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豈能不讀書(附《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
現在的中小學教師絕大多數不讀書,而且年歲越大不讀書的越多,這是不爭的事實。
一,現在教師為什麼不讀書
1、社會價值觀的影響。目前「讀書無用論」非常盛行,社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實際,越來越功利。崇尚權勢與金錢,漠視知識、理想和志氣的現象十分嚴重,老師作為社會一分子,不可能不受影響。社會上,大家比的是誰的官大、房大,誰的錢多,誰的汽車檔次高;校園裡,教師的升遷、晉職、聘任基本上與讀書無關。
身邊的同事都不讀書,你讀了也無人欣賞,更無用武之地。社會價值觀的低俗與功利,造成了讀書氛圍的缺失,使很多以前很愛讀書的人也加入了世俗的隊伍,聊天、玩遊戲、購車、炒股等享樂、刺激性活動成為了人們業餘生活的最愛!
即使有讀書的人,讀的書也大多是一些小說、報紙和雜誌,最關注的也無非是娛樂、情感、體育、證劵、飲食、健康等知識以及具有刺激和傳奇性的「八卦」消息,很少有老師主動地去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更別說是讀哲學、史學等方面的書籍了。
2、應試教育的影響。中高考一考定終身的選拔人才的機制,使中小學教育的價值取向聚焦在考試上。雖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一直宣稱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實際上還是不得不在乎中高考成績。就是在宣傳素質教育的業績時,也要以提高中高考升學率、名校錄取率為「先進事例」。一個學校的升學率高,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尖子生的慕名而來,從而具備收取高額擇校費的基礎條件。這種功利性的教育體制,不可能帶給老師從容不迫的讀書心境和讀書時間。
「應試」前提下的教學,只不過是把教材里規定的那些死的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考試的時候能夠得個好分數。課堂教學關注的無非是重點、難點、知識點和易考點。教學方法主要還是加班加點、題海戰術、反覆演練。長期以來,教師被「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緊箍咒牢牢地禁錮著,任何人都不能越雷池一步。如此狀況,教學早已演變成為一種非常簡單的技術性的勞動,根本不需要什麼智能、智慧、藝術,尤其不需要什麼淵博的知識、學問、學術。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哪裡還用得著讀書?
現實的教學狀況表明,沒有多少知識而能教出「成績好」的學生的老師並不鮮見,而很有知識很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的「教學成績」不比前者好的也大有人在。其原因是我們的教學是在教死知識,而不是在發展學生的智力、智能、智慧。此種情況下的教師是不需要廣博的文化知識的,又有什麼必要讀書呢?
3、沒有時間讀書。一切為了「分」的應試教育的工作是千頭萬緒的。由於社會、家長對學校的期望越來越高,為此,學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各種比賽、考核、檢查活動的增加,導致絕大多數的老師起早貪黑地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日復一日地開會、談話、考試、分析、總結、接受檢查……教師的業餘生活被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剝奪了,從而造成職業上的倦怠。此種狀態,哪裡還會產生讀書的慾望?
