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交朋友與維護友誼
前些天在參觀美國一個兒童機構時,看到一幅畫,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題目是「你做好上幼兒園的準備了嗎?畫上有五幅圖,每一幅圖代表一種幼兒園入園必備能力。第一幅是我會自己吃飯穿衣上廁所;第二幅是我會交朋友;第三幅是我會表達我的情緒;第四幅是我會使用語言(很有意思的是,配圖是一個小孩在大哭,因為當孩子的語言能力不足時,他們常常會用哭鬧、打人等方式來表達);第五幅畫,我會輪流和分享。我們可以看到除了自理能力外,其餘四項都是與兒童心理社會能力發展相關的內容。
為什麼國外幼兒教育對兒童心理社會能力發展方面如此重視? 這讓我想起了2015年發表在美國公共衛生雜誌上的一項20年隊列隨訪研究,這項研究預測兒童早期的心理社會能力對其成年期的影響。研究者在1991年評估了一下四個地方大約800名幼兒園孩子的心理社會能力,然後在後來的20年多年中,追蹤他們的成長過程,記錄一些他們生命中里程碑的事件直到25歲。研究發現在幼兒園時期合作、分享、幫助別人、解決衝突等社會心理能力發展比較好的兒童,長大後會接受更多的教育(完成高中學業,上大學的比例都更高)、找到全職工作的比例更高,而在1991年測評時心理社會能力表現比較差的這些孩子,成年後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更低,吸毒、進監獄等危險行為發生率更高。
正是基於很多專業的、高質量的科學研究成果,國外的家庭和兒童教育者對兒童心理社會能力的發展格外重視。不管是幼兒園、中小學,還是兒童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類兒童機構,都融入了大量促進兒童心理社會能力發展的活動和內容。這方面的兒童繪本也是很豐富的,很多繪本是由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臨床心理諮詢師等專業、資深人士撰寫,以孩子容易接受的,生動、有趣的故事場景,將培養孩子積極心理發展以及孩子成長中需要知道的道理蘊涵其中,有很多繪本後面還會有這些專業人士給家長的建議。
如何建立友誼
當孩子面對新的環境時(比如,開始在新的學校上學、搬家到新的地方時),建立友誼的能力尤為重要。有些孩子比較容易交到朋友,但對於很多孩子而言,建立友誼並不是那麼輕鬆和容易的事情。如果孩子感到害羞,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不敢加入小朋友們的活動中,不敢邀請別人一起玩時,家長該怎麼幫助孩子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歸因理論。
歸因是指人們如何解釋事情發生的原因,通常有三個維度:
內部/外部、
穩定/不穩定、
可控/不可控。
比如,你想邀請小朋友一起玩蹺蹺板,但對方正在玩滑滑梯,沒有接受你的邀請。有的孩子會把這個拒絕歸因在外部因素,「他可能玩滑滑梯玩的正高興,所以沒有接受我的邀請」;而有的小朋友會覺得「是我自己不討人喜歡,別人都不願意和我一起玩」,這樣的話,就把被拒絕的原因歸結到自己內部因素上了。同樣是這個例子,第一個小朋友歸因的是不穩定的、可控的因素。如果拒絕的原因是對方玩滑滑梯正高興,那這個因素只是暫時的,等一會他說不定就對蹺蹺板感興趣了,還可以再次邀請他玩;第二個小朋友把對方的拒絕歸因在自己不討人喜歡這種自身特點上,但這種特點是小朋友在短期內很難做出改變的因素,就會讓他感到很無助和自卑。
因此,歸因理論認為當發生了一件壞事的時候,如果一個人將其歸因為外部因素、不穩定、可控因素導致,那麼會感覺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成敗有一定的掌控作用,這樣就會比較積極樂觀、勇於嘗試。歸因風格是人們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積極心理之父塞利格曼認為歸因風格在人們8歲左右的時候就可能成型了,但是這種風格是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和培養而改變的。
恰當歸因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 比如,當孩子開始上幼兒園,害羞、不敢交朋友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害羞的時候,剛開始和陌生人交流或剛到一個新的環境時,很多人都會感到緊張和害羞」。這樣引導的話,家長就把孩子目前出現的這種狀態歸因為外部、不穩定、可控因素(是剛上幼兒園這件事和這種暫時的狀態,而不是孩子的內向、膽小等這些內在、不可控的因素);另外,父母這樣說的話,孩子會覺得原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而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問題,緊張焦慮的情緒會有所緩解。家長對孩子害羞的情緒狀態表示理解,告訴孩子「當你感到害羞的時候,即使跟別人打個招呼,有時候也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但你可以經常練習,練習的越多,就會變得越容易。」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提供解決的辦法,讓孩子感到這件事情自己有能力控制和應對。
