悟空、三藏、觀音菩薩 1.道教的性命雙修 《性命圭旨·性命說》:「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謂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氳是也。」「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渾然合一者哉。」元·李道純《中和集》卷四:「高上之士,性命兼達,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後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則命基永固,心虛澄則性本圓明,性圓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無死無生。至於混成圓頓,直入無為,性命雙修,形神俱妙也。」 內丹道的心性修鍊觀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十六章:「復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這是宇宙生成論的觀點。由虛無,產生混然一體的「有」,分陰陽天地,再成三才,天地人相互作用,則品物流行。修道就是使身心從紛芸的後天人為狀態回到虛極靜篤的先天自然狀態,所謂返本還源。《道德經》第一章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有、無觀。 魏晉南北朝,隨佛教傳入,本體論的思想也傳入了。其觀察人生、萬物的角度不是從其生成的源頭上,而是要從事物的本質上,講「緣起性空」,認為任何事物,其都由諸多緣因構成的,緣因又有緣因,沒有第一原因,事物的本性是「空」的,無自性的,事物可接觸的部分叫「色」。認識本性的「空」,就不會為事物的「色」所迷。這是空、色觀。 隋唐以後,中國哲學由本體論,進入心性論。玄學則形成重玄學。正確認識空色有無,即見真性真心,即是見佛,即是得道。道教日常課頌的《早晚功課經》的七部經中就有三部談心性空色有無:《清靜經》、《護命經》、《玉皇心印經》。 道教的命功修鍊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早期的有服氣咄納、辟穀絕粒、導引、胎息、存思、坐忘、符籙、外丹等等,到了隋代內丹道漸興,至唐宋而發展,南派先命後性,以張伯端為代表,北派全真先性後命,以王重陽為代表。從「形神」的基礎上,「性命」的概念也逐漸明確了。此後性命雙修的內丹道被視為最根本、最究竟的修鍊方法,這正是悟空所選擇的。 佛教只講明心見性,道教講性命雙修。雖然《西遊記》中有很多佛教的辭彙,如:四大部洲、都率宮、佛、菩薩、曹溪……,並且故事也是取經見佛,但我們看到它更有性命雙修的特徵,講陰陽、水火、五行……,更具有道教義理的色彩。不過《西遊記》確實是在三教參同思想下形成的:釋以見性為長,道以煉命而著,此是內功,儒之入世為外行,所謂三千功滿、八百行圓。 2.未究竟的命功修鍊——悟空 《西遊記》第一至七回講悟空的經歷,是說命功的,有人以為源自邱長春祖師的《大丹直指》。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石猴自混沌中產生,嘆:「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內?」通臂猿告訴他:「佛與仙與神聖三者,躲過輪迴,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石猴訪道,後來到「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訪得菩提祖師。「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是「心」;「菩提」:舊譯為道,新譯為覺,即是智慧。本回末一句說:「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這是說生命之初本來無知無識,後求知,再後要悟空除知,返歸先天,道法自然。在悟空學道過程中,菩提祖師對術字門、流字門、靜字門、動字門的各道術有一個評價:如窯頭之坯⑥,水中之月,未得性命之真,不能長生,故悟空不學,悟空學得是修性修命的金丹大道。祖師再教其七十二般變化,即是一年七十二侯也。⑦菩提祖師對悟空說:神仙「朝游北海暮蒼梧」⑧。教悟空「斤斗雲」,是明心見性,與天地同其變化,悟空始而「爬雲」是心地不明未能超塵。但是悟空未能煉神還虛、賣弄技能,被祖師趕回。雖然能抽取海底金——金箍棒,消除陰曹死籍,與天相齊,竊桃竊丹,又經八卦爐火鍛煉——能煉精化氣、鍊氣化神,未能煉神還虛,終是逃不過五行山之厄。有形有質之物,終是有壞。所以後來還要去參佛取經,即是還虛一段的功夫。有人說悟空由道入釋了⑨,非也。虛無非是釋家專利,《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小說以見佛喻還虛,正大道不著形跡也。需要注意的是:道教內丹道所追求的長生是與道合一的永恆,與早期群眾所認為的肉體長生的含義是有所不同的。還要注意的是:心是從命而生,修命也是要通過修心的;後天為心,先天為性,真性則屬宇宙本源。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6:58 回復此發言 |
|
|
3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關於生命起源,現代有一種解釋:宇宙產生後,在雷電等作用下,從無機物產生大分子的有機物,有機物分子形成分子團,產生單細胞生物,這個小生命就已經是獨立的個體,它與環境進行物質交換。這時候它已經有自我存在了,只是隨著生命不斷進化由多細胞生物到人,自我意識也就更加強烈。孫悟空正是隨生命進化而產生的強烈的自我意識,古人稱之為心猿。這種自我意識一旦無限膨脹,就會與自然、社會產生矛盾,就會產生痛苦。修道就是要解決這種痛苦與煩惱,要還虛,返本還源。如果不懂得還虛,返本還源,尊重自然,那麼,現代科技再發展,也難突破物質世界的局限性,如悟空神通廣大,卻難逃五行山之厄。 3.一度迷失的真性——三藏 還本還源,換個說法叫明心見性,第八至十三回,主要是講為什麼要明心見性。唐代玄奘大師(602-664),河南洛州人,俗姓陳,父親為一飽學知名之士,曾作江陵縣令,三藏為其第四子。其二兄先出家於洛陽凈土寺,法號長捷。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亦嫻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612),破格以沙彌身份錄入僧籍。與故事中三藏身世是不符的,故事旨在教化。 佛教長於講明心見性,全真道也重修性,看破世間之幻。眾生受著無限的煩惱,隨世沉浮,展轉生死,其根本原因是對真性真心的迷惑。世間的苦有很多種,有人概括為: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三藏生而被拋江,名江流兒,比喻人生隨波逐流,不能自主;江流兒的祖母老病於客站中,孤苦無依;唐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買不來生死,到陰間要向賣水的相良借錢,欲求其御妹長壽也不能;溫嬌偏被劉洪擄去,卻與陳光蕊、江流兒別離。感受這世界、思想這世界,連大英雄也不免嘆息:「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那麼人生的價值何在?人生的本質是什麼呢?這正是要取的真經。佛說:「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小乘與大乘不同,小乘重自修,大乘則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西遊記》里作:「禪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萬里天。」正是因為人間的迷惑,所以才有菩薩度世,三藏取經。第一百回,如來道:「聖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金蟬子。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說三藏前世迷失真性了。 4.真性的觀照——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在《西遊記》中與三藏、悟空同等重要,她是真性覺悟的代表。何謂真性呢?即是三藏常誦的《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愛想行識,亦復如是。……」也是《玄門早課》中的《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天尊告曰:汝等眾生,從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空無定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西遊記》第五十八回中獼猴與悟空分不出真假,打到西天時,如來佛說法正是說的這段。這段是什麼意思呢?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與現象,正確認識事物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狀態。取經就是認識真心,並且能付諸實踐。內丹學中的玄關一竅也正在於此。古云:「認得玄關便是仙」。玄關竅開,百竅皆通,先天三寶隨之化生。《悟真篇》:「一孔玄關最幽深,非腎非心非臍輪,膀胱穀道空勞力,脾胃泥丸莫搜尋。」玄關一竅不著於幻身,不離於幻身,無心求之則得,有心求之則失。 觀音菩薩在《西遊記》中貫穿始終——從尋取經僧,度化護法,到三藏、悟空成佛。每當有解不了的魔難時,便有菩薩前來。如第十五回收龍馬、第十六回收黑熊、第二十二回派木吒收悟凈、第二十六回甘泉活樹、第四十二回收紅孩兒、第四十九回收金魚、第五十七回辨獼猴、第七十一回收金毛等。觀音是真性化身,以真性觀照,則諸魔自伏。觀照是個重要的修鍊方法。說見佛,而不說見觀音,是因為觀照之時還要用真心觀照,及見佛之後,「我」與真心合而為一了。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6:58 回復此發言 |
|
|
4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真性也叫主人翁,在不同時空有不同化身——在不同修鍊階段有不同問題。迷失了主人翁則為怪,見了主人翁則怪自伏。象第三十五回老君收金角、銀角,第五十二回老君收青牛,第六十六回彌勒佛收黃眉童,第七十一回觀音菩薩收金毛,第七十七迴文殊、普賢、如來收獅、象、鵬,第八十三回托塔天王收老鼠精,第九十回救苦天尊收九頭獅子,第九十五回太陰星君收玉兔等,講的都是要明心見性,見主人翁的。但《西遊記》中有另一類妖魔則是從根本上的錯誤,處理的方法亦就是堅決消滅了。 性命是修鍊的基礎,也是修鍊的對象,整個取經過程講述的就是性命的修鍊。 三、三華聚頂、三家相見、五行攢簇與取經五眾 1.三華聚頂與取經者的關係 三華聚頂,這是內丹學中的重要概念,它的形成也有一過程。《鍾呂傳道集》:「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陰陽中之陽,三陽上朝內院,心神以返天宮,是皆朝元者也,」此時還叫三陽朝元。五代,譚峭《化書》:「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這個時侯就有形、氣、神轉化的說法了。這時還用「形」。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以精化氣,以氣化神,以神化為虛,故名曰三花聚頂。」其基本原理還是以神化為虛,返本還源,天地人三才在人即為精氣神,三者還歸本源之「一」、之「虛」,也就是還歸大道。《西遊記》中悟空代表神,沙和尚為氣,八戒代表精。神則變化不測,故要悟空;精則昏沉多欲,故要悟能;氣為中和,誠其意,故要悟凈。此三弟子代表命。三藏,又叫玄奘法師,代表性。三藏原指經、律、論,這裡附會為精、氣神皆要涵藏於真性,倒也剛好。《重陽授丹二十四訣》將性視主,將命視為賓,所以三藏為師。 2.五行攢簇、三家相見與取結者的關係 《悟真篇》:「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還從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東木南火,發之為火,含之為木,木火一家;北水西金,發之為水,含之為金,金水一家;土則中和。三家相見,就是五行攢簇,也叫五氣朝元。其基本原理也是返本還源。五行的觀念在中國很早就有,《國語·鄭語》載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了「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的觀點,到戰國時又發展了,廣泛地動用於各領域。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也可喻為金木水火,四象加一中和過渡態的土即為五行,由五行還歸太極、無極,即是歸道。為什麼要攢簇歸一呢?因為五行的每一行都有偏失,在宇宙時空中會受到生克作用,而不能穩定、自由。具體一點說,人的任何一點智慧、能力、道德上的缺陷,都會給自身帶來災難。說到修鍊上,李道純《中和集》:「身不動精固,水朝元;心不動氣固,火朝元;性寂則魂藏,木朝元;情忘則魄伏,金朝元;四大安和則意定,則土朝元。此之謂五氣朝元也。」 取經五眾以三藏為木——仁慈,如來佛之弟子也;以悟空為金——義也;申猴為金;以龍馬為火——禮也,午馬為火;以八戒為水——智也,亥豬為水;以悟凈為土——信也,沙和尚,意念中和沉靜也。 或問:一說三華,一說五行,何為確也?實際,陰陽、三才、五行、八卦……,只是為研究事物方便而作的一種界定,以陰陽加中和狀態則是三才,以四象加中和狀態則是五行,四象各分陰陽即是八卦。象《八仙東遊記》則是以八卦屬性分析修鍊對象的。總的修鍊原理是要返本還源,回到一,回到虛無自然的大道,在《西遊記》中則喻為見佛取經。 五行是修鍊的法船,離開五行也就不能取經見佛了。這是道教性命雙修的觀點。 3.百回本標題中將八戒作木母之誤 這裡需要一提的是:《西遊記》的百回本所加的標題中以八戒為木了,如目錄第三十八回金木參元見假真、第四十回猿馬刀圭木母空、第四十一加木母被魔擒、第四十七回金木垂慈救小童、第七十六回木母同降怪體真、第八十五回心猿嫉木母、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徵怪物、第八十九回金木土計鬧豹頭山等,後世以百回本為底本的注家都沿用了這種觀點。其解釋;亥水能生木,故八戒為木;再則八戒、悟空每每合作,以為是金木之合。實際在百回本《西遊記》產生前的兩明代本子中都沒有這種提法,百回本《西遊記》正文里也沒這個提法,標題是後人根據個人理解加上的。我以為這種提法是有一點牽強,喻八戒何不直言木而言水呢?八戒悟空的合是「北—西方四共之」的金水之合,不是金木之合。金木之合是悟空三藏,這從故事中可反映出來的。如:第二十七回至三十一回,悟空打死變作少女、婆婆、老公公的屍魔,三藏以他不慈而逐回花果山。因為獵人捕殺小猴,悟空「作起大風,將那碎石」,打死獵人無數,這就是金而失木,義而失仁之偏。木而失金,仁而失義同樣是糟糕,三藏昏昏沉沉地自己走入妖窟,後又被妖魔變作虎形,欲仁而不能仁也,龍馬也受傷,沙和尚也被捉,八戒請回悟空,五行又得攢簇,方除得魔。悟空八戒金水一家,悟空三藏金木相逢。仁義金木不可離也,性命不可偏也,五行不可散也,偏失則取不得經、見不得佛、煉不成金丹了。《西遊記》中還很多情節可以說明三藏、悟空的金木屬性。全真道龍門派百代字派中:「……微修正仁義,超升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正此意也。然而三藏管不住悟空,木不能克金,所以菩薩才與他一個《定心真經》,就是《緊箍咒》,以先天真心定後天凡心也。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6:58 回復此發言 |
