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歷程及其現實啟示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歷程及其

經驗啟示

王德政

中國共產黨80多年艱苦卓絕的奮鬥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艱難探索、不斷取得新成果的歷史。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不懈探索,歷經種種挫折,克服重重困難,先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的飛躍,取得了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創新成果,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和建設之路,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社會主義運動的奇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深刻的經驗啟示。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歷程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雙重的歷史任務,一是使中國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使中國擺脫封建專制的統治,實現社會現代化,達到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為此,中國無數的仁人志士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和實踐,提出或實施了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新文化運動、「實業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等一系列主張和設想。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改變中國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沉淪的命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使以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為代表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開始走向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以中國工人階級為依託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正式明確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這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端和起點。

然而,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早期,以李立三、瞿秋白、王明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照搬照抄馬列主義,把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神聖化,不顧中國具體國情,堅持「城市中心論」,特別是王明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使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幾乎陷入絕境。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認識到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相結合的重要性,並開始獨立自主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在所作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明確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第一次偉大社會變革時期,圍繞著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同時也是和各種「左」、右傾錯誤思想鬥爭的過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毛澤東思想的萌芽時期。毛澤東同志主要從事農民運動和農村社會關係的調查研究,先後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省農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深刻論證了中國社會各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以及黨在民主革命中依靠誰、團結誰、打擊誰的基本路線。土地革命戰爭前期,是毛澤東思想的開始形成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地開闢了以井岡山根據地為代表的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毛澤東發表了《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一系列著作,在理論上論證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從遵義會議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是毛澤東思想成熟時期。毛澤東在這一時期發表了一系列著作,內容涉及哲學、統一戰線、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黨建等各方面,特別是比較系統的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構成了毛澤東思想的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1945年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正式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從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以後,為毛澤東思想的繼續發展階段。伴隨著中國革命決定性的變化和國際關係的深刻變化,毛澤東思想得到豐富和發展。其主要內容有:關於二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的科學分析,以「十大軍事原則」為主要內容的軍事理論的新發展,關於政策策略理論的新發展、關於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理論,關於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等。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方略,並提出以蘇為鑒,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任務,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但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毛澤東卻逐步偏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的思想路線,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探索誤入歧途,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曲折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曲折中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第二次偉大變革時期,是從傳統的社會主義轉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新時期。在新的歷史時期,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分析世界發展大勢,立足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經驗和教訓,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1、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

鄧小平理論即以鄧小平為主要創作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作為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

鄧小平理論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逐步形成的。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到黨的十二大,在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起步的過程中,鄧小平理論逐步形成。在這個時期,鄧小平領導全黨果斷拋棄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路線,重新恢復和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擯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確方針;打破封閉半封閉狀態,制定了對外開放的政策;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保證了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提出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法制;特別是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式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這些實踐和思想表明,鄧小平理論的基本理論正在逐步形成。

從黨的十二大以後到黨的十三大,鄧小平理論得到了全面展開並形成輪廓。在這一階段,我國改革從農村推向城市,進入全面改革開放的新階段。鄧小平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問題,提出了和平和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確立了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根據鄧小平的思想,黨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統提出和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全面闡述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同時,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把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理論成果概括為十二條基本理論觀點,形成了鄧小平理論的總體輪廓。

從黨的十三大以後到黨的十四大,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形成系統。黨的十三大以後,全黨和全國人民經受住了國內政治風波和蘇東劇變的嚴峻挑戰,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推進。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了新階段。黨的十四大以鄧小平南方談話為靈魂,對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新的概括,使之形成比較完善的科學體系,並使用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法。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簡稱為鄧小平理論,並把它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並列在一起,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承上啟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到黨的十六大的十三年中,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受命於重大歷史關頭,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在科學認識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將治黨治國的經驗加以概括和總結,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1989年,鄧小平對江澤民和新的中央其他領導作出了「要聚精會神抓黨的建設」的政治交代。面對在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關係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進行了艱苦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經過長時期思考,2000年2月,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第一次提出了「三個代表」的要求。在同年5月的一次講話中,他又指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1]2001年7月,江澤民在紀念建黨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全面闡述了「三個代表」的科學內涵和基本內容,正確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問題,提出了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任務,使「三個代表」要求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建黨綱領。2002年11月,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闡述了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體現在黨的建設各個方面。同時,在黨的十六大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了黨章,2004年又寫入了國家憲法。

