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成就之作

中國古典園林成就之作

北京園林是北方園林的代表,也是皇家園林的代表,習慣上也稱為北方皇家園林。北京園林大多是帝王宮苑,具有皇家氣派,同時,也吸取了江南園林的造園手法,融匯於皇家園林之中,清代乾隆時期,北京園林建築規模之大、藝術水平之高,為歷朝之冠。

北京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前身是清漪園,是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園林。1750年,清乾隆皇帝在這裡建清漪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 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今名,作消夏遊樂地。現在的頤和園是萬壽山和昆明湖的總稱,總面積290公頃。全園布局可分為政治活動區、生活居住區和風景瀏覽區三個部分。政治活動區以仁壽宮為主體,是召見群臣、處理朝政的地方;風景瀏覽區是以萬壽山為中心,分為前山、昆明湖、後山三部分。計有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餘間,長廊728米,彩畫8000餘幅,是其它苑圃所不可及的特色和長處,被列為我國十大名勝之一。

北京北海 北海位於北京故宮西北,是我國現存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一處古代帝王宮苑。素有人間「仙山瓊閣」之美譽。這裡原是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的皇家「離宮御苑」。明、清兩代,北海與中海、南海合稱三海。清乾隆年間大規模擴建,現存建築多為那時所建。北海全區可分為瓊華島、團城、北海東岸與北岸四個部分。面積為68公頃,其中水面約佔39公頃。總觀北海全園的建築布局,以白塔為中心,以瓊華島為主體的四面景觀。瓊華島是全園的中心,島上建築、造景繁複多變,堪稱北海勝景。東部以佛教建築為主,永安寺、正覺殿、白塔,自而上,高低錯落,其中尤以高聳入雲的白塔最為醒目;西部以悅心殿、慶霄樓等系列建築為主,另有閱古樓、漪瀾堂、雙虹榭和許多假山隧洞、迴廊、曲徑等建築。

北京靜宜園 靜宜園位於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行宮御苑。清康熙年間(662-1722),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宮」。乾隆十年(1745)加以擴建,翌年竣工,改名「靜宜園」。這座以自然景觀為主、具有濃郁的山林野趣的大型園林包括內垣、外垣、別垣三部分,佔地約153公頃。園內的大小建築群共50餘處,經乾隆皇帝命名題署的有「二十八景」。內垣接近山麓,為園內主要建築薈萃之地,各種類型的建築物如宮殿、梵剎、廳堂、軒榭、園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勢,成為天然風景的點綴。靜宜園於清咸豐十年(1860)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兩次遭受外國侵略軍的焚掠、破壞之後,原有的建築物除見心齋和昭廟外,都已蕩然無存。但它的山石泉水、奇松古樹所構成的自然景觀,仍然美不勝收。

北京恭王府花園 恭王府位於前海西街,總面積為一百多畝。府邸有中、東、西三組院落,後花園名萃錦園,有三條軸線和府邸對應。花園東、南、西三面被馬蹄形的土山環抱。中路進園門,穿越山洞門後,豁然開朗,正中置一峰石,名「飛來峰」。峰東為「流杯亭」,峰北正中有一凹形的水池,面池是一組廳堂。中部庭園有一座石山,為全園主景。山前有小池,池後是山洞,可盤旋上洞頂的平台,台名「邀月台」。台上的榭是全園中軸線上最高點,居高臨下全園在望。石山後面有一列書齋,名為「蝠廳」。西路以一個長方形大水池為主景,池中心有島,島上有水榭。池北岸有一卷棚頂的大廳,和水榭成軸線相對。東路是一組建築庭院和戲樓,用爬山廊連接中路的廳堂。恭王府花園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是研究明清造園藝術不可多得的實例。

河北承德避署山莊 避暑山莊又稱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佔地面積達564萬平方米,宮牆周長約20華里,建於1703-1790年,是我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比北京的頤和園大了近一倍,由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組成。宮殿區有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布局嚴謹,建築樸素;苑景區的精華基本上在湖區,湖區的風景建築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勝建造的,集中了古代南北園林藝術之精華。外八廟融合了漢、蒙、藏等民族的建築形式,如眾星拱月,環列于山庄的東部和北部。分布於群山中的奇峰異石如磬錘峰、雙塔山、羅漢山等,與山莊建築相互映襯,使人文美與自然美融合一體。避暑山莊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西安華清池 華清池在西安臨潼縣城南的驪山北麓,其歷史悠久,堪稱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園林。相傳在三千年前,周幽王就曾在這裡修建過驪宮;秦始皇時以石築,曰「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到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和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兩次大肆擴建,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室,宮周築羅城,改名「華清池」。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留有「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名句。唐華清宮遺址區域內相繼發掘、出土了我國現存唯一一處皇家御用湯池群落和我國最早的一所皇家藝術院校,並在其遺址上建起了唐御湯遺址博物館、唐梨園藝術陳列館,以翔實的文物資料展示出華清池的6000年沐浴史和 3000年皇家園林史。1998年,華清池躋身百名「中國名園」之列。

