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肋間神經痛

肋間神經痛是指沿肋間神經走行分布區發生疼痛。病因多由於鄰近器官和組織的病變,如感染、中毒或寒冷刺激等引起。一般表現為一個或數個肋間分布區疼痛,呈鈍痛、刺痛、燒灼樣痛,甚至刀割樣痛,常因咳嗽、噴嚏或深呼吸或負重屏氣時誘發加重,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相應皮膚區可有感覺過敏,病變肋緣有壓痛,活動受影響。

本病屬於祖國醫學「痹證」範疇。多因肝氣鬱結,橫逆而攻竄作痛,引起肝經走行部位(胸脅)癥狀;或因痰飲內停及外傷局部瘀血停滯,絡脈不通,氣血不暢,不通而作痛。

(一)飲食調養法

(1)豬排5000克,藕節、海帶、蘇子各100克,生薑、蔥、鹽各適量。加水適量,溫火燉至肉排熟爛,去藥渣,食肉飲湯,每日3次,分2日服完。本方具有舒筋活絡,潤肺健脾胃之作用。可常服。

(2)生南瓜500克,煮熟後搗爛如泥,外敷患處。每次~15分鐘,可連續使用至痛止或南瓜泥用完。

(二)藥物調養法

(1)肝氣橫逆型:胸脅疼痛,走竄不定,胸脘脹滿不舒,常伴噯氣。疼痛程度及發作與情緒波動有關,舌紅,苔薄黃,脈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氣活絡。方用醋柴胡10克,香附10克,炒枳殼8克,川楝子10克,鬱金8克,炒山梔8克,黃芩6克,青皮6克,川芎6克,絲瓜絡6克,王不留行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劑。

(2)痰飲停滯型:胸脅劇痛,痛引肩胛,胸悶喘滿,咳唾稀涎,脘痞不舒,舌苔白膩,脈沉弦而滑。治當平肝解郁,利濕化痰通絡。處方: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生甘草8克,炒枳殼8克,鬱金8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佛手片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劑。

(3)瘀血阻滯型:脅助部刺痛難忍,固定不移,晝輕夜重。大便色黑,舌色紫黯,脈沉澀。治宜活血化瘀,行氣通絡。處方:當歸尾10克,川芎8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澤蘭10克,白芷10克,柴胡10克,乳香6克,沒藥6克,血竭末(分沖)2克,老酒為引,水煎,分2次服,每日劑。

(4)帶狀皰疹後肋間神經痛,調養之法,以清利肝經,清熱解毒,止痛為要。處方:龍膽草10克,山梔8克,蒼朮10克,黃柏8克,連翹15克,雙花10克,生甘草8克,蒼耳子10克,浮萍6克,澤瀉10克,赤芍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劑。

以上各型證治,雖有行氣、化痰、活血化瘀、利濕解毒等不同,然俱寓止痛之法於內。祖國醫學強調「通則不痛」,此即其理。本法究屬治本,還當根據情況,選擇其他調養方法以達治標——止痛之目的。配合應用,則療效明顯而鞏固。

(三)針灸調養法

1.毫針刺法

主穴:支溝、蠡溝、內關、陽陵泉、病變肋骨相應節段夾脊穴。

配穴:肝鬱氣逆型加肝俞、太沖、後溪;瘀血阻絡型加期門、太沖;痰飲阻滯型加章門、陰陵泉、豐隆。

針法:用捻轉瀉法。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捻針1次。每日1次,6次為1療程。

2.梅花針刺法

選穴:支溝、骶骨,患部相應節段脊柱兩側及患部肋間隙。

方法:中度或重度刺激,打刺至局部皮膚潮紅或微出血。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注意兩次施術後局部護理,防止感染。

3.隔物灸法

取穴:膻中、巨闕、期門、章門、膈俞、膽俞、至陽、支溝、陰陵泉。

葯餅製法:取木香15克,生地30克,製成細末,和勻,加適量水製成直徑約1.2厘米的葯餅,備用。

灸法:將葯餅置於穴位上,再將錐形艾炷(高和底徑均為1厘米)置於餅上,點燃。每次選用4~6穴,每穴灸1~2分鐘,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為1療程。

(四)按摩調養法

患者騎跨靠背椅,胸部前俯椅背而坐。按壓天鼎、缺盆兩穴,各半分鐘。在患者肩背部依次使用、推、抹、叩、揉等手法,使肩背肌肉放鬆。然後令患者坐直,雙手交叉後抱項部,用力上提患者雙肘環,再令其做左、右側屈運動,配合深呼吸,反覆3~4次。

(五)貼敷調養法

處方:白鬍椒末3克,肉桂末2克,蔥白泥3克,混勻,加適量水調成糊狀。

用法:將藥物貼敷於背部及肋部壓痛點,上覆塑料紙,再加紗布、繃帶包紮。每日換藥1次,5次為1療程。

(六)熨敷調養法

處方:透骨草30克,紅花15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酒大黃10克,元胡10克,川烏10克,赤芍10克。上藥共為粗末,裝入葯袋。

