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偉大的抗戰文化

70年前,當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的時候,古老的中華民族終於在滿身傷痛中高高舉起勝利的旗幟,把尊嚴與自豪盡情揮灑在萬里江山。

正如習主席指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就是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進程,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升華的歷史進程。這種民族覺醒和民族精神升華,在抗日戰爭時期達到了全新的高度。」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抗擊侵略的勝利,也是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積澱的偉大民族精神的勝利。

在那烽火連天的艱難歲月里,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偉大的抗戰文化深深蘊含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點燃了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和英雄血性,團結了全世界最廣泛的抗日力量,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成為中國軍民最終戰勝侵略者的關鍵因素。那充滿東方智慧的戰略思想,那從民族內心深處爆發的吶喊,那不屈不撓、前赴後繼、義無反顧的身影,至今仍然是世界理解我們這個民族的重要窗口,至今仍然是中華兒女奮發圖強、拼搏進取的精神激勵。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日子裡,我們再次撫摸抗戰文化的歷史豐碑,再次回望那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是對崢嶸歲月的紀念,是對高貴靈魂的敬仰,更是向世人昭示:我們捍衛和平的決心無比堅定,我們追逐夢想的步伐勇往直前!

——編者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國歌,她誕生於民族危亡的抗日戰爭時期,原名叫《義勇軍進行曲》。

國歌是代表一個國家、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意志、精神的樂曲。在千萬首歌曲中,為什麼獨選《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這值得我們深思。

抗日戰爭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鬥爭史上最輝煌的一頁。抗日戰爭的勝利,改寫了中國近代以來因外敵入侵而屢屢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和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而抗戰文化作為戰勝日本軍國主義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對全民族堅持持久抗戰,最後打敗日本軍國主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鼓舞和激勵作用,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抗戰文化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與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它是當時中國先進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即以中國共產黨文化思想為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抗戰文化起始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局部抗戰興起,歷經「七七事變」全國性抗戰爆發,發展至1945年9月抗日戰爭最後勝利。抗戰文化源於民族危亡意識的中華民族傳統愛國主義價值觀,源於大中國抗戰軍事鬥爭的現實需要,其目的就是抗日圖存,救亡復興。

1、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抗戰文化的本質內容,也是戰勝日本軍國主義的決定性原因

人類戰爭史表明,戰爭的勝負不但取決於一個國家的軍事、政治、經濟、戰爭性質等諸多條件,同時也取決於這個國家民族的意志和精神,以及戰爭指導能動性(即智慧)的優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戰勝一個法西斯強國的戰爭。它既是中日兩國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也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大和民族在意志、精神和文化上的一場「軟實力」的較量。因此,「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發展與升華,它為戰勝日本法西斯發揮了強大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撐的作用。

「千萬頭顱共一心,豈肯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斷頭不做降將軍。」這是中國守軍第131師師長闞維雍孤軍固守桂林城,寡不敵眾,彈盡糧絕時寫下的一首絕命詩。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歷來崇尚正義,熱愛和平,不畏強暴,勇於反抗外來侵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把中華民族逼到瀕臨亡國的危難地步,也喚起了全民族的危機意識。抗戰文化的勃發和激蕩,迅速促進了全國人民的覺醒和團結。共產黨、國民黨兩個最大政黨的捐棄前嫌,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給所有黨派、各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參加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來起了模範表率作用。在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較以前任何時代都表現得更強烈、更廣泛、更持久、更具戰鬥性,它使各階級、階層、政黨、地方實力派、不同軍事集團以及身在國外的1000餘萬華僑在抗日問題上找到了契合點。抗戰文化的核心指向是愛國須抗日,抗日即愛國。

在長達14年抗日戰爭的壯闊而曲折艱難的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至上、團結禦侮、不畏強暴、勇於犧牲、自力更生、百折不撓等為主要特徵的抗戰精神。面對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機,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全體中華兒女抱定「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決心,共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篇章。

抗日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70多年了,但先輩們奮勇殺敵的那份震撼,那份信仰,那份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依舊那樣蕩氣迴腸!