閱讀需要充裕的時間,安靜的環境,從容的心態。自然休息的節律一旦被打破,教師就會陷入身體疲勞與精神疲勞的雙重境地,即使是真正的放假,更多的教師也只能是選擇玩遊戲、打麻將、遊山玩水或者進行生活交際等活動方式,以放鬆自己,而不選擇讀書。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因素以外,還有主觀因素,如不求進取,滿足於現狀,懶惰等。客觀因素,如讀書管理失控,書費過貴,資訊發達、媒體多樣,使傳統的讀書方式受到挑戰。再如受全民娛樂化的影響,「書香」淡薄、閱讀式微……
二,怎樣引導教師讀書
1、健全組織。要有一個組織,專門負責讀書的事情,要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例如成立以愛讀書的各科教師為主體的「教師讀書促進會」,設會長一人,秘書一人,成員若干人。明確分工及責任。每月組織活動一次,每月每人以一課時的時間計入教師工作量。
促進會的職責是:擬定教師讀書計劃及各項規章制度,例如《教師讀書操作規範及時間保證》、《教師讀書彙報展示制度》、《教師讀書考核制度》等;推薦教師學期必讀書目、選讀書目;每月組織一次讀書活動;評選獎勵「書香」人物;學期末寫出總結並公示……
2、營造環境。①教師根據讀書組織的要求,擬定學期讀書計劃。②利用好圖書館、閱覽室,實行閱讀登記制度,並把閱讀次數作為評選「書香」人物的重要依據。③學校要給每個辦公室訂有一定數量的報刊雜誌。④每天都要給教師提供不少於30分鐘的讀書時間。⑤要求教師至少每周寫讀書筆記一次,每學期期中、期末檢查兩次。
3、榜樣激勵。①以興趣引領閱讀。如讓每位教師定期推薦好書,以問卷的形式評選出最佳推薦者,學校也適時召開好書推薦會,並按教師的意願來購書,以促使教師讀自己愛讀的書。
②名人引領。邀請名人講述閱讀故事;購買名師關於師生讀書的光碟,如購買、組織觀看竇桂梅的《讀書,心靈成長的奧秘》,陶繼新的《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等各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的讀書故事的光碟,讓名人的親身經歷震撼教師的心靈,以激勵教師閱讀。
③領導帶頭。以校長為首的學校領導班子要以身作則,做讀書的帶頭人。要輪流作為主講人組織全校業務學習,積极參加教師論壇和讀書交流會,將自身學習的內容、體會與大家共享和交流。校長要把自己打造成終身讀者和閱讀指導專家,以帶動教師的閱讀。
4、活動促進。每學期都要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諸如讀書沙龍會、讀書筆記交流、讀書知識競賽、經典詩文誦讀、讀書故事講述、讀書成果彙報展覽、師生同讀一本書、書香教師評選獎勵等活動。以活躍校園讀書生活,激發教師讀書的熱情。
三,教師應讀什麼書
1、教育理性與智慧類。包括經典和教育新理論類著作。例如《陶行知教育名篇》、《杜威教育名篇》、《國際教育新理念》、《賞識你的學生》、《大教學論》、《給教師的建議》、《和教師的談話》、《教育漫話》、《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漫談班主任》、《民主主義與教育》、《多元智能》……這些都是對國內外教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圖書。
2、教學智慧與探索類。主要為了幫助老師們吸收他人的一線教學經驗和智慧。例如《新課程教學問題與解決叢書》、《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新課程備課新思維》、《推敲新課程課堂》、《另類課堂》、《英美精彩課堂》、《教師科研有問必答》、《課改新課型》、《課堂掌控藝術》、《教師反思的方法》……這些書都來自於實踐,針對性強,能夠幫助教師解決具體問題。
以上兩類書籍,既有教育理論書籍,也有教育教學實踐書籍。我們既要讀理論家的書,也要讀實踐者的書,前者可以使思想深刻,知道自己未曾想過的東西;後者可以使自己思路開闊,了解未曾做過的事情。
3、學科及學科相關類。假如你是語文教師,你就要讀一點語文教育史的書,如鄭國民的《從文言文教學到白話文教學》;讀一點語文教育大師的經典性專著,如胡適的《中學國文的教授》;讀一點當代語文教育專家的論著和教學實錄,如《優秀語文教師上課實錄》;讀一點閱讀學、寫作學、訓詁學等相關學科著作,如周裕鍇的《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讀一點中西文化及其經典的介紹,如《西方名著入門》;讀一點古代文學作品的選本和注本,如《中國文學發展史》;讀一點教材所涉及的作品,如讀《浮生六記》再教《童趣》,讀《論語》再教《〈論語〉十則》等。
除了讀本學科的書以外,還要讀與本學科相關的書籍,例如文科老師讀一讀理科書籍,感受科學的嚴謹,體味邏輯的力量,看看數字構建的宏偉瑰麗的世界;理科老師讀一讀人文類書籍,感受人文情懷,把握思想進步的脈絡。
4、學生喜歡讀的書籍類。學生喜歡讀什麼類型的書,最能體現其思想傾向。現在大多數學生愛看網路著作以及漫畫、武俠言情等書籍,這些書籍內容良莠不齊,教師也需要讀一讀,即使是瀏覽一下也可以,以此來了解和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態,給缺乏甄別能力的學生以指導性意見。這既有利於學生的成長,又能夠促動教師的自我發展,還可以促進教育教學工作。