山東濰坊十笏園 十笏園位於山東省濰坊市胡家牌坊街,今舊城的北部。此園在明清之際原為鄉紳邸宅,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由丁善寶購得,改建為私人花園,稱「丁家花園」。丁善詩愛畫,尤喜古建園林。在僅有的兩千餘平方米內建有樓、台、亭、榭、書齋、客房等,曲橋、迴廊連接,魚池假山點綴其間,小巧玲瓏,勻稱緊湊。園中假山池塘、曲橋迴廊、亭榭書房等建築共34處,房間67間,緊湊而不擁擠,集中國南北園林之美於一體。雖出人工,宛如自然,是中國北方地區具有江南園林小巧玲瓏特色的園林之一。因十笏園佔地非常少,時人喻之為「十個笏板」。清末狀元曹鴻勛題名為「十笏園」。

山東煙台牟氏莊園 牟氏莊園位於山東省棲霞市北,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特徵的封建地主莊園。它由清代北方頭號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後世子孫不斷擴建,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形成現在的規模。整個莊園佔地2萬多平方米,分三組、六院,共有廳堂480多間,均沿各自南北中軸線自前而後依次建造,前廳、主樓、小樓、北群房和東西廂房,構築起四到六進院落,四周以群廂或圍牆包圍起來。院內主體建築多是二層樓房,連同屏門和東西兩廂構成方正的四合院。房舍採用明柱花窗,構體多以油漆彩繪,浮雕圖案惟妙惟肖,脊拱神獸栩栩如生。它集中了建築史上中國北方民俗建築的優秀成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內涵,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素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明清兩代,蘇州的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全盛時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的有數十處。蘇州園林以其意境深遠、構築精緻、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代表。

蘇州拙政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東北隅,始建於明正德四年間,為明代御史王獻臣棄官歸鄉所建,取「拙者為政」之意得名。王獻臣建園時,曾請著名畫家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王獻臣死後,園主人更換頻繁。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現存園貌多為清末時所形成。拙政園佔地62畝,是目前蘇州最大的古園林,分東中西三部分,中部為主景,以水為中心,水的面積約佔3/5。所有建築幾乎全部臨水,環池有遠香堂、南軒、澄觀樓、浮翠閣、宜兩亭、見山樓、枇杷園、玲瓏館等樓閣軒榭,並以漏窗、迴廊相互聯繫,園內山石嶙峋,古木參天,綠竹萬竿,花卉絢麗,拙政園的特點是園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充分採用了借景和對景等造園藝術,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築風格。

蘇州留園 留園位在閶門外,佔地約50畝,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原為明嘉靖時太僕寺少卿徐泰時的東園,清嘉慶時劉恕改建,稱寒碧山莊。經太平天國之役,蘇州諸園多毀於兵燹,而此園獨存。光緒初年易主,改名留園。現在的留園大致分為中部、東部、北部、西部四個部分。中部以山水為主,為原留園所在,是全園的精華。主要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綠蔭軒、遠翠閣、聞木樨香處、可亭、小蓬萊、濠濮亭、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東部的中心是五峰仙館,四周環繞著還我讀書處、揖峰軒、汲古得綆處,以及林泉耆碩之館、冠雲沼、冠雲亭、冠雲樓等建築。北面是著名的冠雲、岫雲和端雲三峰,為明代舊物,冠雲峰高約9米,玲瓏剔透,有「江南園林峰石之冠」的美譽。留園建築數量較多,其空間處理以布局嚴謹,結構精巧取長;其花窗設計也別出心裁,獨具匠心;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俞樾在《留園記》中譽之為「吳中名園之冠」。

蘇州網師園 網師園位於蘇州市闊家頭巷,佔地約半公頃,原建於宋代,現在的園林為清乾隆時期重建。網師園是古代蘇州世家宅園相連布局的典型,東宅西園,即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南部宴樂區、中部環池區、西部內園殿春簃和北部書房區等五部分組成。園區位於住宅西側。園的南半部分為居住宴聚的小庭院,有小山叢桂軒、蹈和館、琴室等建築。北半部分則為書房式休憩地,有五峰書屋、看松讀畫軒、集虛齋、殿春籍等建築。中部則以水池為王,點綴以花木山石。被譽為蘇州園林之「小園極則」,在全國的園林中,亦居上選,是「以少勝多」的典範,堪稱小型古典園林之代表作。

蘇州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滄浪亭街,是現存蘇州最古的園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原為五代吳越廣陵王的花園。宋朝詩人蘇舜欽在水旁築亭,取漁父「滄浪之水」詞,名滄浪亭。元代改為大雲庵,明時又復建,清又兩次重建。滄浪亭面積約16.5畝,為蘇州大型園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園風格,是寫意山水園的範例。園內建築以假山為中心,山上古木參天,林中有滄浪亭,其他如面水軒、觀魚處、明道堂、清香館、五百名賢祠等建在山的四周,高低起伏,頗有山林氣象。園以清幽古樸見長,富有山林野趣。池水縈迴,古亭翼然,軒榭復廊,古樹名木,內外融為一體,在蘇州眾多園林中獨樹一幟。廣東位於亞熱帶南緣,植物種類豐富,是園林造景取材的重要源泉。廣州園林造景以闊葉常綠林景觀為主,並創造一些雨林景觀,充分地體現出熱帶風光,其間點綴瀑布、石磯、小溪、踏步、跌水、雕塑等;或水車、瓜棚、魚群嬉戲,漁舟、竹籬、木橋、船台等景點,體現質樸自然的嶺南景色。

