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患抑鬱症,後來寫了一本書,幫到幾百萬人 | 薦讀

經常逛朋友圈,會明顯感受到兩種情緒:

一種是說當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巨頭們尚且分秒必爭,何況普通人;另一種則是生命苦短,不能把時間只耗費在工作上,還有更多的領域值得體味。

有人總結為,左手馬雲,右手星雲。

確實,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更多考慮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考慮越多,越不好拿捏其中的分寸,卻搞得自己心煩意亂。

幸好,還有張德芬這種專門治癒「煩惱病」的人。

關於德芬,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大概是:「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她的成名作,自2007年出版後就被常年擺在書店的推薦書架上,直至去年還是噹噹網非虛構類書籍排行第三名。

在這本書之前,她的生命很像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優秀孩子」,長得就是舊年香港武俠片中的女主角般皓齒明眸的樣貌,從台灣大學企管系畢業後,進入台灣電視公司擔任新聞主播,後又漂洋過海拿回了美國UCLA的MBA學位,擔任過某知名公司的營銷經理。然後,她得了抑鬱症——就像是街坊茶餘飯後的流言,卻是屬於她的真實人生。

很多年以後,德芬回憶這段灰色的日子,說,「我不知道我是誰,不知道來這個世界上幹什麼,意義何在。我被逼到牆角,無處可退,太不開心了。」於是她辭退了所有的工作,閑下來在北京的城郊做了四年家庭主婦,「把自己拉到最低,沒有企圖心」。

五、六年後,她寫出了《遇見未知的自己》,成為了別人口中的「華語世界首席身心靈作家」。可是這一次,她的生活不再受到外界的力量裹挾。每天她依然花很大一部分時間和自己在一起,專心研修瑜伽,通過觀照、靜坐,向內審視自我,然後每天閱讀、寫字,通過作品和讀者進行交流。

2012年11月7日,她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賬號,發出了第一條信息,那時距離微信公眾賬號才上線不到3個月。和所有從傳統領域過來的作者一樣,她在這塊自留地里嘗試很多新的、更有效率的溝通。

她還和羅胖兩個人發起過「你最想知道答案的千古情感難題」,由羅胖這個直男發問,德芬回答,一個耿直粗憨,一個心思晶瑩,竟也妙趣橫生。如今,她的公眾號已經有了超過130萬的讀者。

在這個充滿了變化的世界,我們彷彿是一根過於緊繃的琴弦,每一次反應都像是過於激烈的掙扎。而德芬卻是一雙柔荑,輕撫你,引導你如何發現自身蘊含的美好能量。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找到生活的本相、如何向內探索真實的自我。

如果你也有「煩惱病」,不如去德芬那兒,每天靜靜地坐一會,聽她娓娓講一席話,或許你會慢慢找到那個丟失已久的自己。

吳曉波提問張德芬|Q&A

吳曉波:你覺得當代人心理上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張德芬:當代人心理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完全不認識自己,和自己是最親近的陌生人。如果我們不理解自己每日所思所想的是什麼,就無法去影響它們,那麼我們就永遠活在過去之中,受到過去的經驗宰制,就像一個自動化導航程序之下的運行模式,過著沒有覺知的、機械性的生活。

由於對自己的想法沒有覺知,因此無從選擇最健康、最有益的方式為自己去做決定,於是出現各種偏差行為,造就了悲苦的人生,或是一個茫然、不快樂的生命。所以,我們想要擁有快樂的人生,首先就是要和自己建立好一個關係,更加了解自己,才能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吳曉波:在你看來,工作與生活、「眼前的苟且」與「詩和遠方」該怎麼平衡?

張德芬:眼前和遠方,其實不衝突的。眼前的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創造出「小確幸」——小而確定的幸福,讓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有一定程度的幸福感。而對於遠方,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和意圖——我將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的意圖愈是清晰,圖像愈清楚,將來這個夢想實現的可能性就愈大。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我們相信而來的,你去觀察那些成功者的生命歷程,你會看到他們幾乎都有一個非常目標導向的人生,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加上潛意識裡面沒有扯後腿的東西(請參考拙作: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那麼夢想最終就會實現。

吳曉波:對於有焦慮症、憂鬱症的朋友,你有什麼建議?

張德芬:焦慮症的人是無法放手把事情交託給那個運行一切的最高力量。我們不必去相信有沒有這個最高力量,但是我們可以明顯的知道,幾乎沒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可以百分之百掌握的——奇蹟、意外天天出現。憂慮過度的人,就是控制狂,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行可以改變一些事情,這是對自然運行的那股能量的一種不信任和傲慢。原因是出於自己內在的恐懼,所以我們說要修行,就是修這個。

如果你願意和自己內在的那些負面情緒相處——無論是恐懼、悲傷、懷疑、忐忑、憤怒、自卑等等——你就會發現自己的焦慮減少了。焦慮的來源就是不願意去面對這些我們不喜歡的情緒,所以想方設法地去控制事情,好讓自己不去碰觸那些討人厭的感受。其實,如果我們願意勇敢而誠實地去面對自己的那些感受,你會發現自己內在更有力量了,焦慮減少了,事情反而會更順利,人際關係反而會更好,這是往雙贏局面走的節奏。

抑鬱症的人是不願意臣服於眼前的情況造成的,和焦慮症的人一樣,也是一種傲慢。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徒勞無功的去否認、抗拒,又有什麼用呢?這種憤怒、沮喪壓抑在我們的心裡,最後就是抑鬱症——覺得一切無望,生活沒有意義。所以,學著去和當下共處,接納那些已經發生的、但是我們不喜歡的事情,可能會有些幫助。

一旦接納了自己的負面情緒,你會發現有好多能量得以釋放出來,讓你更好、更有效率地去處理事情。這是需要時間去學習的,看見問題所在是第一步,接納自己的責任是第二步,第三步就是逐漸學會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那麼就可以讓自己內在的能量流動起來,脫離抑鬱的狀態。

吳曉波:世界讀書日,請你推薦對您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當然是對我影響最大的書。這本書為許多人照亮了通往內在世界的道路,描繪了一個內在探尋的地圖,許多人因而脫離抑鬱,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對這些人的影響有多深遠,就對我自己影響有多深遠。我建議對認識自己有興趣的人都看看這本書,它是一個啟蒙的鑰匙,為你打開一個通往內在奇妙之旅的大門,也祝福更多的人因它獲益。


推薦閱讀: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都是誰?後來怎麼又來四個?還有個大貪污犯
年紀輕輕就成了萌系鼻祖,後來又總是在搞笑中落淚
你說,夜夜闌珊,不悔初見;後來,孤亭塵煙,風華誰念。
簾外海棠,錦屏鴛鴦;後來庭院春深,咫尺畫堂
晚安丨後來我終於知道,它並不是我的花,我只是恰好途徑了它的盛放。

TAG:抑鬱症 | 抑鬱 | 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