|
|
5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四、修鍊過程與取經見佛 不論是道教的修鍊,還是《西遊記》的取經,都是三天三夜說不完的話題,這裡限於篇幅,只能簡要地分析一下其構思中的道教義理特徵。 1.鍛煉五行——煉己築基 第十三回,三藏取經先過雙叉嶺,山精怪獸傷不得他,此所謂獸性不能滅人性。伯欽送三藏過兩界山,說:「我卻不能過界,故此告回。」是說過此則超越於人性了,取經見佛乃超凡之業。 第十四回至第十五回,修道之初首在清靜六根,滅眼耳鼻舌身意六賊。以真心定凡心,悟空戴上了緊箍。伏虎後,再降龍。木火一家,三藏龍馬總在一起。 第十六至十九回,存貪慾之心,則心火自焚——老僧自焚觀音院,黑熊喻腎水,黑屬水。水火調,則得八戒——精也,身也,形也,戒身也,皈依道經師寶,以戒殺盜淫妄酒。悟空八戒,金水一家。 第二十至二十二回,定黃風,以真意定氣,得沙和尚,悟凈,意當凈也。至此五行才得攢簇,方為法船,渡得苦海。 第二十三至三十一回,五行初合,必經鍛煉,方能穩固。先是八戒思淫受磨練,再是悟空在五庄觀妄斷先天靈根而受磨練,而後三藏逐悟空,性命金木不合,三藏受磨練。 第三十二至三十五回即煉後天五行,或說外五行,全真道講「內日用、外日用」,真功真行,《晉真人語錄》:「若要真功者,須是誠心定意……存神固氣……」「若要真行,須要修行蘊德,濟貧拔苦……」天下萬事萬物都可以五行代表,修鍊要運用五行而不為五行所制。故事中金角、銀角——陰陽也,葫蘆⑩——離火,盛水的凈瓶——坎水,劍為金,扇子——巽木,繩子能束,有含容土性。 2.陰陽水火——命功修鍊 調和陰陽,就是從陰陽歸到太極、無極,還是返本還源。所謂「父母未生前,五行不到處」。抽坎填離,也叫抽鉛添汞,是說先天乾()中一陽落入坤()中,坤中一陰落入乾中,而成後天坎()、離(),修鍊就是要從後天坎中抽取一陽填入離中,而成先天乾坤。這是返本還源的原理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坎離可以比喻為水火。火象神,炎上;水象精,潤下。凡人之神易馳散,精易流失,而修道人則以意領氣——所謂黃婆,調和精與神,使精氣神凝聚不散,命基堅固,則心性更易靜定覺悟。 坎的八卦類象還可作井,有坎陷的意思,在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即比作井,從中取出一陽——國君,歸其舊位,去其假君,即是還丹。紫陽真人:「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得丹則長生不死,故三十九回之後,妖魔皆要吃唐僧肉了,而邪終不能長生永恆。 第四十至四十二回,講得丹之後,未能明心見性,火性飛揚,亢陽為害,觀音菩薩靜觀密察,用一海之真水濟此三昧火,收紅孩兒。此火是結丹之後的三昧火,已不同於第十六回觀音院老僧所放的貪慾之火了。 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的火焰山之火則又不同,此火是悟空鬧天宮時落下的丹爐之火,自是比前火更大。用來滅火的是芭蕉扇,「乃太陰之精葉,故能滅火。」而用芭蕉扇的口訣是:「噝,呵、呼、噓、吹、嘻」,這個口訣實際取自唐代《幻真先生服內氣訣》,其實就是調息之法。要先降牛魔王,丑牛,己土,後天妄意返先天真意,才得調息,才得真炁,過得火焰山。炁字即是無火,以後無火了。《悟真篇》:「縱識硃砂與黑鉛,不知火侯亦如閑。大都全藉修持力,毫髮差殊不結丹。」 第四十三回說的是水。黑河,濁水也;歸於西海,清水也。以清水喻先天精,以濁水喻後天精。 第四十七至四十九回,過通天河,已行五萬四千里,恰一半行程,調和陰陽,菩薩幫助取得水中金(魚)。 第五十四回「法性西來逢女國」,必經之路,凡人皆從此生,此關也是必過之關,所以要仔細。女王,人中正色,故當以禮運。第五十五回講的是邪色,邪色如蠍之毒,及到昴星叫喝,雄雞一唱,始才群陰剝盡。 第六十八至七十一回,講朱紫國王的拆鳳之災,緣由是其為太子時射傷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的二子——「射傷了雄孔雀,雌孔雀也帶箭西歸。」這也是講陰陽偏失。 第八十至八十三回,在鎮海寺、無底洞降妖,講愚人貪色而殞命,至人遇之而悟真,斬然不染,才是真金鎮海。 第九十三至九十五回,金液還丹後,真陰才得歸元。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00 回復此發言 |
|
|
6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3.真假正邪——真性覺悟 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講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說有形有質的命功修鍊是方法論的話,那麼對真心真性的探討則屬世界觀、人生觀。真性,在第二章第4節已有所述;假,就是似是而非;邪,就是迷失正道,即便有一時之利,而終為害。修道一是要樹立正見正行,一是要破除邪見邪行。《西遊記》中很多回就是教人分辨真假正邪的。 《西遊記》中數處提到道士有正有邪:第二十四至二十七回的鎮元仙,是觀音菩薩也要敬三分的高道;而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烏雞國的全真,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車遲國的大仙則未得其真。歷代道教祖師著作中,多有批駁旁門偏失的文章。 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講小周天功夫,度夾脊關。車遲國,河車之遲也。這是因為滅僧,滅僧即是滅無,持有為之法,不知無為,雖是努力,終也難行。《高上玉皇心印經》:「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 第五十三回講內丹的結胎,育嬰兒,喻陰陽之合一,此胎當是不有不無不空不色,結成邪胎,故需破之。 第五十六至五十八回,是說悟空與獼猴之辨,即是真心與假心之辨,在本文第二章第4節已有所述。執空、執色、執有、執無,皆不得其真也。 第五十至五十二回的青牛,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的牛魔王,丑牛,陰土,喻後天妄意,老君收青牛,天神收牛魔,後天妄意得返先天真意。能得真意才得真炁,性命是不分的。 第六十二至六十三回,教人辨識假聖假智。竊舍利子與王母靈芝,即所謂竊佛之慧,貪天之功,豈能長久,九頭、萬聖,私智私聖。《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不自是故彰,不自見故明。」 第六十四回,講木仙庵之假仙,貌似風雅逍遙,實則無益性命。 第六十五、六十六回說小雷音之假佛,被其頑空罩住,要想出來,難!所幸假佛被彌勒真佛收走。 第六十七回,講自謂和光同塵的假聖,市儈氣極重,就如同八百里的爛柿子氣。 第七十二、七十三回寫了房中與燒煉之偏。所煉之葯毒性大矣,卻說得頭頭是道,能將人罩住,日君之母以大光明破之。 第七十四至七十七回伏獅象鵬,說精氣神雖則初伏,若不能還於太虛,見得真性——自家主人翁,終滯於有。 第七十八、七十九回,講一個要食嬰兒心以求長壽的左道術士。歷史上這種術士不少,隋代嵩高道士潘誕自言三百歲,為帝煉金丹,要取童男女膽髓各三斛六斗,煬帝殺之。今則有比煬帝更昏者:網上見了則消息,近來(2002年)廣東某些飯店有專做嬰兒(約是墜胎)湯者,一碗三千元,說極壯陽延壽? 第八十四回過滅法國,國王、后妃、大臣之發也滅,人我一相,個個圓成。 第八十五至八十六回,提到《心經》的《頌》:「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是說修道要從心地根本處修,三藏、樵子被綁樹上,皆念其根本。旁門外道最好以假亂真,難以辨識,妖精以假人頭哄悟空、八戒。 第八十七回,講人天感應,欺天就是欺理,違背必然規律。以齋天素供推倒喂狗,故遭大旱,喻也。故修道者當積善修德以感天。 第八十八至九十回,三藏誇悟空之功,悟空道:「皆是他本人善念所感,我何功之有?(14)」《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不自伐,故有功。」至玉華州,是明心見性,已達玉液還丹,性功已了。道須臾不可離也,離則如兵器被竊。而道不可盜,九頭獅子以其私智,終無所益。《悟真篇》說:「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 第九十一、九十二回,金平府,說金液還丹,命功已了。明其真,先知其假,辟寒、辟暑、辟塵,假佛以竊民脂,自謂佛即在是,終是哄眾。 第九十三至九十五回,真公主、假公主,以真除假,借假歸真。真陰歸元,陰陽渾化脫凡塵矣。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11 回復此發言 |
|
|
7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第九十六、九十七回,講煉神還虛。《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講:「上德不德」,因其自然而行德也,執於名譽,張揚功德,故寇員外遭災;聖人無為而無不為,不能韜晦隱跡,故三藏受苦。至第九十九回,歸途在陳家莊,行者道:「師父說得有理,我們趁此深夜,人皆熟睡,寂寂的去了罷。」這時已是道成事完了。 第九十八至一百回,《西遊記》詩曰:洗塵滌垢全無染,返本還原不壞身。脫凡殼而見真佛。有趣的是阿儺、伽葉向三藏索賄要「人事」,佛祖替他們辯護:「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先與無字經,無為也;後與有字經,有為也。無字經非凡人易學者。及至通天河又遭一難,方成九九之數,毫髮差殊,不能成真。功圓行滿,「徑回東土,五聖成真」。 結 語 三藏常問的話:「你看前面山高,恐有虎狼妖獸,是必仔細!」悟空道:「師父放心莫慮。我等兄弟三個心合意合,歸正求真,怕什麼虎狼妖獸!」三藏每每嘆息:「徒弟呀!西天怎麼這等難行?……怎麼還不能到。」悟空聞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師父不必挂念,且自放心前進,還你個功到自然成。」終於取經見佛了,本文也要收尾了,因篇幅和認識的局限,許多重要思想未能闡釋。《西遊記》中引用了很多修鍊術語,充滿了修道思想,修道氣息太濃重了。本文試圖從性命、精氣神、五行、水火陰陽、真假正邪等整體構思上分析,《西遊記》不只是簡單地引用了幾條道教詩詞術語或幾個小故事,它必定經過了一個對道教修鍊極有認識的人的整體的構思,那麼,這個人是誰呢?筆者以為能認識《西遊記》中豐富深邃的思想與修鍊方法,遠比知道作者是誰更有意義,因為作者並不想留名後世,也因為作者所傳之道並非他個人的發明。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12 回復此發言 |
|
|
