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主要法器
藏傳佛教法器大多以金、銀、銅鑄造為主,兼有木雕、骨雕、象牙雕、石雕、海貝殼雕以及布、絲織、錦緞等面料製品。各種法器的質材各異,造型奇特,製作構思巧妙,數量巨大,是西藏佛教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器的造型模式源於天竺。西藏的寺院經堂是一座宗教藝術品組成的三維空間,而敬奉三寶的整個供品根據不同的類別,可劃分成不同的系列組合,其中有花、香、柏、粉等微小供品和法衣、飾品、傘、勝幢、幡等組成的十供物。有禮儀讚頌的腰鼓、琵琶、嗩吶、鈴杵鈸、碰鈴、白海螺、鑲翅法螺、脛骨號等宗教樂器系列。供台上陳列的有凈瓶、沐浴瓶、供水杯、僧帽壺等;另有大小不等的銅燈、金燈、石質油燈等。象徵清潔吉祥的八吉祥徽、七政寶、五供養妙等裝飾供器;禪杖、金剛錘、金剛杵、內顱器、缽盂、寶輪、寶瓶、佛冠等法器供器是佛尊、菩薩、本尊神的手持標識。西藏博物館收藏的法器,大多系歷輩達賴喇嘛的宮藏品,這些法器無論從材料質地、製作工藝,還是類別功用,都可以作為藏傳佛教法器的代表作。曼陀羅、法輪、五方佛冠、嘎巴拉碗、法螺、瑪尼輪等,是典型的密宗法器。曼陀羅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壇城,藏語稱作「吉廓」。曼陀羅源於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動。那時的人們為了防止「魔眾」的入侵,修密法時,就在修法場地修築起一個圓形或者方形的土壇。在土壇上修法,邀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親臨作證,並在土壇上繪出他們的圖像,由此構成了後世壇城的基本框架,演變出多種形式和類別的曼陀羅。壇城作為象徵宇宙世界結構的本源,是變化多樣的本尊神及眷屬眾神聚居處的模型縮影。法輪是藏傳佛教中最常見的法器之一。佛教中把法輪喻指為佛法如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轉動不息。供奉法輪意在祈禱佛法住世,法輪常轉。常見的法輪分成八輻輪和千輻輪兩種。它既作為八寶之一來供奉,同時由於法輪象徵了佛法的權威及莊嚴,在藏傳佛教中,還作為吐蕃法王松贊干布和五世達賴的手持標誌出現。五方佛冠為高僧、活佛在修行密宗時所戴,它象徵著五智如來的寶冠。五方佛冠形狀如五蓮瓣,每瓣上鑲有寶劍、蓮花、金剛杵、寶輪、火焰等裝飾圖案,下綴長纓。五佛即不動佛、寶生佛、無量光佛、不空成就佛和毗盧佛。嘎巴拉碗為修密宗無上瑜伽密舉行生起次第時用的法器。「嘎巴拉」是梵文的藏譯,意思是顱骨。嘎巴拉碗用人的頭蓋骨做成,大多是依照高僧大德的生前遺囑,從其遺體上取下後製成的。它是西藏佛教中常用的法器之一。法螺是法會時吹奏的樂器之一。佛經上講釋迦牟尼說法時聲音洪亮,有如大海螺的聲音響徹四方,所以用它來代表法音。聽到法螺的聲音,眾生可以消除罪障,進入極樂世界。此外,在灌頂儀式上,法螺也作為登上正覺的證明。法螺潔白細膩,自然生長的螺紋主要是自左向右旋轉,而法螺常用極為罕見的右旋海螺做成。瑪尼輪是佛教徒祈禱時用的法器。它的形狀像小桶,中間有可以轉動的軸,內部裝有紙印的經文。祈禱的時候一面轉動瑪尼輪,一面口詠六字真言,以表示對佛的讚頌。這種瑪尼輪要按順時針轉動,每轉動一圈,就表示念詠了一遍經咒。與此功用相同的還有瑪尼筒,在寺廟的屋檐下、佛殿的轉角等地方,設置了一排排瑪尼筒。在西藏地區的屋頂上,還可以看到許多利用風力轉動的瑪尼筒。密宗義理以超現實的手法,通過形形色色的玄妙而隱晦的宗教儀軌,寄託了超脫人世、脫離苦海的佛教出世觀。歷史上的無數僧俗、工匠、藝師們,出於那份獲得善業功德的虔誠,製作了難以計數的法器。這些法器具有獨特鮮明的藝術觀賞性和審美意趣,堪稱藏傳佛教藝術的一朵奇葩,在絢麗多彩的藏民族藝術百花園中熠熠生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