廣東佛山樑園 梁園位於廣東省佛山市松風路先鋒古道,是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道光(1820-1850年)年間,由清朝官吏梁靄如、九章、九華、九圖等叔侄四人,在佛山營建的大型庭園,歷時四十餘年陸續建成。梁園是佛山樑氏宅園的總稱,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廬」、「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主體位於松風路先鋒古道。梁園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總體布局以住宅、祠堂、園林三者渾然一體;造園組景以大面積湖池及水網池沼中造園,最具珠江三角洲水鄉園林特徵,尤其是以奇峰異石作為重要造景手段,在嶺南園林中獨樹一幟。時至民初,一代名園已瀕於湮沒。1992年全面修復,總面積21260平方米。

廣東順德清暉園 清暉園位於廣東省順德市大良鎮,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面積9600平方米,但亭榭幽穴,假山池水,奇花異木,應有盡有,頗為清雅別緻。園內主要建築物有船廳,又名小姐樓,築於兩池之旁,以木雕波浪紋裝飾船舷欄杆,以嶺南水果圖案裝飾舷窗,寬闊陽台宛似甲板。此外,還有碧溪草堂、惜陰書屋、獅山、竹苑等建築物,並新建了南北大樓、會議廳等。園內有玉堂春花樹,相傳為取得功名的達官貴人經皇帝恩准方可種植,所以又叫功名樹。

廣東番禺餘蔭山房 餘蔭山房,又名餘蔭園,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始建於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園佔地面積1958平方米,距今已有130多年歷史。餘蔭園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縮龍成寸」。園內的建築布局非常精巧、藏而不露,在不足2000平方米的園地中,把中國園林建築中的亭、台、樓、閣、堂、軒、橋樑、廊堤、石山碧水全都包含在裡面。而且迴廊、花窗、影壁巧妙借景,使得小小個園林顯得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曲徑幽深。二是「書香文雅」。餘蔭山房從入門開始,每處景物的設計都匠心獨運,寓意深長,碧紗櫥的紫檀屏風,為著名的木雕珍品,園內還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是嶺南園林建築藝術中的精品。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

廣東東莞可園 可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莞城鎮,始建於清代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全園佔地面積只2200多平方米,計有亭、台、樓、閣、池、橋、廳40餘處,並以「可」字命名,如可軒、可樓、可亭、可堂等等。園林設計以縝密曲折著稱。樓群有聚有散,有起有伏;景物小中見大,少中見多。園中最高建築為「邀山閣」,四層,四面明窗,風姿洒脫,登樓遠眺,山水樓台盡收眼底。可園創建人張敬修,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精通金石書畫、琴棋詩賦。常邀張維屏、簡士良、徐三庚等在園內聯吟、頌賦、傳藝。居廉、居巢在可園作畫十年,其學生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創立了嶺南畫派,使可園成為嶺南派的策源地之一。

福建廈門菽庄花園 菽庄花園坐落於福建廈門鼓浪嶼島南部,原是台灣富紳林爾嘉的私家花園。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時任台灣墾撫兼團防大臣的林維源全家內渡,定居於鼓浪嶼。林維源去世後,其子林爾嘉為懷念台北板橋故居,在鼓浪嶼仿造板橋別墅、參照江南名園修建了菽庄花園,取名「菽庄」之名乃主人 「叔臧」的諧音。花園內設置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聽浪閣、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觀潮樓、小蘭亭等十景,小巧別緻,自成一格。他把臨海的坡面,海灣里的礁石,漲落的海水全部利用起來,圍地砌階,造橋建亭,使原本十分狹窄的一個小海灣,借四周自然美景為鋪墊,變成涵納大海,頗有層次,視野寬廣的海上花園。有海上明珠之稱。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素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明清兩代,蘇州的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全盛時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的有數十處。蘇州園林以其意境深遠、構築精緻、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代表。

蘇州環秀山莊 環秀山莊位於蘇州景德路,宋時為景德寺,清乾隆時建為私家園林。此山為清乾隆時疊山名家戈裕良所建,以山為主,輔以池水,能逼真地模擬自然山水。在一畝左右的有限空間,山體僅佔半畝,卻構出了谷溪、石樑、懸崖、絕壁、洞室、幽徑,建有補秋舫、問泉亭等園林建築。通過合理安排山石、樹木、水體,體現深遠與層次多變的畫意。山雖不高,卻如巨石磅礴。主山分前後兩部分,其間有幽谷,蔭山全用疊石構成,內構為洞,後山臨池水部分為湖石石壁,與前山之間構成洞谷。水上架曲橋飛梁,以為交通。北面之補秋舫,前臨山池,後依小院,附近濃蔭蔽日,峰石嵯峨,是為園中幽靜所在。環秀山莊鑿池引水,富有情趣,使得山有脈,水有源,山分水,又以水分山,水繞山轉,山因水活,咫尺園景富有生機。

