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言文閱讀精選精練

【閱讀訓練一】

曾魯,字得之,新淦人。年七歲,能暗誦《五經》,一字不遺。稍長,博通古今。凡數千年國體、人才、制度沿革,無不能言者。以文學聞於時。元至正中,魯帥里中豪,集少壯保鄉曲。數具牛酒,為開陳順逆。眾皆遵約束,無敢為非議者。人號其里曰君子鄉。

洪武初,修《元史》,召魯為總裁官。史成,賜金帛,以魯居首。乞還山,會編類禮書,復留之。時議禮者蜂起。魯眾中揚言曰:「某禮宜據某說則是,從某說則非。」有辨詰者必歷舉傳記以告尋授禮部主事開平王常遇春薨高麗遣使來祭魯索其文視之外襲金龍黃帕文不署洪武年號。魯讓曰:「襲帕誤耳,納貢稱籓而不奉正朔,於義何居?」使者謝過,即令易去。安南陳叔明篡立,懼討,遣使入貢以覘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魯取副封視之,白尚書詰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驟更名?」使者不敢諱,具言其實。帝曰:「島夷乃狡獪如此耶!」卻其貢。由是器重魯。

五年二月,帝問丞相:「魯何官?」對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階,拜中順大夫、禮部侍郎。魯以「順」字犯其父諱辭,就朝請下階。吏部持典制,不之許。戍將捕獲倭人,帝命歸之。儒臣草詔,上閱魯稿大悅曰:「頃陶凱文已起人意,魯復如此,文運其昌乎!」未幾,命主京畿鄉試。甘露降鐘山,群臣以詩賦獻,帝獨褒魯。是年十二月,引疾歸,道卒。淳安徐尊生嘗曰:「南京有博學士二人,以筆為舌者宋景濂,以舌為筆者曾得之也。」魯屬文不留稿,其徒間有所輯錄,亦未成書雲。

(選自《明史·列傳第二十四》)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有辨詰者/必歷舉傳記以告/尋授禮部主事/開平王常遇春薨/高麗遣使來祭/魯索其文視之/外襲金龍黃帕/文不署洪武年號。

B. 有辨詰者必歷/舉傳記以告/尋授禮部/主事開平/王常遇春薨/高麗遣使來祭/魯索其文視之外/襲金龍黃帕/文不署洪武年號。

C.有辨詰者/必歷舉傳記/以告尋授禮部主事/開平王常遇春薨/高麗遣使來祭魯/索其文視之/外襲金龍黃帕文/不署洪武年號。

D.有辨詰者必歷/舉傳記以告/尋授禮部/主事開平王常/遇春薨高麗遣使來祭/魯索其文視之/外襲金龍黃帕/文不署洪武年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五經》:儒家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漢武帝設五經博士教授弟子,儒教國家化由此開始。

B.禮:含義豐富,主要有三,一指禮制,指全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倫理秩序;二指禮儀,指具體的禮節儀式;三指禮貌,指個人在待人接物時所表現出來的道德修養。

C.洪武:明朝第一個年號,當時在位皇帝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擊破各路起義軍後,於應天府稱帝定都北京,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D.京畿:本意即「位於國之中央的都城」,後來指京城及其周邊地區。從周代開始,把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稱為「王畿」。中國唐時有京畿道,宋時有京畿路。

1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曾魯記憶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時就能一字不漏的背誦《五經》,並通曉漫長歷史中國家體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識,其文章才學頗為聞名。

B.曾魯文采出眾,常得褒獎。他草擬的詔書以及賦寫的詩歌,也深得皇上讚賞,皇上認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運的昌盛,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職。

C.曾魯諳熟禮法,深得器重。當時議禮者與之有辯詰,他一一列舉傳記告知對方;高麗的文書、安南陳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魯看出禮法細節上的錯誤,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曾魯編撰有功,賜賞豐厚。他擔任總裁官負責《元史》的編撰,書成之後,以他為首功,給予金帛賞賜;他打算辭官歸隱,卻未得允許,朝廷又留下他負責編類禮書。

1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魯以「順」字犯其父諱辭,就朝請下階。吏部持典制,不之許。(5分)

譯:

(2)魯屬文不留稿,其徒間有所輯錄,亦未成書雲。(5分)

譯:

【答案】

10.A(斷句的關鍵,還是文意的理解,應主要根據大意來推斷)

11.C(定都南京——應天府)

12.B(破格提陞官職是後來的事)

13.(1)曾魯因「順」字冒犯自己父親的名諱而推辭,上朝奏請降一個品級。吏部堅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請求。(得分點:「犯」、「持」、「不之許」賓語前置與句意各1分)

(2)曾魯寫文章不留稿子,他的門徒里偶有輯錄,也沒有成書。(得分點:「屬」、「徒」各1分,句意3分)

【譯文】

曾魯,字得之,新淦人。七歲時,能默誦《五經》,一個字不漏。年歲稍長,博通古今。凡幾千年國家體制、人才,制度沿革,沒有不能夠道出的。依憑文章才學聞名於當時。元朝至正年間,曾魯率鄉里豪傑,召集少壯男子保衛家鄉。他多次準備好酒肉,給鄉里人講述順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規約,沒有人敢做不義的事情。人們稱他們鄉為君子鄉。

洪武初年,撰修《元史》,召曾魯為總裁官。《元史》修成,賞賜金銀玉帛,以曾魯居首功。曾魯請求歸鄉,適逢編修歸類禮書,又留用了他。當時議論禮的人蜂起。曾魯在眾人中揚言道:「某禮應依據某說則對,依從某說則不對。」有與他爭辯詰問的,他一定一一舉傳記來告知。不久曾魯被授予禮部主事。開平王常遇春去世,高麗派遣使者來拜祭。曾魯索取高麗文書一看,文書外邊裹襲金龍黃帕,文書不署洪武年號。曾魯責備道:「用襲帕是錯誤的,納貢稱藩卻不奉正朔,有何居心?」使者為過錯道了歉,馬上命令換去。安南陳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討伐,派使者入朝進貢以觀測朝廷的意圖。主客曹已經接受了安南的進表,曾魯取其副本審視,告訴尚書,尚書詰問使者道:「安南以前的王名日熞,如今為什麼突然改名?」安南使者不敢隱諱,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實。皇帝道:「島夷竟狡獪到如此程度啊!」退回了安南的進貢。從此器重曾魯。

洪武五年二月,皇帝問丞相:「曾魯是什麼官?」丞相答道:「主事罷了。」皇帝當日便破格提升六個品級,拜曾魯為中順大夫、禮部侍郎。曾魯因「順」字冒犯自己父親的名諱,上朝奏請降一個品級。吏部堅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請求。戍邊將領捕獲倭人,皇帝命令放歸他們。儒臣草擬詔書,皇上看了曾魯的稿子後大喜道:「不久前陶凱為文已能引起人的感嘆,曾魯又能如此,文運大概昌盛了吧!」不久,被命令主持京畿鄉試。甘露降臨鐘山,群臣用詩賦敬獻給皇帝,皇帝只褒獎了曾魯。這年十二月,曾魯稱病告歸,於路途中去世。淳安徐尊生曾說:「南京有博學之士二人,用筆為舌的是宋景濂,用舌為筆的是曾得之。」曾魯作文不留稿子,他的門徒里偶有輯錄,也沒有成書。

【閱讀訓練二】

秦金,字國聲,無錫人。弘治六年進士。守開封,破趙鐩於陳橋。歷山東左、右布政使。承寇躪後,與巡撫趙璜共拊循,瘡痍始起。九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諸王府所據山場湖盪,皆奏還之官。降盜賀璋復叛,討平之。錄功,增俸一級,蔭錦衣世百戶,力辭得請。入為戶部右侍郎。

世宗即位,改吏部。言官論金無人倫鑒,復改戶部,轉左,署部事。外戚邵喜乞莊田,金述祖制,請按治。帝宥喜,命都察院禁如制。中旨各宮仍置皇莊遣官校分督金言乞勘正德間額外侵佔者悉歸其主而盡撤管庄之人帝稱善即從其議。

尋就改兵部。孫交去,召為戶部尚書。帝欲考興獻帝,金偕廷臣伏闕爭,又與何孟春等條張璁建議之非。及上聖母冊,金及趙璜等復不至,帝頻詰讓。

金為人樂易。及居官,一以廉正自持。在戶部,尤孜孜為國。永福長公主乞寶坻、武清地,以金言頗減。撫寧、山海庄地賜魏國公徐達者,達卒仍歸之官,定國公光祚請之,金執不可。給事中黃重、御史張珩等先後爭,金等復以為言,始報許。內府諸監局軍匠至數千人,中官梁諫請下部採金玉珠石,金皆執奏。不聽。奸人逯俊等乞兩淮鹽引三十萬,帝許之。金力爭不可,積失帝旨。

六年春以考察自陳致仕,馳驛給夫廩如制。歸五年,薦者不已,乃起南京戶部,疏陳利民六事。尋召為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帝與張孚敬、李時評諸大臣,以金為賢,頗嫌其老。居數月,加太子太保,改南京兵部。逾歲致仕歸。二十三年卒,年七十八。贈少保,謚端敏。

(選自《明史·秦金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旨各宮/仍置皇莊遣官校分督/金言/乞勘正德間/額外侵佔者/悉歸其主而盡撤管庄之人/帝稱善即/從其議