用法:加適量水煎煮藥物20~30分鐘,取下後蘸取葯汁塗於患處,然後用藥袋熱熨患處(溫度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宜),待涼再放入葯汁中加溫。每次~45分鐘,每日~2次。每劑葯可使用1~2次,一般治療2~4天即可見效。

注意:治療中及治療前後應注意避風保暖,以免著涼感冒。熱熨中可輔以熨引手法,如推、擦、揉、按等,力度宜適當。葯袋溫度高時手法宜輕快,溫度稍降,手法可稍重一些。

局部有破損、感染及皮膚過敏者禁用本法。治療和預防

治療應明確原發病灶,採用適當的治療方法。可以用藥物、理療、針灸、推拿等。

(一) 體針

1.取穴

主穴:照海、丘墟、曲池。

配穴:支溝、陽陵泉、華佗夾脊(病變相應節段)、蠡溝。

2.治法

主穴每次僅取一穴,效不明顯者加配穴。照海,取雙側,隨吸氣進針1寸~1.5寸,反覆捻轉結合提插,持續3分鐘~5分鐘,施瀉法,留針15分鐘。丘墟穴,宜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針法同照海。曲池,取健側穴,針剌得氣後,以小幅度高頻率捻轉,同時囑患難與共者作深呼吸,並按摩患處。留針15分鐘。華佗夾脊,深刺使針感沿肋間神經放射,只取患側穴,施平補平瀉法,余穴均取雙側,針法同照海。每日l~2次。

3.療效

療效評定標準:痊癒:疼痛完全消失;顯效:疼痛減輕三分;好轉:疼痛減輕三分至二分;無效:疼痛不明顯。

(二) 皮膚針

1. 取穴

主穴:華佗夾脊穴、膀胱經背部循行線。

配穴:病變區肋間隙、膽經脅部循行段。

2. 治法

行常規消毒後,由華佗夾脊穴頸7至頸8,膀胱經大杼至關元俞,反覆以中等強度手法叩刺5遍,用閃火法拔排罐10分鐘。然後令患者側卧,使患部朝上,沿病變區肋間隙和膽經脅脅部循行段,叩刺5遍。再在疼痛區上下各一肋間隙叩刺2遍。均採用中等強度手法。叩畢,在疼痛最明顯區域拔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 拔罐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內關、陽陵泉。

阿是穴位置:疼痛最明顯處。

2.治法

令患者仰卧,先取配穴進行針刺,以捻轉進針法刺內關,待有感應後用提插法加大刺激量,使針感向上臂放射。同時,患者行深呼吸,深刺陽陵泉,直透至陰陵泉。待有感應後,用捻轉法加大刺激量,使針感上通下達。留針30分鐘~50分鐘,每隔5分鐘行針一次。然後於阿是穴,即疼痛最明顯處,常規消毒後,取皮膚針,由輕而重進行叩刺,叩刺至皮膚髮紅,以閃火法或投火法吸附其上,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10分鐘~15分鐘,待皮膚瘀血呈紫紅色時取罐。隔日治療一次,6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日~5日。

(四) 電針

1.取穴

主穴:期門、支溝、陽陵泉、足三里。

配穴:太沖、至陽、肝俞、腎俞、行間、丘墟。

2.治法

主穴取2~3穴,配穴1~2穴。得氣後施捻轉手法,先補後瀉,運針10分鐘,再通電針,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用密波或疏密波,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通電5分鐘~20分鐘。每日1次。

(五) 其他措施

1.繼發性肋間神經痛應重視病因的治療。

2.本病如單用針灸療效不佳,可配合理療,或封閉療法。

推拿臨床上治療由胸椎損傷或退變引起的肋間神經痛療效較好。這類患者往往有胸椎關節的位置異常,通過胸椎複位手法糾正後,疼痛就能明顯緩解。

(六)中醫中藥治療

中醫臨床上常見的肋間神經痛的類型有:

寒滯肝脈:脅肋痛、腹冷或牽引前陰墜脹疼痛,遇寒則甚,得熱則緩,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質暗苔白滑,脈沉弦或弦緊。

肝經火盛:脅肋灼痛、或掣痛、煩躁易怒、頭痛眩暈、口苦咽干、面紅目赤、便秘溲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邪犯少陽:脅肋疼痛,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飲食,口苦,咽干,目眩,舌淡苔白滑,脈弦。

痰飲內停:咳嗽轉側、呼吸時牽引胸脅疼痛加劇,脅脅脹滿,氣息短促,呼吸困難,苔薄白,脈沉弦或沉滑。

肝氣鬱結:胸脅滿悶脹痛,疼痛每隨情志變化而增減,或連及少腹,精神抑鬱,善太息,飲食減少,苔薄白,脈弦。

瘀血停著:脅肋部刺痛,固定不移,日輕夜重,痛處拒按,或脅下有痞塊。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

肝陰不足:脅肋隱痛,綿綿不休,兩目乾澀,爪甲枯脆,口乾咽躁,心中煩熱,顴紅,潮熱,或有筋攣。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

