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成語中的佛教典故

常用成語中的佛教典故鄭非凡 (2010-09-30)

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想入非非」,大家都可意會,但是,「非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成語呢?

其實,「想入非非」這個成語出自《楞嚴經》第九卷:「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本是佛語。「非」指的是虛幻的境界,「想入非非」意思是想到非常玄妙虛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脫離現實地胡思亂想。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佛語、佛教、佛偈大量滲入社會生活並失去了佛教含義而具有了社會含義,變成了我們經常使用的語言甚至「口頭禪」,殊不知,連「口頭禪」都曾是佛教用語呢!接下來,就讓筆者盤點一下那些人人用之卻不一定人人皆知的佛教典故——

1,心心相印

出自《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黃櫱傳心法要》:「迦葉以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一個剛入門的小僧求見他師父,師父很意味深長地向他解釋了一番,他依然很費解,說:師父不對啊,你說的跟我讀的《涅槃經》里說的有矛盾。師父回答道:你師父我就是干這行的,發揚光大佛法傳授佛祖的意志,說小點就是咱佛祖肚子里的蛔蟲,說大點就是咱佛祖的私家秘書,怎麼會說錯。

想不到吧,連「心心相印」都是佛教用語,變成社會語言後,指「彼此的心意不用說出,就可以互相了解。」該成語使用頻率極高,可用於戀人、朋友、親人間,倍感溫馨,連廠家都使用「心心相印」做了成功的品牌名稱!

2,天花亂墜

出自《心地觀經·序品》:「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花)亂墜遍虛空。」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國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特別信奉佛教,他請來一名叫雲光的「高級」法師為自己宣講佛法,話說這位高僧天賦異稟、佛學造詣極高。在講《涅盤經》時,梁武帝從早到晚認真聽講。由於雲光法師佛法說得繪聲繪色,上天頗為感動,香花從空中紛紛落下。梁武帝從此更加信佛,乾脆出家。

後來人們用「天花亂墜」來形容說話有聲有色、極其動聽,但多指誇張而不符合實際的吹牛。只可以用於形容「說話」,不能用作「想得天花亂墜」哦!

3,鏡花水月

出自唐代裴休《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方袍大達法師元秘塔碑銘》:「崢嶸棟樑,一旦而摧。水月鏡像,無心去來。」

再怎麼巍峨的建築,要被摧毀也只是瞬間的事。水中月亮的倒影,可看到而不可得到,本無心出現或消失。後來,文人由此衍生出「鏡花水月」這個成語。鏡里的花,水裡的月,可以看到,但卻不能實際得到的事物。現在比喻虛幻的景象,多用來形容男女之間的愛情,很是貼切。不過,只能用來說事,不可以形容人。

4,一塵不染

出自唐代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

佛教中有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色即女色;聲即歌舞;香即男女彼此契合;味即美味佳肴;觸即頂撞;法即規範。

「一塵不染」還有另一個很出名的故事——達摩祖師在少林寺後山面壁九年,領悟佛法,成為中國禪宗的始祖。禪宗代代相傳,五祖為弘忍。弘忍老了,想從眾多弟子中選拔一人繼承衣缽。神秀作偈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作詩:「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看似只是余與神秀的詩針鋒相對,其實,他表達的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非就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能到達心中「無一物」的境界時,便早已真正做到「一塵不染」。

這個成語原來指修道者必須要排除嗜欲,保持心地潔凈,不被六塵所污染;現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可用來形容一個地方非常清潔、乾淨。

5,三生有幸

相傳,唐朝時,圓澤和尚與好友李源遊覽長江三峽,下午兩人見有一個婦人在河邊洗東西,她看上去已經懷孕多時。圓澤看著孕婦,不禁搖搖頭,嘆了口氣。李源善就問道:「好端端的你嘆什麼氣?」圓澤說:「我三天後就要投胎到她家,相約十二年後中秋夜在杭州天竺寺相會。」李源驚異地說:「真的假的啊?說的這麼玄乎?」圓澤說:「當然是真的!我今晚就圓寂,你到這婦人家中去看,她一定會生下一個胖小子——也就是我。」隔了一會兒,圓澤又說:「我的好朋友,下輩子我還要認識你,這樣吧,十二年後的中秋節,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到時再會!」李源半信半疑地說:「好。」