B.中旨各宮仍置皇莊/遣官校分督/金言/乞勘正德間/額外侵佔者/悉歸其主而盡撤管庄之人/帝稱善/即從其議

C.中旨各宮仍置皇莊/遣官校分督/金言/乞勘正德間額外侵佔者/悉歸其主/而盡撤管庄之人/帝稱善/即從其議

D.中旨各宮/仍置皇莊遣官校分督/金言/乞勘正德間額外侵佔者/悉歸其主/而盡撤管庄之人/帝稱善即/從其議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巡撫,明代的職責是代替天子安撫受災難後的百姓,清朝時作為省級地方政府的長官。

B.人倫,封建社會中禮教所規定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及各種尊卑長幼關係。

C.鹽引,明清時官府在商人繳納鹽價和稅款後,由戶部印發的能夠在異地獲取鹽的憑證。

D.馳驛,舊時官員入朝覲見皇帝或奉差出京,由沿途地方官按驛供給其役夫與馬匹廩給。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金戰功顯著,拒絕獎勵。投降後的盜賊賀璋再次反叛,秦金率領軍隊平定了他;依照功勞應該給秦金增加一級俸祿,封蔭錦衣世代百戶,但他極力推辭不接受。

B.秦金不畏權貴,堅守祖制。外戚邵喜請求莊田,秦金追述祖宗制度,請求審查治罪;皇帝雖然最終寬恕了邵喜,但命令都察院按照制度禁止此類事情的再次發生。

C.秦金恪盡職守,為國儘力。永福長公主向皇帝請求寶坻、武清的土地,秦金上書要求減少賞賜給公主的土地;定國公光祚請求撫寧、山海庄的土地,秦金執意不允許。

D.秦金年老體邁,遭到嫌棄。皇帝與張孚敬、李時等評論朝中大臣時認為秦金賢達,但有點兒嫌棄他歲數大,過了幾個月就把他調任到南京兵部,一年後讓他退休。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帝欲考興獻帝,金偕廷臣伏闕爭,又與何孟春等條張璁建議之非。

譯文:

(2)內府諸監局軍匠至數千人,中官梁諫請下部採金玉珠石,金皆執奏。

譯文:

【答案】

10.C(回答問題,注意把握四個選項中不同停頓點的正誤。比如「中旨各宮/仍置皇莊遣官校分督」「中旨各宮仍置皇莊/遣官校分督」, 「置」和「遣」是兩個並列的動詞,從句式結構的角度分析, 「置皇莊」 「遣官校分督」是並列的,由此判斷「皇莊」後應停頓,排除 A、D 兩項;再如「乞勘正德間/額外侵佔者/悉歸其主而盡撤管庄之人」 「乞勘正德間額外侵佔者/悉歸其主/而盡撤管庄之人」,從動詞「勘正」分析,賓語應該是「額外侵佔者」 ,「者」後要停頓,排除 B 項。)

11.A(巡撫,明代始設,職責為代天子巡視天下。至清朝則以巡撫為省級地方政府的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民政等。)

12.D(D 項, 「過了幾個月就把他調任到南京兵部,一年後讓他退休」錯誤,原文有「逾歲致仕歸」,即過了一年的時間,秦金請求辭官,不是朝廷讓他退休。)

13.(1) 皇帝欲稱興獻帝為皇考(父),秦金偕同朝大臣拜伏在宮闕前諫諍,又與何孟春等分條呈上張璁建議的錯誤的奏疏。(「考」「條」「非」各1分,句意2分)

(2)內府各監局軍匠達數千人,宦官梁諫請求下令戶部採集金玉珠寶,秦金都堅決反對。

(「中官」「下部」「執奏」各1分,句意2分)

解析:翻譯文言語句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把握關鍵字詞,比如(1)題中的「考」本義反映父親,此處指已死的父親;「條」指分條;「非」指錯誤。第(2)題中的「中官」指宦官;「下部」是兩個詞,指下令戶部;「執奏」指持章表上奏皇上。

【譯文】

秦金,字國聲,無錫人。考中弘治六年進士。鎮守開封,在陳橋攻破趙鐩。歷任山東左、右布政使。在賊寇摧殘百姓後,與巡撫趙璜共同撫慰,戰亂後的破壞開始恢復。九年,提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查安撫湖廣。眾王府所佔據的山場湖盪,都奏請歸還官府。投降的盜賊賀璋又反叛,秦金討伐平定了叛亂。按功行賞,增加一級俸祿,封蔭錦衣世代百戶,極力推辭得以批准所請求。入京擔任戶部右侍郎。

世宗即位後,改任為吏部。諫官彈劾秦金沒有人倫知識,又改任為戶部,轉任左侍郎,代理部中的事情。外戚邵喜請求莊田,秦金追述祖宗制度,請就按察治罪。皇帝寬恕了邵喜,命令都察院按照制度禁止。從內宮傳旨命令各宮仍然設置皇莊,派遣官校分別監督。秦金進言說: 「請求勘察正德年間額外侵佔的土地,全部歸還給主人,並全部撤去管理莊田的人。」皇帝稱讚,立刻聽從了他的建議。

不久改任兵部。孫交離職,召任秦金戶部尚書。皇帝欲稱興獻帝為皇考(父),秦金偕同朝大臣拜伏在宮闕前諫諍,又與何孟春等分條呈上張璁建議的錯誤的奏疏。到尊上聖母冊封,秦金以及趙璜都沒有到現場,皇帝頻繁詰責。

秦金為人平易近人。到做官時,完全以廉潔正直自持。在戶部,尤其孜孜不倦為國效力。永福長公主乞寶坻、武清的土地,因為秦金的進言多所裁減。撫寧、山海庄的土地賞賜給魏國公徐達的,徐達最終仍然歸還官府,定國公光祚請求賜予這些庄地,秦金執意不允許。給事中黃重、御史張珩等先後爭論,秦金等又為此進言,才批複許可。內府各監局軍匠達數千人,宦官梁諫請求下令戶部採集金玉珠寶,秦金都堅決反對。皇上不聽從。奸人逯俊等請求兩淮食鹽運銷權三十萬,皇帝答應了。秦金極力諫諍不可,多次違背皇帝的旨意。

六年春天,秦金因考察而自己請求退休,按照制度乘坐驛車、供給役夫糧餉。回家五年,不停地有人舉薦他,就起用擔任南京戶部,上書陳述有利於百姓的六件事。不久召任為工部尚書,加官太子少保。皇帝與張孚敬、李時等評論眾大臣,認為秦金賢明,但頗嫌棄他歲數大。過了幾個月,加官太子太保,改任南京兵部。過了一年辭官還鄉。二十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八歲。追贈少保,謚號端敏。

【閱讀訓練三】

劉榮,宿遷人。初冒父名江。從魏國公徐達戰灰山、黑松林。為總旗,給事燕邸。雄偉多智略,成祖深器之,授密雲衛百戶。從起兵為前鋒,屢立戰功。徇山東,與朱榮帥精騎三千,夜襲南軍於滑口,斬數千人,獲馬三千,擒都指揮唐禮等。戰滹沱河,奪浮橋,掠館陶、曹州,大獲。還軍救北平,敗平安軍於平村。楊文以遼東兵圍永平,江往援,文引卻。江聲言還北平,行二十餘里,卷甲夜入永平。文聞江去,復來攻。江突出掩擊,大敗之。

時南軍駐宿州,積糧為持久計。成祖患之,議絕其餉道。命江將三千人往,趑趄不行。成祖大怒,欲斬之。諸將叩首請,乃免。渡江策功,以前罪不封。永樂八年從北征,以游擊將軍督前哨。敗阿魯台于靖虜鎮。師還為殿,即軍中進左都督,遣鎮遼東。敵闌入殺官軍。帝怒,命斬江,既而宥之。

倭數寇海上,北抵遼,南訖浙、閩,瀕海郡邑多被害。江度形勢,請於金線島西北望海堝築城堡,設烽堠,嚴兵以待。十七年六月,瞭者言東南海島中舉火。江急引兵赴堝上。倭三十餘舟至泊馬雄島登岸奔望海堝江依山設伏別遣將斷其歸路以步卒迎戰佯卻。賊入伏中,炮舉伏起,自辰至酉,大破賊。賊走櫻桃園空堡中。江開西壁縱之走,復分兩路夾擊,盡覆之,斬首千餘級,生擒百三十人。自是倭大創,不敢復入遼東。詔封廣寧伯,祿千二百石,予世券,始更名榮。尋遣還鎮。明年四月卒。贈侯,謚忠武。

(節選自《明史·劉榮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倭三十餘舟/至泊馬雄島登岸/奔望海堝/江依山設伏/別遣將斷其歸路/以步卒迎戰/佯卻

B.倭三十餘舟至/泊馬雄島/登岸奔望海堝/江依山設伏/別遣將斷其歸路/以步卒迎戰/佯卻

C.倭三十餘舟至/泊馬雄島/登岸奔望海堝/江依山設伏/別遣將/斷其歸路以步卒/迎戰佯卻

D.倭三十餘舟/至泊馬雄島登岸/奔望海堝/江依山設伏/別遣將/斷其歸路以步卒/迎戰佯卻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將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由皇帝封賜。

B.倭,指矮小,是中國古代對日本人的稱呼;倭寇指侵犯我國沿海邊境的日本海盜。

C.辰和酉,都屬於地支。中國古代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段,分別以天干地支表示。

D.石,量詞,文中表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也可表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劉榮深於謀略,用兵詭詐。他夜襲南軍,出其不意;與楊文作戰時,他揚言回北平,誘使楊文上當,然後半路折回,殺得楊文措手不及。

