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厥證的治療

厥證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氣機逆亂,升降失調,氣血陰陽不相接續為基本病機,以突然昏倒,不省不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急性病證。病情輕者,一般在短時內蘇醒,醒後無偏癱、失語及口眼喁斜等後遺症;但病情重者,則昏厥時間較長,甚至一厥不復而導致死亡。

厥的含義有多種,有指發病形式,「忽為眩仆脫絕」,「突然昏運,不省人事」;有指病理機制,「厥者,盡也」,「厥者,逆也」,言其氣血敗亂,或氣機上逆;有指臨床表現,四肢逆冷、手足不溫者。就本證而言,主要是指前兩者。厥證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尤其以精神情志因素為明顯誘因而發,如情緒緊張、恐懼、疼痛等,時有發生。對於本證患者,應採取綜合應急措施,運用多途徑、多渠道的救治手段,以滿足臨床治療上的需要。

《內經》論厥甚多,含義、範圍廣泛,有以暴死為厥,有以四末逆冷為厥,有以氣血逆亂病機為厥,有以病情嚴重為厥。概括起來可分為兩類表現:一種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問大奇論》說:「暴厥者,不知與人言。」;另一種是指肢體和手足逆冷,如《素問厥論》說:「寒厥之為寒熱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後世醫家多在此基礎上各有發揮和深化,主要是兩種學術觀點,一是《傷寒論》《金匱要略》論厥,繼承《內經》中手足逆冷為厥的論點,而且重在感受外邪而發厥。此類厥證在傷寒、溫病學中均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屬於外感病中的發厥,對於由外邪而致厥者有重要臨床指導價值。一是論內傷雜病的發厥,指突然發生神志改變的臨床表現。自隋唐以降,歷代醫家多有論述。《諸病源候論》對屍厥的表現進行描述,「其狀如死,猶微有息而不恆,脈尚動而形無知也」。並探討其病機是「陰陽離居,營衛不通,真氣厥亂,客邪乘之」。宋《衛生寶鑒厥逆》初步提出內傷雜病與外感病的厥之不同點。至明代《醫學入門外感寒暑》首先明確區分外感發厥與內傷雜病厥證。

《景岳全書厥逆》總結明代以前對厥證的認識,提出以虛實論治厥證,切中臨床。此後醫家對厥證的理論不斷充實、完善和系統化,提出了氣、血、痰、食、暑、屍、酒、蛔等厥,並以此作為辨證的重要依據,指導臨床治療。

鑒於厥的含義較多,本節厥證所論範圍是以內傷雜病中具有突然發生的一時性昏倒不知人事為主症,或伴有四肢逆冷表現的病證。至於外感病中以手足逆冷為主,不一定伴有神志改變的發厥,以及後世列為中風範疇之「厥」,均不屬於本節之討論範圍。暑厥發病與外邪有關,根據系統化要求,亦編入本節討論。西醫學中各種原因所致之暈厥、虛脫、中暑等,可參考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體質因素此為厥證的病因之一。體質指人的素質而言,是個體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形成的機能與結構上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往往決定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平素氣血運行不暢,或素體陽旺陰虧,或脾虛有痰等,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氣血逆亂,發為厥證。

2.情志因素主要是指惱怒驚駭恐嚇的情志變動,精神刺激是厥證的主要病因。在通常情況下,情志是人體生理活動的一部分,然而突遇劇烈的情志變動,超過了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範圍,就會引起臟腑的功能失調而發病。「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等即可致氣逆上沖或清陽不升,清竅失靈而發生昏仆致厥。

3.暴感外邪主要是暑邪,其性炎熱屬陽,內侵人體,傳變迅速,傳人心包,擾亂心神,以致昏不知人而成暑厥。

厥證的病機主要是氣機突然逆亂,升降乖戾,氣血陰陽不相順接。正如《景岳全書厥逆》所說:「厥者盡也,逆者亂也,即氣血敗亂之謂也。」所謂氣機逆亂是指氣上逆而不順。

情志變動,最易影響氣機運行,輕則氣鬱,重則氣逆,逆而不順則氣厥。氣盛有餘之人,驟遇惱怒驚駭,氣機上沖逆亂,清竅壅塞而昏倒為厥;素來元氣虛弱之人,陡遇恐嚇,清陽不升,神明失養而昏仆發厥。升降失調是指氣機逆亂的病理變化。氣的升降出入,是氣運動的基本形式,由於情志、飲食、外邪而致氣的運行逆亂,或痰隨氣升而成痰厥;或食滯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而成食厥;或暑熱郁逆,上犯陽明而致暑厥。氣為陽,血為陰,氣與血有陰陽相隨,互為資生,互為依存,氣血的病變也是互相影響的。素有肝陽偏亢,遇暴怒傷肝,肝陽上亢,肝氣上逆,血隨氣升,氣血逆亂於上,發為血厥;同樣,大量失血,血脫氣無以附,氣血不能上達清竅而昏不知人,發為血厥。