蘇州耦園 耦園位於蘇州市內倉街小新巷,原名涉園,又名小鬱林。佔地0.8公頃,三面臨水,呈近似長方形。始建於清雍乾年間,為保寧太守陸錦所築。同治十三年(公元 1874年),蘇松太道道台沈秉成購得,建成了東西兩園。西花園以「織簾老屋」為中心,東、南、北三面輔以太湖石假山、曲廊及參天古木;東花園是耦園的精華所在,布局上以黃石假山為主,輔以水池、花木。水池自北向南斜伸,南端為一水閣,名為「山水間」。自北側南望,「山水間」彷彿飄於池面,與水池結合緊密,又使假山更顯高峻。

蘇州怡園 怡園位於位於蘇州市中心人民路中段,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浙江寧紹台道顧文彬始建,至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全園建成。怡園在蘇州園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在建造風格上吸取了蘇州各古典園林之特色而自成一格。全園面積約9畝,東西狹長。園景分為東西兩部,中以復廊相隔,廊壁花窗,溝通東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東以庭院建築為主,曲廊環繞亭院,綴以花木石峰,從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蘊豐富的國畫。廊西為全園主景區,池水居中,環以假山、花木及建築。中部水面聚集,東西兩端狹長,並建曲橋、水門,以示池水迴環、涓涓不盡之意。池北假山,全用優美湖石堆疊,山雖不高而有峰巒洞谷,與樹木山亭相映。

蘇州藝圃 藝圃又名敬亭山房,位於蘇州市文衙弄,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是具明代藝術特色的小型園林。全園面積約0.33公頃,住宅佔了大半,園林部分僅約0.13公頃。此園的住宅部分直接臨水,與園林相交融。臨水的水閣為住宅的一部分,在此可將全園景緻盡收眼底。這座園林在整體山林的處理上,特別在與樹木的結合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山上的六角亭置於主山峰之後,通過樹林隱約露出亭頂,加深了空間距離感,反襯出前景的高聳。此園保持明末清初景觀風貌和部分建築,是研究蘇州園林史的重要實例。

蘇州暢園 暢園在蘇州的廟堂街,是清代宅園,面積約1畝左右。從園門入桂花廳,經小院至桐華書屋,全園即展現目前。水池面積佔全園四分之一,岸緣圍以湖石。南端架五折石板橋一座,分池面為二。沿岸疏植白皮松、紫薇、石榴、木樨等花木。廳後小院中原植有桂樹、梧桐。小院對面是桐華書屋,穿過書屋,全園景物盡在眼前。水池面積約佔全園的四分之一,緣岸圍疊湖石,曲折參差。南端架一五折石板橋,把池面一分為二。岸邊疏植白皮松、紫藤、石榴、木樨等花木。沿東園牆向北,走廊蜿蜒起伏,傍水依垣。中間有兩亭,一為六角形的延暉成趣亭,一為方形的憩間亭現代化建設寧之間,點綴著竹石小品。過方亭,即至園中主廳留雲山房。房以雲名,有散淡脫俗之意。廳前設平台,下臨池水,亦為園中主要觀景點。

蘇州南北半園 在蘇州眾多的園林中,有兩座「半園」很有名氣,因園僅佔地一隅,造園時在「半」字上做文章,其亭、廊、舫往往只建其「半」,小巧玲瓏。一座建在城南的俗稱 「南半園」,一座建在城北的俗稱「北半園」。南半園位於城南倉米孽4號,建於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溧陽人史(字偉堂)所建,面積6130平方米,住宅兩路五進現狀尚可,其中東路楠木花籃對照廳最為精緻。北半園即陸氏半園,系清乾隆年間沈奕所建,取名「止園」。後歸周勛齊,更名「朴園」,清咸豐年間,陸解眉改建,取名「半園」,因在倉米巷史氏半園之北,今俗稱「北半園」。水池居中,環以船廳、水榭、曲廊、半亭,建築多以「半」為特色。園東北部的二層半重檐樓閣,為蘇州園林所僅見。園中植有白皮松、黃楊、紫藤等花木。北半園住宅已無,現存園林面積1130平方米。園中花木繁盛,面積雖小,但布局緊湊,環境雅緻。