B.劉榮疏漏釀禍,差點被斬。他大敗阿魯台,升職後鎮守遼東,被敵人混入,殺死了不少官軍,皇上大怒,下令斬他,過後又寬恕了他。

C.劉榮重創倭寇,保境安寧。倭寇屢次進犯中國沿海地區,他依據地形,設下埋伏,全殲倭寇。倭寇經此一役,元氣大傷,不敢再犯。

D.劉榮戰功赫赫,享盡尊榮。他最初因身材高大且有謀略,受成祖器重,後來隨成祖南征,屢立戰功,生前被賜伯爵,死後追封侯爵。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成祖大怒,欲斬之。諸將叩首請,乃免。渡江策功,以前罪不封。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度形勢,請於金線島西北望海堝築城堡,設烽堠,嚴兵以待。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B原文標點:倭三十餘舟至,泊馬雄島,登岸奔望海堝。江依山設伏,別遣將斷其歸路,以步卒迎戰,佯卻。

11.C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沒有用「天干」表示。

12.A選項說楊文上當後,劉榮半路折回,與原文不符。劉榮揚言回北平,走了二十幾里後就折回,以逸待勞。

13.(1)成祖大怒,要斬了他。眾將帥都叩頭求情,才免了他的罪。渡過長江後登記功勞,因前面的罪而不給他加封。(得分點:「請」「乃」「策」各1分,句意2分)

【譯文】

劉榮,宿遷人。起初冒用父親的名叫江。跟隨魏國公徐達在灰山、黑松林作戰。後來任總旗,在燕王的宅邸做事。他身材高大而多有智謀,成祖很器重他,授予他密雲衛百戶之職。他跟隨燕王起兵做前鋒,多次立下戰功。攻取山東時,與朱榮一起率領精銳騎兵三千名,夜晚在滑口襲擊南方軍隊,斬殺數千人,獲得三千匹馬,擒獲都指揮唐禮等人。戰滹沱河時,他奪取浮橋,佔領館陶、曹州,繳獲很多。撤回軍隊救援北平時,在平村擊敗平安的軍隊。楊文率遼東軍包圍永平,劉江前往救援,楊文領兵退走。劉江揚言要回北平,走了二十餘里後,收起鎧甲連夜潛入永平城。楊文聽說劉江走了,又來攻打永平。劉江突然衝出發動襲擊,大敗楊文的部隊。

當時南軍駐紮在宿州,積蓄糧食作持久打算。成祖很擔心,商議決定斷絕敵人的運糧通道,命劉江率三千人前往,但劉江拖拖拉拉地不出發。成祖大怒,要斬了他。眾將帥都叩頭求情,才免了他的罪。渡過長江後登記功勞,因前面的罪而不給他加封。永樂八年隨從皇上北征,以游擊將軍身份督率前哨軍。在靖虜鎮擊敗阿魯台。回師時他殿後,就在軍中晉陞為左都督,派去鎮守遼東。敵人混進來殺死官軍。皇上大怒,下令斬了劉江,過後又寬恕了他。

倭寇多次在海上劫掠,向北抵達遼東,向南到達浙江、福建,沿海各州縣多遭到侵害。劉江審度地形要勢,請求在金線島西北的望海堝構築城堡,設立烽火台,以整齊嚴明的軍隊等待倭寇。十七年六月,瞭望的人說東南海島上舉起了火。劉江急忙領兵趕赴望海堝上。倭寇的三十餘艘船抵達,停泊在馬雄島,登岸奔向望海堝。劉江依山埋設伏兵,另遣將領斷其歸路,以步兵迎戰,假裝退卻。賊人進入埋伏地區,大炮轟擊伏兵躍起,從辰時戰到酉時,大敗賊寇。賊寇逃到櫻桃園的空堡中,劉江放開西邊的包圍讓他們逃走,然後分兩路夾擊,將他們全部殲滅,斬殺一千餘首,生擒一百三十人。從此倭寇受到嚴重打擊,不敢再進入遼東。詔令封他為廣寧伯,食祿一千二百石,給予世襲誥券,這時開始改名為榮。不久派他回到鎮守之地。第二年四月他去世。贈侯爵,謚號「忠武」。

【閱讀訓練四】

垣護之,字彥宗。少倜儻,不拘小節,形狀短陋,而氣干強果。隨到彥之北伐,彥之將回師,護之為書諫曰:「外聞欲回師反旆,竊所不同。何者?殘虜畏威,望風奔迸,八載侵地,不戰克複。方當長驅朔漠,窮掃遺丑,況乃自送,無假遠勞。宜使竺靈秀速進滑台助朱修之固守,節下大軍進擬河北,則牢、洛遊魂,自然奔退。且昔人有連年攻戰,失眾乏糧者,猶張膽爭前,莫肯輕退。況今青州豐穰濟漕流通士馬飽逸威力無損若空棄滑台坐喪成業豈是朝廷受任之旨」彥之不納,散敗而歸。太祖聞而善之。隨王玄謨入河,玄謨攻滑台,護之百舸為,進據石濟。及虜救至,又馳書勸玄謨急攻,曰:「昔武皇攻廣固,死沒者亦眾。況事殊曩日,豈得計士眾傷疲,願以屠城為急。」不從。玄謨敗退,不暇報護之。護之聞知,而虜悉已牽玄謨水軍大艚,連以鐵鎖三重斷河,欲以絕護之還路。河水迅急,護之中流而下,每至鐵鎖,以長柯斧斷之,虜不能禁。唯失一舸,余舸並全。留戍靡溝城。率二千人復隨張永攻碻磝,先據委栗津。虜杜道俊與尚書伏連來援碻磝,護之拒之,賊因引軍東去。二年,護之坐論功挾私,免官。復為游擊將軍。世祖以歷下要害,欲移青州並鎮歷城。議者多異。護之曰:「青州北有河、濟,又多陂澤,非虜所向。每來寇掠,必由歷城,二州並鎮,此經遠之略也。北又近河,歸順者易,近息民患,遠申王威,安邊之上計也。」由是遂定。大明八年卒,時年七十,曰壯侯。

(選自《宋書·列傳第十》)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況今青州豐穰/濟漕流/通士馬飽逸/威力無損/若空棄/滑台坐喪成業/豈是朝廷受任之旨/

B.況今青州豐穰/濟漕流通/士馬飽逸/威力無損/若空棄滑台/坐喪成業/豈是朝廷受任之旨/

C.況今/青州豐穰/濟漕流/通士馬飽/逸威力無損/若空棄/滑台坐喪成業/豈是朝廷受任之旨/

D.況今/青州豐穰/濟漕流通/士馬飽逸/威力無損/若空棄滑台坐喪成業/豈是朝廷受任之旨/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節下,即麾下。古時對將帥的尊稱。節,即符節,古代授予使臣作為憑證的信物。

B.前鋒,指前頭部隊,起偵察,探路,有機會搶佔關鍵地形,掩護大部隊,做引誘敵人的餌等作用。

C.偽,有意做掩蓋本來面貌的或虛假(跟「真」相對)的意思。也表示不合法的,竊取政權,不為人民擁護的。

D.謚,即謚號,古代帝王、后妃、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內務府根據其事迹與品德,在其生前就擬定好的中肯稱號。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垣護之雖然形貌短小丑陋,但是氣概過人,果敢能幹。到彥之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果然失敗了。

B.垣護之在寫給到彥之的信里認為他們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應該乘勝追擊,絕對不能丟棄滑台這個地方。

C.王玄謨遭遇兵敗,並沒有及時通知垣護之,垣護之卻也能夠憑藉英勇巧妙斬斷鐵鎖,順利逃脫。

D.垣護之不僅有軍事謀略,還有戰略眼光。世祖想要把青州合併到歷城,垣護之贊成世祖的看法,並條陳了利害關係。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方當長驅朔漠,窮掃遺丑,況乃自送,無假遠勞。

譯文:

(2)北又近河,歸順者易,近息民患,遠申王威,安邊之上計也。

譯文:

【答案】

10.B

11.D 謚號必須是在死後才給予的稱號。

12.D D項錯在對文中「欲移青州並鎮歷城」一句的理解,句子的意思是想遷移青州治所共同鎮守歷城,並非把青州合併到歷城去。

13.(1)(我們)現在應該長驅漠北,窮追殘餘的胡虜。況且他們是自動送死,不需我們遠遠地攻擊。(「方當」「乃」「不假」,各1分,句意2分)

(2)北邊又鄰近黃河,歸順投誠的人比較容易。近則消除人民的禍患,遠則揚國家的威風,這是安定邊防的妙計。(「河」「息」「申」,各1分,句意2分)