厥證由於體質和病機轉化的不同,又有虛實的區別。大凡氣盛有餘者,情志突變,氣逆上沖,血隨氣逆,或挾痰挾食壅滯於上,以致清竅閉塞,不知人事,成為厥之實證;氣虛不足,或大量出血者,清陽不升,氣陷於下,血不上達,氣隨血脫,氣血一時不相順接,以致神明失養,不知人事,四肢不溫,發為厥之虛證。

【臨床表現】

厥證乃為內科急症,臨床上以突然發生一時性的神誌異常為證候特徵。厥之輕者在昏倒不知人事後可於短時間內蘇醒,醒後感到頭昏乏力,倦怠口乾,並無其他明顯後遺症。厥之重者可一厥不醒,「半日遠至一日」,乃致死亡。

本病的特點有急驟性、突發性和一時性。急驟發病,突然昏倒,移時蘇醒。往往在發病前有明顯的誘發因素,如情緒緊張、恐懼、驚嚇、疼痛等,發作前有頭暈、噁心、面色蒼白、出汗等先期癥狀。發作時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由於氣、血、痰、食、暑等厥的不同,又各有相應的不同病史及臨床證候表現。

【診斷】

1.患者在發病之前,常有先兆癥狀,如頭暈、視物模糊、面色蒼白、出汗等,而後突然發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時性,「移時蘇醒」,發病時常伴有噁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後感頭暈、疲乏、口乾,但無失語、癱瘓等後遺症。

2.應了解既往有無類似病證發生。發病前有明顯的情志變動、精神刺激的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飲暴食史,或有素體痰盛宿疾。注意詢問發作時的體位、持續時間以及發厥前後之表現。

3.腦電圖、腦幹誘發電位、心電圖、顱腦CT、Mm等檢查有助於診斷。

【鑒別診斷】

厥證有時易與眩暈、中風、癇病、昏迷等病相混淆,在臨床上應注意鑒別。厥證可發生於各種年齡,有明顯的誘發因素,其昏倒時間較短,發時或伴有四肢厥冷,醒後無後遺症。

1.眩暈頭暈目眩,視物旋轉不定,甚則不能站立,耳鳴,但無神誌異常的表現。

2.中風以中老年人為多見,素體常有肝陽亢盛。其中臟腑者,突然昏仆,並伴有口眼喁斜、偏癱等症,神昏時間較長,蘇醒後有偏癱、門眼喁斜及失語等後遺症。

3.癇證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為多見。癇證之病情重者,亦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發作時間短暫,且發作時常伴有號口q、抽搐、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小便失禁等。常反覆發作,每次癥狀均相類似,蘇醒緩解後可如常人。此外還可作腦電圖檢查,以資鑒別。

4.昏迷為多種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出現的危重證候。一般來說發生較為緩慢,有一個昏迷前的臨床過程,先輕後重,由煩躁、嗜睡、譫語漸次發展,一旦昏迷後,持續時間一般較長,恢復較難,蘇醒後原發病仍然存在。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虛實厥證見症雖多,但概括而言,不外虛實二證,這是厥證辨證之關鍵所在。實證者表現為突然昏仆,面紅氣粗,聲高息促,口噤握拳,或挾痰涎壅盛,或身熱譫妄,舌紅苔黃膩,脈洪大有力。虛證者表現眩暈昏厥,面色蒼白,聲低息微,口開手撒,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脈細弱無力。

2.分氣血厥證以氣厥、血厥為多見,其中尤以氣厥、血厥之實證在臨床上時有發生,應當注意鑒別。氣厥實者,乃肝氣升發太過所致,體質壯實之人,肝氣上逆,由驚恐而發,表現為突然昏仆,呼吸氣粗,口噤握拳,頭暈頭痛,舌紅苔黃,脈沉而弦;血厥實者,乃肝陽上亢,陽氣暴張,血隨氣升,氣血並走於上,表現為突然昏仆,牙關緊閉,四肢厥冷,面.赤唇紫,或鼻衄,舌質暗紅,脈弦有力。