5、提高自身素養類。教師的思想素養、文化素養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深遠的。為此,教師應自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要多讀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歷史與哲學著作,盡量廣泛涉獵各類書籍。
除了上述所列的書籍以外,調查研究表明,教師還關注如何教育子女的書,如《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國孩子缺什麼》、《孩子是管出來的》等;更關注那些對工作具有直接指導意義的書,如《怎樣培養習慣》、《怎樣搞科研寫論文》、《創新思維的培養》、《反思教育習慣》、《應試技巧》等。
讀什麼書,要本著實用、實效,能夠提高教育教學素質的原則來選取。專業閱讀應該是因人因書而異的,不能強求一律。有些官方推薦的書籍,教師卻並不喜歡閱讀,因為這些書籍並不適合教師,教師閱讀專業書籍和學生閱讀一樣,也應該有一個梯次。例如,許多中小學校向教師推薦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但事實證明,大部分教師在專業起步時期,並不適合讀這樣的書,在小學還不如讀一些類似《孩子們,你們好》的書籍會更實用一些。
四,教師應該怎樣讀書
1、問題讀書法。教師的專業閱讀一般不是教育學、心理學原理的閱讀,而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閱讀。專業閱讀必須與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才有生命力。
帶著問題去讀書,其目的是讀為所用。這種方法是指經過對某一理論或實踐問題的思考,找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再去讀書。例如筆者在聽課中發現有許多教師不會上複習課,於是就到圖書館去尋找所有有關於複習課內容的書籍,到網上去尋找有關於複習課內容的文章,那後去分析、概括和總結,形成《概說複習課》的文章,圍繞複習課的意義、性質及其種類;複習課的基本結構、方法及其步驟;複習課要遵循的原則及其注意事項等問題進行闡述。文章定稿後還要投出去發表,以驗證其是否具有科學性,然後再印發給大家或掛在網上讓教師學習參考。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總是帶著教育領域中的一些問題而讀書,孜孜不倦地從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史以及各種教育方法專著中,摘錄「最出色的內容」,然後分門別類編輯成專題研究筆記,撰寫出論文。他的著述被譽為「學校的百科全書」。他說:「面對浩瀚的書刊海洋,要非常嚴格慎重地選擇閱讀的書籍和雜誌。要善於限制閱讀範圍,從中排除那些可能會破壞學習制度的書刊。」
帶著問題讀書,既解決了為什麼讀書的問題,又解決了比較、鑒別類似觀點的異同的讀書方式的問題,還能解決教師創新精神的培養、獨立人格的養成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的問題。可謂一勞多得,事半功倍。
2、系統讀書法。這裡所說的系統讀書,不是泛泛而讀,而是根據自己的工作職業及崗位,全面、系統的讀本專業的書籍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狹義的泛讀法。例如是班主任,就要全面收集有關班主任方面的書籍來一本本的閱讀;是科任教師,就要收集有關本學科方面的書籍來一本本的閱讀。
系統讀書的第一個層次是選讀,即靜下心坐下來,選擇本專業、本崗位的書籍從頭到尾認真讀一遍。有些重要內容還要反覆讀,力爭記住。此種方式的閱讀要注意論述同一問題的文章和書,可能有不同出處和不同版本。因此,內容有的很近似,甚至有的論點是相同的。在對它們有了全面地認識以後,就要優勝劣汰,即擇優書而讀之,擇劣書而棄之,擇假書而誅之。只有這樣,才能掌握你的專業崗位要領,擴展你的專業崗位知識。為準確把握本專業崗位的知識結構、發展歷程、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奠定基礎。
系統讀書的第二個層次是在選讀的基礎上的精讀。即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重點研究方向,進一步有選擇性的有重點的精心閱讀,這也是專業知識由面到點、由淺入深的細讀。細讀需要全面掌握相關的資料,辨明這一領域的發展進程,認識各家的論點,弄清學術動向。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在紛繁的亂緒中理出邏輯順序,歸納概括出較為科學的理論。尤其要注意對新資料的掌握和理解,因為有些新資料的出現不但會充實目前的專業研究,還可能會導致新理論的出現。
系統讀書的第三個層次是研讀,也是系統讀書的最高層次。研讀是為了學習其理論、實踐方法以及語言形式的研究性讀書法。研讀的文章和專著一般應是名家的成名著作或學術力作,假如不是名家的作品,但起碼也應該是在本專業崗位研究領域具有代表性或權威性的著作。在研讀過程中,我們可主要學習其中兩個方面的精髓:一方面是治學方法問題的研讀學習,即研究學習他們是怎樣科學地組織文章並形成專著的結構體例的,是怎樣通過這種結構體例完成論述自己的理論見解,又是通過什麼樣的研究方法達到自己的研究目的的;第二方面是研究學習他們是如何運用豐富的語言來完成對論述對象的解釋和對問題論述的。這種語言的學習很重要,現在為一般人所忽視。
讀書的方法很多,上述只是常用的兩種讀書方式。