【譯文】

垣護之,字彥宗。垣護之少時瀟洒不俗、不拘小節,身材矮小,相貌醜陋,但氣概過人,果敢能幹。隨同到彥之北伐,彥之將要退兵,護之寫信勸諫說:「外面傳說足下想回軍返國,我有不同的看法。為什麼呢?殘餘的敵人怕我們,望風而逃,八年來侵佔我們的地盤,不經戰鬥便收復了。我們現在應該長驅漠北,窮追殘餘的胡虜。況且他們自動送死,不需我們遠遠地攻擊。應該叫竺靈秀快速前進到滑台幫助朱修之固守,足下的大軍前抵黃河以北,那虎牢、洛陽一帶的敵人,自然退逃。當年有人連年作戰,損兵折將,糧食缺乏,仍然放膽前行,不肯輕易退卻。況且今年青州豐收,濟河漕運流通,士兵吃得飽,戰馬養得好,威力沒有受到損傷。如果丟棄滑台,白白地喪失已成功業,怎能符合朝廷給你的旨意呢?」到彥之沒有採納這個意見,敗逃而歸。太祖聽說垣護之進諫之事,很是稱讚。垣護之隨同王玄謨進入黃河,王玄謨進攻滑台,垣護之的一百多隻軍艦作先鋒,進據石濟戍壘。到魏國援兵快到時,垣護之又派人帶信給王玄謨,叫他馬上進攻,說:「當年武帝進攻廣固,死傷也很多。況且目前情勢與當年不同,怎麼能過多地考慮士兵的傷亡。我希望儘快攻下該城。」王玄謨沒聽從。玄謨敗北,沒時間報知垣護之。垣護之聽說,魏兵已把王玄謨的水兵大船全部用鐵鏈連住,布成三道,截斷黃河,想堵住垣護之的退路。此時,黃河水流很急,垣護之從河流中飛速東下,每遇鐵鏈,便用長柄巨斧砍斷,敵人擋不住。垣護之只丟下一隻小船,其餘戰船都完好無損。他留下戍守靡溝城。他率二千人再隨張永進攻碻磝。先佔據委粟津。敵人杜道俊和尚書伏連來援助,垣護之拒擊敵人,敵人於是退兵向東。二年,垣護之因為仗著有功而報私仇,被免去官職。後又再當游擊將軍。世祖認為歷下是要害之地,想遷移青州治所共同鎮守歷城,朝廷建議不一。垣護之說:「青州北有黃河濟水,又有很多草陂沼澤,不是敵人想進攻的地方。他們每次來侵略,必經歷城。兩州同時鎮守於此,這是長遠的計策。北邊又鄰近黃河,歸順投誠的人比較容易。近則消除人民的禍患,遠則揚國家的威風,這是安定邊防的妙計。」於是這個決定才被確定下來。大明八年去世,享年七十歲,謚號為壯侯。

【閱讀訓練五】

張鵬,字騰霄,淶水人。景泰二年進士,授御史。上疏言:「懷利事君,人臣所戒。比每遇聖節或進羊馬錦綺交錯殿廷自非貪賄安有餘財充進奉且陛下富有四海豈借是足國哉宜一切停罷,塞諂諛奔競之途。」疏凡四事,帝頗採用。出按大同、宣府,奏:「兩鎮軍士敝衣菲食,病無葯,死無棺。乞官給醫藥、棺槥,設義冢,俾饗歷祭。死者蒙恩,則生者勸。」帝立報可,且命諸邊概行之。奏停淮、揚征賦,給牛種。

天順元年,同官楊瑄劾石亨、曹吉祥。鵬亦偕劉泰、魏瀚、康驥論劾。俱得罪,下詔獄。諸御史多謫官,而鵬、瑄戍遼東。頃之赦免,復戍南丹。憲宗立,廷臣交薦,召復原官。尋超擢福建按察使。

成化四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剿蠻寇有功。其冬罷巡撫官,改督漕運,兼撫淮、揚四府。尋解漕務,復還南院,進副都御史,巡撫寧夏。召還,歷兵部左、右侍郎。

十八年代陳鉞為兵部尚書。守珠池宦官韋助乞往來高、肇、瓊、廉,會守巡官捕寇。鵬執不可,帝竟許之。是年,帝復欲遣內侍,鵬等執不可。帝勉從之,命俟後仍如故事。鎮守大同中官汪直言小王子將大舉,請發京兵援。鵬等言:「大同士馬四萬已足用,所請宜勿許。且京軍困營造,精力銷沮,猝有急,何以作威厲氣,請悉停其役。」詔可。尋加太子少保。

鵬初為御史,剛直尚氣節,有盛名。後揚歷中外,惟事安靜。群小竊柄,閣臣萬安、劉吉輩專營私,鵬循職而已,不能有所匡救。二十一年,鵬偕僚屬言:「傳奉武職至八百餘人,乞悉令閑住,非軍功毋濫授。」廷臣亦交以請,下兵部複核。鵬畏中官,不敢堅其議,帝遂盡留之。時論皆咎鵬。奸民章瑾獻珍寶,得為錦衣鎮撫。理刑缺,鵬所上不允。知帝意屬瑾,即推用焉。台諫劾大臣不職者多及鵬,鵬力求去,遂賜敕給驛以歸。弘治四年卒。謚懿簡。

(節選自《明史·張鵬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比每遇聖節/或進羊馬/錦綺交錯/殿廷自非貪賄/安有餘財充進奉/且陛下富有四海/豈借是足國哉/

B.比每遇聖/節或進羊馬/錦綺交錯殿廷/自非貪賄/安有餘財/充進奉/且陛下富有/四海豈借是足國哉/

C.比每遇聖節/或進羊馬錦綺/交錯殿廷/自非貪賄/安有餘財充進奉/且陛下富有四海/豈借是足國哉/

D.比每遇聖/節或進羊馬/錦綺交錯殿廷/自非貪賄/安有餘財充進奉/且陛下富有/四海豈借是足國哉/

11.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天順元年,年號紀年法。就是用皇帝繼位後所頒布的年號來紀年。年號是由漢武帝始創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建元」。

B.漕運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運輸措施,為古代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主要是利用河道、海道調運糧食的一種專業運輸方式。

C.兵部,中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長官為兵部尚書。其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明代兵部尚書號為「本兵」。

D.《明史》,是二十四部斷代史中的最後一部。《明史》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明史》得到後世史家廣泛的好評。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鵬年輕時恪盡職守。剛擔任御史之職時,他先後提出反貪污、禁送禮、恤邊民、減賦稅、給牛種等建議,均得到皇上採納。

B.張鵬工作中正直敢言。天順元年,御史楊瑄彈劾石亨、曹吉祥,張鵬也偕同劉泰、魏瀚、康驥等御史附議,結果反而和楊瑄一起被外放遼東。

C.張鵬官職上時有變遷。他能力很強,屢建功勛,先後擔任御史,福建按察使,右僉都御史,副都御史,兵部左、右侍郎,加封太子少保。

D.張鵬晚年間明哲保身。他看穿官場,得過且過,見風使舵,雖然偶有建議,也是瞻前顧後,意志不堅定,最終辭職歸家。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且京軍困營造,精力銷沮,猝有急,何以作威厲氣,請悉停其役。(5分)

譯文:

(2)群小竊柄,閣臣萬安、劉吉輩專營私,鵬循職而已,不能有所匡救。(5分)

譯文:

【答案】

10.C解析:本句中的關鍵詞「聖節」「羊馬錦綺」(並列短語)「自非」、「安有」、「四海」是斷句的重要依據。由「聖節」排除B、D;名詞「羊馬」「錦綺」共同做「進」(進獻)的賓語,排除A、B、D;「四海」做「富有」的賓語,再次排除B、D。

11.D解析:以偏概全。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均屬斷代史。而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12.A解析:無中生有,A對應原文信息在第一段,原文說「奏『兩鎮軍士敝衣菲食,病無葯,死無棺。乞官給醫藥、棺槥,設義冢,俾饗歷祭』」,並沒說「恤邊民」;說他「奏停淮、揚賦稅」,也不是「減賦稅」。系無中生有。「均得到皇上採納」也言過其實。

13.(1)並且京軍被土木營造所困擾,精力消損,突然有緊急情況,拿什麼展示威權、提振士氣?請取消京軍所承擔的所有勞役。(關鍵詞「營造」土木建造,「銷沮」消損,「猝」突然,「作威厲氣」展示威權、提振士氣,各1分,句意1分)

(2)小人們竊取國家要職,內閣大臣萬安、劉吉之輩專營私利,張鵬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對此不能有所匡正和補救。(關鍵詞「竊柄」竊取國家要職,「循職」做好本職工作,「匡救」匡正和補救,各1分,句意2分)

【譯文】

張鵬,字騰霄,淶水人。景泰二年(1451年)中進士,被授予御史。他上書說:「為了私利去侍奉君王,是做臣子應警戒的。近來每逢聖上生日,有人進獻羊馬錦綺,交錯於殿廷之上。如果不是貪污受賄,怎麼會有餘財來進奉?況且陛下富有四海,怎麼會靠這些東西來富國呢?應禁止這一切行為,堵住阿諛奉承和奔走請託之途。」他的奏疏共提了四項建議,皇上大都加以採用。出京巡察大同、宣府時,他上奏說:「兩鎮的士兵穿破衣吃粗劣的食物,病了無葯可治,死了無棺可葬。乞請國家撥給醫藥和棺材,設立義冢,使他們享受供祭。這樣,死者蒙恩,生者也會受到鼓舞。」皇上立即回復批准,並且命各邊鎮一律貫徹實行。他還要求停止徵收淮安、揚州的賦稅,撥給耕牛和種子。

天順元年(1457年),同官楊瑄彈劾石亨、曹吉祥。張鵬也和劉泰、魏瀚、康驥一起彈劾。他們都因此獲罪,被皇上投進詔獄。御史們多被貶官,而張鵬、楊瑄被遣去戍守遼東。不久被赦免,又戍守南丹。憲宗即位後,廷臣紛紛推薦他。皇上把他召回復官,不久越級提升他為福建按察使。

成化四年(1468年),他以右僉都御史的身份巡視廣西,剿蠻寇有功。這年冬天撤銷巡撫官,改為漕運總督,兼任淮安、揚州等四府的巡撫。不久他解去漕運職務,又回南都察院,升為副都御史,擔任寧夏巡撫。被召回後,歷任兵部左、右侍郎。

十八年(1482年),他取代陳鉞任兵部尚書。守衛珠池的宦官韋助請求往來高州、肇慶、瓊州、廉州,會同守巡官員捕寇。張鵬反對,皇上竟答應了韋助的請求。這一年,皇上又想派宦官去,張鵬等人堅決反對,皇上勉強聽從了,命令以後仍然按照舊例處理。鎮守大同的宦官汪直說小王子將大舉入侵,請調發京兵增援。張鵬等人說:「大同戰士馬匹四萬,已足夠用,他的請求不宜批准。並且京軍被土木工程所困,精力消損,突然有緊急情況,拿什麼展示威權、提振士氣?請取消京軍所承擔的所有勞役。」皇上下詔同意。不久加封他為太子少保。