治療原則

厥證乃危急之候,當及時救治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療原則,但具體治療其虛、實證時又有所不同。

實證:開竅、化痰、辟穢而醒神。開竅法是救治急症的獨特療法之一,適用於邪實竅閉之神昏證,以辛香走竄的藥物為主,具有通關開竅的作用。主要是通過開泄痰濁閉阻,溫通.辟穢化濁,宣竅通利氣機而達到蘇醒神志的目的。在劑型上應選擇丸、散、氣霧、含化以及注射之類藥物,宜吞服、鼻飼、注射。本法系急救治標之法,蘇醒後應按病情辨證治療。

虛證:益氣、回陽、救逆而醒神。適用於元氣虧虛、氣隨血脫、精竭氣脫之神昏證。主要是通過補益元氣、回陽救逆而提高氣的統能力。對於失血過急過多者,還應配合止血、輸血,以挽其危。由於氣血虧虛,故不可妄用辛香開竅之晶。

分證論治

『氣厥』

實證

癥狀:由情誌異常、精神刺激而發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氣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脈伏或沉弦。

治法:開竅,順氣,解郁。

方葯:通關散、五磨飲子。

本證因肝氣不舒,氣機逆亂而厥。「急則治其標」,應先以搐鼻取嚏,通關開竅,急救催醒。通關散以皂角辛溫開竅,細辛走竄宣散,合用以通諸竅。五磨飲子以沉香、烏葯降氣調肝,檳榔、枳實、木香行氣破滯。可再加檀香、丁香、藿香等以理氣寬胸。

若肝陽偏亢,頭暈而痛,面赤燥熱者,可加鉤藤、石決明、磁石等平肝潛陽;若兼有痰熱,症見喉中痰鳴,痰涌氣塞者,可加膽南星、貝母、橘紅、竹瀝等滌痰清熱;若醒後哭笑無常,睡眠不寧者,可加茯神、遠志、酸棗仁等安神寧志。

由於導致本證發有明顯的情志精神因素,且部分患者有類似既往病史,因此平時可服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之類,理氣解郁,調和肝脾。

虛證

癥狀:發病前有明顯的情緒緊張、恐懼、疼痛或站立過久等誘發因素,發作時眩暈昏仆,面色蒼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脈沉細微。

治法:補氣,回陽,醒神。

方葯:生脈注射液、參附青注射液、四味回陽飲。

本證臨床較為多見,尤以體弱的年青女性易於發生。首先急用生脈注射液或參附青注射液靜脈推注或滴注,以補氣津醒神。亦可用四味回陽飲加味,方中用人蔘大補元氣,附子、炮姜溫里回陽,甘草調中緩急,共奏補氣溫陽之效。若汗出多者,加黃芪、白朮、煅龍牡,加強益氣功效,更能固澀止汗;若心悸不寧者,加遠志、柏子仁、酸棗仁等養心安神;若納谷不香,食欲不振者,加白朮、茯苓、陳皮健脾和胃。

本證亦有反覆發作的傾向,平時可服用香砂六君子丸、歸脾丸等藥物,健脾和中,益氣養血。另可加用甘麥大棗湯養心寧神,甘潤緩急。

『血厥』

實證

癥狀:多因急躁惱怒而發,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關緊閉,面赤唇紫,舌黯紅,脈弦有力。

治法:開竅,活血,順氣,降逆。

方葯:清開靈注射液、通瘀煎。

本證氣血並逆於上,清竅壅塞,先用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推注或滴注,以開其閉;然後用通瘀煎,方中以當歸尾、紅花、山楂活血散瘀,烏葯、,青皮、木香、香附等順氣開郁,澤瀉性下行而瀉,引氣血而下。另外可加用石決明、鉤藤、牛膝平肝潛陽。若急躁易怒,肝熱者加菊花、丹皮、龍膽草;若兼見陰虛不足,眩暈頭痛者,加生地、枸杞、珍珠母。