肝膽濕熱:脅痛口苦,或絞痛,心煩,胸悶納呆,噁心嘔吐,或目黃身黃,或有潮熱,身熱不揚,小溲黃赤,脈弦數或弦滑。

中醫中藥治療肋間神經痛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辯證施治,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肋間神經痛的方劑如全龍湯、桃紅四物湯、逍遙散等,患者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使用。  

保健按摩手法

肋間神經痛患者除了服用藥物對症治療外,如果能配合一些有效的按摩手法,則治療效果會很好。

1.預備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雙腳平放與肩同寬,左手掌心與右手背重疊,輕輕放在小腹部,雙目平視微閉,呼吸調勻,全身放鬆,靜坐1~2分鐘。

2.推擦大椎穴

將右手4指併攏,緊貼在大椎穴上,適當用力反覆推擦0.5~1分鐘,至局部發熱為佳。

功效:疏風散寒,調理肺氣。

3.揉按肩井穴

將一手中指指腹放在對側肩部肩井穴上,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鐘。雙肩交替進行。

功效:放鬆肌肉,活血通絡。

4.掐合谷穴

將一手拇指指尖按在另一手的合谷穴上,其餘4指附在掌心,適當用力掐壓0.5~1分鐘,以有酸脹感為佳。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理氣通腑,解痙止痛。

5.按揉曲池穴

將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對側曲池穴上,其餘4指附在肘後,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疏風通絡,鎮靜安神。

6.合按內關、外關穴

將一手中指和拇指指腹放在對側的外關穴和內關穴上,兩指對合用力按壓0.5~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安神鎮靜,和胃理氣。

7.掌揉膻中穴

將一手掌掌根緊貼膻中穴,適當用力做順時針摩揉0.5~1分鐘。以局部發熱為佳。

功效:理氣散淤,寬胸利膈。

8.分推胸肋間

雙手指張開呈爪狀,將指尖附於同側胸骨旁肋間處,適當用力從胸前正中線沿肋間向兩側分推0.5~1分鐘。

功效:寬胸理氣,緩急止痛。

9.分推肋下

將雙手4指併攏,分別放於同側劍突旁,沿肋骨分推0.5~1分鐘。

功效:調中和胃,理氣止痛。

10.按揉缺盆穴

一手半握拳,中指伸直,將中指指腹放在對側缺盆穴上,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鐘,以肩部有酸脹為佳。兩側交替進行。

功效:通經活絡,解痙止痛。

以上手法每天操作1~2次。在治療前應明確疼痛的原因,以排除按摩禁忌症。按摩時手法操作宜輕柔,一般可緩解疼痛。

胸椎部位的疾病要即時治療,以免繼發肋間神經痛。坐位工作者要注意姿勢,避免勞累。  

食療方

當歸佛手燉黃鱔 當歸、佛手各10克,黃鱔300克,料酒15克,調味品、姜、蔥適量。將當歸、佛手洗凈切片,黃鱔去骨和內臟後切片,姜切片,蔥切段。黃鱔中加入鹽、料酒,腌漬片刻後放入燉鍋內,加入當歸、佛手、姜、蔥、鹽,放入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再轉文火燉熟即成。每日食用1次,可活血祛淤、通絡止痛。

紅花拌萵苣 紅花10克,萵苣250克,海帶150克,雞肉250克,調味品、姜、蔥適量。將紅花洗凈、放入鍋內,加水50毫升,煮沸待用。萵苣切成細絲擠干水分;海帶洗凈,用沸水煮後切成細絲;雞肉洗凈煮熟切成細絲;姜、蔥切絲。將萵苣絲、雞肉絲、海帶絲、紅花同放入盆內,加入姜、蔥、鹽、醋、醬油、白糖、芝麻油,拌勻即成。每日食用1次,可利五臟、通經脈。  

中醫驗方

1.肝鬱氣滯 全龍湯加減配伍香附10g、紫蘇梗10g、生薑3片、蔥白2根,水煎服。或青皮60g、玄胡150g,共研細末,日服3次,每次g。

2.肝陰不足 全龍湯加減配伍當歸15g、白芍30g、杞子15g、生地15g、青皮10g、枳殼10g水煎服。

3.瘀血阻絡 全龍湯加減配伍全瓜蔞1枚、沒藥3g、紅花3g、甘草6g,水煎服。

4.膽經濕熱 全龍湯加減配伍金錢草60~120g,水煎服,每日劑。

5.肝膽濕熱 全龍湯加減配伍龍膽草15g、金錢草30g,水煎服,日一劑。

6.肝鬱化熱夾濕 全龍湯加減配伍茵陳15g、板藍根30g、龍膽草10g、丹參10g,水煎服。

7. 肝腎陰虛 全龍湯加減配伍五味子10g、太子參15g、蒸首烏15g、赤芍30g,水煎服。


推薦閱讀:

台媒稱遼寧艦航母將穿越台灣海峽 台軍神經緊繃|台軍|南海|台灣
中醫的「五藏」皆為西醫的「神經」
【綜述】腸道微生物與神經變性疾病
上肢的神經和肌肉(三)

TAG: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