張鵬初任御史時,剛正而有氣節,大有名氣。後來歷任朝廷內外官職,只追求政治安靜(明哲保身)。小人們竊取國家要職,內閣大臣萬安、劉吉之輩專營私利,張鵬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對此不能有所匡正和補救。二十一年(1485年),張鵬偕同他的屬官上書說:「朝廷任命的武職宦官到了八百多人,請下令讓他們全部免職居家,不是立有軍功不要濫授官銜。」廷臣也紛紛請求,(皇上)交兵部重新考察。張鵬害怕宦官,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皇上於是把那些宦官全部留下了。當時輿論都指責張鵬。奸民章瑾獻上珍寶,得任錦衣衛鎮撫官。理刑官出缺,張鵬所推薦的皇上不批准。他知道皇上看中章瑾,就推薦他。台諫官員彈劾不稱職的大臣時大多提到張鵬,張鵬極力請求離去。皇上於是賜給敕書,發給驛車讓他回去。弘治四年 (1491年),張鵬去世,贈謚懿簡。

【閱讀訓練六】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會人。少力學,尤習本朝典故。以父任入官,進《藝祖廟謨》百篇。又言:「元豐制,六察許言事,章惇為相始禁之,乞復舊制,以廣言路。」從臣力薦之,遷一秩,為湖北提刑司干官。未幾,入為主管吏部架閣文字。丁母艱,服闋,進《典故辨疑》百篇,皆本朝故實,蓋網羅百氏野史,訂以日曆,核其正舛,率有據依,孝宗讀而褒嘉之。擢大理司直,遷敕令所刪定官,通判楚州。郡守吳曦與都統劉超合議,欲撤城移他所,大性謂:「楚城實晉所築,最堅,奈何以脆薄易堅厚乎?」持不可。台臣將劾其沮撓,不果。會從官送北客,朝命因俾廉訪,具以實聞,遂罷戎帥,召大性除太府寺丞。陳傅良以言事去國,彭龜年、黃度等繼皆去。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無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數人之心皆本愛君知其愛君任其去而不顧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將不止此。」 為戶部侍郎,升尚書。朝論將用兵,大性條陳利害,主不宜輕舉之說,忤韓侂胄意,出知平江,充荊湖制置使。江陵當用兵後,殘毀饑饉,繼以疾疫,大性首議振貸,凡三十八萬緡有奇。前官虛羨,凡十有四萬五千緡,率蠲放不督,民流移新復業者,皆奏免徵榷。邊郡武爵,本以勵士,冒濫滋眾,大性劾兩路戎司冒受逃亡付身,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率繳上毀抹。江陵舊使銅鏹,錢重楮輕,民持貲入市,有終日不得一錢者。大性奏乞依襄、郢例通用鐵錢,於是泉貨流通,民始復業。除刑部尚書兼詳定敕令。卒於家,年七十七,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文惠。

(選自《宋史·李大性傳》)

[注]①羨:盈餘。②錢重楮輕:指紙幣不能兌換成銅錢,貶值。楮:紙幣。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朝廷清明/乃使言者無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數人之心/皆本愛君/知其愛君/任其去/而不顧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將不止此

B.朝廷清明/乃使言者無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數人之心/皆本愛君/知其愛君/任其去而不顧/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將不止此

C.朝廷清明乃使言者/無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數人之心/皆本愛君/知其愛君/任其去而/不顧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將不止此

D.朝廷清明乃使言者/無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數人之心/皆本愛君知/其愛君任其去/而不顧/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將不止此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丁母艱,遭逢母親喪事。古代在職的官員,如父母去世,一般要辭官回家,為父母守孝。

B.敕,可以指皇帝的命令或詔書。皇帝下達制令的形式一般有諭、旨、策、制、詔等。

C.榷,文中指稅。榷,也指專賣。古代很早就有專賣制度,主要產品有鹽、茶、酒等。

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訴訟、軍令、考課等事務,長官是刑部尚書。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李大性積極進言,主張廣開言路。他因父親的恩蔭步入仕途,積極進獻文章;他反對章惇禁言的做法,認為應該恢復以前的進言制度。

B.李大性關注邊防,為政務實。楚州郡守和都統想棄城而去,李大性表示反對,差一點被台臣彈劾;李大性把察訪情況如實報告朝廷,有官員被懲處。

C.李大性不懼權貴,力除弊政。他反對出兵打仗,得罪人而被調出京城;前任官員不追討欠稅,他予以糾正;有人利用邊防政策進行舞弊,他予以處理。

D.李大性關注民生,體恤百姓。江陵地區使用銅錢,紙幣貶值,有人做買賣一天換不到一枚銅錢,李大性建議使用鐵錢,解決了民生問題。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蓋網羅百氏野史,訂以日曆,核其正舛,率有據依。

譯文:

(2)江陵當用兵後,殘毀饑饉,繼以疾疫,大性首議振貸。

譯文:

【答案】

10.B原文標點:朝廷清明,乃使言者無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數人之心,皆本愛君,知其愛君,任其去而不顧,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將不止此。

11.D「軍令」一般由兵部掌管,「考課」一般由吏部掌管。

12.C「前任官員不追討欠稅,他予以糾正」錯,應是前任官員虛報盈餘,他予以免除。

13.(1)大概是收集百家野史,用日曆訂正,核對它的正誤,全都有根有據。(網羅、率、「訂以日曆」狀語後置句式,各1分,句意2分)

(2)江陵正是戰爭之後,殘破毀壞鬧饑荒,接著又流行瘟疫,李大性首先倡議救濟。(當、用兵、振貸,各1分,句意2分)

【譯文】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會人。李大性年輕時刻苦學習,尤其熟習本朝的典章舊事。因父親的恩蔭而做官,進獻《藝祖廟謨》一百篇。又說:「元豐時的制度,六察司允許向上評論政事,章惇擔任宰相才禁止,請恢復以前的制度,來拓寬進言之路。」侍從大臣極力推薦李大性,陞官一級,擔任湖北提刑司干官。不久,入朝擔任主管吏部架閣文字。遭遇母親喪事,服喪期滿,進獻《典故辨疑》一百篇,都是本朝舊事,大概是收集百家野史,用日曆訂正,核對它的正誤,全都有根有據,孝宗讀後讚揚了他。提拔為大理司直,升任敕令所刪定官,任楚州通判。郡守吳曦和都統劉超一同商議,想要撤出城池轉移到別的地方,李大性認為:「楚城實際是晉朝時修建的,最為堅固,為什麼要用脆弱的調換堅固的呢?」李大性堅持認為不行。台臣打算彈劾李大性阻撓成議,沒有實現。恰好擔任送北方使臣的從官,朝廷於是命令李大性察訪,李大性把實情全都告知朝廷,朝廷於是罷免軍隊統帥,召李大性入朝授任太府寺丞。陳傅良因進言國事離開京城,彭龜年、黃度等人相繼離去。李大性上疏直言:「朝廷清明,卻讓進言的人無緣無故離開朝廷,我為之很惋惜。這幾個人的內心,本來都是愛護君主,明知他們是愛護君主的,聽任他們離去而不管,恐怕離去的正人君子將會不止這些。」擔任戶部侍郎,升任尚書。朝廷討論將要出兵,李大性逐條陳述利害關係,主張不應該輕舉妄動,違背韓侂胄的意思,出朝廷擔任平江知府,充任荊湖制置使。江陵正是戰爭之後,殘破毀壞鬧饑荒,接著又流行瘟疫,李大性首先倡議救濟,一共三十八萬緡多。前任官員虛報賦稅的盈餘,一共十四萬五千緡,李大性全都予以免除不再催促,流亡遷徙重新恢復生產的民眾,都上奏免去徵收賦稅。邊郡的武功爵位,本來是用來鼓勵將士的,冒名濫施的很多,李大性彈劾兩路戎司違規接受已逃亡的士兵的身份憑證,一共三千四百九十七件,全都上繳塗毀。江陵以前通行銅錢,銅錢價值高,紙幣貶值,百姓拿貨物到市場交易,有一整天得不到一個銅錢的。李大性上奏請求按照襄、郢成例通用鐵錢,於是錢貨流通,百姓才恢復生產事業。授官刑部尚書兼任詳定敕令。在家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文惠。

【閱讀訓練七】

蕭近高,字抑之,廬陵人。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禮科給事中。甫拜官,即上疏言罷礦稅、釋繫囚、起廢棄三事,明詔已頒,不可中止。帝怒,奪俸一年。頃之,論江西稅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報。既而停礦分稅之詔下,相失利,擅移駐景德鎮,請專理窯務。帝即可之,近高復力爭。後江西撫按並劾相,相以為近高主之,疏詆甚力。近高疏辨,復劾相。疏不行,相不久自引去。

屢遷刑科都給事中。知縣滿朝薦、諸生王大義等皆忤中使,系獄三年。近高請釋之,不報。遼東稅使高淮激民變,近高劾其罪,請撤還,帝不納。又以淮誣奏逮同知王邦才、參將李獲陽,近高復論救。會廷臣多劾淮者,帝不得已征還,而邦才等系如故。無何,極陳言路不通、耳目壅蔽之患。未幾,又言王錫爵密揭行私,宜止勿召;朱賡被彈六十餘疏,不當更留。皆不報。故事,六科都給事中內外遞轉。人情輕外,率規避,近高自請外補。吏部侍郎楊時喬請亟許以成其美。乃用為浙江右參政,進按察使。以病歸。起浙江左布政使。所至以清操聞。

