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方會以什麼標準來投資你的電影

【新朋友】請關注 《天天電影圈》

微信號「ykax008」快速關注

電影風險評估的基本流程

首先我們不會把電影看成一個作品,而是看成一個產品,準確地說它是一個娛樂產品。它應該是一個B2C(商業機構對消費者)的模式,能夠讓消費者到電影院買單,這是電影作為產品最根本的東西,也是它和電視劇的區別。電影分不同的類型,所有的類型在評估前都基於三點來進行考量。

首先是要看故事講得好不好,這個是基礎。其次是主創和卡司,主創即幕後團隊,卡司意味著明星陣容。不同的演員,票房號召力是不一樣的,所有的陣容選擇一定要和產品相匹配。第三就是渠道,它的營銷的形態,渠道的執行力。大片的渠道一定是全媒體的,鋪天蓋地。小片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有可能利用微博這樣的社交平台去做。這也是要考察的,你不可能因為是小片,就只有製作的錢,沒有宣發的錢,各個環節投入多少需要有一個平衡。

以上這幾個要點加在一起,是一個電影做和不做的根本。做和不做其實到最後還要看一個投入和產出的盈虧平衡點。你的幾點加起來都符合要求了,就要看最後投多少錢,製作多少錢,營銷多少錢,是不是能夠把投資收回來,基本上前期評估就是這些模塊。

電影投資最重要的是什麼?

其實還要強調一下,不管是什麼項目,首先需要的是一個類型化的故事,以及類型化的導演、類型化的演員去匹配,這三者必須是統一的。就像《泰囧》,它的外景地在泰國,這樣一來製作成本就會升高,相對有一定的風險存在,但是王寶強、徐崢、黃渤三個人的組合是非常匹配的,所以它3000萬元的成本還是可以控制的。除了班底的匹配度,還有兩個人很重要,分別是強的監製和強的製片人。

國內現在有太多「裸奔」的項目,投資人把錢直接給導演或者製片人,他們直接拉著人就拍了。強的監製就是我們現在國內尤其缺乏的,很多團隊還沒有意識到監製的重要性。很多「裸奔」的項目到最後導致了什麼結果呢,就是片子拍到一半出現各種情況拍不下去了,最後流產。

再說製片人,我們國內的製片人基本上是從電影廠的體系轉過來的,所以更多的其實是製片主任,製片主任做得更多的是行政服務類的工作,而不是有決策力、經營運作能力,同時也對影片的藝術和技術質量負責的製片人。所以從整個盤面來看,除了我們前面的風險評估,其實後面過程的監理也很重要,電影是流程管理非常強的行業,就像你所說,不確定的因素很多,到後期就要考量整個團隊的運作決策能力了。

一部影片的風險平衡點大致是多少? 比如說一部投資2000萬元的電影,至少要收回6000萬元才能回本,這就是盈虧平衡點。我們評估的就是有多大把握能夠超過這個數,超過這個點才是賺的。有些電影一旦超過這個盈虧平衡點,最後火爆起來,回報率會非常高,但我們風險投資對於這塊不會給太多的考量。 是不是所有電影都可以事先評估? 文藝片暫時不在我們的評估之內。很多文藝片更注重導演的表達,不太注重對觀眾的呈現,目標不一樣。即使有的影片有票房,也不能量化,所以不在我們考慮範圍之內。 怎麼確定一個劇本是否可以做? 這個劇本的類型是否清晰,這個類型是不是現階段市場需要的。其實現階段基本上所有的電影類型都有市場,只不過做得好壞而已。比方說愛情片、驚悚片、動作片,而且現在的電影娛樂越來越複合,不是說一部電影僅僅只有一個類型,有的時候一部影片有好幾種類型,但是不是綜合了以後就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些都是要推敲的。 在類型之後考察的就是題材,題材是否有獨特性,跟大眾是否有關聯,關聯度有多少,能不能引起話題。從一部優秀的小說改編到電影劇本,能夠做到多少還原度。這些都是我們考察的範圍。

一個實踐操作過的例子 《失戀33天》前期就是我們評估的。它當時就是一本小說,看小說其實很簡單,我們最終認為可以做,基於以下幾點。 首先,它有獨特性。國內當時愛情喜劇也有很多,但實際上像這種專門做「失戀」的,它是頭一個。其次,它的類型是符合基本的市場需求的,這個故事的指向性很明確,光看題目就已經給大眾一個很明確的指向了,它是講失戀的,所有人都曾經失戀過,而且它裡邊的人物對應的是一個職場環境,在當下都有一個回應,那麼這樣的構成顯然對目標人群是有一個覆蓋的。 但是這裡邊有一個難度,因為小說《失戀33天》是一個日記體的小說,它真的從頭到尾寫了33天,它要變成電影,就不能這麼幹了,它必須由日記體變成電影語言,所以這個改編的過程我們會去打一個問號:雖然可以做,但是技術上是有要求的。幸好小說作者鮑鯨鯨是電影學院文學系專業出身,由她自己來完成劇本改編,第一,她有專業素養,第二,她的還原度會更高,所以,我們認為這個劇本是可以操作的。 演員選擇也是我們在電影組盤時必須要考量的。當時選擇白百何,我們認為風險很大,這裡有一個性價比的問題。一方面,這部電影不是所謂意義上的大片,也不可能找大牌明星,沒有這個預算。另外一方面,導演滕華弢堅持用白百何,他認為白百何一定可以,這個中間的過程還是比較波折的,最後還是尊重了導演的選擇。所以,創作者和資方要有一個充分的溝通。

