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豐子余:孩子才是被讓掉的梨

 「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孔融讓梨我不讓。」一個腥紅的叉叉給此答案來了個泰山壓頂。我們或許覺得孩子沒有錯,老師的行為不當;我們或許覺得「孔融讓梨」這個德育故事應該重新思考,給它來一個變身與變臉;我們或許覺得強制地灌輸一些理念給孩子是錯誤的。這些覺得都令人感到欣慰,畢竟我們的社會不再是鐵板一塊,不再是一人的手指向哪槍口便對向哪。一個成熟的社會會有著多元的思考方式,會有不同的看問題的切入角度。我們正在走向這樣的社會,而現在我們做的還遠遠不足,因為我們仍舊將問題二元化了。即孩子沒錯,那麼老師肯定錯了;即孩子說的是真話,那麼孩子按傳統的方式回答就錯了;即這個小小的事件上必須得有誰站出來供我們批判。輿論的一邊倒不是一件好事,它不利於理性地探討問題,不利於各種觀點的自由表達,也不利於人們真正地對事件進行反思。

  我小的時候,父母也給我講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並問了我同樣的問題。我便從盤子里拿了個蘋果給奶奶,老爸便拿了另外一個給了我。我至今為止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的例子。孩子自小需要有道德教育,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教育,從哪個方向入手。我從小就懂得「尊老愛幼」的意思,就是從孔融讓梨開始的。父親告訴我要尊老,所以當我把蘋果給奶奶後,父親表示贊同。他又把蘋果給我,告訴我這叫愛幼,並說,以後你就這樣照顧弟弟哈。

  假設一下,如果我的父母只教著我讓梨,而自己既不給老人讓座,也不尊敬老人,那麼,我肯定會抵觸。上行下效,父母才是孩子模仿的最初對象。這次新聞里孩子明確地表示「孔融讓梨我不讓」是對的,並且十分肯定,我們是否應該去探究一下孩子自小受到的教育是什麼樣的教育,他的父母又是如何以身作則的?

  如果將孔融讓梨簡單化,它是一個不錯的德育故事。道德教育非強制性教育,讓孩子理解其中的含義,並給孩子以真正的影響即好。如果父母不身體力行,德育最終會成為「絕育」,孩子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子長大成人。這些年來,中國教育有一種不太好的發展方向,儘管它在我的印象中從沒有好過。以前,學校教育是失敗的,題海戰術的升學考試式教育使孩子完全成為灌輸的工具,而不被當人看待。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仍舊十分上心,從做人與做事上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指導,能夠彌補一些學校教育的不足。

  今天,有許多的父母把孩子扔到學校,便當起了撒手掌柜,似乎孩子的教育已經與他們完全無關了。當出現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也是學校,怪的也是學校。輿論更是如此。父母成為繼孩子之後被同情的另一方。問題是父母才是孩子的監護人,如果一個孩子教育出了問題,父母應該負最大的責任。

  我們講上行下效,講父母的行國會被孩子模仿,父母對人待物的態度也會傳染給孩子,這是一個基本的共識。可是,現在的父母在做人做事的時候,真的想過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么,真的想過要在孩子面前不管做人還是做事要謹慎么?

  前段時間去奧林匹克公園,一位父親領著孩子在公園裡的小河中釣錦鯉,一個大礦泉水瓶里已經有一條被困住的魚兒了。我從地上撿塊小石頭拋到水裡,好不讓他們繼續得逞,孩子回過頭來對我吼道:「別扔石頭,我們在釣魚!」那位孩子的父親似乎覺得理虧,沒有說什麼,只是尷尬地對我笑了笑。孩子的爺爺奶奶也在旁邊,筆著摸著孩子的頭,誇他釣的魚漂亮。長輩如此的舉動與行國,給孩子造成的影響就是,當我用一種溫和的方式制止他們不當的行為時,孩子感到憤怒並以為我做錯了。顯然,這不能怪孩子的無知,只能怪他長輩在教育上的無知。

  如果一個孩子在行為上出了問題,我們需要去找找父母的責任。孩子回答「孔融讓梨我不讓」我的理由,我們需要耐下心來去查找他這樣做的心理動機,背後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孩子的世界觀是簡單的,我們很容易能夠從中找出他這樣做的理由,從而找出相應的教育方法,告訴他讓梨與不讓梨之間的區別,告訴他什麼情況下該讓梨,什麼情況下不讓梨也是正確的。

  此事件中的老師批複錯誤是錯的么?我們也應該仔細地考慮一下,而不是馬上下結論。如果從試卷的標準答案上來講,老師沒有錯。孩子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不符,老師有責任按規則來做。試卷上短短的七個字,即便是天王老子來,也不能確定孩子不讓的理由是什麼,這種情況下再好的老師也不可能把答案按正確來判。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那麼,老師該判錯么?如果換作是我,我想應該拿著試捲去找孩子談談心,與他交流一下為什麼這樣回答,他這樣做的心理動機是什麼,好好與他談一下讓與不讓的道理。

  老師給了個叉是粗暴教育的體現。當老師的一直以來是這樣的,如同我們所受的教育一直以來是這樣的一樣。六十年來,我們幾乎沒有懷疑過,直到近些年才會有不同的聲音出現。不同的聲音化做行動的少之又少,不管是社會人士還是父母能夠將不同的聲音拿出來與學校、教育部門溝通的更是少之又少。教師發現教育存在問題而能夠主動做也改變,能夠與上級部門進行反應的也是少之又少。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許多媒體人士講孩子作業太多,替孩子寫作業太辛苦,並總結替孩子寫作業的經驗。看到這個,我心中莫名生出一些憤怒。我一直想,作為媒體從業人員,當教育出現問題,當這些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時,他應該有種新聞的自覺,應該利用手裡難得的「特權」去與學校溝通,並進行一定程度的拷問。他們沒有,他們選擇的是對現實屈服。

  我有一位朋友,他平時對教育問題一直很關注,並尖銳地批評其中存在的問題,但當孩子上幼兒園要交數萬元的贊助費時,他選擇了交錢,而不像他說的那樣要抵抗到底。他解釋說:「為了孩子,沒辦法,只好忍了。」如果你不去抗爭那些不良的現象,就不可能指望不良的現象主動消失;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要教育孩子去做到;如果你不去教育孩子去做到,那孩子就成為了你讓掉的梨,一個讓給魔鬼的梨。

  我們說,為了孩子的將來,應該創造一個儘可能幸福的社會。可是,我們有去努力過么?我們說,對孩子的教育應該上一百萬個心,可是我們真的做過么?

  當學生不選擇讓梨的時候,我們是否該反思下自己有沒有讓過梨,在孩子面前是怎麼做的,以及我們的所做所為給他們造成了什麼影響,有沒有把他他當梨讓給了學校,讓給了社會,最終讓給了現實的無底洞!

推薦閱讀:

捏捏小手百病消——父母有多用心,孩子就有多健康
轉:10個經驗,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細數5個有用的懲罰方法,不打不罵也能教好孩子
哪種懲罰方式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聊聊孩子的安全感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