泰昌元年召為太僕卿。廷議「紅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當斬方從哲當勒還故里張差謀逆有據不可蔽以瘋癲歷工部左右侍郎天啟二年冬引疾去。御史黃尊素因言近高辭榮養志,清風襲人,亟宜褒崇,風勵有位。詔許召還。五年冬,起南京兵部,力辭,不允。時魏忠賢勢張,諸正人屏斥已盡。近高不欲出,遷延久之。給事中薛國觀劾其玩命,遂落職。崇禎初,乃復。卒於家。

(節選自《明史·列傳一百三十卷》,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廷議「紅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當斬/方從哲當勒還故里張差/謀逆有據/不可蔽以瘋癲/歷工部左右侍郎/天啟二年/冬引疾去。

B.廷議「紅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當斬/方從哲當勒還故里/張差謀逆有據/不可蔽以瘋癲/歷工部左右侍郎/天啟二年冬/引疾去。

C.廷議「紅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當斬/方從哲當勒還故里/張差謀逆有據/不可蔽以瘋癲/歷工部左右侍郎/天啟二年冬/引疾去。

D.廷議「紅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當斬/方從哲當勒還故里/張差謀逆有據/不可蔽以瘋癲/歷工部左右/侍郎天啟二年冬/引疾去。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前三甲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

B.中書舍人,舍人始於先秦,南朝梁時稱中書舍人,明清時內閣中的中書科亦設有中書舍人,掌書寫誥教、制詔、銀冊、鐵券等,為七品官。

C.疏,也稱「奏疏」,是大臣向皇帝分條提建議、意見的一種文體,與「書」不相同。如《諫太宗十思疏》。

D.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員,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等,一直延續到清朝。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近高不畏權貴,不怕觸怒皇上。潘相請求專門管理窯務,皇帝同意了他的請求,近高極力爭論,後近高又上疏彈劾潘相,潘相不久自己引咎辭職。

B.近高清廉有操守,受到推崇。御史黃尊素進言說近高不慕浮華,應褒揚,皇上同意徵召近高還朝,任用他為南京兵部。

C.近高一心為公,不計私利。按過去的慣例,六科都給事中內外輪流任職,人們都不願意,近高主動請求到外地任職。

D.近高秉持公正,敢於直言。認為王錫爵懷著私心行事,應停止徵召。朱庚被彈劾,這是不應當的,應該留下他。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帝怒,奪俸一年。頃之,論江西稅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報。(5分)

譯:

(2)時魏忠賢勢張,諸正人屏斥已盡。近高不欲出,遷延久之。(5分)

譯:

10.C

11.A(」前三甲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有錯。殿試及第者分為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

12.D(「不應當留」應理解為「不應當還留用他」。)

13.(1)皇帝不高興,剝奪他俸祿一年。不久,他上疏陳述江西稅使潘相擅自處罰皇室宗族人的罪行,(皇帝)沒有迴音。

(2)當時魏忠賢勢力囂張,正人君子已被排斥一空。蕭近高不想出來做官,拖延了很長一段時間。

【譯文】

蕭近高,字抑之,江西廬陵人。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授職中書舍人,提拔禮科給事中。剛上任,就上疏議論罷免礦稅、釋放囚犯、起用舊臣三件事,聲明詔書已頒布,不可以中途停止。皇帝不高興,剝奪俸祿一年。不久,疏論江西稅使潘相擅自處罰皇室宗族人的罪行,沒有迴音。不久停止徵收礦稅的詔書下達,潘相無利可圖,擅自移駐景德鎮,請求專門管理窯務。皇帝就同意他的請求,蕭近高又極力爭論。後來江西巡撫、巡按一起彈劾潘相,潘相以為是近高主使的,上疏極力詆毀他。蕭近高上疏辯解,又彈劾潘相。沒有按奏疏實行,潘相不久自己引咎辭職了。

提升為刑科都給事中,知縣滿朝薦、諸生王大義等人都由於冒犯太監關進監獄三年了。蕭近高請求釋放他們,沒有迴音。遼東稅使高淮激起人民造反,蕭近高彈劾他的罪狀,請求撤回稅使,皇帝不接受。又因為高淮誣告逮捕同知王邦才、參將李獲陽,蕭近高又一次營救他們。正好有很多廷臣彈劾高淮,皇帝不得已把他召回了,而王邦才等人照樣關押著。不久,極力陳述言路不開通,耳目堵塞看不見的害處。沒多久,又說王錫爵營公行私,應停止徵召。朱賡被六十多道奏疏彈劾,不應當還留用他。都沒有批複。按過去的慣例,六科都給事中內外輪流任職,人們輕視外任,都迴避,蕭近高自動請求到外地任職。吏部侍郎楊時喬請求皇帝儘快同意以實現他的願望。於是任命他為浙江右參政,提升按察使。因病回家,起用為浙江左布政使。所到之處以清廉有操守而聞名。

泰昌元年徵召為太僕卿。廷議「紅丸案」,蕭近高說崔文升、李可灼應當斬首,方從哲應當勒令他回歸故里,張差謀反有真憑實據,不能夠拿瘋癲做掩護。歷任工部左、右侍郎。天啟二年冬天,稱病離職。御史黃尊素於是說蕭近高有志向、不愛虛榮、清風襲人,應立即表彰以示尊重,勸勉在位的官員。下詔同意徵召還朝。五年冬天,起用為南京兵部,極力推辭,皇上不答應。當時魏忠賢勢力囂張,正人君子已被排斥一空。蕭近高不想出來做官,拖延了很長一段時間。給事中薛國觀彈劾他輕視皇帝的任命,於是解除他的職務。崇禎初年,又恢復他的官職。死在家裡。

【閱讀訓練八】

沈希儀,字唐佐,貴縣人。嗣世職為奉議衛指揮使。正德十二年,調征永安。以數百人搗陳村寨,馬陷淖中,騰而上,連馘三酋,破其餘眾。

嘉靖五年,總督姚鏌將討田州岑猛。用希儀計,間猛婦翁歸順土酋岑璋,使圖猛,而分兵五哨進。希儀將中哨當工堯工堯賊要地聚眾守之希儀夜遣軍三百人緣山上繞出其背。比明合戰,則所遣軍已立幟山巔,賊大敗潰。猛走歸順,為璋所執,田州平。希儀功最,鏌抑之,止受賚。

改右江柳慶參將,駐柳州。柳在萬山中,城外五里即賊巢,軍民至無地可田,而官軍素罷不任戰。又賊耳目遍官府,閨闥..動靜無不知。希儀謂欲大破賊,非狼兵不可,請於制府。調那地狼兵二千來,戍兵稍振。乃求得與瑤通販易者數十人,持其罪而厚撫之,使詗賊。賊動靜,希儀亦無不知。及駐軍設伏,賊必至,遇伏輒奔。官軍擊之,無不如志。已,賊寇他所,官軍又先至。遠村僻聚,賊度官軍所不逮者,

往寇之,官軍又未嘗不在,賊驚以為神。

希儀每於風雨晦冥夜,偵賊所止宿,分遣人齎銃潛伏舍旁。中夜銃舉,賊大駭曰:「老沈來矣!」咸挈妻子匍匐上山。兒啼女號,或寒凍觸厓石死,爭怨悔作賊非計。希儀鎮柳、慶久,渠魁宿猾捕誅殆盡。先後搗巢,斬馘積五千餘級,未嘗悉奏功,故多不敘。十九年,復謝病,柳人祀之山雲祠。希儀鎮柳、慶,每戰必先登,身數被創,陰雨輒痛劇,故數謝病。二十六年,瓊州五指山熟黎素畏法,供徭賦,知州邵浚虐取之。其酋那燕遂結崖州、感恩、昌化諸黎為亂。希儀乃偕參將武鸞、俞大猷等直入五指山下,斬那燕及其黨五千四百有奇。後倭寇海上,命督川、廣兵赴剿。無功,為周如斗劾罷。

贊曰:嗚呼,明至中葉,曷嘗無邊材哉!如沈希儀之徒,出奇制勝,得士卒死力,雖古名將何以加焉?然功高賞薄,起蹶靡常。此無異故,其抗懷奮激,無以結歡在朝柄政重人,宜其粗齬不相入也!

(選自《明史·卷二百十一·列傳第九十九》)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希儀將中哨/當工堯/工堯/賊要地/聚眾守之/希儀夜遣軍三百人/緣山上繞/出其背

B.希儀將中哨/當工堯/工堯賊/要地聚眾/守之/希儀夜遣軍/三百人緣山上/繞出其背

C.希儀將中哨/當工堯/工堯/賊要地/聚眾守之/希儀夜遣軍三百/人緣山上/繞出其背

D.希儀將中哨當工堯/工堯賊/要地聚眾/守之/希儀夜遣軍/三百人緣山/上繞出其背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字,本義是生兒育女。古時,男子二十歲結髮加冠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結髮及笄時取字。

B.州,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單位。州與中國古代行政區劃路、府、省、道等,區域大小大致相同。

C.閨,舊時特指女子居住的內室。闥,建築物內的小門。文中的「閨闥」指女眷所居內室的門戶。

D.徭,指古代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賦,田賦。「輕徭薄賦」指「減輕徭役,降低賦稅」。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沈希儀頗有勇力。陳村寨一戰,希儀的戰馬陷在泥淖之中,他騰躍而起,連殺幾個頭領。

B.沈希儀智謀過人。姚鏌征討岑猛,用希儀離間計,夜出奇兵,最終大敗岑猛,平定田州。

C.沈希儀戰功顯赫。在鎮守柳慶二州期間,搗毀賊巢,先後斬殺不法之徒,就達到五千多。

D.沈希儀深得人心。希儀平定柳州厚撫有罪士卒,離開時,有柳人在山雲洞為他設祀紀念。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遠村僻聚,賊度官軍所不逮者,往寇之,官軍又未嘗不在,賊驚以為神。(5分)