果然,是天夜裡圓澤便靜坐圓寂了,同時,那孕婦也的確生了一個男孩。十二年後,李源在中秋節赴約,剛到寺門口,看到一個牧童坐在牛背上,對著他微笑,並唱著:「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星移斗轉,生死蒼茫,李源一世三生,為後人留下了一段「三生有幸」的佳話。如今的有情人常說「緣定三生」、「三生石上等待」,也衍生自這個典故。「三生有幸」後來變成國人最常用的成語之一,不止用於情人之間,還多在初次見面時寒暄使用。例如: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久聞老師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顏,三生有幸。」

6,自作自受

出自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僧問金山穎:『一百二十斤鐵枷,教阿誰擔?』穎曰:『自作自受。』」

和尚問金山穎:「一百二十斤重的鐵枷,讓誰來抗呢?」金山穎淡定地一笑,答曰:「誰製作的就誰來擔。」

「自作自受」本來是指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承受其引發的結果。後來,「自作自受」漸漸演變為一個貶義詞,自己做了蠢事壞事而自己倒霉,是描述壞人結局的經典形容詞之一。

7,五體投地

語出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在《佛學大辭典》曰:五輪投地。投五處於地,為敬禮之最上者。行事鈔下之三曰:「地持當五輪至地作禮。阿含云:二肘二膝頂名輪也。亦云五體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兩手以手承足,然後頂禮。起頂頭次肘次膝,以為次第。」楞嚴經曰:「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五體投地: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後用於比喻佩服到了極點,亦用為傾倒備至之意。比如覺得一個人文章寫得特別好,可以說:「我對XXX的文筆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啊!」

8,大千世界

語出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九:「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師云:『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里許。』」

「大千世界」又是一個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成語,然而「大千」是什麼意思呢?

凡屬有情動物的居處,山河大地,以時間的流遷,空間的方位為定義。在大海中,以須彌山為中心,四方四大部洲,即:東勝神州、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廬洲,由一日月所照的範圍為一世界。千個的世界為小千世界,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即屬一尊佛陀的教化單位。「大千世界」就是指廣闊無邊的人間——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9,醍醐灌頂

語出《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醍醐」是一種酥酪上凝聚的油,佛家將這種純酥油澆到頭上來使人清醒,曰「灌頂」。自唐以後,「醍醐」一詞不僅用來形象地說明所謂佛教信徒成佛的漸進修鍊過程,還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義。

「醍醐灌頂」本是一個佛教用語,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現在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比如,「令人醍醐灌頂的故事」、「你的一番勸說使我覺得醍醐灌頂」等等。

10,拋磚引玉

語出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趙州東院從稔禪師》:「大眾晚參,師云:『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稔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

唐代從稔禪師是個堅信「嚴師出高徒」的高僧,他要求弟子參禪時必須靜坐斂心、集中專註,絕對不能理會外界干擾,以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某天,眾僧參禪,從稔禪師看了看眾人,故意緩緩地說道:「今夜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出來。」此時,徒眾心裡明白師父在考驗他們,都嚇得氣都不敢出。這時,偏有一無知小僧沉不住氣,竟以解問者自居,走出禮拜。從稔禪師瞟了他一眼,緩聲說道:「剛才是拋磚引玉,居然引來一塊比磚還不如的土坯!」