教師是履行教書育人神聖職責的人,教師如果不讀書,那還有誰能夠讀書或者說是應該讀書呢?如果教師不讀書,那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制定的「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又該如何實現呢?教師天生就應該和書是伴侶。教師讀的書越廣厚,教出學生的知識就越能豐富;教師讀的書越精薄,教出學生的能力就越能強。假如在讀書中再能堅持思考與寫作,那就距離專家、學者的稱呼不遠啦。我們耳熟能祥的大師,哪一位不是讀書、研究、寫作的高手?
本文收錄於我的專著《教育的是是非非》,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f917700102dz7p.html敬請大家關注
《西寧晚報》2013年7月18日刊出了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師孟莎美的文章《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孟莎美稱,通過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發現,中國人現在大多數時間都在玩ipad,而很少用於靜靜的看書,這讓她感到很擔心。如果只是發展而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寧可慢一點,松一下……
以下是文章全文:
我坐在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躡手躡腳地起身去廁所。座位離廁所比較遠,我穿過很多排座位,吃驚地發現,我同時穿過了很多排ipad——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在打遊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
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里。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報紙、一本書,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筆記本,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中也有閱讀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購物,或者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中國是一個有全世界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但現在的中國人卻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為什麼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
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電話上(大聲談話),不打電話就低頭寫簡訊、刷微博或打遊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惟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在歐洲,火車的速度也許已經沒有中國快,火車站的現代化程度也許不再領先,但大部分人是在閱讀中度過等待的時間,即使打電話也是輕聲細語,生怕吵到了身邊乘客寧靜的閱讀。
中國是一個有著全世界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但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為什麼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
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
當然,網路侵蝕閱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並不只是中國才有。但有閱讀習慣的人口比例在中國龐大的人口當中,顯得尤其稀少。我其實更想說的是,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生活總是讓人疲倦,我們都需要有短暫的「關機」時間,讓自己只與自己相處,閱讀,寫作,發獃,狂想,把靈魂解放出來,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裡。
或許我們對於一個經濟還在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不應過分苛責——過於忙碌是壓力所迫,並不是一種過錯。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寧可慢一點,松一下……
網路流行版之一
1—4段,5、6段同上,故略去,以下就有些不同了。
當然,我知道中國人並不是不閱讀,很多年輕人幾乎是每10分鐘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太過於流行也讓我擔心,它們會不會塑造出只能閱讀片段信息、只會使用網路語言的下一代?