譯文:

(2)此無異故,其抗懷奮激,無以結歡在朝柄政重人,宜其齟齬不相入也!(5分)

譯文:

【答案】

4.A

5.B(「它們的區域大小大致相同」,錯誤)

6.D(「希儀善撫有罪士卒」錯,與柳人設祀亦無因果關係)

7.(1)邊遠偏僻的村落,敵賊估計是官軍不能到達的地方,前往劫掠(侵犯),官軍又不曾不在,敵賊驚恐,認為他是神人。(「遠村僻聚」「度」「逮」「寇」「未嘗」各1分)

(2)這沒有別的原因,他們心懷激烈,為人奮激,無法交好朝中執掌權力的重臣,與這些人意見不合而不能相互融洽,那是應該的啊!(「異故」「無以」「結歡」「柄」「齟齬」各1分)

【譯文】

沈希儀,字唐佐,貴縣人。承襲世職任奉議衛指揮使。正德十二年他被調出征永安。沈希儀用數百人攻打陳村寨,馬陷在泥沼中,騰躍而上,連殺三個敵人頭領,破除其餘敵眾。嘉靖五年,總督姚鏌準備征討田州岑猛。他用沈希儀的計謀,離間岑猛的岳丈歸順和土酋岑璋的關係,使岑璋謀取岑猛,而自己分兵五哨進擊。沈希儀帶領中哨。擋住工堯。工堯是敵賊的要地,他們聚眾守衛這個地方。沈希儀夜間派遣軍兵三百人,攀援山坡而上,繞到敵軍背後。等到第二天會戰,所派遣的士兵已在山巔樹立旗幟,敵賊被打得大敗。岑猛逃跑到歸順那裡,被岑璋捉住,田州於是平定。沈希儀的功最大,姚鏌壓抑他的功勞,他只是受到賞賜。沈希儀改任右江柳慶參將,駐紮在柳州。柳州在萬山之中,城外五里之處就是敵賊的巢穴,軍民已到無地可耕的地步,而官軍向來疲弱不能勝任戰鬥。又加上敵賊耳目遍官府,連官府閨閣里的事情都無所不知。沈希儀說要想大破敵賊,非用狼兵不可,向制府請求這件事。調那地的狼兵二千人來,守戍之兵才稍有振作。於是設法尋找到與瑤互相販賣交易的商人有幾十人,抓住他們犯罪根據而厚撫他們,讓他們刺探敵賊。這樣敵賊的動向,沈希儀也無所不知。等到駐軍設立埋伏,敵賊必定到達,敵賊遇到埋伏總是逃奔。官軍攻擊他們,總是能取得預期的勝利。之後,敵賊侵犯其他地方,官軍又比他們先到達。遠方偏僻的村落,敵賊估計是官軍不能到達的地方,前往侵犯,官軍又未嘗不在,敵賊驚服認為他是神人。沈希儀每於風雨晦黑的夜晚,偵察敵賊住宿停頓的地方,分別派遣人攜帶火銃潛伏在舍旁。半夜發銃,敵賊十分害怕說:「老沈來了!」都攜帶妻氏兒女匍匐上山。兒啼女號,有的因受寒挨凍觸岩石而死,爭著抱怨當賊寇不是好辦法。沈希儀鎮守柳州、慶州很久,大盜宿猾被捕誅殆盡。先後搗毀敵巢,斬敵人積有五千多個,沒有全部上奏報功,所以多沒有受到獎勵。十九年(1540)又稱病辭職,柳人在山雲祠為他祭祀。沈希儀鎮守柳、慶時,每戰必身先士卒,身體多次受傷,遇陰雨天氣總是劇痛,所以多次稱病辭職。二十六年瓊州五指山熟黎向來畏法,供徭賦,知州邵濬殘虐榨取他們的血汗。他們的首領那燕於是勾結崖州、感恩、昌化諸黎作亂。沈希儀於是偕同參將武鸞、俞大猷等人直入五指山下,斬那燕及其黨徒五千四百多人。後來倭寇侵犯海上,命令沈希儀督川、廣之兵赴剿。無功,沈希儀被周如斗彈劾罷去官職。

讚詞說:哎,明朝到了中期,何嘗沒有邊防將才呢?如沈希儀這類人,運用奇招制勝,能讓士卒拚死效力,即使古代名將又用什麼來超過(他)呢?可是功勞高,賞賜卻少,升降無常,這沒有別的原因,他們有豪壯的胸懷,激動振奮,無法交好朝中執掌權力的重臣,與這些人意見不合而不能相互融洽,是應該的呀!

【閱讀訓練九】

錢易字希白。始,父倧嗣吳越王,為大將胡進思所廢,而立其弟俶。俶歸朝,群從悉補官,易與兄昆不見錄,遂刻志讀書。

易年十七,舉進士,試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惡其輕俊,特罷之。然自此以才藻知名。太宗嘗與蘇易簡論唐世文人,嘆時無李白。易簡曰:「今進士錢易,為歌詩殆不下白。」太宗驚喜曰:「誠然,吾當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盜起劍南,遂寢。真宗在東宮,圖山水扇,會易作歌,賞愛之。

易再舉進士,就開封府試第二。自謂當第一,為有司所屈,乃上書言試《朽索之馭六馬賦》,意涉譏諷。真宗惡其無行,降第三。明年,第二人中第,補濠州團練推官。召試中書,改光祿寺丞、通判蘄州。奏疏曰:「堯放四罪而不言殺彼四者之凶尚惡言殺非堯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為虐。近代以來,斷人手足,鉤背烙筋,身見白骨而猶視息,四體分落乃方絕命。以此示人,非平世事也。今四方長吏競為殘暴,婺州先斷賊手足,然後斬之以聞。壽州巡檢使磔賊於闤闠之中,其旁猶有盜物者。使嚴刑可誡於眾,則秦之天下無叛民矣。臣以謂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帝嘉納其言。景德中,舉賢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書丞、通判信州。東封泰山,獻《殊祥錄》,改太常博士、直集賢院。祀汾陰,幸亳州,命修《車駕所過圖經》,獻《宋雅》一篇,遷尚書祠部員外郎。坐發國子監諸科非其人,降監潁州稅。數月,召還。久之,判三司磨勘司。上言:「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釐正,或其數細微,輒歷年不得報,徒擾州縣。自今官錢百、谷斗、帛二尺以下,非欺紿者除之。」真宗雅眷詞臣,其典掌誥命,皆躬自柬拔。擢知制誥、判登聞鼓院、糾察在京刑獄。累遷左司郎中,為翰林學士,傣直未滿,卒。仁宗憐之,召其妻盛氏至禁中,賜以冠帔。

(節選自《宋史·錢易傳》)

【注】①闤闠:街道。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堯放四罪而不言/殺彼四者之凶/尚惡言殺/非堯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為虐/

B.堯放四罪而不言殺/彼四者之凶/尚惡言殺//非堯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為虐/

C.堯放四罪而不言/殺彼四者之凶/尚惡言殺/非堯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為虐/

D.堯放四罪而不言殺/彼四者之凶/尚惡言殺/非堯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為虐/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準確的一項是()(3分)

A.翰林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始設於唐朝,一般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

B.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文中的「景德」就是年號。

C.泰山,五嶽之首,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後,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

D.誥命,又稱誥書,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所謂誥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義諭眾叫誥。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錢易自幼苦學,早年懷才不遇。首次參加科舉考試時,錢易雖才識卓越,卻被特意淘汰;後被蘇易簡舉薦給太宗,又因盜起未被起用。

B.錢易剛正不阿,敢於陳述己見。他認為在第二次科舉中自己沒有獲得第一名,是有關人員壓制所致,故上疏直言進諫,真宗對此非常反感。

C.錢易知古鑒今,奏請廢除酷刑。他認為當今各地酷刑之風太盛,如果一味施行酷刑,將無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真宗讚賞並採納了他的建議。

D.錢易頗具文采,勤於政務。他多次進獻文書,被皇帝提拔為文秘機要之臣,負責起草詔書、查核案件等工作,後在任上連日值宿,不幸逝世。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使嚴刑可誡於眾,則秦之天下無叛民矣。臣以謂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

譯:

(2)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釐正,或其數細微,輒歷年不得報,徒擾州縣。

譯文:

【答案】

10.D(參考譯文)

11.B(「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不正確,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12.B(「故上疏直言進諫」錯)

13.(1)假使(如果)嚴刑可以警示民眾,那麼秦朝就不會有造反的老百姓了。我認為不合法的刑罰,不能用來輔助統治,望(希望,願)陛下廢除。(「使」「所以」各1分,句意3分側重第二、三、五句)

(2)官府財物登記在冊,而三司發文要求核實訂正的,有時(有的,有些)所涉數目細小,總是(於是,就)拖延多年無法上報,徒然(白白地)干擾州縣治理。(「籍」「釐正」各1分,句意3分側重第三、四、五句)

【譯文】

錢易,字希白。從前,其父錢倧即位為吳越王,被大將胡進思廢,而改立錢倧的弟弟錢俶。錢俶歸降宋朝,其屬下都在宋朝做了官,只有錢易與其兄錢昆沒有被錄用,於是他們即發奮讀書。