8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西遊記》是一部偉大的文化小說,產生於明代中葉。這一時代,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完善期,尤其是出現了以陸、王為代表的心學體系。因此,作為這個時代的思想文化產物,《西遊記》所表現的就是心學體系和三教合一思想。三教之所以能夠合一,全在心性之學。儒曰盡心知性,道曰識心見性,佛曰明心見性。心性之學成了宗教和哲學所探討追索的根本。所以在明代中葉出現了一部研究心性之學的理論著作——《性命圭旨》和一部表現心性之學的文學著作——《西遊記》。《性命圭旨》暫時不談,只談談《西遊記》所表現的心性學。 首先,《西遊記》的核心,應該是「西遊」二字,而且開宗明義的詩篇末聯為「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可見《西遊記》要表現的就是「造化會元功」。造化指大自然創造化育,返本還原的事業和功用。這裡包含著三個過程:萬物由大自然化育生出,又回復到大自然中去,即大自然(元)→萬物→大自然(元)的公式。這就是有無相生,陰陽互轉的宇宙規律。萬物由死而生,由生而死,生死相續,本無差別。所以,死的意義在於生,生的意義在於死。呂洞賓就說過:「生時學死,死時學生。」然而,世人妄念,貪生而惡死,自然違背了生死相續的規律,便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遂導致了各種災難和病痛。那麼,要消除這些痛苦災厄,最好的辦法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生時學死,走向死亡。這並不是讓人去自殺,因為自殺只能破壞生命的過程,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其實生與死,也即是有與無,實與空。所謂走向死亡,無非是讓你達到一種空無的狀態,精神進入涅媻自在,這就是王重陽所講,行的「活死人」。做了「活死人」,就已經完成了「造化會元」的過程,與自然規律相同一,自然就無災無厄。所以說,「釋厄」是目的,走向虛空是手段,那麼,西遊與走向虛空有什麼關係呢? 從三教來講,所謂西遊,都是要走向虛空、擁抱虛空,才能救護生命。這就是生為死,死為生。因為西方是虛空,能與虛空融為一體,自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所以西天有如來佛永住涅褩境界而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一部《西遊記》,即教人象孫悟空一樣走向虛空,去掉一切凡心、聖心、道心、佛心而進入金剛之心,成佛作祖,無苦無樂,生死兩忘,所以也就是一部心歷路程。 《西遊記》一百回,孫悟空貫徹始終,是主人公。他生自於一塊巨石之中,形狀為猴,稱做「心猿」,反過來就是「猿心」(元心),即根本之心,金剛之心。他由位於天地之中飽受日精月華、按九宮八卦、二十四節、七十二候排列的巨石中誕生,先是一個圓石卵,即無極生太極;迎風化一石猴,是太極中的一點真陽。五官四肢具備,是有肉體,為陽;目運兩道金光,是有神,為陰;這是太極生兩儀。而陰陽化生,服餌水食,以致於那兩道金光便潛息不見,進入深層意識,從而生死流轉。這就是「造化」。他既然是元心,儘管金光潛息,但靈光不滅,所以玩耍之際,也要探看源頭,於是找到了水簾洞。石猴「瞑目蹲身」,是在致虛守靜;然後一縱入洞,看見一座明朗的鐵板橋,「橋下水沖貫於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了橋門。」這是一個字謎:橋下水倒掛,是個捺勾,流出去的是三點水,合起來是個心字,所以水簾洞就是心洞。不僅如此,花果山也是心山,因為山上的「花果」只有「仙桃」。猴子愛吃桃,跟祖師學道吃了七次飽桃,上天管王母蟠桃園,取經路上採的野果也是桃,可見桃與他的關係甚深。桃形象心,與心猿相合,正是心心相印。因此,這「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正是心之山洞、心源,所以石猴會說:「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這家當自然是指心的住所,而且是先天的,所以是「卻是有人家居住一般」。眾猴原先住過,只是後來忘了;如今到了心地安下了家,夜不至於四方流轉了。石猴稱「美猴王」,是來自於《易經·坤文言》的六句話:「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水簾洞是中,道家說「抱中守一」,所以進洞的石猴就是一,一在中裡邊是「申」字,申又配猴,所以稱「美猴」,就是「美在其中」四字。之所以稱「王」,是因為《尚書·大禹謨》中的「允執厥中」四字,白話即是「公平地掌握他的中心所在」。能夠掌握中心的,可見是中心的王,所以《禮記·禮運》中說:「王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至《-性命圭旨·安神祖竅》曰:「『允執厥中』者,《記》之所謂『王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者是也。夫曰『王中心』者,蓋以一點之仁,主此中心之中,而命由此立,性由此存。此兩者同出異名,原是竅中舊物,如今復反竅中,則蒙莊所謂南海之倏,北海之忽,相遇於混沌之地矣。」這一段所說,即謂美猴王本是水簾洞中原物,如今流轉之後,復歸於混沌之地,是心中之王,是天君,是宇宙之君。所以,要認識水簾洞為心源,就得走出去再回來,有了距離才能有真正的體認。就是蘇東坡《題西林壁》中說的: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0 回復此發言 |
|
|
9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之緣身在此山中。 因此,美猴王為了認識本心,獲得長生不死之法,便出了水簾洞,離了花果山去求仙訪道。 歷經了千辛萬苦,一路西去,這是逐步地走向虛空。果然到了西牛賀洲的祖師洞前,看見「洞門緊閉,靜悄悄杳無人跡」,這是坤卦虛空之象,因為《易·繫辭下》云:「辟戶謂之乾,闔戶謂之坤。」門關著就是坤,代表著空,說明悟空已經虛極靜篤而進入虛空。忽然回頭,看見懸崖上立有十個大字:「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台是心,儒稱靈台,佛稱靈山,道稱靈關,《西遊記》第85回就引用了一首禪詩: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人人平等,誰都有心,只向此心,莫要遠求。「方寸」也是心。斜月是一捺鉤,三星是三點,合起來亦是心字。這個無非是說祖師所居是心山心洞而已。祖師名菩提,漢意為正覺,覺悟。心山心洞所在的菩提祖師,自然是菩提心,覺悟心。猴王回頭見字,即成語「回頭是岸」,此岸也就是彼岸;就是「明心」,明本心中的菩提之心。因為「明心」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門,能徹悟心性,自可長生不死: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能明心見性,當下即是菩提祖師,而與天地齊壽,萬劫不移。美猴王西行求法,所得到的卻只是本心中的菩提心。 明心之後,便要見性。也就是說,有了菩提覺悟之心,就能夠見到本來面目。見到本來面目——人人皆有佛性,便當下成佛。這一過程即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見性,即見本來佛性;而佛之性,卻是諸法空性。因為諸法性空,無我,無常,所以眾生與佛平等不二,明白此性,即頓悟成佛。祖師問猴王姓什麼,他回答說「無性」,誰罵他也不惱,打他也不嗔。祖師說不是這個「性」,明顯地將姓名的姓和佛性的性混為一談,也就是說要為猴王取的名姓,已經包含著佛性和性命在其中了。《性命圭旨》說的「命由此立,性由此存」,命即名,性即姓,都是心中的本來面目。問他父母姓什麼,說無父母,是說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即「有情有性」,有生命的都有佛性;問他是樹上生的,是說一切草木皆有佛性;說他是石頭裡面長的,是說一切瓦石皆有佛性。儘管一切有情、草木、瓦石各自個體不同,但其本體卻無所不同,皆歸於空性,這空性之體就是金剛心。所以祖師從他身上取姓,就要他認識本來面目。走路象猢猻,便是本性所在。去掉犬旁,剩下胡、孫二字。胡字從古從月,古為老,月為陰,因而古月即是老陰。老陰於卦象為坤,是虛空本體,亘古不移,不生不的死,所以祖師說「不能化育」,這就是「無」、是「奧」。然而猴王欲學長生不老之術,本身有了分別,而且要學變化,當然不能取姓為胡。孫字從子從小,繁體字從子從系,子為孩,係為小,因而子系便是小孩,是赤子。《孟子》中說過:「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不識不知,但卻隱含著變化,正是猴王所要學的,所以取姓為孫。在胡、孫二字中胡為坤,是金剛之心體;孫字為純陽,乃是金剛之心性。也是說,胡為無極,孫為太極。識得金剛之心,見得金剛之性,便成金剛之身,就永劫而不移不死了。這明心見性的功夫,在宗教修持中為性功。祖師為他取名「悟空」,即叫他修行命功,而命功也在於悟修。修什麼?悟字從心從吾,能使吾心成空,或者我使自己心空的方法就是命功。因而,無論是性功還是命功,都是以認識本體和復歸本體為要。不認識性空,不回複本體,要想長生不老,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其他一切有作為的法術,通通是歪門邪道,孫悟空一概不學。 孫悟空說去上山打柴七年,吃了七次飽桃,那山叫做「爛桃山」,爛是熟的意思。桃形象心,桃熟即是心熟。《黃庭盾甲緣身經·心藏圖》云:「上智者心有七孔,中智五孔,下智三孔,明達者心有二孔,尋常者有一孔,愚痴者無孔也。」人格的分別乃在於心智,心本要虛靈,孔越多就越靈。比如榆木疙瘩沒有孔,所以不靈;胡琴無孔便不響,玉笛無孔便無聲。所以心要靈,就必然要虛;孔越多,虛的程度也就越大,因而智慧也就越高。孫悟空在祖師洞中掃灑樵炊,毫無怨言,便是磨去野性的功夫。七年過後,心桃爛熟,七孔全開,不要祖師指點,便自然通徹法理;所以聽到高興處,便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正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祖師為他將三百六十旁門,如術字門中的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趨吉避凶,不能長生;流字門中的看經念佛,朝真降聖,只是壁里安柱,長生不得;靜字門中的休糧守谷、清凈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睡功立功、入定坐關等,也如窯頭土坯,不能長生;功字門中的有為有作、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服婦乳等,更如水中撈月,長生不得。這些東西,一概被祖師斥作歪門邪道,根本與長生不老的大道相違背,孫悟空自然不學。然而,在今天的氣功界,許多人還將這些東西視為至寶,崇拜得五體投地,實在該請孫悟空用他的金箍棒當頭給他一棒,使這些人能夠清醒過來而回頭是岸。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0 回復此發言 |
|
|
10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那麼大道在何處呢?到底該學什麼呢?只見祖師拿戒尺在他天靈蓋上敲了三下,便倒背著走了。悟空悟著了讓他三更存心,從後門進步。敲三下在天靈上,是《詩·綢繆》中的「三星在天」是一句意思。「三星」又稱「參星」,二十八宿中又稱「心宿」,半夜三更便升起在中天。讓他存心,就是修心之法,別無他途。待他從後門去見祖師時,果然是祖師設的盤中暗謎,正是要他後天返還先天,此法稱作顛倒,謂逆修而成仙。其法要則在於性命雙修,是要從有而進空。所以他得了祖師的真訣後,出了大門,果見「東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顯明」,月從東方落,而日自西路升,全顛倒了。正是「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如仙」。成佛成仙,要靠金丹,而祖師給悟空傳的是金丹妙訣,卻同其他弟子談些公案比語、外像皮毛,這是悟空心靈福至的緣分。 說到孫悟空,大家都知道他的本事,七十二般變化和十萬八千里斤斗雲。但是,許多氣功師硬要把這說成是特異功能,其實完全歪曲了作者的本意。祖師認為悟空金丹根源堅固之後,還要防備三災(雷、火、風)的厲害。因而悟空要學本事,但祖師嫌他沒有腮,所以不傳他。「腮」字從肉(月)從心從田,即是肉質的心田,心田之中一定會長出心之華苗的。有心田,能長苗,就可以學到變化,那麼這變化主體是什麼呢?悟空沒有腮,並非沒有腮,不是有句成語叫做「尖嘴猴腮」嗎?其實是因為美猴王仍然是元心,還沒有發展到後天人的心思。沒有心思,就不會有變化,變化是人心的本能。悟空說他沒有腮,但卻有嗉袋,可以准折。嗉諧音作「術」,即已經具有心術。術即途,是路途之義,心路就是心靈的變化之道。已具心術,所以祖師教他七十二變,他「一竅通時百竅通,當時習了口訣,自修自煉,將七十二般變化都學成了」。可見,這七十二變不過是人的心理活動罷了,是人都會。沒有任何特異之處。心理活動的一個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念頭。念字從今心,現在心就是念,念頭一動,就是千萬里。悟空說他能覆舉飛升,結果一噸飯功夫卻只能去三里遠近,祖師笑道說這是爬雲而已。因為神仙要朝游北海,暮游蒼梧,一日之間,游遍天下,才算是騰雲。悟空聞說,感到非常難。祖師教他斤斗雲,一個斤斗即十萬八千里。所謂的斤斗,就是跟頭,是念頭的跳動翻騰;一念翻騰,便有十萬八千里路程。而從東方到西方,從此岸到彼岸,從苦海到樂土的距離正好十萬八千里。這就是說,一念善,當下即是佛國;一念迷,立即墮入地獄。地獄佛國,全在心中。正是第十七回菩薩對悟空說的:「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佛國與魔窟,只是一念之間,正是佛由心生,魔由心生,如第十三回唐僧對法門寺的和尚說的:「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而本心之中,卻一無所有,而是金剛心體。只要心念一動,便是變化騰挪。這正是佛教唯識宗「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教義,三界萬物都是心識的變現。所以孫悟空一「抖擻精神、賣弄手段」,就變做了松樹。恰好祖師趕到,將他批評了一頓,並讓他哪裡來仍回哪裡去。因為「賣弄」已經違背了規律,有了好勝虛榮之心,離本心愈遠,且會陷入生死輪轉。趕他回水簾洞,是讓他回歸本體,抱中守一。他跟祖師所學,無非是七十二變和斤斗雲。其實這都是自己本來所有,祖師不過點了點竅而已。,還是那句「只怕有心人」。心既然已有,便會生心動念,有善有惡,祖師說道:「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意謂其他心思都可以賣弄,唯有「菩提心」是不可賣弄與人誇口的。如果連它都賣了的話,那麼神魂自然落入九幽了;沒有了菩提心,豈不是萬劫不能翻身了!所以悟空答到:「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這裡的「自家會」三字,正是「自家功夫自家會」,功夫不在身外求。人不從自身覓法,自心覓佛,臨了只能是一場空,而且會誤了生死大事。佛教謂「自歸依佛」,而不說歸依他佛,可見便是尋覓歸依自性佛。認得自性佛而成就法王身,乃諸佛成就之路,所以是「佛不度人人自度」。祖師的一番話語。並非是他狠心,而正是他慈悲度人的苦衷。逼出悟空認識到「佛在自心,法在自身」,也就完成了他的心愿。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0 回復此發言 |