蘇州五峰園 五峰園在蘇州市閶門西街下塘,今五峰園弄,佔地約2.5畝。園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為長州尚書楊成所築,俗稱「楊家園」。一說園為文徵明之侄畫家文伯仁所築,文伯仁號五峰老人。園中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頗極皺瘦玲瓏之致,並峙高阜間,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別為「丈人峰」、「觀音峰」、「三老峰」、 「慶雲峰」及「擎雲峰」。全園以五峰勝,輔以水池,有峭壁、峽谷、山洞、石橋、古樹、旱船、園亭諸景。園西南角有土墩,俗傳為唐柳毅墓。該園屢易其主,抗日戰爭前後,園散為民居。園因年久失修,水池填塞,二座石峰傾倒。1982年,五峰園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鶴園 鶴園位於蘇州市韓家巷。清光緒年間道員洪鷺汀始築。鶴園總面積3千1百多平方米,小巧緊湊,簡潔幽雅。東宅西園並列,宅三進。園內水池居中,小橋凌波,竹石花木環池而布,右亭左館隔池相望。北部為主廳「攜鶴草堂」,結構精巧,前廊東西門楣有龐蘅裳自題「岩扉」、「松徑」磚額。堂前有湖石「掌雲峰」,以形名。池南有四面廳額「枕流漱石」,與主廳隔水相對。「聽楓山館」又稱「鶴巢」,隱現於園北翠竹叢中。園中池水似鑒,修廊如虹,風亭月館掩映于山石之間。後歸吳江龐屈廬,其孫龐蘅裳復加修建,一時成為文人雅集酬唱之地。 全用優美湖石堆疊,山雖不高而有峰巒洞谷,與樹木山亭相映。

蘇州聽楓園 聽楓園位於蘇州金太史巷旁的慶元坊,為清代蘇州知府吳雲的私家花園。建於清光緒年間,原為宋代詞人吳應之紅樓閣故址。吳雲築宅園於此後,因園中有古楓婆娑,取名「聽楓園」。佔地1200平方米,主廳「聽楓仙館」居中心,南北各有庭院一區。南院花木茂盛,山石多姿,主要建築有味道居、紅葉亭(現名待霜亭)、適然亭等。北院有清池一弘,半亭林池花木映照。館東昔為吳雲書房「平齋」。其前疊山,循蹬道而上有「墨香閣」,齋、閣自成院落,為全園精華所在。書畫家吳昌碩早年與園主交誼甚厚,曾應聘住在園中教授童子,吳雲得以觀摩所藏書畫金石,藝事大進。吳雲卒後,園漸衰微。宣統二年(1910年),詞人朱祖謀曾寓居此園。1928年,園歸陳氏,曾獲修治。1983年,由市文化局動工整修。1985年春節,國畫院遷入。

蘇州東山啟園 啟園位於太湖之濱的東山,俗稱席家花園,1933年席氏為紀念其祖上在此迎候康熙皇帝而興建,為江南少有的山嶽湖濱園林,集江南園林的小巧和湖光山色為一體。園內的主體建築四面廳----「鏡湖廳」最為壯觀。此廳位於山層林之間,四面二層,重檐翹角,端莊雅緻。廳東築五老峰,上有真竹假筍,地面用小石子鋪成圖案,周圍遍植牡丹、山茶、桂花、紅楓、臘梅、鐵牙松等花木。環繞鏡湖廳的水池名「鏡湖」,水中游魚晃動。沿池四周堆疊假山,靈巧的太湖石形態各異。離鏡湖不遠,有一方形荷塘,荷花盛開,清香四溢。鏡湖外側,一條小河瀕臨太湖,河上有兩座古典式拱橋橫卧清波。園中的古楊梅樹、古柳毅井以及康熙到東山的御碼頭,被稱為啟園三寶。江南地區因人口較密集,所以園林地域範圍小;又因河湖、園石、常綠樹較多,所以園林景緻較細膩精美。其特點為明媚秀麗、淡雅樸素、曲折幽深,但面積小,略感局促。江南園林除了著名的蘇州園林外,還有揚州、無錫、南京、杭州、上海等地。

江蘇揚州個園 個園坐落在江蘇省揚州市郊的東關街,前身是清初的壽芝園。嘉慶、道光年間,兩淮鹽商黃至筠購得此園並加以改建,因園內種竹千桿,因竹葉形如「個」字,故名。 「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是以竹石為主體,以分峰用石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傳出於康熙年間著名畫家石濤之手。前人謂「掇山由繪事而來」,是園掇山頗饒畫理,在似與不似之間,引人無限遐想。園內山峰挺拔,氣勢磅礴,給人以假山真味之感。園中有宜雨軒、抱山樓、拂雲亭、住秋閣、透月軒等建築,與假山水池交相輝映,配以古樹名木,更顯古樸典雅。個園運用不同的石頭,分別表現春夏秋冬景色,號稱「四季假山」。有春季的山林,夏天的荷塘,秋日的殘陽,隆冬的雪獅,無不形象生動。