3、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最新理論成果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新世紀新時期中國基本國情,深刻洞察當今世界發展大勢,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集中全黨智慧,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是立足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而提出來的。它在2003年我國抗擊非典鬥爭實踐中產生,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及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實踐中得到充實和發展。2007年9月,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全面、系統論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重大意義、根本依據和根本要求;強調要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二、經驗與啟示

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從中得出很多有益的經驗啟示。

一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產生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儘管馬克思主義產生的背景與20世紀初以來中國實際情況完全不同,儘管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以及遇到的時代課題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設想大不相同,儘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個別結論由於時間的推移和認識的局限已不合時宜,但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經過實踐檢驗仍然是完全正確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因此,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深入學習和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解決問題,提高解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鮮活經驗,及時作出新的理論概括,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

二是始終堅持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中國國情

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奮鬥歷程表明,中國國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立足點和基礎;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不斷發展變化的、具體的國情相結合,在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擔當起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使命。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基本國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實際相結合,確立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道路,引導中國革命獲得了勝利。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立足中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及當今世界的時代條件,把馬克思主要基本原理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相結合,指導我們黨和國家制訂了新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使社會主義國家顯示了蓬勃生機和活力。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立足世紀之交的中國國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治黨治國方略,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了新境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新世界國內國際新形勢,清醒認識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呈現出的一系列階段性特徵,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三是始終堅持與時俱進解決時代課題

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時代課題,準確地把握、理解和回答時代課題,是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認識和解決中國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課題的歷史。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回答和解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課題,成功地找到了一條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並初步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回答和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時代課題,成功地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創了改革開放新時期。這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圍繞時代提出的重大課題而不懈探索,開拓創新,才能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發展。

四是始終堅持以一切為了人民的根本立場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唯一宗旨,更是馬克思主義政治本色和根本立場。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根本立場就是一切為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無論是推翻三座大山、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還是開拓創新、擺脫全國落後面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也正由於這個原因,它們才為中國人民所接受,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說到底就是同中國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離開了人民群眾和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價值和指導意義也就是無從談起。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內容,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強大動力和根本保證。堅持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之一。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他反覆強調,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難,戰勝任何敵人。同時,毛澤東還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黨的群眾路線統一起來,強調領導人民群眾進行一切實際工作,都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行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科學方法。正是毛澤東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確保了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善於概括人民群眾的種種經驗;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標;他尊重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強調人民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作為衡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根本標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這裡的「本」「基」「源」,說到底就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否依靠群眾、是否為了群眾,是能否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試金石。科學發展觀更是蘊含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它是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為了誰,依靠誰,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等觀點和思想,無不閃爍著一切為了人民的群眾觀點。

五是始終堅持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明成果

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長河中,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世界各國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人類文明,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取之不盡的文化珍寶。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以博大的胸懷和寬闊的眼光,充分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人類文明成果,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為近代以來世界文明中的具有獨特魅力、顯示出強大生命力的一顆璀璨明珠。正是在這一博採古今中外文明精華之長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人民擺脫了西方列強的肆意欺凌、任意宰割的悲慘命運,走上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繁榮、人民富裕的光明大道,使中華民族歷經百年屈辱後又大放異彩,重新昂首挺胸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充滿挑戰和機遇的21世紀,我們在繼承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要更加堅定不移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博採眾長、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明成果的原則,以更加博大開放的胸懷,更加積極自信的心態,大膽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文明中的精華,創造出更加適合中國國情、更能指導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成果,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新的更高境界,以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更加輝煌,促進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復興!
推薦閱讀:

偉大的傳承 光輝的發展:從《共產黨宣言》到三部重要文獻——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馬克思曾說——「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從新帝國主義的過去中看未來
關於商品理論一些問題的思考

TAG:中國 | 現實 | 馬克思主義 | 發展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