|
|
11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自從悟空東歸水簾洞後,每一步都是在收其放縱之心,而歸依自性金剛心,是在「會元」,因此我們稱之為「心路歷程」。回水簾洞也是用的斤斗雲,正是「當時過海波難進,今日回來甚易行。別語叮嚀還在耳,何其頃刻見東溟。」他第一個斬殺的便是搶走了他的子侄的混世魔王,正是在「收放心」。混世魔王是後天識神,住在坎源山水臟洞,是腎山腎洞。心本為乾,腎本為坤,結果腎王搶了心王的中爻,遂使乾變為離而坤變為坎。如今悟空殺掉了魔王,燒了他的洞府,奪回了自己的中爻,即是後天返先天,腎又變為坤而心復成為乾。他辦的第二件事情,是從龍宮借寶。龍宮為下丹田,於卦屬坎,中間有根陽爻乾金,稱做「水中金」或「水鄉船」。它是仙家至寶,是煉丹的大葯,所以稱做「神珍鐵」。道家煉精化氣,就是要從水晶宮的精水中煉出金氣來。金箍棒就是元氣的象徵。它中間是烏鉛,是金精,兩邊用金箍箍住,說明怕它泄露;而且它長短隨心,如意變化,大到徹地通天,小到繡花針藏於耳;其重13500斤,正合一日一夜13500息,晝夜呼吸乃自然元氣。可見這金箍棒便是元氣之具象。悟空為元心元神,棒為元氣;它見到大聖,便瑞氣氤氤,正是心氣相依、神氣相抱。悟空上天入地,是因為三界唯心;金箍棒徹地通天,是由於氣滿太虛。到此為止,孫悟空的形象已經成熟,他的七十二變是心理活動,十萬八千是他的意念跳躍,一萬三千五百是由心念所形成的主張。 第三件事,是去幽冥界盜命,與盜金箍棒事相同。《老子》說:「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這「窈冥界」自有真精,也就是1350號魂字的孫悟空。1350與13500數目相類,只是一零之差。金箍棒是元氣,魂則是精魂,所以下地獄到窈冥界是道家的「神氣還神」。將1350號的神魂從九幽地獄拔出,一筆勾銷,自然使之還元而不墮生死了。還元,就是合於本心。 第四件事是「煉神還虛」,上天做「弼馬溫」。猿代表心,馬代表意,就是「心猿意馬」之說。心猿生心之後,即有七十二變;念動之後,便有十萬八千里;而心念之動全在於氣,因而得了元氣金箍棒;元氣留戀元神,因而到窈冥界收回自己的元神,使神氣相抱。然而,要想元氣留住元神,必須控制住意識之馬。「弼」是輔助、管理之意,因為意由心生,散亂不治,就會使心神不安,所以悟空上天便當「弼馬溫」,是要溫養意識之神,一個個驃肥體壯。意識之神養好了,但卻虧了心之元神,所以說「官封弼馬心何足」。心不足,便嫌官小,打下天界,又回到花果山去修心。 第五件事仍是煉神還虛,上天做「齊天聖」。修心一段,便可與天相齊,即是見到了金剛心體,所以與天地相齊壽。上了天,住在齊天大聖府,一邊安靜司,一邊寧神司,希望他能心寧神靜,而他也無牽無掛,逍遙自在。後來,管了蟠桃園,意識又張狂起來,偷桃,而且三二日一次,這是丹道家七日一陽生的說法。悟空不知不覺里盜光了天地之間的陽氣;後來又去偷酒、偷丹,從而煉成金剛不壞之軀。正是《陰符經》所說的:「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乎心,施行於天。……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身,小人得之輕命。」因此,孫悟空到了天上便行偷盜,是因為賊命、物、時、功、神的意識動於心,所以施行於天上,其餘之人莫能得知。三盜成功,則「固躬」而成不壞的身體。這一段是心縱齊天但意卻未寧,所以又打下凡去,繼續在水簾洞修心。 第六件事是與二郎神賭鬥,講「煉神合道」。孫悟空為陽,楊二郎為陰,這一陰一陽的賭鬥就是道:「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繫辭上》)而恰好太上老君扔下個太極圈,太極中包含陰陽兩儀,所以把孫悟空收了去。裝在八卦爐中鍛煉,正是煉心。七七四十九日開爐,煉成了火眼金睛;這是煉出了元神,因為眼為神所。爐諧頭顱的顱,頭顱之所以稱「八卦」,是因為頭顱有八片頂陽骨。悟空蹬倒八卦爐,就是跳出了肉體軀殼,而進入了虛空,使外虛空與內虛空相合,成為金剛心體,不生不滅。這一步道家稱之為「棄殼成仙」,超然自在。但是他卻把自身的內院繁華當成了金剛實景,於是留戀於靈霄寶殿,要奪玉帝的寶座。其實是不願超出凡軀,而功虧一簣。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1 回復此發言 |
|
|
12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第七件是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為「道法自然」。悟空要奪寶殿,坐帝位,滿天神將都奈何他不得,原因是玉帝是陰神,悟空是陽神,因而只能相持不下。因為陰神是肉體的主宰,所以玉帝是人身首尾腹三界的領袖;元神是精神的主宰,他必須與虛空同體才能永存不朽。如果元神要佔據肉體三界,以之為不朽,就是本末倒置,熱情終究要壞。所以只有如來佛才能降伏悟空,因為他是西方虛空世教的教主。而且只有虛空才能與虛空相合,如來佛也是人體中的寂滅智慧。因為是空,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本性如如,所以才能降伏一切。他伸出手讓悟空去跳,結果就是跳不出他的手心。這就是《陰符經》說的「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宇宙就在人手掌上,萬物變化也由人身而生。孫悟空儘管變化騰挪,都是有為之心,均在宇宙之內,所以他跳到宇宙的邊上見到五根肉紅的柱子,卻無法超越開去。如來用掌把他推出西天門,就讓他跳出了三界外;但有指化五行山,把他壓在山下。用套語來說,這一段,他已「跳出三界外」,卻「仍在五行中」。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乃是宇宙萬物化生的根本元素,正是自然運行的規律——生克變化,所以壓在五行山下,即是「道法自然」。五行是生克規律,就是道的體用。 第八件事是「粉碎虛空」。悟空局於五行山下,住在五行之心,即宇宙的虛空之中,仍然有著自然和虛空的含義,而且是被壓在其中,並非自覺。所以還須進一步,連虛空的概念也要拋掉才行。這就是五百年後,由唐僧揭貼,一聲巨響,五行山粉碎,悟空跳出了虛空的牢籠,便是「不在五行中」,算是仙道成就了。連虛空的概念都沒有了,進入了金剛心體,便是涅盤自在,成仙作祖。成佛後幹什麼?這就是丹道家所感嘆的「最後一句沒人說」。可是,《西遊記》卻甘冒大不韙,給我們揭示出來了——再入輪迴作眾生。再來作人,渡人,求得覺行圓滿而成佛。到唐僧救他時,五行山就成了兩界山,也即是先後天之別。五百年前,無空是先天之心,宇宙之心,其所證的心是自己的金剛心;五百年後,他被唐僧所收,成了人之心,並且幫助唐僧取經成佛,而自己也成了佛,其所證的心是宇宙大眾的金剛心。 這樣看來,悟空走了三步,分為兩段,前期是度己的小乘,經歷了齊天大聖的儒心修持的一步和壓在山中為仙的道心修持的一步,即由世間走向出世間;後期為大乘,經歷了度人成佛的佛心修持的一步。這是悟空的三級跳。從中又可以看出,孫悟空成了唐僧的人心,但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先天氣質和本領,也即是說人心即是聖心和仙心,是宇宙的金剛心體。不過,墮入後天,人心雜染,泯滅了本性,因此,成佛的路就是去掉凡心的路,也即去掉魔性,自然金剛心體袒露,無染無著,頓現真如。唐僧前世為佛祖座前第二弟子,其實即坤卦的中爻,只因為糊塗不聽說法,遂被貶向東土,進入乾中;而乾之中爻則落入坤,遂成為東離西坎。悟空是元心元神,所以心明眼亮;唐僧凡心陰神(靈魂),所以糊塗愚痴。陰神必須投胎奪命,所以唐僧被觀音派南極仙翁送入殷溫嬌體內,而天蓬元帥卻自奪豬舍而生,因此這兩個卻總是相互一氣。元心元性自然而然,不入輪迴,所以不用投胎奪舍,這就是孫悟空本領不變,沙和尚自為妖怪。怪字一聖一心,聖人之心,就是沙僧,是人的元性。所以這二人也是一氣相通。道家煉丹,講究金木土,水火土三家相見;具體到五臟,就是肺肝脾為一家、心腎胃為一家。悟空為金,又為金公(火);八戒為木,又為木母(水)。這二人又稱鉛汞化合、水火相濟,但卻離不開土,所以有個沙和尚(土)來調和。沙是土,土能和睦萬物,因此沙和尚的作用,就是調和金公與木母之間的矛盾,使二者融而為一。那麼,唐僧被稱做「和尚」,也該是土;唐僧諧糖,具有粘性,比如沙糖相合,就是兩個土。而唐僧正生在「中土」,所以五行土居中,合和四象。唐僧與沙僧,二土成圭,是丹道家的至寶。唐僧與八戒為一派,沙僧與悟空一派,因為兩個僧而使八戒與悟空相合一。八戒為識神,悟空為元神,使八戒不胡說,專聽猴哥的過程,就是轉識成智(元)的過程。也即是使後天之心轉為先天之心,也就到了西天。因此,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我眾生的金剛之心。 唐僧生在中國,同我們大家一樣,都是東方人。只要是人,就具有人的一切特性,他能成佛,我們大家也都能成佛。那麼他怎樣成佛的呢?他成佛的路也就是我們的路。下面,擇要談談人的成佛路。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中,引了一首張伯端的《即心即佛頌》:「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迴向。無異無同無有無,難捨難取能聽望。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凈業。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也是在說,心就是佛,孫悟空就是如來佛;孫悟空是心,如來佛也是心。沒有心佛有無等分別念,就是法身佛,無色無相,無有取捨,這就是金剛心。金剛心產生金剛智,金剛智就是如來佛。也同觀世音菩薩一樣,如來佛也是一種智慧的化身。如來佛代表的是滅寂智慧,金剛智慧,虛空智慧,孫悟空心智最猖狂的時候,只有用這種無為寂滅之智去降伏,而孫悟空唐僧最終都進入金剛心智之中了。觀音菩薩代表的是妙察心智,因悟空一有難解之厄,便去求助於觀音菩薩,其實是求助於自心的妙觀察智。通過微妙觀察,返照自心,照見了五蘊皆空,自然就度過了一切苦厄。金剛心是真空,形象化就是西方;中有金剛智慧,即如來佛祖。唐僧修行,即用後天之心內觀返照,逐步磨去凡心,而顯露真性,寂滅成佛。所以唐僧修道,第一步就收伏心猿。心猿含義有二,一是指元心,二是指如猿猴。元心謂其本來是佛,猿心謂其好動被染,所以這一個心中有了兩層:元心猿心,也同潛意識和意識一樣。修心就是要把猿心變為元心,讓金剛心顯露。在修行人來講,收伏心猿,就是收伏自己的野性,而發下菩提正覺心,並用此心隨時覺照,剪除邪念。因為心為身君,能夠成此大事。悟空歸正,賜名「行者」,即謂人的修行開始,而心的修行也開始了。這是第一步。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1 回復此發言 |
|
|
13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第二步,是「打殺六賊」。六個賊名為: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身本憂,意見欲,原來是佛家所謂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外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合,而產生喜、怒、愛、思、憂、欲六識。這六種意識用事,貪婪、執著、喜怒、煩惱,日益戕在本性,給心君造成極大危害,乃是修道之大敵,必須先加除去,才能專心致志。所以心猿歸正後,果然容不得這般毛賊犯上作亂,一棒打殺。唐僧之所以不高興,是因為被殺的六賊,正是人與外界接觸的感官意識,等於斷除了心念外馳的窗口。逼得唐僧不得不專心一志上西天,這就是「心猿牢拴」。觀音菩薩變成老母送緊箍咒,即通過妙觀察智而使心猿牢拴。「緊箍」照應「牢拴」。《西遊記》中,如來佛給了觀音三副箍子,分作「緊」、「金」、「禁」三箍。「緊」給了心猿,「禁」給了熊精,「金」給了紅孩。猿心不敢放逸,因而要拴緊;熊精代表元氣,與悟空「金箍棒」同類,不敢漏泄,所以被觀音戴上禁箍,做了守山(肉體)大神。因為元氣一盡,人立即死亡,有它守形山則人不死;紅孩又稱赤子、嬰兒,是人的元神,元神不能亂跑,所以觀音給他戴上了「金箍「,讓他做了善財童子。 第三步,是「意馬收韁」。古人收心猿意馬,是說心如猿好攀緣,意如馬好賓士,都是修道障礙。然而,諸佛菩薩修行成道,也多是將六根轉為六智,將諸障礙變為利根,所以心猿意馬均可成為修道的利器。而且,意識乃是心性的延伸,是心之子,所以「意馬憶心猿「、「猿馬合作心如意」的說法。如今,既然心猿已經牢拴,意馬自然需要收韁,然後才能一心一意上西天。而馬上的鞍轡還是觀音菩薩送的,也是通過妙觀察智收服的。只要這意念之馬乾乾不息,一路奔走,專心專意,不愁到不了西天。也就是說,世上無難事,之怕意專人了。心意合一,志向堅定,便是修道的根本保證。 第四步,是「收服情識」。住於福陵山雲棧洞的豬剛鬏,也與當年孫悟空斷魔歸本時,所殺的混世魔王一樣,是腎山腎洞的腎主,為豬精。福陵象腎之形,雲棧象脊柱之形,剛鬏是坎中之陽。坎與離相對,腎與心相對,豬八戒與孫悟空相對,一為識神,一為元神。而豬精所指揮的六賊和意識都被殺服,那麼識神也該被收服了。佛家唯識宗,也就是由唐僧陳玄奘所創立的中國佛教派別,就講的是「三界唯心」,所以要悟空;講的是「萬法唯識」,所以要悟能。悟能代表的是「唯識」的識神,悟空代表的是「唯心」的心神。這即是唯識宗的根本修持法門——轉識成智。就是要滅掉豬悟能的情識慾望,使其與元心相合,歸為一體,當下就能成佛。而西天取經八十一難,其實都是元神和識神的矛盾所引起的。 第五步,是「本性回復」流沙河中的妖怪,乃是人的真性象徵。觀音菩薩為他取名沙悟凈,沙為土,「悟凈」是吾心凈。吾心凈,即是凈土,西方即在眼前。依照「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的說法,佛性遍在,如此沙一樣,故而稱「性沙」。那麼沙悟凈即代表的是真如佛性,象流沙一樣虛弱無體,但卻流溢於三千大千世界,是萬物、三界的根本。唐僧收服了心猿,滅掉了六賊,降伏了意馬和識神,心地明凈,也就要見到本性了。所以沙悟凈最為後得。唐僧為其取名和尚,即是要他調和豬猴的矛盾,行持中和之道,從而使取經成功。這一行五眾,心、性、意、神已然合一,就要取完成「一體拜真如」的使命。唐僧和他的四個弟子心猿、沙怪、豬精、龍馬,構成了人之生命的全部內容,先天為心、性,後來為情、意。滅去情意而復歸於心性,則識神才能合於元神;這先後天都統一唐僧身上,他既是元神又是識神,識神泯了微露出了元神。這人的生命的五要素,都與觀音菩薩有牽連,不是他送的,就是他救的。這說明一切生命的因素,都在流轉生死而不自知,飽受痛苦而難拔,全憑妙觀察智而得認識,合意同心方能自拔。 第六步,是「剿滅三屍」。三屍又稱三彭、三蟲、三姑。居於人腦、腹、足之中,上名白姑、中名白姑,下名血姑。三屍的使命就是要人速死,所以是邪魔,即現在說的生命的負能量。三姑為陰,稱作「白骨夫人」,變作美女要吃唐僧肉,三次戲弄,三次被殺,就是因為屍體有三條。屍謂屍體,即行屍走肉的屍,如果成功,則人命難保,自然無法完成修道的使命。唐僧儘管被戲弄多次,任悟空再說,仍然對其袒護包庇,其原因即是三屍魔本是唐僧的貪婪和情慾,與豬八戒為一路貨,當然唐僧捨不得。而且三屍魔的最大特點,就是先投其所好再殺人,凡人貪圖其好不忍殺之,往往難逃其害。所以古人要說:「打殺三屍道可期。」好在悟空心明眼亮,忍著巨痛,毫不留情,才打殺了白骨夫人,掃除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但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2 回復此發言 |