江蘇揚州何園 何園位江蘇揚州徐凝門街的花園巷內,又稱寄嘯山莊,原系清乾隆時雙槐園舊址,光緒年間為湖北漢黃旗道台何氏擴建,故名。為庭院式建築,結構緊湊,別具一格,既有江南私家園林特色,又兼有西洋特點。園分東西兩部分,之間有游廊相連接,主要建築有花廳、船廳、蝴蝶廳、樓廳等,其中船廳廊西門額上「寄嘯山莊」四字為當年原物。何園最大的特色是其串樓與復廊的構思之巧。它們將東、西二園與住宅連為一體,串樓上下迴環,循樓漫步,景物推移,一路變幻。這種精妙的設計,是揚州園林的代表作,不愧為清末園林的傑出代表作品。

江蘇無錫蠡園 蠡園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區西南五里湖畔,傳范蠡偕西施曾於此泛舟,五里湖亦名蠡湖。蠡園三面臨湖,湖光山色,亭廊堤塔遍布園中,景色迷人。全園共分三部分:中間是曲徑假山,歸雲洞為園內最高點;東南為千步長廊,壁上修有89個圖案各異的花窗及書法磚刻;西北則以魚池為主體,一方方魚池由環湖長堤連接起來,中間一方魚池的四角還各建一亭,遍植四季花草,稱為「四季亭」。

江蘇無錫寄暢園 寄暢園位於江蘇無錫市西郊的惠山東麓。此園在元朝時曾為僧舍,明代擴建成園。清順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孫將其改築,延請造園名家張欽掇山理水,疏泉立石,園景益勝。康熙、乾隆兩帝各六次南巡,必到此園,乾隆訪此園於頤和園中建「惠山園」(諧趣園)。咸豐同治年間,寄暢園多數建築毀於兵火,後稍作補茸。1952年秦氏後裔將此園獻給國家,即作保護性修復;又將園西南角之貞節祠劃入園中,後陸續重修園內景點。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假山依惠山東麓山脈作余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水流注其中,潺潺有聲,園內大樹參天,竹影婆婆,蒼凉廓落,古樸清幽,經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山水,洗鍊的建築,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各,屬山麓別墅園林。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蘇南京瞻園 瞻園在江蘇省南京市城區南部,初為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居住的吳王府,後為中山王徐達的府邸。清時改為藩台衙門花園,乾隆皇帝南巡時曾題字「瞻望玉堂」,故名 「瞻園」。園內迴廊曲折,山石聳立,瀑布飛瀉,池水蕩漾,有玉蘭院、海棠院、花籃廳、妙凈堂、雙曲橋、四方亭、扇面亭等優美建築。園北部假山,距今已 600多年,保存完好。園內的石假山「仙人峰」,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

江蘇南京煦園 煦園也稱西花園,位於江蘇南京市長江路292號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西側。因做過明成祖朱棣二兒子漢王朱高煦的王府,故稱煦園。全園面積僅有1.4公頃,建築精巧,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古典園林,也是金陵名園之一。煦園以水為主,水體南北走向,整個水池周長約1866米,面積約佔全園面積的一半多,池周全部用明代城磚駁岸。南舫北閣遙相呼應,東閣西樓隔岸相望,景緻自然和諧。水池平面似一個長頸花瓶,瓶口有漪瀾閣屹立水中。園內有夕佳樓、不系舟、忘飛閣、鴛鴦亭等景點。

江蘇常熟趙園 趙園位於江蘇省常熟城區西南隅翁府前,又名水吾園。原為明萬曆御史錢岱所築「小輞川」部分遺址。清同治、光緒間,園歸陽湖趙烈文,俗稱趙吾園。趙園以虞山南麓為依託,城西山腰上的西城樓閣、山頂的辛峰亭都是絕妙的景色。園內水波蕩漾,融山光水色於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畫景。趙園以長方形的水池為主體,以水景取勝,景點皆環池而建,參差錯落,布置得宜。池西、南兩面建有游廊,池中又有水閣點綴。似舫的旱船在池的南端,旁有九曲橋通至池中小島,島西有一座石環洞橋,名「柳風」,園外之水即自此入內,名「清溪」。北有水軒三間,面臨小島。廊中有八角形和方形台榭各一。溪北辟樓三楹藏書處,名「天放樓」蓄書數萬卷,石舫旁有湖石假山一座,挺拔雋秀,東面黃石假山,平崗小坡,山上有亭名「梅泉」。

江蘇常熟燕園 燕園位於江蘇省常熟城內辛峰巷,為江南名園之一。初名為「蔣園」,始建於清台灣知府蔣元樞。清末光緒年間,園歸教育家張鴻(隱南)所有。燕園佔地 4畝多,地形狹長,分為三區。入門為一區,利用直橫兩廊以及其後的山石,造成園景隱約幽深。東折小園一方,有荷花池,「七十二石猴」假山。從綠轉廊經小橋導入山南的童初仙隔。假山之東有高低錯落之磚梯與修竹構成「詩境」,由此北入賞詩閣,再進為臨水石船,名曰「天際歸舟」。五芝堂後為第三區,是生活居住之處,亦用假山相隔。園內有「五芝堂」、「賞詩閣」、「三嬋娟室」、「天際歸舟」、「童初仙館」、「詩境」、「燕谷」、「引勝岩」、「過雲橋」、「綠轉廊」、「佇秋」、「冬榮老屋」、「竹里行廚」、「夢青蓮花庵」、「一希閣」、「十樓」,稱為十六景。諸景中尤以「燕谷」假山為最。

