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傳承:始於工匠

工匠,顧名思義是指有工藝專長的匠人。距今7000~8000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工匠。比如:畫匠、木匠、鐵匠、石匠、泥水匠等。工匠們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實乃可貴。他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

對於石橋 工匠來說,更是令人欽佩。「魯班」,作為我國古代技藝高超的工匠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為祖師。自小出生於工匠世家,曾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在實踐中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成為了我國古代土木建築的一大代表。

古時,橋因作為方便人們生產生活的交通設施而出現於世。久而久之傳習下來,便不再只有單一的物質形態和純粹的實用價值了,而有著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使用價值和傳承意義。

自古以來,橋樑型式,無論中外,大致相同。為什麼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中國古代橋樑所特有的風格呢?我國古代造橋技術的傳播和繼承,和其他手工業者一樣,採用的是口傳手授的方式,師徒相繼或者子承父業,沿襲不絕。

「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師承傳習的傳統方法,是歷史的產物。根據文獻記載和實物分析,原因大致為:一是中國匠師們的造橋技藝世代相傳,每一代傑出工匠師都具有一脈相承的傳統和個人獨有的特殊的橋樑建造風格;二是其柱、闕、門、樓、亭、榭、台、閣等附屬建築,有濃厚獨特的民族和地方色彩;三是彩繪和木石雕刻藝術,作為橋樑的裝飾,其題材內容、色彩布局、造型組合和雕琢手法,又有鮮明的傳統愛好和深厚的歷史沉澱。

我國的造橋技術也傳到國外。如俄國彼得大帝就曾請中國派遣造橋專家赴俄,傳授技術。可見中國古代的橋樑工匠,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橋樑事業,都曾經作出過偉大的貢獻。

古時有冬官、司空管理百工,橋工匠師也在其列。《史記·五帝本紀》:「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垂(人名)可。於是以垂為共工……垂主工師,百工緻功。」裴集解引馬融曰:「為司空,共理百工之事。」 考唐制官營手工業,「少府監」(尚方監)掌管百工技巧的政務,「將作監」掌管土木工匠的政務。類似建築工程師的高級匠人稱為「長上匠」;州出錢僱用,因而也稱為「明資匠」,名額二百六十人。柳宗元《梓人傳》:「故食於官府,吾受祿三倍:作於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據此可知,古代匠師是具有專業技能、獨立工作和指揮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並且受祿於官府,還允許他作私家, 很像自由職業者。有人以為古代工匠不受重視,沒有文化,沒有系統的科技知識,是缺乏根據的。

中國古代的匠師們涉及橋樑建築的有匠人(石工)、梓人(木工)、冶人(鍛冶)、斯輪(做車輪圓木)等, 其作風謹嚴、敬業盡職。《水經注·卷九·洹水》稱:洹水「又北徑建春門,石樑不高大,治石工密。舊橋首夾建兩石柱,螭矩趺勒甚佳。乘輿南幸,以其作制華妙,之平城東側西闕,北對射堂,綠水平潭,碧林側浦,可遊憩矣」。至於河北趙州橋「磨礱緻密,千百象一」,四川龍腦橋橋小象巨,氣象非凡,古代匠師們修造的各色橋樑建築於中國大地上隨處能見,不但使市鎮平添許多勝景,而且使橋樑文化得以傳承。

(根據《湖北古橋》整理)


推薦閱讀:

中國古人尊「右」還是尊「左」?|古人|工匠
用一己之力創造驚世駭俗的作品,他要讓世界知道最好的漆器在中國
我想業餘學習做木匠,有沒有入門的書籍,論壇,工具推薦?
薩爾瓦多·菲拉格慕:手工製鞋傳奇工匠
一雙溫暖的手,一顆工匠的心

TAG:傳承 | 工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