|
|
14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第七步,是「葆赤子心」。《孟子》中說過:「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是什麼呢?就是沒有機巧奸詐之心,不假雕飾之心。怎麼是葆呢?就是保持扶養,不使其散亂。這赤子就是那「嬰兒」、「聖嬰」的「紅孩兒」。因為心的神名為「丹元童子」,丹元的紅色,童子是孩兒,所以紅孩兒就是心神。他的心自然是赤子之心了。況且他又與孫悟空是叔侄關係,更是一脈相承了。孫悟空是元心,由元心中生出童心,如不加管制,自然是惹火燒身。然而在前一次烏雞國中,正是悟空「神化引嬰兒」,並使他「問母知邪正」,認得了主人公,遂使「三年故主世間生」。不過,在這裡就不一樣了。「枯松澗火雲洞」,「枯松」是乾柴,「火雲」指火勢,也就是說赤子之心火太旺,機詐必多,所以他駕著一朵紅雲火氣,變作個赤條條的七歲頑童,三設奸詐要唐僧師徒上鉤,偽稱神父叫紅百萬,父親紅十萬,自己則是紅一萬了。只有悟空識得真偽,而其餘諸人均是糊裡糊塗。因為「客邪」之心火旺,自然燒壞了元神本心,所以有「心緣遭火敗」。甚至連妙觀察智也受到妖魔的戲弄,被紅孩兒化身觀音菩薩,抓了豬八戒。凡水俱不能澆滅這心頭之火,而且越燒越旺;只有請的觀音菩薩,用妙觀察智慧的三昧真水,才澆滅了這心頭燒起的三昧真火,用的正是「金箍咒」。觀音慈悲為懷,也就是說,觀音正是用慈悲之心來降伏紅孩兒邪魔之心的,恰如悟空聽說的:「我那乖乖,菩薩恐你養不大,與你戴個頸圈鐲頭哩。」菩薩正是因為嬰兒赤子永遠是那個樣兒,所以才給他戴上了項圈鐲子(手鐲、腳鐲),五體俱被束縛,而且用金子,目的就是怕小兒染上了邪氣。至今小兒都要戴金銀的項圈和腳手鐲,原因即在於此。觀音將咒語一念,紅孩兒便合掌當胸,再也分不開,被稱做「觀音扭」,一步一拜地同觀音回了南海。這說明,人人心上都有個紅孩兒,用觀音扭和圈鐲將他捆住,就長不大了,永遠如赤子。所以凡觀音像旁邊總有一個善財童子雙手合掌,永遠也長不大,這才叫「常葆其赤子之心」。紅孩兒長大了,赤子之心就變成了污染之心,人也就完了,之所以兩手永合,就是要讓本心無為;「無為」不是遊手好閒,兒是不做違背規律之事,順其自然,垂拱而知。道家認為人身有位無位真人,就是原神,無所事事,他就是金剛心。 第八步,是「打殺妄心」。《即心即佛頌》中有云:「心佛從來皆妄物。」心、佛都是虛妄不實的東西,所以要斷除分別之見,消滅真、妄之辯,一體同觀才好。唐僧因悟空殺了幾個起虎心的賊,便罵他「猢猻長,猴子短」,起了嫌棄心,大聖也「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也有嫉妒之意,師徒都面是背非」,後來便把悟空趕走了。師徒們先起了二心,悟空真心一去,自然會出現個假心,便有了「真行者落迦山訴苦,假猴王水簾洞謄文」一回。既然「三界唯心」,真心遍布宇宙之間,妄心照樣遍布宇宙之間,本來一樣,無所謂真妄之分。但人心自妄,宇宙難安,於是有「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一回。這二心攪得天昏地暗,唐僧識不得,天王辯不得,觀音認不得,緊箍咒也拴不得,地藏也解不得,只有如來佛以如如寂滅之心,識破妄心根源還在自心中,因此被悟空一棒打殺,返妄為真,正是「神歸心舍禪方定,六識祛降丹自長成」。神指孫悟空為元神,應居於心舍之中,唐僧禪心方定;六耳獼猴的六識之神除去之後,金丹自然成就。從此後,悟空一心不二,脫去妄心.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2 回復此發言 |
|
|
15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是中峰禪師說的: 從來至道與心親,學到無心道即真。 心道有無俱泯絕,大千世界一閑身。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2 回復此發言 |
|
|
16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第九步,是「斷滅七情」。人心本凈,但情慾難靜,古人將情慾分作七種,或六種,有「七情六慾」之說。主要指喜、怒、憂、懼、愛、惡、欲,多由六賊而起。盤絲嶺盤絲洞的七個蜘蛛精,便是七情的象徵。因為情慾牽纏,難以自拔,故以蜘蛛精之情來比喻。只要人心不靜,自然會被牽纏。孫悟空心無掛礙,來去自由;八戒情識與妖怪同類,如同藕斷絲連,所以他會身投羅網。唐僧也一樣,難斷情絲,所以被陷羅網,橫遭侮辱。要想斷滅情識欲心,必得孫行者「把那絲繩都攪斷」,舉棒「把七個蜘蛛精,盡情打爛」。 第十步,是「斷滅眾心」。儘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修道靠心,學法靠心,度人靠心,成佛靠心,但是有心便有法,有法便有礙,有礙終難成。所以人要學無心,心無法無,即是圓滿法身佛。學法是要滅法,修心是要無心,成佛是要殺佛。一切心都要去掉,最後連金剛心是概念都沒有了,才實現了金剛心。第七十九回「尋洞擒妖逢老壽」中,妖怪要取唐僧的心肝做藥引,悟空便變做了唐僧去頂缸。他站在大殿上,「解開衣服,挺起胸膛,將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響一聲,把腹皮剖開,那裡頭就鼓都都的滾出一堆心來。唬得文官失色,武將身麻。國丈在殿上見了道:『這是個多心的和尚!』假唐僧將那些心,血淋淋的,一個一個檢開與眾觀看,卻都是些紅心、白心、黃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好勝心、望高心、侮慢心、殺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謹慎心、邪妄心、無名隱暗之心、種種不善之心,更無一個黑心。」儘管沒有黑心,但卻那麼多的心,惹得妖怪說他「多心」。讓他趕快收了去,果然悟空收了起了法相,說他和尚家只有一片好心。心只能有一個,多則無主散亂,所以必須除去。《壇經》云:「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狂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心,常自己見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就須除去多心。所以一部《西遊記》整個取經過程中,唯一記載全文的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就講的玄奘被烏巢禪師傳授《心經》,意味著一部《西遊記》就是在修心。如何修心呢?回自作《心經》,但文中卻說:「我有《多心經》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計二百七十字,若遇魔障之處,但念此經,自無傷害。」明明標出「多心」二字,並非作者不懂「波羅密多」的連著的,意味「到彼岸」,而是故意說成多心。等把「多」字去掉了,只剩一心時,就到了西天。所以八十五回悟空說唐僧:「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早忘記了也?」「多」字已經去掉,明說「般若心經」,即是「智慧心的經典」。多心變成了一心,智慧心,而且悟空還解得無言語的文字,得了真解。心猿悟透了《心經》,多心成為了一心,所以當下便到了西天竺國的給孤園。這便是「給孤園問古談因,天竺國朝王遇偶」。 第十一步,是「除去九思」。儒家提君子要有九種思慮:「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君子通過這九種思慮,來防止七情六慾的侵蝕,即是「思無邪」,那麼就會「動必正」,這是人為的剋制,智慧的選擇,是儒家成為聖人的必要條件。九思可以成聖,所以在第九十回會出現個「九靈元聖」。他是個九頭獅子,獅同思音,九是九思成聖之意。而佛家則主張連這「九思」也是牽掛,應以無思無慮為宗。孫悟空想為人師,結果引出一窩獅子;要傳授大道,接受的卻是兵器被盜;要講禪,卻遭牽纏。本來金箍棒通脫挑達,應為第一;豬八戒九齒釘鈀,處處掛礙,應該放棄。結果妖怪卻將釘鈀當作寶貝來供奉,兩條柱杖都被放在兩旁作陪襯,正是本末倒置,無事找事,自尋煩惱。這是「黃獅精虛設釘鈀宴」。人有一心,一個頭,也就是也;儘管靈妙,但九個頭總非妙事。所以九齒釘鈀引出了九頭獅,眾因心不清凈。兵器被盜,正是要人「悟空」。無念即道即禪,有思即盜即纏。九靈元聖住在竹節山九曲盤恆洞,竹子有節是不通,九曲盤恆是纏繞難達。只有一把火把盤恆洞燒成「烏焦破瓦窯」,不執著了,九會擺脫一群獅子的纏繞。便是「頓脫群思,潛心正果」、「無憂無慮來佛界,誠心誠意上雷音」。因為佛界虛空,要不得半點的思慮分心,正如回目說的「師獅授收同歸一,盜道纏禪靜九靈」。讓所有的師獅,授受的分別,讓所有的盜道,纏禪的差異全部都泯去,讓九靈的智慧勁皆寂滅,然後即到佛國凈土了。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3 回復此發言 |
|
|
17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第十二步,是「即心即佛」。悟空一行四眾保唐僧一路西行,歷盡苦難。八戒不再牽纏,心猿已經熟順,意馬也早馴服,性沙全無垢染,唐僧也不再糊塗愚痴,師徒歡歡喜喜,靈山頓現眼前,個個腳踏實地。心性情意俱以熟馴,不再牽掛,唐僧便坐上無底船,脫胎換骨,而元神到達彼岸,頓見真如法身。正是「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然而四個徒弟,只有悟空過得獨木橋,便頓悟成佛;唐僧坐的是無底船,也成了佛,都是無倚無靠,無分無別,才能了斷。是因為他們悟出了獨木橋渡人,無底船接佛的道理,如慧衫法師說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的境界。《寶積經頌》云: 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凈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 悟空被封作「斗戰勝佛」,是因為他在稱聖、為仙、做佛的過程中,心明眼亮,勇戰邪魔,誓不低頭。其實他所戰鬥的妖魔鬼怪、盜賊禽獸,全是自己心中的邪惡不善、分別妄幻之念。也就是說,他所清除殺滅的是自己心中的種種污染不凈之心,是在進行心靈深處的革命,而且最終勝利了,本心發現,頓現真如,就是「斗戰勝佛」,也就是「金剛心性」。他難以管制之時,心性放任之際,頭上便戴著緊箍兒,自取約束;心不起念,清凈無垢之日,立地成佛,無掛無礙,緊箍自然退去,得大自在。唐僧成佛,是因為自己心是佛,識神亦成了佛。被封為「旃檀功德佛」,旃檀是香木名,專雕佛像;功德是供人朝拜和供奉的。意即,唐僧的佛,只是專供人奉養朝拜的用檀香木雕刻的塑像、偶像。偶像終是假,心佛方是真,所以丹霞禪師才會把木佛劈了當柴燒。如果要把偶像功德佛當做真佛,那就正如川禪師說的: 泥塑木雕兼彩繪,塗青抹綠又裝金。 若言此是如來相,笑煞南海觀世音。 八戒、沙僧、龍馬各隨其性而封:八戒色情難泯,為人貪婪,故名凈壇使者,做了菩薩,正是「貪慾即菩提「;沙僧為人之佛性,遍在於有情、無情之中,儘管塵沙漫漫,但卻無垢無染,金質不改,故封為金身羅漢,永不退轉;龍馬為意識之念,乃修行之關鍵,凡人若無此龍馬精神和正意正念,西遊路上則寸步難行。因而封為天龍八部護法菩薩。 總之,《西遊記》一部,奧秘無窮,關鍵在人啟悟如何。但孫悟空貫穿始終,正告訴我們心正齊天,心邪壓山,心修成佛的心路三段。他生自金剛心,擁有金剛心,修持金剛心,重返金剛心。唐僧作為凡人,與聖人一般無二,只要有心,就有成佛之日。關鍵要有心猿的直心、八戒的苦力、沙僧的正性和龍馬的精神。 |
|
|
|
|
作者: 124.116.43.* 2006-9-25 17:23 回復此發言 |
|
|
18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
|
|
|
作者: 草根九 2006-9-25 17:27 回復此發言 |
|
|