手持大刀、拚死與日軍肉搏的第29軍官兵在長城抗戰中予日軍以大量殺傷,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當時日本報紙哀嘆,這是日軍「60年來未有之侮辱」。中國由此產生了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的歌曲《大刀進行曲》。

「我希望長官永遠不要給我們下達撤退的命令,讓我們122師與滕縣共存亡」「台兒庄便是我師官兵的墳墓,雖剩一兵一卒,也要堅守陣地!」在台兒庄前線,人們看到的是來自不同省籍、操著不同口音、身著不同服裝的軍人,他們中有川軍、西北軍、東北軍、桂軍、滇軍……

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更是家喻戶曉的八路軍和抗日聯軍的英雄……

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像20世紀30至4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這樣,民族覺醒如此深刻,民眾動員程度如此廣泛,群眾發動規模如此浩大,戰鬥意志如此頑強,抗擊時間如此綿長。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說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蘊藏著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她不僅是抵禦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偉大精神力量,也是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永恆動力,特別值得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繼承和發揚。

正如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鍛煉了中國人民。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鬥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近代百年以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每一次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思想的鬥爭,都為中華民族的覺醒準備了量的積累,而抗日戰爭則使中華民族的覺醒產生了質的飛躍。可以說,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是中華民族團結覺醒、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的勝利。

2、土窯洞里寫成的、頁頁稿紙上帶有西北黃土地味的《論持久戰》,躋身於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列

實行全民族抗戰、持久戰戰略方針和游擊戰及其一系列作戰原則的先進軍事理論,是取得抗戰勝利的關鍵。

20世紀末,西方一個著名學術機構評出了影響人類歷史的十大軍事名著,中國佔有其中兩部:一部是《孫子兵法》,一部是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世界各國的軍事專家學者都公認,《孫子兵法》是人類冷兵器時代軍事學術的最高成就,歷來被認為是「兵學聖典」,而《論持久戰》則是熱兵器時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弱國戰勝強國的具有指南針意義的代表性軍事著作。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在延安城西南的鳳凰山腳下的土窯洞里寫成的,頁頁稿紙上帶有西北黃土地味,何以躋身於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列而享譽全球?它的魅力為何如此之大?讓我們沿著歷史的軌跡來尋找答案吧!

全國抗戰之初,國民政府提出實行「持久消耗戰略、以空間換時間」,其主體思路是正確的,但它實行單純依賴政府和軍隊的力量,而不依靠和發動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一場人民戰爭;實行內線固守、分兵把口的作戰方針,並把全國抗戰分為戰略防禦和戰略反攻兩個階段或稱兩個時期。戰爭指導的失誤,導致由此帶來巨大傷亡損失。

歷史表明,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先進政黨,在決定國家民族命運的關鍵時刻,可以發揮扭轉乾坤的歷史作用。抗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雖然不是執政黨,但她卻成為凝聚人民力量的有力號召者和堅強組織者。中國共產黨首先倡導並最終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實現了全民族抗戰,成為堅持持久抗戰的中堅力量。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持久戰的總方針,抗戰必經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階段理論及其一整套作戰原則,並把游擊戰上升到戰略地位,實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成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軍國主義的有效作戰模式。《論持久戰》成為中國人民抗戰的指南,從而大大增強了中國軍民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信心、骨氣和底氣。無論形勢多麼複雜、戰爭多麼殘酷、條件多麼艱苦,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同各愛國黨派團體和廣大人民一起,共同維護團結抗戰大局。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和模範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抗戰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