江蘇常熟曾園 曾園位於江蘇省常熟古城區西南隅與趙園相鄰,又名虛廓園、虛廓居。原為明萬曆間御史錢岱所築「小輞川」部分遺址。清同治光緒間刑部郎中曾之撰營為家園,取名 「虛廓居」,亦為其子晚清文學家曾樸故居,習稱曾家花園。曾園以水面為中心,四周環亭榭假山,修竹古木。且借景虞山,水光山色融為一體。園中央清池一泓,池中置「不倚亭」,池南為「虛廓村居」,有「水天閑話」,庭前植香樟、白皮松各一株,為明「小輞川」遺物,樹下立「妙有」峰湖石,向東穿廊達「歸耕課讀廬」,可登「瓊玉樓」。池東有黃石假山,名為「小有天」,山巔築六角亭,亭北有小榭,山下有「磐磯」鐫刻「虛廓子濯足處」,山北建有方亭。東、北二隅砌圍廊,壁嵌《山莊課讀圖》、《勉耘先生歸耕圖》兩部石刻,有李鴻章、翁同和、揚沂孫等書法石刻30餘塊。池西南有「邀月軒」,西北有「清風明月亭」。

江蘇同里退思園 退思園位於江蘇省吳江市同里鎮,距蘇州古城18公里。佔地0.65公頃。系清光緒安徽兵備道任蘭生被彈劾後回歸故里於光緒11年至13年所建的宅園,園名 「退思」,意取「補過」。全園佔地9.8畝。為橫向建造即西宅東園,這在蘇州園林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退思園的主體建築分東西兩側,西側建有轎廳、茶廳、正廳三進,為婚喪嫁聚及迎送賓客之用。東側內宅,建有南北兩幢各五樓五底的「畹香樓」,樓與樓之間由雙重廊貫通,俗稱「走馬樓」。園景亦分東西兩側,西庭東園。庭中置旱航,坐春望月樓,歲寒居。園以水為中心,山、亭、堂、廊、軒、榭、舫皆緊貼水面。北岸的退思草堂為全園主景,四周有琴房,三曲橋,眼雲亭、菰雨生凉軒、天橋、辛台、九曲迴廊、鬧紅一舸舫、水香榭、覽勝閣以及假山、峰石、花木圍成一個開闊景區,構成一幅濃重的水墨山水畫長卷。

浙江杭州郭庄 郭庄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山路卧龍橋畔,與麴院風荷相連。郭庄原名端友別墅,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杭州綢商宋瑞甫所建,俗稱宋庄。後歸郭士林名下,易名 「郭庄」,又稱「汾陽別墅」。1989年重修,保持了原來的園林格局和風貌。全庄佔地近萬平方米,分三個景區,即靜必居景區,一鏡天開景區和乘風邀月景區。靜必居為主人的居所。一鏡天開中央有臨池的兩宜軒、沿湖有乘風邀月軒、賞心悅目亭和景蘇閣等。郭庄內花木簇擁,湖石假山林立,曲廊迴環,粉牆黛瓦,翠峰鏡湖,古樸典雅,被譽為「西湖古典園林之冠」,是杭州現存唯一完整的私家花園。

浙江紹興沈園 沈園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區洋河弄內,又名沈氏園,本系沈氏私家花園,宋代時是越中著名的園林之一。沈園佔地11.8畝,分東、中、西三部分,自北向南景點布局疏密有致,高低錯落有序,色調典雅相宜,花木扶疏成趣,頗具宋代園林特色。正南斷垣上,刻有詞學家夏承燾所書的陸遊《釵頭鳳》詞,點明了造園主題。據史載:陸遊初娶表妹唐琬,琴瑟甚和,卻得不到陸母歡心,被迫離異。十餘年後的一天,二人在沈園邂逅。當時唐已改嫁,陸亦另娶。陸遊感慨萬端,在園壁題《釵頭鳳》詞一首,唐琬見了不勝傷感,也和詞一首,不久憂鬱而死。陸遊為此抱恨終生。1987-1993年在原址上重建,沈園已成了紹興古城內的一處重要景區。重建和擴建後的沈園佔地57畝,有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射圃、問梅檻、琴台和廣耜齋等景觀。

浙江海鹽綺園 綺園位於浙江省海鹽縣武原鎮花園弄。綺園原為「馮氏花園」。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園主馮纘齋於此建宅三進,次年馮纘齋在「馮三樂堂」後闢地修建園林,建成了現在的綺園。綺園佔地一萬平方米,水面約兩千平方米,樹木遮蓋面積達七千平方米,整個園林幾乎為綠樹所覆蓋,園內樹木近千株。其中古樹名木四十餘株,均經數百年風雨。園林的建造,妙用了「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疊山理水園論。其特點是以樹木山池為主,略點綴建築,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近。園內有潭影九曲、蝶來滴翠、晨曦罨畫、海月小隱、古藤盤雲、幽谷聽琴、風荷夕照、美人照鏡、百鳥鳴春、泥香三樂等景點。其游徑有山洞、岸道、飛梁、小船及低於地面的隧道等組成,構成了複雜的迷境,為江南園林所僅見。