19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轉帖]睡功心法 第一式 側身而卧。或者左側著床,或者右側著床,身體蜷起,如犬曲,似龍盤。左側著床則左腿全屈,右腿半伸。左手放耳下使耳心對手心,手心要空。右手放在肚臍上。如右側著床,做法則相反。意念似有似無,觀注下丹田,與氣交合。這樣心腎相交,水火互相溶合,則神不外馳,則氣自安定。睡意濃時,放心睡去,睡自穩定,睡中做功,時間不限。至醒來時,慢慢睜眼,此時正是一念未生,心似虛空。再將意念不即不離,似有似無地近現下丹田,幾分鐘,十幾分鐘均可,如能大靜一場,效驗非常。然後,坐起,搓熱手,搓臉,搓耳,搓大推穴,收功。 此為睡法,即日常生活中睡眠應遵守之固本還元之法。 功用: 對失眠等均有療效。 此功不調息而息自調,不伏氣而氣自伏,久練自然入大定,人股息。 卧時枕頭要高於肩,使頸椎平直,不要下垂彎曲。頭稍前傾,使下頜壓喉節。這樣做使氣容易注入中脈,可減少雜念,易人靜。以下幾式要求相同。 第二式 身體無論仰卧,還是側卧均可。兩手自然放於身體兩側,兩腿自然放鬆。兩眼平視,凝神,然後閉合。返現身體,意想全身上下毛細孔全部張開,身體如一圓筒形似篩子,內外暢通,配合呼吸。吸氣時觀想白色靈氣從高空經毛細孔進人身體內部變為紅色,流向全身。呼氣時,觀想身體內病氣、污穢之氣變為藍色或者黑色,經毛細孔向天空遠方發射。一呼一吸為一次,呼吸三十六次後轉為自然呼吸,不要有任何意念。睡時,觀想自己正在練功即可放心睡去。醒時,再如上法行之。這樣,一宿都在練功。 功用: 對失眠等症有療效。 配合搓臉、搓耳、搓身體,可使肌膚亮麗。 久統此功,人靜時有飄浮感,有時會在定中飄離床面。可不理會,此為功效好現象,不要刻意追求,泰然處之。 入門者可於睡時觀想自己的身體如師尊側身而卧,然後默念師尊心咒或名號七七四十九遍。觀想喉間有一阿(OV。)字放射紅光,紅光如網狀罩自身。這樣可防邪魔入侵睡中,有利功效速進。 久練出現體感特異功能。 第三式 左側著床,左手托耳,耳心對手心。右手緊握外腎。左腿全屈,右腿半仰。意念凝視下丹田。默默注視呼吸出入之數。數息三百六十次為一周。心息相依,不得外馳,綿綿密密,不即不離。然後,正面仰卧,兩手用力握外腎,用力握十二次,再將兩手放頭部兩側。玉枕、手、腳跟著床,閉氣,身體弓形騰空,連騰三次,一次閉氣一次騰空。稍事休息後,再右側著床,如左側法行功一遍。睡眠時,側身用雙手緊緊抱住睾丸,意念不即不離注視一會下丹田,氣息雙忘。放心入睡。夜半,如有性慾發生,即可採用「吸」「撮」「閉」「呼」之法,使氣行周天,下注丹田。睡醒起床前,行功一遍。 第四式 正面仰卧,兩足跟併攏相對,呈八字形。兩手手心向下,自然放於身體兩側。首先採用三線放鬆法放鬆身體。然後,兩眼向上凝視片刻,收神光於兩眉中間,順鼻尖看到小腹處,閉眼。配合呼吸服氣時觀想氣從空中擠壓人小腹部;呼氣時觀想氣向身體各部放射。呼吸三十六次後放棄意念,自然呼吸。接做下法。兩手相抱覆於下丹田處,如上法行之。吸氣時觀想氣從下丹田(氣海穴)人身體,呼氣時觀想氣從丹田處向全身放射。呼吸三十六次後,自然呼吸一會。然後,兩手手心向上,再如上法行之,吸氣時觀想氣從高空擠壓入兩眉中間,呼氣時觀想氣通過任脈下注丹田。呼吸三十六次後,自然呼吸,觀想空中美麗景色。 功用: 對腸胃系統疾患神經性頭痛有療效。 此法可貫通任脈 意守上丹田,易使氣血上行。高血壓病,心臟病患者忌練。 注意: 此四式最適於體弱者、老年人、腦力勞動者、卧床患者習練,作恢復神力、精力、體力之法。可安神,延年,益壽。 此四式相輔相成,可任選一式單獨司練。也可四式都練但要分開時間,不要在同一時間練四式。 |
|
|
|
|
作者: 草根九 2006-9-25 17:37 回復此發言 |
|
|
20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發點妖怪對丹道流程的文章,自覺對偶這樣的菜鳥有啟發 略談丹道流程 在看到和接觸到足夠多的所謂修鍊修行方法之後,發現還是佛道對那個的本質描述的直接些。其他的鍊氣或者神修流派,在理論或方法上或多或少各有不足。(就妖怪所見如此)不過女神功還是很好的,若可按《修行者》十二部做下來,就是真的入門的專業修行者了,入手方法和理論和信息溝通都極好,只是依舊脫不了神修法的局限。(但還是推薦好好看看,類似和看佛道經典一樣,不要去思考太多,而是作為印證和解惑) 談妖怪見過的流派和方法:就鍊氣而言,很多人會太執著生理心理上的反應了,雖傳授中有對本原的把握,卻常會因著迷所謂的功境而忽視。而且在鍊氣有成後很容易追逐能力表現而忘記本來的目的。 就神修而言,在精神層面恢復或提高突破得太容易了,反而會忽視肉體的鍛煉(縱然有很好的鍛煉方法,相比之下也會偷懶),而且神修時又容易陷入情緒波動而無法自拔。(尚未見到沒有經歷過情緒波動的)雖然神修初入手快,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最後的突破也未必比正統的佛道要快。 以上所言,皆是指方法方向正確的情況下,如果有錯誤偏移還不知要浪費多少時間精力。佛道儒三家其實只是同一本源,對那個根本做不同立點的描述而已。只是古人多隱語,正統的佛道方法很難真實遇到而已。妖怪還算是運氣好的,偶然窺見原貌而已。(算是運氣吧,也謝謝藥師佛的願力)不過做不了什麼絕對的保證,畢竟還只在門前的台階上,離登堂入室還遠著呢。不過很清晰的看到那些而已。 妖怪之所以選擇丹道是因為相對而言這個方法比較系統安全,而且。只是其真實面貌遠不是現在社會上所流行的那些。發點牢騷:社會上流傳的那些根本就是在追流行,李少波的真氣運行法問世,丹法的築基就開始統一了;南懷瑾的書在大陸流行後,心息相依的位置和重要性就提高了;陳攖寧的書被重新翻起,人元丹法的陰陽雙修就跑出來了,可惜內容還是丹功築基加房中;密宗開始提高身價,丹功中類似的功法也在增加比重。只是都在大談特談功夫而已。還是南懷瑾厲害,他的書中每次談到功夫就馬上把話題轉回心性、修養、佛學上去,尚不致偏離太遠(只是看的人估計十有八九都只喜歡看功夫)。丹道,丹道,道才是根本。 妖怪所知的丹道流程 1.按真氣運行法形成任督循環。 認為真氣運行法是相當穩妥和有效的入手方法,也許有些人未必同意。在現在社會上所謂的流行丹功入手築基方法明顯受其影響。到第四步後可以形成一個煉精化氣的循環。小周天通後,功中會偶而出現胎息現象,偶有逆轉也屬正常。 2.額前閃光配合神識初步還丹。 還丹一法,丹書多隱。若不過此步,下田的不過一個氣球,再怎麼壓縮,也容易散失,尤其是在身心不平衡或外來衝擊大的時候,易有突然散功並大病者。至此還丹後,才有資格談鍊氣,不然根本控制不了。 3.河車運轉,凝神聚氣。 在還丹的基礎上,繼續轉小周天,一面化氣,一面內守凝氣。同時開始反向協調,行氣生精,進入良性循環。至此,若內視可自見體內,若將丹光上映可見眉間白。 4.入於虛無,胎息自現。 閉目澄心,神氣自抱,無思無為,一昧安坐。自然氣機或轉或停,出現穩定的胎息現象,即宋元時期所言「損神終日談虛空,不如皈命胎息中」。此時亦有可能出現所謂融入光或融入虛空的現象,即所謂一滴水融入光海,或所謂體會太虛。 5.五臟氤氳,歸入中黃。 體內氣機旺盛,則五臟自調,此時稍做引導,五臟氣歸元,自然脾胃土盛。神氣日漸旺盛,也不愛說話,類似所謂「開口欲恐神氣散」,其實只是內部很舒服得不想說而已。此時可能不思飲食,而精神日漸旺盛。 6.復見其根,成就聖胎。(心中大靈) 靜極中自見本來面目,初見真相,一切萬物,不過幻化,唯那一點本真不虛。若以現象,當為自動出現之發光的裸身小人。即所謂「元嬰」「元神」,但絕對不是現在流行的所謂那些意念所構建形成的縮影,必須是那個根本,那個在瑜珈中稱為「心中大靈」,也即所謂「本來面目」「自性靈光」。 |
|
|
|
|
作者: 草根九 2006-9-25 17:55 回復此發言 |
|
|
21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如果出現了長得和自己一樣或差不多的,估計十有八九不是。另,如果出現的同時,對於世界,對於真相,對於規則,對於道沒有一定的體會和認知,那麼肯定還是由於妄想而形成,最多也不過是自身的能量縮影而已,切莫執著為大靈「元神」。 靜中神氣漸旺,可能丹的位置會開始上移到中田或上田,也有一分為二為三的現象,但無論丹居何處均屬正常,切莫強加干涉。至此就有點「三花聚頂」的意味了。平時大靈(嬰兒、元神)還是居中宮的,只是做某些特定練習時會移動。認為「升神入頂」「移神上院」之類,不過是為了脫體方便而已。 7.恬靜虛無,謙和外護。 無非洗心滌念而已,清凈無為,見得根本後,不再亂逐妄為。高度的身心自我調控,不迷於紅塵。或出世而隱,或入世而又超然物外,也即所謂「應物要不迷」。 8.返本歸原,合於大道。 真正的天人合一,以心合道(本心、天心)。理想中的極限境界,一切宗教和流派追尋的最高目標。 以下無法確定順序(一般情況下在5——8之間): 1.鍊形(循環、易形) 循環即大周天,也即所謂「體內生微風」。妖怪認為這些應該是各人不同的。甚至很有可能是本來元神記憶中就有的能量循環方式。 易形即鍊形,就是所謂「留形於世」「長生不死」的方法,當然只是據說而已。實質是用神氣等能量將體內物質(氣、血、精、髓、骨)都做一個轉變。 2.煉神(內觀、神修) 內觀即內視,有內景有幻境有功境,真假難辯,故正統佛道對外皆言要一概不理,恐生偏差。除非有過來人做指導,不然還是不理的為好。一切任其自然。內觀既久,體內洞明,至身外山河大地,乃至諸天,皆可朗見。 神修即取功境而用,不迷幻境,而溝通於天,即宋元時期所言「功成自有天書請」。其中種種反應,各不相同,但不可迷惑,無非視作完善大靈而已。若執著則與入紅塵無異。但是起點和神修流派不一樣,不是從所謂的精神體參與行為然後找到自己,是直接以大靈為根本,徑直取用。 3.超脫(出神、化形) 出神即最後一著,即所謂「超脫分形」。若以能量將脫在體外的大靈塑一個物質可見之身體,即是所謂「陽神」。練習出神不過是為了走的時候順利點。也有以其他種種形式的,龍、鶴、塔等,未必皆是固定形狀,但根本而言就是大靈加能量,種種外形不過是給大靈居處的一個新載體而已。 走法也多種,但性質同一,不過是大靈離開肉體,同時帶走能量,前面的出神就是為之準備。化形就是鍊形成功,肉身形質盡化,走的時候直接把整個身體還原為能量體離開。 簡言如此。 至於動行靜定,身心入手的詳細方法,而且其中種種景象境界各不相同,難以盡述,就不多言了。 弄這個東西,不過是希望一些人可以對應自己的情況看下。同時也是對於妖怪所了解到的丹道進行一個概念整理,真實的東西和流行是不一樣的。(當然,妖怪還在繼續努力中,路還長著呢) |
|
|
|
|
作者: 草根九 2006-9-25 17:55 回復此發言 |
|
|
22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
|
|
|
作者: 草根九 2006-9-25 18:05 回復此發言 |
|
|
23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丹蹊訪道遊記之一 在廈門逗留了近半個月後,我終於在本月21日(2003/9/21)登上了開往北京的航班。同行的男、女眾法師共計29位。一路上大家比較高興,只有我一個人躊躇滿志。誰都不知道我此次北京之行的真正目的。就連我自己也不知道這次舉動是不是有些瘋狂?這次訪道行程的第一站是否會順利?帶著這些疑問,飛機起飛了,這次不可知的旅程開始了…… 兩個半小時後,飛機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隨後,負責接待的中國佛協的工作人員把我們一行接上專車。從機場到招待所的路程很長,足足行駛了盡一個小時才到了預先定好的招待所。招待所位於北京的西單,說是准三星的標準,實際上條件一般。但就這樣,其價格也不低,尤其是在臨近國慶節的這段時間裡。這次中國佛協創建50周年,行程安排的比較緊。我擔心會沒有時間去白雲觀,所以一安排好住宿,我就打聽會議的安排日期。還好,可以騰出一天的時間。而白雲觀就在西城區西便門外,離我們入住賓館不遠。當天,中國佛協安排我們到會議場參觀了一些慶祝佛協創建50周年的圖片展出。這些就不提了,還是讓我們把筆墨用在這次白雲觀的訪道上來吧! 到北京的第二天上午八點,我打了輛的士,徑值開往白雲觀。在西便門的白雲路,我下了車。白雲觀門口的路段正在拆遷,顯得雜亂。後來,我詢問白雲觀的道士才知道,這是因為白雲觀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北京市政府要拆除白雲觀周圍的建築,把白雲觀呈現出來作為旅遊資源開發。進了白雲觀正門,需要買票進白雲觀。我直接進去了,也沒有買票。出家的和尚道士就這點比較好,一般的旅遊景點都是對僧道免費開放。在白雲觀,這個不成文的慣例也行得通。在去白雲觀前,我多少也是有些憂慮,我一個光頭跑到道觀里東遊西竄,會不會惹人討厭。最終我打消了疑慮。甚至後來我覺得在白雲觀的感覺比我在寺院里來的更要親切。這是後話! 我在這裡簡單的介紹一下白雲觀。 白雲觀為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號稱「全真天下第一叢林」,始建於唐代。道教龍門派祖師丘處機曾住持於此,仙逝後曾藏遺蛻於此。白雲觀主要建築分東、中、西三路和後花園。中路為全觀主要建築,依次為三清閣、四御殿、丘祖殿、老律堂、玉皇殿等等。左右配殿,樓閣有藏經閣、朝天樓、客堂、藥王殿、救苦殿等。東路和西路有南極殿、鐘鼓樓及八仙殿、呂祖殿、元君殿等。整個建築層層疊疊,布局緊湊,松槐蔥鬱,古碑林立,古觀風貌顯得清雅幽靜。白雲觀現在是我國道教的中心,其在行政由中國道教協會、白雲觀、中國道學院三部分組成。白雲觀現任方丈為謝宗信道長,閩智亭道長為現在中國道協會長。尤為可惜的是,我訪問白雲觀的當天,這兩位在道教界德高望重的道長都沒有在觀里。這次訪道白雲觀沒有採訪到這兩位高道,尤為遺憾! 我在白雲觀遇到的第一位道長是來自於浙江天台的林道長,林道長今年不到40歲,在白雲觀常住,是個忠厚樸素的道士。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護殿堂。浙江天台是紫陽真人張伯端的家鄉,天台桐柏山是南宗道場,曾經出了很多名道高真。不過,林道長不是在那裡出家。我向林道長問起平常主要的修持法門,林道長很謙虛的說他沒有什麼功夫。後來我向林道長詢問了一些觀內的情況,就離開了他。我繼續向觀內遊覽,路上碰到很多道士。我主動向他們打招呼,禮多人不怪,為了表示尊重,我行的是道家的拱手禮。路上碰到的道士紛紛還禮,還有的道士用佛教的合掌來還禮。和尚拱手,道士合掌,這場面有些滑稽。不過,我還是很感動。將心比心嗎 ! 我來到方丈院。 道教與佛教一樣,都把寺觀內的最高領袖稱為方丈。在這裡,我遇到了來自四川的道士懷真。懷真是個年輕的道士,很健談。我不知道,懷真是他的俗家名還是法名。道教於佛教在這一點是不同的,佛教出家後以「釋」為姓,道教出家後還是以俗家為姓。有的道士出家後乾脆還用俗家名字為道號。我以為懷真是在青城山出的家。因為四川是個有道教傳統的省市,道觀也多。誰知一問,我又猜錯了。懷真與前一個林道長一樣,也是跑到很遠的外地出的家。懷真出家的地方是青島的嶗山。青島的嶗山也是我此次出遊訪道的目的地之一。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興趣。而且,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太多有關於嶗山道士的神奇傳說。尤其是小時侯看過的那個 |