當然,網路侵蝕閱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並不只是中國才有。但有閱讀習慣的人口在中國龐大的人口中所佔的比例,還是很低的。
我其實更想說的是,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生活總是讓人疲倦,我們都需要有短暫的「關機」時間,讓自己只與自己相處,閱讀、寫作、發獃、狂想,把靈魂解放出來,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裡。
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
也許媒體報道的統計數據並不準確,但我們從日常生活的一些現象中,憑直覺也可以感受到中國人是越來越不喜歡看書。
此前就有人寫過文章介紹,在那些發達國家的地鐵里,火車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靜靜地看書。而在中國這些場合,人們要麼是在高談闊論,要麼是在打瞌睡,鮮有看書的人。
在中國各地中小城鎮最繁榮的娛樂業就算麻將館和網吧,一萬多人的小鎮,有幾十個麻將館五六家網吧是常事。在歷史文化名城、炎帝神農故里——湖北省隨州市麻將館隨處可見,幾乎所有賓館、酒店的每個房間都配備了全自動麻將機,90%以上的城鄉居民家裡都有麻將桌,不論是官員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沉迷於打麻將之中,由於受父母的熏陶連幾歲的孩子都會打麻將。短短几年間隨州取代了成都,成為聞名全國的"麻將之都"。其經營面積達4000多平米的兩幢新華書店,有80%的面積都出租經營飲食和家電百貿,幾百平米的書店內是門庭冷落。
麻將館裡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幾乎都是滿的,不愁客源,生意火爆。來參與打麻將的有農民、生意人、退休老幹部,教師、醫生、國家公務員等,甚至很多教師趁中午休息也要玩兩把,自詡「經濟半小時」。可以說,不論文化高低,不分男女,中老年人參與到麻將當中,青年人上網,少年兒童看電視。中國人的娛樂生活幾乎就濃縮為麻將、上網和看電視。
不管是在網吧,還是在大學的電腦室,我們都可以看到,大多數都在玩遊戲,少部分在聊天。在網上和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讀書的學生少之又少。
以前,有一句諷刺公務員無所事事的話: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半天。說明那時候還有很多公務員在看報紙,但自從網路化辦公後,網路帶來的海量閱讀信息反而沒有人讀了,報紙更是無人問津。我到過不同部門的辦公室,很多人或公開或偷偷摸摸在網上鬥地主、玩遊戲。打牌戰況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再看看各部門領導,一天忙於應付各種檢查、應酬、飯局,更是感嘆抽不出時間來讀書,讀書已經變成了學者的專利。這不只是我善意地猜想,也許很多學者也不看書了。從愈演愈烈的論文抄襲、剽竊來看,他們之所以冒這樣的風險干這樣見不得人的勾當,說明這些學者寫不出東西來了。寫不出東西的學者,肯定是沒有及時給自己充電,老本吃完了,才會江郎才盡。一個經常讀書學習的專家學者,哪有寫不出東西的道理。
去年,我在北京與出版界的朋友一起聊天,一位出版社的總編輯這樣感慨道:現在中國寫書的人比讀書的人還多!這話也許是笑談,但現在買書的、讀書的人越來越少。這確實讓人擔憂。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錯,不光國家與社會都離不開書,人類也離不開書。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終身學習是提高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競爭力的不二法門,而閱讀又是終身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國人這樣低的閱讀量,這樣低的文化素養,能讓中國可持續發展嗎?能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嗎?我看有點懸。
中國人不愛讀書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民文化素質偏低,直到近幾年才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而上述國家,老早就普及高中教育了;二是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家庭和社會也缺少讀書的氛圍;三是國家一直在實行「應試教育」,讓孩子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同時,應試教育剝奪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和權利,這也最重要的因素;四是好書越來越少,內容不吸引讀者。中國每年200多萬種新書,去除評職稱用的,市場投機的,粗製濫造的,以色情、愛情為主,思想品位高一點的,值得一讀的也就是少量的引進版圖書。
讀書這種習慣要靠從小培養,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主要靠學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應試教育,讓很多家長和教師認為學習就是做作業。所以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叮囑學生的一句話:回去把作業做好。而家長督促學生的一句話就是:作業做好了嗎?從沒有人問:今天看了什麼書?在學校看課外書被老師沒收,在家裡面躲著家長看課外書絕不是傳說。讀書並沒有引起政府的重視,你只要在學校走一轉,你還有可能聽到校長或教師無所謂地說:我最不喜歡看書。很多學校的圖書館都是擺設,很少有學生去借閱。而家長只知道給孩子買玩具,買食品,卻不知道給孩子買書。我估計,在中國的一些普通家庭中,擁有50冊藏書的肯定不多。