中國共產黨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認為「民力和軍力相結合,將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致命的打擊」。廣泛開展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游擊戰的戰術戰法,並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實行游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先後開闢了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四大敵後戰場,建立總面積達10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億的19塊抗日根據地,與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密切戰略合作,創造了敵後與正面兩個戰場共同夾擊日軍的戰略格局,陷侵華日軍於人民戰爭的大海之中,使其遭受滅頂之災。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說明,先進的軍事理論,對於弱國戰勝強國,有著不可估量的指導作用。毛澤東關於抗日持久戰和游擊戰爭的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仍然被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許多亞、非、拉國家和民族廣為運用,產生了深遠影響。日本研究戰略理論的著名學者伊藤憲一把毛澤東的持久戰思想歸結為「以動員人民的戰略和游擊持久的戰略,來實現弱者對付強者的戰略理論」。原日軍大本營參謀山崎重三郎撰文說:「世界上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游擊戰爭,但只有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共產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進行的游擊戰,堪稱歷史上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游擊戰。他的游擊戰和運動戰相結合,把百萬帝國陸軍弄得團團轉,在中國打敗了日本人」。英國著名學者戴維·麥克萊倫在他所著《馬克思以後的馬克思主義》一書中評價說:「毛(澤東)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最富於獨創性的貢獻,是他關於游擊戰的思想和在軍事上同強大的敵人長期鬥爭中所採取的策略思想……這些戰略思想後來在南斯拉夫鐵托的敵後游擊隊、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陣線以及古巴革命期間和印度支那都被成功地運用了。」

3、抗戰文化以高昂的愛國主義熱情宣傳和推動抗戰,成為鼓舞中國軍民團結禦侮、共赴國難、浴血奮戰的強大動力

「啊!黃河!你是偉大堅強!像一個巨人出現在亞洲平原上,用你那英雄的體魄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音樂家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窯洞里用了6天時間完成譜曲的。這首在寶塔山下、延河邊創作的歌曲,在有炎黃子孫的華人世界流傳了70多年,它的每個音符已經成為凝聚中華兒女的情感之魂!

這是中華魂之歌!中華魂之曲!黃河在怒吼,就是中華民族在怒吼!曾指揮《黃河大合唱》近千場的指揮家嚴良堃說:「每次聽到這首曲子,就會回憶戰爭年代的日子,不禁痛恨日本侵略者。隨著歲月的累積,這首曲子已成為中國人音樂的經典之作。」

「七七事變」後,中國文化界的抗日統一戰線迅速組織起來,僅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就組織40多個救亡團體3000多人的宣傳隊,奔赴抗日前線慰問演出,被譽為「文化戰鬥的游擊隊」。南京淪陷後,全國的救亡團體、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名流、大批流亡學生和知識分子雲集武漢。當時,國民黨抗戰比較積極,在文化領域採取了較為開明的政策。以郭沫若為廳長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下設動員群眾、藝術宣傳、對敵宣傳三個處,成為中國共產黨擴大文化統一戰線、推動抗日救亡的重要陣地。各種抗日救亡和進步報刊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創辦出版,如上海《救亡日報》《烽火》,長沙《抗戰日報》,武漢《全民抗戰》,廣州《抗戰戲劇》《文藝陣地》,成都《金箭》,等等。我黨創辦的《新華日報》,郭沫若為社長、夏衍為總編輯的《救亡日報》等報刊,成為中國抗戰文化的導向標。

隨著抗戰文化的興起,一大批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湧現而出。如《保衛盧溝橋》《八百壯士》《塞上風雲》《台兒庄》等劇目,《到敵人後方去》《游擊隊之歌》等歌曲,《盧溝橋演義》等小說、詩歌和報告文學,《盧溝橋事變》《八百壯士》等影片,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棠棣之花》等,特別是田漢的《義勇軍進行曲》,為凝聚全民族抗戰之力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糧。

抗戰文化的方方面面、各個層次,都以高昂的愛國主義熱情宣傳和推動抗戰,成為中華民族抗戰的一條重要戰線。

4、延安是中國抗戰文化的中心,敵後抗戰文化內容豐富、影響深遠、功績卓著

中國共產黨人領導或組織的文藝團體是先進文化的代表,人才輩出,優秀作品大量湧現。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了大量歌頌人民、鞭撻日本侵略者的優秀作品,其中許多作品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文藝史上的紅色經典。比如詩歌《給戰鬥者》《向太陽》等,戲劇《放下你的鞭子》等,而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最為激動人心,歌聲悲奮激揚,浸入肺腑,激發人們走上民族解放的戰場,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沸騰旋律!