|
|
|
|
作者: 草根九 2006-9-25 18:06 回復此發言 |
|
|
24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動畫片《嶗山道士》,那個妄圖學穿牆術偷人家東西,最後碰個頭破血流的傢伙,現在想起來還是滑稽好笑。開句玩笑的話,《嶗山道士》應該算是我最早的道學啟蒙了,因為是這部動畫片讓我有了關於「道士」的概念。只是,這種概念在我後來的人生歲月里變得越來的清晰和偉大。我曾經與秦麥.洛桑活佛在閑聊中,談起過嶗山的道士。洛桑活佛說他在青島參訪時,聽說嶗山有老道長很有功夫可以化成火球。當地人經常在嶗山上看到一團火光,那是老道長在上山下山。不過,這只是聽聞。是否真有人的見到過此老道長,就不得而知了。懷真說他當年到嶗山做道士頗為不容易。因為嶗山在青島屬於部隊的警備區,對外來的人口檢查很嚴格。七七八八的要開很多的證明,道觀才敢收留。而且在道觀住了很長時間,經過道觀的嚴格考察後才允許做道士。不過,據懷真說在別的地方做道士就沒有那麼麻煩了,青島嶗山那裡是特殊情況! 告別了懷真,我來到中國道協的辦公室。道協辦公室工作人員見我是佛教的法師,對我也很客氣。只是當我知道,閩智亭會長不在道協後,我也沒有在多呆,就徑直去訪見謝宗信方丈。同樣還是撲了個空。就這樣三拐兩拐,來到了一所有現代氣息的樓房。樓好象剛剛建好,外表上也沒有多少的粉飾裝修。上面掛個牌子「中國道教學院」。正好這個時候有個清瘦的道士從樓里走出來,我趕緊上前打招呼。他向我介紹說,中國道學院一直沒有的固定院址,因為屬於宗教自己辦學,缺少資金,所以只能暫借白雲觀的後院。中國道學院有兩個班級,兩年制的專科和四年制的本科。今年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招了個研究生班。三個班加起來總共五十多名師生。 後來,他又向我問起了閩南佛學院的一些情況,我都一一作答。只是這位道長一直沒有把他的道名告訴我。 走進道學院的大門,樓梯口貼著一張告示: 「外來人員禁止入內」 我猶豫了一下,還是走了進去。來趟白雲觀不容易,不親眼看看中國道教的最高學府,是件遺憾的事情。我這個外來人員只能硬著頭皮往裡闖了。不過,我覺得最好還是跟人家打個招呼比較好,這樣不至於太惹人反感。樓梯的左邊是個走廊,走廊的盡頭有一個敞開的門。我於是走了進去,打算向裡面的工作人員說明我的來意。這個房間很寬敞,裡面林立著很多書架,不過書架上的書不多,很多書架都空著。有一個工作人員在埋頭工作,他見到我進來,很客氣的站了起來。我向他說明我的來意,他表示歡迎我的參觀。並且告訴我,樓梯口的那張告示是在非典時期貼出的。這個房間是專門為道學院的學生準備的圖書閱覽室。在他的允許下,我略微的參觀了一下裡面的書籍。有很多文史類、哲學類的圖書,宗教類的圖書不是太多。看的出,這個閱覽室剛剛建設不久。我向閱覽室的工作人員詢問,道學院是否有大型的藏書室。他回答到說,大型的藏書室在白雲觀里有。雖然道學院的辦學資金靠道協和道觀來提供維持,但白雲觀與道學院還是分屬不同的行政單位。這點到與閩南佛學院差不多。離開閱覽室,我徑直去了二樓。道學院的學生教室在三樓。看樣子,二樓是應該是學院的教務處。我敲開了一間門,一個中年的道士開了門。可能是因為我的佛教身份的緣故,他剛開始見到我一愣。當我向他說明了來意,他隨即很熱情的把我請到裡面。他給我泡了一杯熱茶,在他泡茶的工夫,我打量了一下房四周的環境。房間布置的相當乾淨素雅,有很多書和筆墨紙硯。道士姓周,我從他的口音判斷,周道長應該是南方人。周道長相貌清秀,性格文雅,是屬於受過書香門第熏陶過的那種。在與周道長交談的過程中,他的言談舉止之中總是透露著一種儒雅的風度。剛開始周道長與我談了一些道學院的辦學情況。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介紹武當道教的節目。節目中那些在晨曦中,迎著日出翩翩而舞,練太極拳的道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向周道長詢問,白雲觀的道士有否練太極功夫。周道長回答說,道學院有開太極拳的課程。道教學術體系包羅萬象,太極拳是中國的國術。道士中精通此術的人很多,但道學院只教授基礎的東西。道學院現在開了兩個專業,公共關係專業和道教齋醮專業。研究生專業還是在實驗階段,今年頭一次招生。道學院的師資力量也有限,講師多是聘用社會上的大學上的一些教授來擔任。周道長也是道學院的講師,是教授道教經典課程的。他現在主講道教經典「道德經」。我在他的辦公桌上看見一本〈老子想爾注〉的書。我於是與周道長就〈道德經〉展開了話提。我對周道長說,我也是很喜歡〈道德經〉。並且讀過黃元吉的〈道德經講義〉以及任法融道長注釋的〈道德經〉版本。周道長一聽,很高興。從書架上拿起一本〈道德經〉給我看。正是任法融道長註解的那本。上面有任法融道長專門給周道長提的字。任法融道長是目前中國最受人尊敬的幾位道教大師之一。任道長的字剛勁有利,粗獷而有法度。從字體上就可以看出那種西北漢子的豪放之氣。(任法融道長是甘肅人,現任樓觀台的方丈) |
|
|
|
|
作者: 草根九 2006-9-25 18:06 回復此發言 |
|
|
25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後來我與周道長談到道家修行法門上來。 我們談起了陳攖寧大師、〈樂育堂語錄〉、道學南派、北派等很多問題。後來,周道長感到很奇怪。我一個佛教的和尚怎麼對道學這麼專業。我跟周道長說,我本來就是學道出身的,因為初中時代身體不好學氣功而開始入道的。這些年一直在研究道學,相比之下佛學反到是我的第二專業了。周道長知道後,也是很高興。可能覺得和尚學道比較稀有難得吧。 其實,在佛門中這種「外釋內道」的現象,在歷史上就有,只是比較佔少數。如僧一行、寂無禪師、柳華陽等都是這類型的。現代學道的和尚,我知道在終南山湘子洞有一個長著大鬍子的和尚也是這樣。這個和尚曾經降伏了一條大蟒蛇。他經常拿著一個錫杖,騎著這條大蟒蛇滿山跑。後來他到廣東雲門寺打禪七,去了一天,就離開了。可能是學道的一般都練氣脈功夫。因為道家講性命雙修,一般是要練氣的。而佛家多在心性用功夫。在禪堂中,如有道家鍊氣脈,打坐的和尚可能會受到其氣場的影響。這個大鬍子和尚不知道,還在不在終南山?這是我所知道的一個修道的和尚。 實際上,在佛教中我們這種「外道」和尚是被教內人士打擊的。大多數的佛教徒多是固步自封,滿目排外的。很多佛教的行事作風,我是不贊成的。可能人家也不贊成我。我曾經在網上寫過一些佛教弊病的文章,不過寫後常被人家扔臭雞蛋。沒辦法,佛教徒的陋習由來以久,改變不了。還是改變自己好了。這是題外話,讓我們還是回到正題。 我與周道長談的很愉快。 周道長又拿起一本書,這是一本佛教教理方面的書籍。周道長說:他在教授道學經典的時候也曾涉及到佛學方面的問題。所以他也在看一些佛學方面 的書籍。只是佛學上一些名相上詞語,還是有些弄不懂。我不知道,周道長是不是在謙虛。後來,他就向我詢問了一些佛學上的問題。尤其是佛學思想中關於「緣起性空」方面的問題。我也是盡我所知的去回答。從佛學小乘思想到大乘空性以及後來的「如來藏」思想,我們都有談到。並且我一一把佛家的思想與道學做了個簡單的比較。 另外,我跟周道長說:我一直有個願望,想寫一本關於佛道易學方面的著作。佛學、道學、易學在宗法上是相通的。佛教中的唯識學原理在道學的很多方面都有所體現。易學上的「連山」之理就是唯識學的直接體現。華嚴經上「十玄境」與道學上的「遁甲」原理都可以互為印證和體現。大乘起信論中關於「等覺」「妙覺」以及佛學的「中觀」思想與道學的「本體論」都有很多共融共通之處…….. 周道長表示讚歎! ………… 我與周道長談的很投機…….. 臨近中午了,周道長執意要請我在道觀里用飯。 我只有恭敬不如從命了。 在這中間,周道長還向我引見了道學院的領導周勇慎道長。周勇慎道長是湖南人,是八十年代初期剛剛恢復宗教政策時出家的那一批道士。周道長是典型的湖南人性格,待人熱情,談笑風生。我曾經在廈門南普陀寺見到過周勇慎道長,只是當時沒有與他打招呼。南普陀寺經常有天南地北的道士到那裡掛單。閩南是佛教興盛之地,道教則比較衰落。道士多是到和尚廟裡掛單。南普陀寺的客堂這一點做的比較好,來雲遊的道長都會給掛單,給漂泊在外的出家人一個棲身的地方。 用過中午飯,我又到周道長的房間小坐了一會。就向周道長告辭。周道長給我留下了電話和地址,希望我能與他經常聯絡。我當然會珍惜在這短短几個小時與周道長結下的友誼。 作者:發音不準回復日期:2006-5-2221:21:00 告別了周道長,我又開始在白雲觀四處參觀。並且到邱祖殿朝拜了裝邱祖遺蛻的地下石塔。就這樣東遊西逛的來到了「老律堂」。在這裡,我碰到了來自吉林省的王道長。王道長與我一樣,都是來自於長白山地區。王道長85年就出家當道士了,那時他才19歲。我對王道長出家的緣起很感興趣,就向王道長問起他出家的因緣…… |
|
|
|
|
作者: 草根九 2006-9-25 18:06 回復此發言 |
|
|
26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我與王道長的談話,有些內容很重要和有代表性,我把我倆的談話內容記錄如下!) 丹蹊:「當時,您信道出家的情形是怎樣的?」 王道長:「我信道是因為5歲時的一場大病,差一點死掉。在一個本地的中醫先生的治療下,我撿了條命回來。但身體卻元氣大傷。後來,這個中醫先生就教我打坐。直到我的身體逐漸復元。我大一點以後,中醫先生又給我看了一些丹經,後來我就到遼寧千山無量觀出家了。」 丹蹊:「學道的人,在經歷上都有些相似性。我也是因為從小體弱多病,在初中接觸氣功後入道的。接觸佛教則是在我上高中時代。」 王道長:「我不是僅僅看了幾本丹經,才會出家的。我從小跟一般小孩子不同,我可以看見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我也解釋不了這種現象。那時候,只要有人在我跟前,不管是認識還是不認 識,這個人的一些事情都會像放電影一樣在我面前顯現出來。後來,很多人知道後,都來找我看事情。那時候家裡窮,當地一般的孩子沒有什麼零食。我卻零食不斷,都是人家送的。丹蹊:「像你這樣有特異功能的人,我接觸過不少。不過,這種功能用多了,對自己不好。」 王道長:「是這樣。你看我現在兩鬢的頭髮都很稀少,這就是我出家學道後用神通給別人治病,把自己元氣弄傷的結果。我那時候不知道有些功能是不能用的,對自己傷害太大了。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丹蹊:「呵呵,我還沒有這樣的經歷。我只是在修行時,出現過一些內景現象。不過,那是丹道築基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至於給人家預測,我到會用六爻、梅花易數什麼的給人家算算?」 王道長:「你們和尚也會搞八卦?」 丹蹊:「呵呵,我是個學道的和尚。所以,有些搶了老道的飯碗。」 王道長:「哈哈哈……」 丹蹊:「我對奇門遁甲、堪輿風水和法術方面的東西也懂一些,我看過《魯班全書》、《萬法歸宗》《茅山術》之類的書,不過我對一些神乎其神的東西還是有些懷疑?」 王道長:「法術的東西是存在的。會這方面的高人還是有,不過他們多是在民間隱藏,不輕易顯露出來。我在這方面有親身經歷,可以證實法術是存在的。我在89年訪道的時候,在內蒙古於一個與會「五行遁術」的高人一起修鍊過。並且煉出了些東西。」 丹蹊:「是什麼樣的「五行遁術」,可以說清楚些么?」 王道長:「就是一下子人消失、遁走了,在另一個地方在出現。」 丹蹊:「我見過會用雷法的,可以請雷部正神在天上施雷。不過,像這種會「土遁」一類的法術,我只在書上看過。要突破物理世界的障礙是困難的。除非已經修成「陽神」成就!」 王道長:「這是千真萬確的,不是「陽神」成就,而是「陽身」成就。不過,要想修成這種「五行遁術」的「陽身」成就,也是很難。而且,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修成。」 丹蹊:「你可以說說這個會「五行遁術」的高人嗎?他有親自施術給你看嗎?」 王道長:「他有親自施術給我看,而且不止一次。我曾經與這個高人在一起打電話給另一個人,並且跟電話那面的人說,某某人會到那邊去。如果他出現了,你就打電話告訴我。我這邊剛剛說完。電話那邊就說,這個人已經到了。我在回頭看,那個人已經在我身邊不見了。」 丹蹊:「這個高人多大歲數,你最後有煉這個遁術嗎?」 王道長:「這個高人那時有50多歲吧(89年)。他梳個道士的髮髻,但卻沒穿道袍。是個介於半俗半道的這麼一個人。他開始不傳這個法給我。一是怕我修不成。二是怕我誤傳給心術不正的人。他最後還是傳了給我。我剛開始確實煉出了些功能。不過最後,我還是失敗了,沒有煉成。」 丹蹊:「失敗的原因在哪?」 王道長:「一個主要是原因是錢不夠,二是魔境干擾。修道是要法侶財地具足,我那時在內蒙草原,修了一年以後,已經沒錢了。在有就是修到後來,草原上很多精靈都來干擾我。也有一些精靈是來跟我一起修鍊的。」 丹蹊:「是什麼樣的精靈,他們是怎樣干擾你的?」 王道長:「修行人所受的魔境與修的境界有關係,修的越高其魔境也越厲害。我那時主要是畜生道精靈的干擾,如狐狸、狼、兔子一類。草原上的狼很厲害,有些都是成精很多年。那些狼,脊背上的毛都是紅色的。」 |
|
|
|
|
作者: 草根九 2006-9-25 18:06 回復此發言 |
|
|