上海豫園 豫園座落在上海市安仁街132號,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全園面積僅2 畝許,但山石池沼、大廳堂室、亭軒樓台一應俱全,花牆小廊,布置得宜,使小園曲折迂迴,疏密有致。園內有48處景點構成,荷花池和九曲橋、大假山、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玲瓏、得月樓、內園等景區。其中點春堂為小刀會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玉華堂」前有三座石峰,中間一座便是著名的「玉玲瓏」,它與蘇州留園的「瑞雲峰」,杭州花圃的「皺雲峰」合稱為江南園林的三大名石,相傳是宋代花石綱的流散物。豫園的圍牆,上飾游龍蜿蜒起伏,把園林30多畝的地方分隔成不同的景區,以虛隔作幛景,似隔非隔透出園林豐富的景層,成為豫園內一大特色。現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古猗園 古猗園位於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初建於明嘉靖萬曆年間(公元1522-1573年),風格與蘇州的拙政園比較接近。園中樹石布局均出自江定竹刻名家朱三松之手。取《詩經》「綠竹猗猗」之句,定名「猗園」。古猗園佔地130畝,分為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等六個景區,各有不同風貌。古猗園以戲鵝池為中心,西面建有明代的白鶴亭,北面是石舫,又稱不系舟。東面有梅花廳,其建築和廳外花街都採用梅花圖案,四周種滿了梅花。荷花池中建有宋代的普同塔,雕刻精美。南廳和微音閣前,各有一座石經幢,已逾千年歷史。石舫對岸浮筠閣後是竹枝山。園林布局自然曲折,院落重疊,高堂秀亭,石舫水榭,竹徑通幽,樓閣長廊,古樹名卉,石徑曲水,具有古樸、素雅、清淡、洗鍊之園藝特色。

上海醉白池 醉白池位於上海市松江區人民南路,始建於l644年,為明代畫家董其昌觴詠處,也是名人學士常游之地。全園佔地80畝,分為內園和外園兩部分,外園是新建的,內園是原有的。內園為全園精華之所在,庭院相接,亭台錯落,長廊迴環,清泓秀矗。堂、軒、亭、舫、榭、池組成了主體建築群,有池上草堂、玉蘭院、雕花廳、四面廳、束鹿苑、卧樹軒等十景。園內廊壁和部分庭園裡,石刻碑碣較多,這是該園的特色之一。池南長廊的牆壁上,嵌有《雲間邦彥畫像》石刻,共二十八塊,鐫明、清松江府屬各縣鄉賢名士百餘人之畫像,刻畫甚工。園內還有樹齡在三四百年的古銀杏、古樟樹,年齡在百年以上的牡丹。醉白池既具有明清時期江南園林山石清池相映、廊軒曲徑相襯的風格,又具有歷史古迹甚多、名人遊蹤不斷的特點。它以水石精舍,古木名花之勝馳名江南。

上海秋霞園 秋霞圃位於上海市嘉定區嘉定鎮東大街,是一座具有獨特風格的明代園林,由明代龔氏園、沈氏園、金氏園和城隍廟合併而成,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秋霞圃始建於正德、嘉靖年間(公元1506年—1566年),是當時工部尚書龔宏的私人花園,園內有松風嶺、鳥語堤、寒香室、數雨齋、桃花潭、灑雪廊諸勝景。現存建築系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以後重建。秋霞圃以清水池塘為中心,石山環繞,分桃花潭、凝霞閣、清鏡堂、邑廟等四個景區。園內還有一「涉趣橋」,建於公元1921年。小橋連接曲徑北岸,橫跨幽泉清溪。如此靈巧古老的園林橋全國罕見,在上海堪稱一絕。

上海曲水園 曲水園位於上海青浦區公園路612號。初建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建成二十四景,三十餘廟的園林。園內一石一水,一亭一閣,盡皆成趣。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改名為曲水園。因園在大盈浦旁,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觴」之意。咸豐年間毀於炮火。光緒年間費時20年相繼修復廟、園,增建放生池、花神堂。1927年增修假山,山上築九峰一覽亭。曲水園以小巧玲瓏、典雅古樸著稱。園地30畝,水體占 15%。園內建築以青瓦、白牆、青磚構成,樹木枝榮葉茂,花繁果碩。曲水園距今已有230多年歷史,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

推薦閱讀:

中國最美的鄉村---江西婺源 
中國精英人物被誰摑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我們不做中國第二星巴克,只做中國第一喜茶!」喜茶創始人何出此言?
信仰迷失才是當今中國最大的危機
百年前,美國人寫本書《中國人的氣質》,如今國人還是那個吊樣。(黑白先生)

TAG:中國 | 園林 | 古典園林 | 成就 | 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