說起「拋磚引玉」,還有個文人間的小故事——

相傳,唐代詩人常建聽說趙嘏要去遊覽蘇州的靈岩寺。為了能請趙嘏作詩,常建眼珠一轉,計上心來。於是,常建屁顛屁顛跑到靈岩寺,悄悄在廟壁上顯眼的位置上題寫了兩句詩。趙嘏來到靈岩寺,馬上便瞧見常建這兩句文筆一般的詩,搖搖頭,忍不住提筆續寫了兩句,寫的當然遠比前兩句好得多。常建得逞了,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

後來,文人稱常建的這種作法為「拋磚引玉」,比喻用粗淺、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成熟的意見。例如:「多虧小張一番拋磚引玉的演說,才使大家的發言踴躍了起來。」

「拋磚引玉」也可用于軍事,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其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的計謀。「磚」和「玉」,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磚」指小利,是誘餌;「玉」指作戰目的,即大勝利;「拋磚」是手段,「引玉」才是目的。

此文目的正如最後說到的一個成語「拋磚引玉」,那些出自或從佛教典故衍變而來的常用成語太多了——

盲人摸象,出自《涅槃經》及《菩薩處胎經》,謂眾盲人摸象,所言不一,即非全象。喻無明眾生對事物認識往往囿於一孔之見,而不識全局。  水中撈月,出自《摩訶僧祗律》,謂群猴展轉相連於井中撈取月影,終墮水中而月亮猶在。喻眾生認幻象為實有,終墮生死苦海。  借花獻佛,出自《過去現在因果經》,稱釋迦牟尼佛前a世為善慧仙人,覓花欲獻普光如來,遇青衣人慨然相贈,遂虔心敬獻普光如來,得以授記未來成佛,號釋迦牟尼。 曇花一現,出自《長阿含經》:「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作繭自縛,出自《楞伽經》:「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墮生死海。」「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  現身說法,出自《楞嚴經》:「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不二法門,出自《維摩詰經》:「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真實不虛,出自《般若心經》:「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如是我聞,見於諸多佛經,如《楞伽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  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見於諸多佛經,如《阿彌陀經》:「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皆大歡喜,見於諸多佛經,如《無量壽經》:「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又如《金剛經》:「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天女散花,出自《維摩詰經》:「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天龍八部,見於諸多佛經,如《法華經》:「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龍女成佛。」天龍八部,意即諸天、龍神、葯叉、香神、阿修羅、金翅鳥、歌神、大蟒神等八部眾。  極樂世界,見於諸多佛經,如《華嚴經》:「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又如《觀無量壽經》:「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勇猛精進,見於《無量壽經》:「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不可思議,見於諸多佛經,如《增一阿含經》:「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又如《金剛經》:「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循環往複,出自《圓覺經》:「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八大金剛,出自《佛頂經》:「八大菩薩,各現光明輪,各現作八大金剛。」  大慈大悲,見於諸多佛經,如《法華經》:「大慈大悲,常無懈倦。」《大智度論》:「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出生入死,出自《無量義經》:「若有眾生,得聞是語,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生入死,無怖畏想。」  邪魔外道,出自《藥師如來本願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  心猿意馬,出自《維摩詰經菩薩品變文》:「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情同枯木除虛妄,此個名為真道場。」  蒸沙成飯,出自《楞嚴經》:「如蒸沙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石沙成故。」  鑽冰求酥,出自《菩薩本緣經》:「譬如鑽冰求酥,是實難得。」  認賊為子,出自《楞嚴經》:「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得未曾有,出自《楞嚴經》:「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不念舊惡,出自《八大人覺經》:「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夢幻泡影、作如是觀,同出《金剛經》那首著名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除以上所述,尚有「功德無量、善男信女、普度眾生、西方凈土、看破紅塵、在劫難逃、三災八難、晨鐘暮鼓、青燈黃卷、大徹大悟、步步生蓮……」


推薦閱讀:

佛教入門 三十二·佛教基本教理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7)
舉例說明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居士對於真如一詞之概念定義與邏輯的混亂謬誤
印度佛教史
雜阿含經中:「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其詳細意思是什麼?

TAG:佛教 | 典故 | 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