事實證明好的電影能夠造星,像《瘋狂的石頭》、《失戀33天》,包括《致青春》,好的電影都可以自己造星,而不是賣明星,所以我們當時更強調的還是內容。 當時給《失戀33天》評估的風險控制,總體製片數額應該控制在1000萬元左右,如果超過了這個數字,就會存在一定風險,而且我們只負責前期的風險評估,到後期它的製片數額到底是多少,也不清楚,這裡還要考慮到最初的產品形態和它的營銷形態是否掛鉤。它的營銷當時在微博上做得很不錯,還和某婚戀網站有一定的合作,到後面的營銷路徑和消費群是匹配的。至於它後來走到什麼樣的位置,說老實話,剛開始沒敢想過。 影片投資前會對主創有一個數據調查 我們會有一個資料庫,但這個數據可能是一個刻舟求劍的事情,不能代表全部,可以作為參考。比如說李連杰的數據很好,但是李連杰拍的文藝片《海洋天堂》的票房就不是很好。導演薛曉路也是如此,《海洋天堂》不好,但是《北京遇上西雅圖》就很不錯。滕華弢也是如此,在《失戀33天》之前的兩部電影作品票房也不是很好,時間也過了很久。 數據要看怎麼用,在匹配的時候還是需要專業人員來操作。確定一個演員或者導演需要與電影相關的創作的知識。 現在參與評估更多的就是從項目研發開始,真正的後期評估其實不太願意做。個人認為,電影整個的流程重點還是在項目研發上。你在開機之前,就應該把各項工作做到90%,那10%是在拍的過程中去實現的。至於營銷,我認為只有好的產品才能有好的營銷。 對於合作過的導演,下次還會不會做評估?

評估都是一事一議,這個過程還是必須要做,好萊塢這樣的評估過程是一個日常的流程,當然和一個成功的導演合作以後,溝通的內容會少些,但也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我們在看盤面的時候,還必須看監製是誰,製片人是誰。 《失戀33天》就有這樣的特例,因為製片人就是滕華弢自己,所以實際上他不僅是導演,他還是一位優秀的製片人。另外一方面,《失戀33天》在最開始投入的時候,就考慮到電影和電視劇版本都要做,從整體看一個項目,即使電影在當時略有虧損,電視劇還是會彌補它的價值的,說白了,這裡就有一個投資組合。所以我們在看整個盤面的時候,會去想這個產品能夠延伸出幾種可能性。 內地發行和海外發行策略上會有什麼不同? 其實說策略都是往後的事情了,現階段發行的關鍵要點還是看需求,海外市場對於國內的電影是有固定目標的。像美國市場對中國電影的需求就非常簡單,就是動作片,而且是大片。這是鐵定的消費習慣,你想改變基本不太可能。歐洲可能會需要有一定文藝屬性的電影。在日本發行還好,有一個成功的案例就是《赤壁》。但目前國內的海外發行還基本處於不算在投資標準考慮內,你看《泰囧》在國內有12.6億元的票房,海外票房相比之下就少得可憐。 什麼才是性價比高的電影產品?

有的片子一上來就要5個億的投資,那票房至少要12億-13億元才能回本,這樣的片子,即使成功了,你想想看,它的投資回報率才多少?對於國內的中小影片,如果做成了的話,投資回報率不比大片差,例子也非常多。當然也不能說所有的中小影片都賺錢,也有賠的。所以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講,他會看投資回報率和相應的風險,風險相對較低,流程基本能夠控制,有專業化的團隊,他可能會更放心。 投資人分散投資小成本影片,回報率是不是高一些? 中小影片不管是從產品到消費,滿足不同多樣化的需求,到人才的儲備和培養,都是一個行業金字塔的基礎部分,沒有大量的中小電影就沒有優秀的大片,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我們看美國電影,好像看到的都是大片,但是其實它有大量的B級片,大量的不同的類型片,這是行業基礎。單一的投大片或者投中小片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我們的產業要健康地發展,它需要的是金字塔形的,而且這個金字塔要紮實,這就需要不同的操盤手根據不同的需要去選擇它的投資策略,所以應該對症下藥,不可能所有人都開一個藥方。 評估一部電影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麼? 就是類型,類型就相當於標籤,老百姓在進電影院看的時候想看什麼,它是體驗的通道。所以,類型是相對來說比較核心的東西,之後是題材。 對於某一部特定電影,簡單的博弈票房高低,不確定性很高。如果我們以美國為參照,實際上所謂高成本、大製作的「大片」的平均收益率明顯高於小成本的製作。這說明賭單片收入不如深入分析公司的電影製作能力。國內的電影消費需求發展很快,所以時不時會出現一些「票房奇蹟」,但是不確定的機會錯過了也不必過於糾結,重要的還是去尋找能夠持續從電影票房中得益的公司,也就是說尋找更確定的收益。 來源:673907430的博客


推薦閱讀:

現實中的故事,遠比電影中的要狗血
那些被禁止公映的電影,你看過幾部?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經典語錄有哪些?
盤點電影史上經典的十大殺手 誰最讓你不寒而慄?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TAG:電影 | 投資 | 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