錢易十七歲時考中進士。參加崇文殿的考試時,三篇文章不到中午他就完成了。言官覺得他很輕率,不穩重,故意不錄取他,然而從此以後他的才學就出了名。宋太宗曾同蘇易簡一起討論唐代文人,太宗遺憾當世沒有產生像李白這樣的才子,蘇易簡說:「當今進士錢易,創作的歌、詩大概不在李白之下。」太宗驚喜地說「:如果真是這樣,我就把他從平民直接提升為翰林。」正碰上劍南盜賊興起,這事就被擱下了。宋真宗當太子時,畫山水扇,碰上錢易作歌,覽後對他非常欣賞。

錢易再次考進士,錄為開封府第二名。他自認為應當是第一,只因被主考官壓制了才落得第二,於是上了一篇《朽索之馭六馬賦》議論考試,含有譏諷味道。真宗很討厭他的這種品行,降他為第三名。一年後,以第二名中第,任為濠州團練推官。被召到中書測試,改任光祿寺丞、蘄州通判。錢易上書說「:堯流放四大罪人而不處死,豈不是堯的仁厚達到了頂點嗎?古代的肉刑都不是死刑,但古人還認為太殘酷。近代以來,砍斷手腳,鉤背烙筋,使犯人體無完膚,露出白骨,還不斷氣,四肢離開了身軀才斷氣。採用這樣的酷刑,不是太平盛世之舉。目前,地方長官一個比一個殘暴,婺州官府,先砍斷犯人手腳,然後斬首示眾。壽州巡檢使將犯人碎屍於牢房中,旁邊還住著盜賊。假使嚴刑可以警示民眾,那麼秦朝就不會有造反的老百姓了。我認為不合法的刑罰,不能幫助統治,望陛下廢除。」皇上高興地採納了他的建議。

景德年間,參與賢良方正科考試合格,任秘書丞、信州通判。皇上東封泰山時,他獻上《殊祥錄》,又改任太常博士、直集賢院。皇上祭祀汾陰,視察亳州,命他編撰《車駕所過圖經》,獻上《宋雅》一篇,升任尚書祠部員外郎。因他主考國子監諸科誤取不該錄用的人,降職監潁州稅,幾個月後召回京城。許久之後,任判三司磨勘司。他上書說「:官府的財政收入都登記在冊,三司進行核對,有些數目太細太小,幾年後還無法核實完上報,白白增加地方政府的煩惱。從今以後,官府收支一百文錢、一斗谷、二尺帛以下的,只要不是假的就不必一一登錄了。」真宗喜歡詩人,身邊掌管文秘機要的,他都要親自選拔。提升錢易為知制誥,判登聞鼓院,糾察在京刑獄。多次升遷官至左司郎中,為翰林學士。因連續幾天值班,未滿期就累死了。仁宗憐惜他,召他妻子盛氏到宮中,賜給鳳冠霞披。

【閱讀訓練十】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少沉靜,好典籍。父卒,隱居墓側。服竟,三公並辟,皆不就。桓帝初,詔公卿郡國舉至孝獨行之士。寔以郡舉,征詣公車,病不對策,除為郎。明於政體,吏才有餘,論當世便事數十條,名曰《政論》。指切時要,言辯而确,當世稱之。仲長統曰:「凡為人主,宜寫一通,置之坐側。」其後辟太尉袁湯大將軍梁冀府並不應大司農羊傅少府何豹上書薦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議郎,遷大將軍冀司馬,與邊韶、延篤等著作東觀。出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織績,民冬月無衣,積細草而卧其中,見吏則衣草而出。寔至官,斥賣儲峙,為作紡績、織紝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是時胡虜連入雲中、朔方,殺略吏民,一歲九奔命。寔整厲士馬,嚴烽候,虜不敢犯,常為邊最。以病徵,拜議郎,復與諸儒博士共雜定《五經》。會梁冀誅,寔以故吏免官,禁錮數年。時,鮮卑數犯邊,詔三公舉威武謀略之士,司空黃瓊薦寔,拜遼東太守。行道,母劉氏病卒,上疏求歸葬行喪。母有母儀淑德,博覽書傳。初,寔在五原,常訓以臨民之政,寔之善績,母有其助焉。服竟,召拜尚書。寔以世方阻亂,稱疾不視事,數月免歸。初,寔父卒,剽賣田宅,起冢塋,立碑頌。葬訖,資產竭盡,因窮困,以酤釀販鬻為業。時人多以此譏之,寔終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餘。及仕官,歷位邊郡,而愈貧薄。建寧中病卒。家徒四壁立,無以殯斂,光祿勛楊賜、太僕袁逢、少府段頰為備棺槨葬具,大鴻臚袁隗樹碑頌德。

(節選自《後漢書·崔寔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句是( )(3分)

A.其後辟太尉袁湯/大將軍梁冀府並不應/大司農羊傅/少府何豹上書/薦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B.其後辟太尉袁湯/大將軍梁冀府/並不應/大司農羊傅/少府何豹上書薦/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C.其後辟太尉袁湯/大將軍梁冀府並不應/大司農羊傅/少府何豹上書薦/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D.其後辟太尉袁湯/大將軍梁冀府/並不應/大司農羊傅/少府何豹上書/薦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既可指司馬、司徒、司空,又可指少傅、少師、少保。

B.公車是漢代官署名,為衛尉的下屬機構,設公車令,掌管宮殿司馬門的警衛。朝廷徵召等事宜,經由此處受理。

C.博士,古為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

D.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為後漢至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游牧民族。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崔寔明於政務,做官才能卓越。他撰述的《政論》曾獲仲長統高度評價,認為所有國君,應抄一遍,置於座旁。

B.崔寔關注民生,改善百姓生活。他做五原太守時,叫百姓賣掉儲藏的糧食,替他們添置紡織工具並教他們如何使用。

C.崔蹇秉性純正,事親至孝。母親病死,他於赴任途中上疏請求回家料理喪事。

D.崔寔為官清正,品性廉潔。他做官期間,為葬父而賣掉田產,竭盡資產,他病逝時,甚至沒有錢裝殮,同僚出資替他料理後事。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是時胡虜連入雲中、朔方,殺略吏民,一歲九奔命。

譯:

(2)服竟,召拜尚書。寔以世方阻亂,稱疾不視事,數月免歸

譯:

【答案】

10.D

11.A(三公又可指太傅、太師、太保。)

12.D(為葬父而賣掉田產不是他仕官期間發生的事。)

13.(1)這時匈奴連續入侵雲中、朔方,殺害搶掠官吏百姓,百姓一年之內多次逃命。(「是時」、「殺略」、「九奔命」,各1分,句意2分)

(2)服喪完畢,朝廷徵召並授予他尚書一職。崔定因為時局很亂,稱病不到職辦公,幾個月後被免職回家。(「服競」、「以」、「視事」各1分,句意2分)

【譯文】

崔寔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少年時很沉靜,喜歡讀書。父親死後,住在墓旁守喪。守喪期滿,三公請他出去做官,他都不去。桓帝初年,皇帝下詔給公卿郡國推舉極孝順和品德好的人。崔定被郡國推舉,徵召到官署,因病不能參加面試,拜為郎。崔定對政體很精明,做官的能力很強,寫了評論當代政事的意見數十條,題目叫《政論》。針對當時要害,議論很正確,博得當代人的稱讚。仲長統說:「所有國君,應抄一遍,置於座旁。」後來朝廷叫崔定到太尉袁湯,大將軍梁冀府里去當官,崔寔都不去。大司農羊傅、少府何豹上書推薦崔寔,說崔的才幹很好,能力很強,應在朝廷做官。於是皇帝封崔為議郎,提升大將軍梁冀作司馬,與邊韶、延篤等人在東觀著書立說。後來崔定出任五原太守。五原的土質宜於種麻,而當地人不知道織布,老百姓冬天沒有衣服穿,堆些細草睡在草裡面,見官吏就披著草出來。崔寔到任後,叫百姓賣掉儲藏的糧食,替他們添制紡績、織綞、觫媼等工具並教他們如何使用,百姓才免受凍餒之苦。這時匈奴連續入侵雲中、朔方,殺害搶掠官吏百姓,百姓一年之內多次逃命。崔定就厲兵秣馬,嚴飭烽火台偵察,敵人不敢進犯,成為邊塞最安靜的地方。崔定在病中,被拜為議郎,又與當時的名儒博士一同審定《五經》。恰逢梁冀被殺,崔定是梁冀的故吏,受牽連,罷了官,關在牢里數年。當時鮮卑多次進犯邊境,皇帝下詔書給三公推薦威武謀略之士,司空黃瓊推薦崔寔,崔被拜為遼東太守。走到半路上,母親劉氏病死了,崔定上疏請求回家料理喪事。母親劉民生前品德很好,讀了不少書。起初,崔突在五原任太守,母親經常教導如何治理政事,崔寔的好功績,母親很有幫助。服喪完畢,朝廷徵召並授予他尚書一職,皇上又拜他為尚書。崔寔因為時局很亂,稱病不到職辦公,幾個月後被免職回家。當初,崔定的父親死了,崔寔賣掉田產,做了墳墓,立了墓碑。埋葬完畢,家產賣盡,因為窮困,便以賣酒販粥為生。當時人多用這事譏笑他,他始終不改。他做生意只求夠本就行,不多賺錢。等到做了官,多是邊境地區,所以更加貧薄。建寧年間死去。家裡很窮困,沒有錢裝殮,光祿勛楊賜、太僕袁逢、少府段頰等替他準備棺槨葬具,大鴻臚袁隗替他樹碑,稱頌他的功德。


推薦閱讀:

如何用文言優雅地污
中文裡面有哪些詞源細思極恐的辭彙?
4月8日海淀一模語文文言文答案—國老師3000字講懂海淀一模文言文
「石」究竟能不能「轉」?
學生為什麼要學文言文?

TAG:閱讀 | 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