當時,延安還成立了抗日問題研究會、哲學研究會、政治經濟學研究會、自然科學研究會、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研究會和文化協會等30多個學術團體,發行了《紅色中華》《八路軍軍政雜誌》《中國青年》和《中國婦女》等報紙雜誌30多種,不但出版了馬恩列斯著作50多種,還出版了大量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如《大眾哲學》《中國通史簡編》和《孫子兵法》《戰爭論》《總體戰》等軍事名著。

敵後各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的民族化,還表現在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進行抗日宣傳,以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抗戰意識。如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春節文化寫對聯和貼門神,就是敵後軍民文化的真實寫照。像「群策群力抗戰到底,一心一意爭取勝利」「春耕夏耘努力生產克服經濟困難,秋收冬藏囤集公糧增加抗戰力量」,等等。過去每家門上貼的《麒麟送子》《老鼠娶妻》一類的年畫,已被《抬傷兵送茶飯》《妻子送郎上戰場》一類的年畫所代替了。

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文化最大限度地接受了中華民族傳統中的優良養料,在大眾化的創作上取得了新成績。比如129師386旅政治部宣傳隊演出過反映東北抗日義勇軍鬥爭事迹的京劇《小白龍》等。在圖畫木刻方面,「魯藝」派到太行抗日前線的木刻工作團創作的年畫,一出版就被群眾馬上買光。八路軍文藝工作者深入抗日根據地用北方群眾喜歡的形式編排了許多具有很強教育意義的戲曲,如反映民眾積极參加抗日戰場的《上前線》,反映母親教子重返抗日戰場的《新三娘教子》等。

敵後抗戰文化的各類藝術作品,是八路軍廣大指戰員戰鬥行動或創建抗日根據地鬥爭的藝術反映和折射。人們所熟悉的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劉白羽的《八路軍七將領》《五台山下》,邵子南的《地雷陣》,馬健翎的《血淚仇》秦腔,孫犁的《荷花澱》等,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至今仍是紅色經典。

敵後各抗日根據地文化是團結自己、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抗戰伊始,抗戰歌曲《抗戰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打豺狼》《到敵人後方去》響徹大江南北。像太行山抗日根據地春節時貼的對聯「除舊歲打倒投降派,過新年擁護抗日軍」,是八路軍文化戰鬥性的一個縮影。這些用陝北、山西等北方語言寫作的文藝作品,大大地增強了文藝作品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更好地實現了為抗戰和敵後根據地軍民服務的目的。

敵後抗戰文化緊緊圍繞抗日戰爭的形勢任務來展開,它既是團結、教育和鼓舞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精神食糧,又是抵抗日寇侵略、爭取抗戰勝利的有力武器。著名的「第十八集團軍西北戰地服務團」(簡稱「西戰團」),1937年10月奔赴山西抗日前線,隨八路軍總部行動,在6個多月里,行程3000餘里,途經16個縣市,60多個村莊,演出100多場,在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38年11月,「西戰團」再次進入敵後抗日根據地,在晉察冀邊區開展文化宣傳活動一直至1944年4月。他們先後創作60多部劇本,創作和搜集改編民歌400餘首。還有第120師的戰鬥劇社、第129師的先鋒劇社、第115師的戰士劇社,都非常有名,很受群眾歡迎。它們在調動群眾抗日積極性、宣傳黨和抗日民主政府的政策方面,功績卓著。

敵後各抗日根據地活躍著各級各類抗日文藝團體,呈現出八路軍文化的豐富多彩——形式和內容的多元性、多樣性。既有從延安來的八路軍總部的魯迅藝術學院,也有第129師的先鋒劇團,還有行署下屬的太行劇團。各軍分區、各縣都有劇團,各村則有秧歌隊等。晉察冀軍區的10個軍分區每一個分區都有一個劇社。各級各類抗日文藝團體緊跟當時的形勢任務來創作排練文藝節目,《八路軍軍歌》就是這個時期創作的。他們演出的劇種有話劇、歌劇、京劇、晉劇、上黨劇(山西梆子的一種),表現形式有大合唱、小合唱、活報劇等。