27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丹蹊:「這些東西是陰性世界裡的,還是現實世界的?」 王道長:「兩方面都有。還有一些邪道的精靈,它們會附在人身上找我麻煩,或者指使一些有病的人來找我看病。我那時也出了一些神通,不是那種天眼或者預測的小神通,那些小神通我從小就有。我那時也是為了修一些功德,所以來找我看病的我都會給治療。結果,因為心急,把自己元氣傷的厲害。還有,修到最後眼前出現一個女人,脫的光光的…….總之是魔障重重。最後,不得不放棄。」 丹蹊:「為什麼會出現這些魔境?」 王道長:「主要是修道人的氣場引來的,當你修到一定的程度,你的氣場會形成一定頻率。與這個氣場頻率的相同的生靈就自然會被吸引來。另外,修道人自身的氣場與修行環境也有很大關係。道家講「天人合一」或者「天人感應」就是這個道理。當你修到一定程度與修行的地達到感應一致的時候,你在想往上修就很難了。這也是很多祖師爺成道前經常變換修行地點的原因。道門中修行對「地」的選擇是很重要的。所以你要想修道,必須要懂得風水,這樣對你的修行有好處!」 丹蹊:「我對傳統術數的東西是很喜歡的,尤其是風水方面。我當初學易學就因為在讀丹經時,對一些「爻象斤兩」的道學名相如墮雲中,才開始學習的。後來讀《抱撲子》才知道,進山修道之人必須要懂得「遁甲、孤虛之術」才可以,否則是很危險的。」 王道長:「說的有道理。看樣子,你讀了很多丹經。這一點你要比我強,我可能還沒有你讀的那麼多。」 丹蹊:「修道與世間做學問不同,丹經讀得在多,不去從事修鍊,也是枉然。我屬於天賦低的那種,與道長您比不了,只能死啃些丹經了。」 王道長:「你是謙虛了。修道是個漫長的路程,你在修道之前,你必須要明白修道的過程。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漸悟」型,「頓悟」的人是太少了。包括我自己也是屬於「漸悟」型的那種。」 丹蹊:「修道人的天賦秉性都不一樣。就像有些人,一出生就有一些神奇的功能。而有很大一部分人,修了一輩子也可能還是平庸的普通人。我可能就是後一種。這是因為什麼?」 王道長:「修行不是一生的事情。有些功能是前生帶來的,很多人的成就也不是一生修成的。其實就包括我在內,現在對內煉都有些灰心失望,覺得自己成道那一天是太渺然無期了。要想成道真是太難了。其艱苦程度,真的難如登天。甚至修得一個人身都很不容易。」 丹蹊:「你應該知道自己前生的事情吧?」 王道長:「我曾經查過自己前生的事情,一直查了兩世,就不再往下查了。每當我查到前世我死亡的時候,我都很痛苦。因為一接觸上自己死亡氣息的頻率,都會讓我難受很長時間。我前兩世也是做道士,在往下查。我對修道更會失去信心。」 丹蹊:「人死後的情形是怎樣的,於佛經道書上記載的一樣嗎?真有黑白無常去拘人嗎?」 王道長:「基本上差不多。我在沒出家的時候,就專門觀察過人臨死的情況。因為人死之前,都會出現黑氣。我們那地方有一個人家的房上出現了黑氣,我就每天去觀察。直到有一天,他家的房上面的天空出現了一個灰色的人,剛開始不清楚。後來,人影就逐漸清楚。最後,天上的人影突然變亮。與平常這個人的相貌一樣。這時候這個人家的人已經死了。過了一會,這個發亮的人影就縮成一個光球。這時,黑白無常就會出現把他帶走了。」 丹蹊:「中國和外國的人死的時候都一樣嗎?或者是信奉其他宗派的教徒死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嗎?」 王道長:「是一樣的。這是一種宇宙的規律。黑白無常就是陰陽二氣所變幻的一種靈性。」 ……………… (丹蹊註:在此問題,我還向王道長詢問了其他宗派對死後的解釋情形是否與事實一致。如基督教的和佛教凈土宗。王道長的回答可能會引起信奉這些教法的讀者的不滿,這一部分省略了 。) …………….. |
|
|
|
|
作者: 草根九 2006-9-25 18:06 回復此發言 |
|
|
28 |
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丹蹊:「關於六道輪迴是書上寫的那樣嗎?」 王道長:「差不多。我看見過陰界的輪迴情況。不過,在眾生沒輪迴之前有一座山叫「靈漸山」,這是個不受眾生輪迴的地方。道門中有句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凡是逃出輪迴的,都是從是這座山走的。你如果有足夠的能量,從「靈漸山」跑掉。閻王爺拿你也沒辦法。這是書本上沒有記載的。不過,「靈漸山」是修行人才能夠上的。只有具備「純陽」之才可能上「靈漸山」。比如,道門中講「閉黑關」、「閉白關」。在「閉白關」時,有一種修法要對著「太陽」煉,其實就是為了上「靈漸山」時能夠忍受那種「強光」。 丹蹊:「書上不是沒有這樣的記載,藏密的一些修法也有關於人死後「中陰救度」的方法,如《西藏渡亡經》等。」 王道長:「我了解藏密的一些修法,藏密的很多東西是道家崑崙派傳過去。我曾經去過昆崙山,知道藏密的一些情況。藏密的「虹化」與道家的「羽化」是一回事。「 (丹蹊註:關於藏密與道家在這方面情況,我不太贊同王道長的說法。但王道長的東西,不是從書上得來的,大都是實踐中來的。我反駁起來也是底氣不足。不管對錯,我只有洗耳恭聽的份!) 丹蹊:「您有沒有曾經出過「陽神」?」 王道長:「肯定沒有,修成「陽神」已經快接近成道的狀態。不過,我曾經出過「陰神」。其實出「陰神」已經能夠於「鬼道」或者「靈界」接觸了,不過出多了沒有好處。容易著魔,在陰境中可能會轉到畜生道去。出「陽神」則是身體的氣質已經轉化,變成「純陽」之體才可以出。」 丹蹊:「我知道的一些氣功派別有專門修『出神』的,比如「玄靈功」,就是專門煉『出神』 的。曾經,有一些學員就是因為『出神』後回不了肉體,而死亡了。」 王道長:「修行是個艱難的歷程,沒有正確的指導,盲修瞎煉是很危險。」 丹蹊:「我很想知道,你當初煉「五行遁法」是怎麼修的?」 王道長:「修法很簡單。就是幾個符咒、手勢,還要有一些道家的法器什麼的。但要有師父護持。」 丹蹊:「與修『雷法』一樣嗎?」 王道長:「雷法是修鍊的基礎。修行任何法術原理上都和『雷法』一樣,要內外相結合,用『人體小宇宙』溝通『外在大宇宙』。修『五行遁法』更是要結合丹道,並且要『辟穀』才可以。」 丹蹊:「你當初有做到『辟穀』嗎?」 王道長:「有。道門中能達到這種功夫的人很多。」 ………. 丹蹊:「你現在還有繼續修鍊嗎?」 王道長:「只是偶爾的打打坐。你要知道,白雲觀這樣的城市道觀不適合修行。我也是在等因緣。等有足夠的錢之後,我還要到山林中去。」 丹蹊:「你現在還有用神通嗎?」 王道長:「沒有。在內蒙古元氣大傷之後,我就沒有再用了。我現在身體不好,不能夠在使用了…….」 …………. 與王道長交談了很長時間,王道長請我到他的房間去坐了一下。 王道長房間很簡陋,並且很小,只有10幾平方米左右,而且還是與另一個道士同住。用一個布簾擱了兩部分,這樣的房間確實不適合修行。王道長說,現在全中國的道觀可能就是白雲觀還 是兩個人住一個房間。白雲觀道士多,房間少。大家都簇擁在這裡,住宿條件越來越差了。我看見王道長的書桌上放了一本《淵海子評》的書,王道長告訴我是他剛剛買的。後來,我與道長探討了一些風水學、命理學方面上的問題,沒有在談關於修行的事情。 下午四點,時間不早了。我晚上還有事情,必須早些趕回賓館。就與王道長告辭了。王道長給我留下了電話號碼。 一天的訪道歷程結束了,也畫上了圓滿句號。 回賓館的路上,我有些輕鬆,也有些失落……. 不知道我什麼時候能再來白雲觀…….. =====後記===== 《空谷幽蘭》是美國人比爾.波特寫的一本尋找現代中國隱士的書。我讀了它一遍又一遍……..這本書,文筆優美、引人入勝。這種介紹當代佛道現狀的的書籍是異常稀少的。尤其是中國古老道教的風貌,彷彿蒙上了一層面紗,而不為世人所了解,。所以,我想寫一些反映當代道教現狀和道士生活的東西,把它發到網上,於大家一起分享。 只是個人文筆拙劣,加上時間有限。只用了兩天的時間,就敲出了這篇文章。難免會有很多詞不達意,缺少連貫之處。希望大家原諒! 寫這個東西,只求真實就好。只希望內容能夠為大家了解道教有所幫助! 既然取名「丹蹊訪道遊記之一」,就代表還會有連續之二,之三………。 而我下一個訪道目的地就是遼寧的千山。 北京之行結束後,以臨近「十一」。只有等到「十一」旅遊高峰過去,再去開始我的「千山之旅」了。 東北的天氣已經轉冷。在我出發的時候,恐怕東北的某些地方已經要下入冬的第一場雪了。加上自己的囊中已經羞澀,恐怕這次訪道就沒有北京那樣瀟洒了。為了給自己打氣,我開始讀紅軍長征的故事,開始讀白玉蟾的《雲遊歌》…….. 下一篇訪道遊記的名字取名為: 「丹蹊訪道遊記之二——步行千山」 讓我們一起等待吧! ………………………….. 丹蹊2003/9/29/ |
|
|
|
|
作者: 草根九 2006-9-25 18:06 回復此發言 |
|
|
31 |
回復29:《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
|
作者:124.116.43.*2006-9-2516:58 回復此發言 -------------------------------------------------------------------------------- 4回復:《西遊記》中的道教修鍊觀 真性也叫主人翁,在不同時空有不同化身——在不同修鍊階段有不同問題。迷失了主人翁則為怪,見了主人翁則怪自伏。象第三十五回老君收金角、銀角,第五十二回老君收青牛,第六十六回彌勒佛收黃眉童,第七十一回觀音菩薩收金毛,第七十七迴文殊、普賢、如來收獅、象、鵬,第八十三回托塔天王收老鼠精,第九十回救苦天尊收九頭獅子,第九十五回太陰星君收玉兔等,講的都是要明心見性,見主人翁的。但《西遊記》中有另一類妖魔則是從根本上的錯誤,處理的方法亦就是堅決消滅了。 性命是修鍊的基礎,也是修鍊的對象,整個取經過程講述的就是性命的修鍊。 三、三華聚頂、三家相見、五行攢簇與取經五眾 1.三華聚頂與取經者的關係 三華聚頂,這是內丹學中的重要概念,它的形成也有一過程。《鍾呂傳道集》:「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陰陽中之陽,三陽上朝內院,心神以返天宮,是皆朝元者也,」此時還叫三陽朝元。五代,譚峭《化書》:「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這個時侯就有形、氣、神轉化的說法了。這時還用「形」。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以精化氣,以氣化神,以神化為虛,故名曰三花聚頂。」其基本原理還是以神化為虛,返本還源,天地人三才在人即為精氣神,三者還歸本源之「一」、之「虛」,也就是還歸大道。《西遊記》中悟空代表神,沙和尚為氣,八戒代表精。神則變化不測,故要悟空;精則昏沉多欲,故要悟能;氣為中和,誠其意,故要悟凈。此三弟子代表命。三藏,又叫玄奘法師,代表性。三藏原指經、律、論,這裡附會為精、氣神皆要涵藏於真性,倒也剛好。《重陽授丹二十四訣》將性視主,將命視為賓,所以三藏為師。 2.五行攢簇、三家相見與取結者的關係 《悟真篇》:「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還從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東木南火,發之為火,含之為木,木火一家;北水西金,發之為水,含之為金,金水一家;土則中和。三家相見,就是五行攢簇,也叫五氣朝元。其基本原理也是返本還源。五行的觀念在中國很早就有,《國語·鄭語》載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了「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的觀點,到戰國時又發展了,廣泛地動用於各領域。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也可喻為金木水火,四象加一中和過渡態的土即為五行,由五行還歸太極、無極,即是歸道。為什麼要攢簇歸一呢?因為五行的每一行都有偏失,在宇宙時空中會受到生克作用,而不能穩定、自由。具體一點說,人的任何一點智慧、能力、道德上的缺陷,都會給自身帶來災難。說到修鍊上,李道純《中和集》:「身不動精固,水朝元;心不動氣固,火朝元;性寂則魂藏,木朝元;情忘則魄伏,金朝元;四大安和則意定,則土朝元。此之謂五氣朝元也。」 取經五眾以三藏為木——仁慈,如來佛之弟子也;以悟空為金——義也;申猴為金;以龍馬為火——禮也,午馬為火;以八戒為水——智也,亥豬為水;以悟凈為土——信也,沙和尚,意念中和沉靜也。 或問:一說三華,一說五行,何為確也?實際,陰陽、三才、五行、八卦……,只是為研究事物方便而作的一種界定,以陰陽加中和狀態則是三才,以四象加中和狀態則是五行,四象各分陰陽即是八卦。象《八仙東遊記》則是以八卦屬性分析修鍊對象的。總的修鍊原理是要返本還源,回到一,回到虛無自然的大道,在《西遊記》中則喻為見佛取經。 五行是修鍊的法船,離開五行也就不能取經見佛了。這是道教性命雙修的觀點。 3.百回本標題中將八戒作木母之誤 這裡需要一提的是:《西遊記》的百回本所加的標題中以八戒為木了,如目錄第三十八回金木參元見假真、第四十回猿馬刀圭木母空、第四十一加木母被魔擒、第四十七回金木垂慈救小童、第七十六回木母同降怪體真、第八十五回心猿嫉木母、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徵怪物、第八十九回金木土計鬧豹頭山等,後世以百回本為底本的注家都沿用了這種觀點。其解釋;亥水能生木,故八戒為木;再則八戒、悟空每每合作,以為是金木之合。實際在百回本《西遊記》產生前的兩明代本子中都沒有這種提法,百回本《西遊記》正文里也沒這個提法,標題是後人根據個人理解加上的。我以為這種提法是有一點牽強,喻八戒何不直言木而言水呢?八戒悟空的合是「北—西方四共之」的金水之合,不是金木之合。金木之合是悟空三藏,這從故事中可反映出來的。如:第二十七回至三十一回,悟空打死變作少女、婆婆、老公公的屍魔,三藏以他不慈而逐回花果山。因為獵人捕殺小猴,悟空「作起大風,將那碎石」,打死獵人無數,這就是金而失木,義而失仁之偏。木而失金,仁而失義同樣是糟糕,三藏昏昏沉沉地自己走入妖窟,後又被妖魔變作虎形,欲仁而不能仁也,龍馬也受傷,沙和尚也被捉,八戒請回悟空,五行又得攢簇,方除得魔。悟空八戒金水一家,悟空三藏金木相逢。仁義金木不可離也,性命不可偏也,五行不可散也,偏失則取不得經、見不得佛、煉不成金丹了。《西遊記》中還很多情節可以說明三藏、悟空的金木屬性。全真道龍門派百代字派中:「……微修正仁義,超升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正此意也。然而三藏管不住悟空,木不能克金,所以菩薩才與他一個《定心真經》,就是《緊箍咒》,以先天真心定後天凡心也。 |
|
|
|
|
作者: huangjuehao 2007-10-9 21:23 回復此發言 |
推薦閱讀:
※重讀《西遊記》小記
※『漫畫推薦:西遊篇(一)』?一品芝麻狐
※西遊記中13大高手戰鬥力震撼排名
※[大話西遊05]須菩提是個什麼樣的人?
※西遊世界中,誰才是超越萬千仙佛的三界第一仙?
TAG:西遊記 | 道教 | 西遊 | 修鍊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