虛證

癥狀:因失血過多而發,突然昏厥,面色蒼白,口唇無華,四肢震顫,自汗肢冷,目陷口張,呼吸微弱,舌質淡,脈芤或細數無力。

治法:補養氣血。

方葯:急用獨參湯灌服,繼服人蔘養營湯。

獨參湯即重用一味人蔘,大補元氣,所謂「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

亦可用人蔘注射液、生脈注射液靜脈推注或滴注。同時對急性失血過多者,應及時止血並採取輸血措施。緩解後繼用人蔘養營湯補養氣血,方中以人蔘、黃芪為主益氣,佐當歸、熟地養血,白芍、五味子斂陰,白朮、茯苓、遠志、甘草健脾安神,肉桂溫養氣血,生薑大棗和中補益,陳皮行氣。若自汗膚冷,呼吸微弱者,加附子、乾薑溫陽;若口乾少津者,加麥冬、玉竹、沙參養陰;心悸少寐者,加龍眼肉、酸棗仁養心安神。

『痰厥』

癥狀:素有咳喘宿痰,多濕多痰,惱怒或劇烈咳嗽後突然昏厥,喉有痰聲,或嘔吐涎沫,呼吸氣粗,舌苔白膩,脈沉滑。

治法:行氣豁痰。

方葯:導痰湯。

本方以二陳湯加枳實、膽南星而成。方中用陳皮、枳實理氣降逆,半夏、膽南星、茯苓燥濕祛痰。可加蘇子、白芥子化痰降氣。若痰濕化熱,口乾便秘,舌苔黃膩,脈滑數者,加黃芩、梔子、竹茹、瓜蔞仁清熱降火。

『暑厥』

癥狀:發於暑熱夏季,面紅身熱,突然昏仆,甚至譫妄,眩暈頭痛,舌紅干,脈洪數。

治法:清暑益氣,開竅醒神。

方葯:清開靈注射液、萬氏牛黃清心丸或紫雪丹、白虎加人蔘湯。

首先將患者迅速移至陰涼通風之處,吸氧,輸液,採取有效措施降溫。用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推注或滴注,灌服萬氏牛黃清心丸或紫雪丹以開竅醒神。繼而服用白虎加人蔘湯或清暑益氣湯。前者用人蔘益氣保津,白虎湯清熱解暑;後者用西洋參生津益氣,麥冬、知母滋陰清熱,黃連、竹葉、荷梗、西瓜翠衣清解暑熱。

此外,還有食厥,由暴飲多食,.復遇惱怒而發,不過臨床上比較少見。食後突然昏厥,氣息窒塞,脘腹脹滿,舌苔厚膩,脈滑實,治當和中消導。食後不久而發厥,先用鹽湯探吐祛邪,再用神術散、保和丸加減治之。食後腹脹,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氣湯導下。

【轉歸預後】

厥證之轉歸主要有三:一是陰陽氣血相朱,進而陰陽離絕,發展為一厥不復之死證。二是陰陽氣血失常,或為氣血上逆,或為中氣下陷,或氣血痰瘀等邪氣內閉,氣機逆亂而陰陽尚未離絕,此類厥證之生死,取決於正氣來複與否及治療措施是否及時、得當。若正氣來複,治療得當,則氣復返而生,反之,氣不復返而死。三是表現為各種證候之間的轉化,如氣厥和血厥之實證,常轉化為氣滯血瘀之證;失血致厥的血厥虛證,常轉化為氣隨血脫之脫證等等。

厥證的預後,取決於患者平素正氣的強弱及邪氣的盛衰,搶救治療得當與否。發病之後,若呼吸比較平穩,脈象有根,表示正氣尚強,預後良好。反之,若氣息微弱,或見昏憒不語,或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或脈象沉伏如一線遊絲,或如屋漏,或散亂無根,或人迎、寸口、趺陽之脈全無,多屬危候,預後不良。

【預防與調】

加強舉煉,注意營養,增強體質。注意思想修養,陶冶情志,避免惡性的精神和環境刺激。對已發厥證者,要加強護理,密切觀察病情的發展、變化,採取相應措施救治。患者蘇醒後,要消除其緊張情緒,針對不同的病因予以不同的飲食調養,如暑厥宜給予清涼素淡飲食,並多進食鮮水果或果汁。所有厥證患者應嚴禁煙酒及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熱生痰,加重病情。