5、抗戰文化是團結抗日力量、瓦解敵軍的重要方式

八路軍各級文藝團體以戰鬥前線作舞台,部隊打到哪裡,行軍走到哪裡,文化工作就開展到哪裡。不管是戰火紛飛的前線,還是險象環生的敵後游擊區,常常看見他們的身影。他們既是演員,又是戰鬥員,經常配合部隊打掃戰場、看押俘虜、護理傷員等。

敵後抗戰文化以其獨特的吸引力鼓舞、感召抗日軍民,直接服務於抗戰,為著抗戰的勝利,成為爭取友軍、團結其他抗日武裝力量、瓦解敵軍的重要方式。1938年初,八路軍「烽火劇團」奉命在陝北慰問從抗日前線撤回休整的國民黨第17路軍官兵,為了鼓舞友軍的抗日之舉,劇團當天就趕編了讚揚趙壽山將軍的活報劇,在舞台上高懸大字橫幅:「慰問趙壽山將軍及全體官兵聯歡晚會」!他們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等劇目,反映了日軍侵佔東北、百姓流離失所的悲慘情景,極大地激發了官兵的抗日豪情。之後,趙壽山還請八路軍烽火劇團輸送一些文藝人才幫他們成立劇團以宣傳抗日、鼓舞士氣。東北軍將領看完八路軍「烽火劇團」的演出後感慨地說:你們的一場戲比幾次政治課還管用,真是受教育啊!

敵後抗戰文化非常重視瓦解敵軍工作。這也是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一個光榮傳統。八路軍根據寬待俘虜的政策,對敵發起政治攻勢、宣傳攻勢和文化攻勢,重點宣傳中國抗日戰爭的正義性,揭露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非正義性,激起日本士兵的反戰厭戰情緒,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晉察冀軍區開展瓦解敵軍工作,注重開辦日語訓練班,制發各種宣傳品、標語、口號、歌謠等,特別是利用經過教育的俘虜在戰場上向敵人喊話,收效顯著。1939年5、6月間打響的大小龍華戰鬥,生俘日軍官兵14人,半數以上為自動繳槍投降過來的。第一個日軍俘虜前田光繁,在八路軍俘虜政策的感召下很快變成第一個「日本八路」。繼1939年11月7日發起由7人組成的日本人反戰組織「覺醒聯盟」之後,「覺醒聯盟」相繼成立太行支部、太岳支部、晉東南支部、山東支部等。1942年8月,華北各地的「覺醒聯盟」統一改稱為「反戰同盟」。據1944年統計,「反戰同盟」支部有13個,成員達223人。

6、如何在新時期繼承和弘揚抗戰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抗戰文化對於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對於動員、鼓舞全民族堅持持久抗戰,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論持久戰》《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抗戰文化亦將成為代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一個傑出符號。

當前,如何打造強軍文化、在新時期繼承和弘揚抗戰文化,為實現強軍目標服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今天,國際恐怖主義危害依然嚴重,由領土、民族、宗教、資源、海洋權益等引發的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連綿不斷,戰爭的陰霾依然籠罩在人們的頭上。時至今日,日本一些政治組織和政治人物依然矢口否認或美化日軍侵略的野蠻罪行,依然在執意參拜雙手沾滿鮮血的戰犯亡靈。從20世紀80、90年代至今,日本少數右翼勢力否認、歪曲和美化其侵略歷史的謬論肆無忌憚,為軍國主義戰犯招魂的政治醜劇連年迭演不斷,政治右傾化日趨嚴重,軍國主義思想日趨泛濫。日本正在走一條改史翻案——修憲擴軍的軍國主義道路。曾經屢遭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中國人民對此應時刻保持警惕。

作為保家衛國、敢於應對世界上任何強敵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有擁有比戰爭狂人更為強大的軍事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才能制止戰爭、打贏戰爭。我們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決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

(《解放軍報》2015年09月03日 08版)


推薦閱讀:

古龍是什麼死的?
半夜叨叨兩句,也許回頭會刪
【演出預告】齊源文化,相約三月
為什麼西遊記中越靠近西天妖怪越厲害?
怎樣看待海斯/穆恩/韋蘭合著《World History》認為中國文字系統是中國文化進步的阻力的觀點?

TAG:文化 | 偉大 | 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