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如何看待「恥」?

《四書語錄》作者:侯會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市場價:28元

1·11恥:行己有恥,知恥近勇

「恥」即恥辱感、羞噁心。孟子認為羞恥心植根於人的本性,是「義之端」;「無羞惡之心,非人也」(1·3·14)。人有恥辱感,方能由此產生出雪恥的勇氣,故孔子說「知恥近乎勇」(1·3·12)。

1·11·1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論語·子路》二○)

【譯註】子貢問孔子:「怎樣做才可以稱得上士呢?」孔子回答:「自己立身行事有羞惡感,出使外國,可以很好地完成使命,這便可以稱得上士了。」子貢問:「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都稱讚他孝順父母,鄉親都稱讚他尊敬兄長。」子貢再問:「請問更次一等的。」孔子回答:「說話一定信實,做事一定果決,這是不問是非、只管貫徹言行的下等人。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再問:「當今的執政者怎麼樣?」孔子說:「咳!這幫器識狹小的傢伙,不值一提!」

●鄉黨:古代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合稱鄉黨。這裡之鄉親。弟(ti4):同悌,指敬順兄長。硜(keng1)硜然:語言確實。斗筲(shao1):斗是古代量名,筲是能容五升的飯籃。這裡形容見識狹小。

1·11·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二五)

【譯註】孔子說:「花言巧語、表情偽善、過於恭順,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掩藏著內心的怨恨表面與對方友善,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巧言、令色:本指好的言語和表情;這裡有為取悅於人故意作態的意思。左丘明:《左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名者。匿(ni4):掩藏。

1·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一三)

【譯註】參見1·5·10。

1·11·4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二二)

【譯註】孔子說:「古人的話不輕易說出口,因為恥於自己的行動跟不上。」

●躬:身體。逮:及,趕上。

1·11·5子曰:「君子恥其言之過其行。」(《論語·憲問》二七)

【譯註】孔子說:「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羞恥。」

◎可與《孟子·離婁下》一八「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4·3·28)參看。

1·11·6(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一三)

【譯註】孔子說:「天下太平就顯身揚名,不太平就埋名隱居。國家政治清明卻甘於貧賤,這是恥辱;國家政治混沌仍追求富貴,同樣是恥辱。」

●見(xian4):同現。

1·11·7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論語·憲問》一)

【譯註】原憲問如何是恥辱。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可以做官領俸祿;如果國家政治混沌,仍舊做官領俸祿,那就是恥辱。」

●谷:這裡指官員的俸祿。

1·11·8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六)

【譯註】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羞恥的羞恥,是真正的無恥!」

1·11·9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盡心上》七)

【譯註】孟子說:「羞恥心對於人來說關係重大,那些投機取巧的人,沒地方用得上他們的羞恥心。不以落後於他人為恥,又怎能趕得上他人?」

1·11·10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孟子·萬章下》五)

【譯註】孟子說:「地位低下而妄議國事,這是罪過;立於朝廷做官,自己的正確主張卻不能推行,這是恥辱。」

1·11·11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三)

【譯註】孔子說:「用政令去指導百姓,用刑罰去規範百姓,百姓可以暫時免於犯罪,卻沒有廉恥心。用道德去引導百姓,用禮去規範百姓,百姓有廉恥心,而且心悅誠服。」

●道:引導。齊:規範。免:免於犯罪。格:歸服。

1·11·12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孟子·離婁下》三三)

【譯註】有個齊國人,家裡有一妻一妾。當丈夫的每日出門,總是吃飽喝足才回來。妻子問他一塊兒吃喝的有誰,他說全是些富貴之人。妻子對妾說:「丈夫出門,總是吃飽喝足回來,問誰跟他吃喝,都是富貴之人。但從未見有顯貴之人來訪。我準備偷偷偵察丈夫的去向。」第二天早上,她尾隨在丈夫後面,見丈夫走遍城中,沒人跟他站下來說話。最後來到東門外的墓地里,見丈夫走到祭掃墳墓的人那裡,向人家乞討剩餘的祭品。一家沒吃夠,又奔另一家。他就是靠這個吃飽喝足的。妻子回來,告訴妾說:「丈夫是我們所仰望和終身依靠的,如今竟是這個樣子。」妻妾怨謗丈夫,在院子里哭泣,而丈夫還不知道呢,依舊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在妻妾面前擺譜。——在君子看來,有些人追求升官發財的種種手段,能不讓妻妾感到羞恥並相擁而泣的,簡直沒有!

●良人:丈夫。饜:足。反:返回。瞷(jiàn):偷看。蚤:同早。施(yi4)從:有偷隨之意。國:這裡指都城。卒:最後。墦(fan2):墳墓。訕(shàn):怨謗。施施(yi4 yi4):志得意滿的樣子。幾(ji1)希:不多,一點兒。◎此則通過寓言談恥,把世上不惜放棄尊嚴廉恥、追求富貴利達者的面目刻諷刺得入骨三分。


推薦閱讀:

佛弟子應如何看待八字與風水
惟覺長老:如何看待生死的真相
如何看待書店裡看免費書的行為?
江南時報:如何看待中國風水文化
【凈土百問】如何看待會集本

TAG:孔子 | 孟子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