【結語】

厥證是一種急性病證,臨床上以突然發生一時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為主要癥狀。輕者短時間內即可蘇醒,重者一厥不醒,預後不良。其病因有體質稟賦臟腑氣血偏頗、情志精神刺激以及暴感外邪等,病機在於氣機逆亂,升降失調,氣血陰陽不相順接。厥證分為五種,即氣、血、痰、暑、食厥,由於病機轉歸有虛實之分,臨證時應根據不同類型;區別虛實而辨治。在治療上,鑒於本證為危急之候,故應採用綜合急救措施,及時救治,使之神醒厥回。

各型之厥,特點不同,但也有其內在的聯繫,這種聯繫主要是由生理上的關聯和病因病機的共性所決定的。例如氣厥與血厥,因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而互相影響,又如痰厥與氣厥由於痰隨氣動而互相聯繫。至於情志過極以致氣血逆亂而發厥,則與氣厥、血厥、痰厥均有密切關係。因此臨床上既要注意厥證不同類型的特點,又要把握厥證的共性,相互參見,全面兼顧,方能提高療效。

【文獻摘要】

《靈樞五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景岳全書厥逆》:「氣厥之證有二,以氣盛氣虛皆能厥也。氣虛卒倒者,必其形氣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脈微弱,此氣脫證也。……氣實而厥者,其形氣憤然勃然,脈沉弦而滑,胸膈喘滿,此氣逆證也」;「血厥之證有二,以血脫血逆皆能厥也。血脫者如大崩大吐或產後盡脫,則氣亦隨之而脫,故致卒仆暴死。……血逆者,即經所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之謂」。

《石室秘錄厥症》:「人有忽然厥,口不能言,眼閉手撒,喉中作酣聲,痰氣甚盛,有一日即死者,有二三日而死者,此厥多犯神明,然亦因素有痰氣而發也。」

《張氏醫通厥》:「今人多不知厥證,而皆指為中風也。夫中風者,病多經絡之受傷;厥逆者,直因精氣之內奪。表裡虛實,病情當辨,名義不正,無怪其以風治厥也。」

【現代研究】

厥證是內科常見危急之證。由於厥證常易並發脫證,故有時也厥脫並稱。並主張厥脫合併論治為宜I真臨床中醫內科學1995:2365L西醫學中各種原因所致之暈厥、虛脫等,屬此證範圍。

近10多年來,中醫加強了對本證的研究與探索,治療本證的藥物劑型,已從傳統的口服丸散片湯劑型發展為多劑型,尤其是注射劑型;給藥方法也從單一口服發展為多途徑的給葯;治法從單一治法發展為多法聯用,更有「菌毒並治」、「攻補並舉」、中西醫結合的搶救方法。以下就近年來治療厥證的常用方法及製劑的臨床研究及實驗研究作一簡要介紹。

回陽救逆

本法為氣厥陽脫而設,是近年研究的重點之一。一般是將傳統的參附湯、回陽湯、四逆湯等,通過劑型改革製成注射液用於臨床治療。

1.參附註射液方劑出自明代方賢所編著的《奇效良方》,經研究製成參附註射液,由成都中醫藥研究所等單位臨床交叉驗證,與西藥多巴胺、阿拉明對照。用參附註射液20-30ml加葡萄糖溶液20ml靜脈注射,必要時0.5-1小時重複注射1次,或以參附註射液50~lOOml加入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靜脈滴注,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血管活性藥物。結果參附組138例,顯效91例,有效32例,總有效率89.1%;對照組44例,顯效24例,有效15例,總有效率88.6%,兩組無顯著性差異。

莫氏用中藥靜脈注射劑參附註射液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療真心痛合併厥脫證30例,所有病例均常規給予吸氧,有疼痛者給予杜冷丁肌注,有心律失常者給予糾正心律失常藥物,一律不使用血管活性葯。結果表明起效快,療效穩定、顯著,對輕中度厥脫有滿意的治療效果信用參附青注射液培養的心肌細胞有正性肌力和負性頻率的作用,能使受損心肌細胞的乳酸脫氫酶、琥珀酸脫氫酶、酸性磷酸酶及糖原增加,提示本葯能提高心肌細胞耐受缺氧、缺糖的能力,使其免受損傷,從而證實參附青注射液既有升壓作用,又有改善微循環作用。


推薦閱讀:

指南3 | 膝關節炎手術治療的38條AAOS建議,很全很實用
雞眼病的正確治療方法
艾灸治療胃脘痛
中醫外治法在糖尿病足壞疽治療中的運用
宋洪恩談癌症的治療

TAG: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