中國人都為了錢和權及利而拼搏。孩子讀書為了考取名牌大學,將來有個好工作,並非按自己的興趣去讀;成年人讀書為了晉級或考取公務員;政府重視的是高文憑人才而不是知識,那麼讀書何來快樂?關鍵的關鍵是如何讓國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他在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而以色列的猶太人更甚,佔全國人口80%以上的猶太人人均每年讀書達68本之多。猶太人有個習俗,當孩子出生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上一點蜂蜜,讓小孩去舔《聖經》上的蜂蜜,通過這一舔,讓孩子對書產生美好的第一印象:書是甜的。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家裡突然起火,你首先會搶救什麼?」當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時,母親會嚴肅地告訴他:「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應該搶救的是書!書里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鑽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因而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即使在乞討,他們的身邊總會帶著每天必讀的書,更別說衣食無憂的人了。在猶太人眼裡,愛讀書看報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在以色列書刊價格非常昂貴,每本書的售價在20美元以上,每份報紙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對購買圖書和訂閱報刊都十分慷慨。這個僅有500萬人口的國家,持有借書證的就有100多萬人,是全世界人均擁有圖書最多的國家。
這裡說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安息日」是以色列猶太人一個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動日,在「安息日」所有的猶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業和娛樂活動,商店、飯店、娛樂等場所都得關門停業,公共汽車要停運,就連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人們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禱。但有一件事是特許的,那就是全國所有的書店都可以開門營業。而這一天光顧書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這裡靜悄悄地讀書。
而另一個國家匈牙利,它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但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而中國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所圖書館。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購書20本,比同地區的西歐人要多得多,而中國上世紀90年代統計,平均每人每年購書只有5本,現在還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讀書風氣最濃的國家,常年讀書的人數達500萬以上,占人口的1/4還多。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當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濟濟。建國時間雖短,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8個,而諾貝爾獲獎者中猶太血統的人佔18.5%。以色列環境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國家的糧食不夠吃,還要以石油換食品,而以色列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而且生產的糧食不但自己吃不完,還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他們憑著聰明和智慧,創造出驚人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而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學、和平等眾多領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他們的發明也非常多,可謂數不勝數,既有火柴、圓珠筆這樣的小物件,也有電話交換器、變壓器、汽化器、電視顯像管這樣的尖端產品。據說,上世紀80年代是匈牙利人發明的黃金時代,平均每年的發明專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稱是名副其實的「發明大國」。一個區區小國,因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靠著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了讓人不得不服的「大國」。
記得有一位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所謂「讀書改變人生,知識改變命運」。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有人感嘆道:「當今社會識字的人多了,讀書的人卻少了。」很多人把寶貴的時間耗在推杯換盞、打牌搓麻將、歡歌勁舞等娛樂應酬中,卻不願花時間認認真真地讀幾本好書。要知道: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我堅信:閱讀始終是知識的源泉。因此,我們少一些應酬,多讀幾本好書吧!
推薦閱讀:
※能做標題黨,也是一種本事!
※狄仁傑真相06撥雲見日講稿閱讀|文字版|百家講壇手稿|
※初讀海明威——《老人與海》
※[奇聞] 變態日本女人, 吃了自己男友! - 焦點閱讀網
※「實用」高效閱讀「三步走」,讓您不再「讀完就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