如何維護友誼
如果想讓孩子變得更受朋友歡迎和喜愛,家長該怎樣引導? 在人際關係中,孩子應該學會的能力:分享、合作、輪流、幫助、傾聽和表達、守諾、寬容、愛和公正等。
學會分享:「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乎?」 「不若與人。」 「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不若與眾。」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可以給孩子樹立分享的榜樣。我在國外的兒童活動中,經常看到家長引導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遊戲的場景。
學會合作:比如,「有時候小朋友非常想和你玩某個遊戲,你可以試著參與和配合,不要每時每刻都要大家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如果Eric想用積木搭橋建鐵路,那你可以用Lego建房子,你們一起來建個城市吧。」比如,和朋友一起比賽跳遠,朋友贏了,要真誠讚美, 「Good Jump! You win!」不要為一時的輸贏斤斤計較。
學會輪流:如果孩子們都想玩同一個玩具是怎麼辦?投個硬幣來決定先後或用計時器來幫忙,大家輪流玩。
學會邀請:「我們一起來盪鞦韆吧,你先盪我先幫你推,然後一會你再幫我推,好不好?」
學會幫助:當朋友心情不好時,看看有沒有辦法讓他高興起來。「這是我最喜歡的糖果,吃了你心情可能就會好起來。」當朋友做不出數學題時,想辦法幫他理清思路。
學會傾聽和表達:家長應該教小朋友用禮貌、友好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有些小朋友說話不禮貌,不要和他計較,簡單平和的回應就好。比如,「不要拿我的筆,快還給我」,可以平靜的回應「好吧,我剛剛借用了一小會。」
學會守諾:言必行,行必果。信守承諾才會得到朋友的信任。比如,你最好的朋友告訴你「我的父母離婚了,我很難過,不要告訴別的人」。家長應告訴孩子不要將朋友的秘密到處宣傳。但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也要教孩子學會辨別情況和自我保護。如果對方讓你保守的秘密是壞的行為,比如偷竊、或者對方想要觸摸你的身體並讓你保守秘密等,這樣的情況需要及時告訴家長。
學會寬容:「每個人都有缺點、每個人都會犯錯,學會接納和寬容」。
學會表達愛:爺爺奶奶父母或朋友生日的時候,教師節的時候,家長可以帶小朋友親手製作小禮物,讓孩子從小學會表達愛意。 保持公正:當有人欺負或取笑你的朋友時,你需要保持公正。比如,有小朋友在背後悄悄給你說,「Emmy和人說話的時候好像有點怪怪的」。你可以告訴他,「那是因為Emmy聽力不好,所以才會這樣,這並不是她的錯。我們以後和她說話的時候,盡量說慢點、大聲一點,這樣她就能和我們更好的交流了。」
除了上述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人際能力外,家長也要告訴孩子在人際交往中不應該做的事情:
不能嘲笑或取笑別人:每個人都有缺點,缺點沒有什麼可笑的。
不能打人、不能罵人或說髒話:生氣的時候,用正念兒童練習(如,神奇快樂呼吸法)來平靜的心情,堅決不能打人罵人。
不要不懂分享:不要佔著玩具,不讓別人玩。
不要不遵守規則:玩遊戲的時候,大家都要遵守規則,才能玩的開心。 不要總是責怪別人:當出現壞的情況時,不要總是責怪和抱怨別人。如果對方真的做錯了,想辦法幫他一起來解決。
不要限制朋友和別人一起玩:「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允許你和別人一起玩。」這是小朋友中常常出現的情況。家長要提醒孩子,要允許朋友有別的朋友,要尊重朋友的朋友,大家一起更快樂。
不要忽略朋友的話語和感受:有時候朋友可能累了或煩了,「放開我,不要抓我了」,告訴孩子要及時觀察和體會朋友的心情,不然的話,可能接下來你們就會吵架了。
不要贏的時候不要四處炫耀,輸的時候就不玩了。
馬亞婷/文 北京大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優兒學堂兒童心智成長與親子教育專家。從事公共衛生、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親子教育等方面研究。
推薦閱讀:
※讓寶貝在幼兒園輕鬆交朋友
※和變化交朋友
※胡志強:台灣有些人可和全世界交朋友 唯拒大陸
※如何結識紋身師並成為朋友?
※?交朋友,就交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