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用《道德經》論「善」——摘自趙妙果老師講解道德經之學用者感悟

人之初,性本善,善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天性,每個人都有善根,善是人的德行。人的一切良好的品質都是善,愛是善;真誠是善;謙卑是善;助人是善;孝敬是善;奉獻是善等等。善有百種,人身上聚集了百種善,所以每一個人本質上都是善人,都是帶著先天的善德降生人世的。

那為什麼還會有善和不善之分呢?

就如《道德經》中所說:「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原本善是每個人的天性,是不用多說的本份,但不是每個人一生都能保持善,有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善良的本質漸漸地被屏蔽掩蓋了,有的甚至做出了不善的事,正是因為有了不善,才要去強調「善」,強調人要回歸「善」的本性。

首先,每一個孩子都是善良、純樸、身心合一的來到這個世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父母是孩子的根,孩子是父母之根上結的果,果要結的好,當然根必須紮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的不言之教是最重要的,如果耳染目濡父母的不當言行,孩子純潔的心靈,原是一張白紙,就會染上污濁。所以父母的善言善行會影響到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影響到孩子良好品質的形成。這就是家教,就是家訓。

一個積善厚德之家能夠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不敗,就如明朝范仲淹的家族,興旺八百年。范仲淹是一代名相,他留下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毫無利己之心。所以後代以此為祖訓,謹記遵從,所以范家根深葉茂,碩果累累,八百年不敗。范仲淹的所作所為符合了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聖人的品行。這樣的家族,始終走在「道」上,始終不會偏「道」,而「道」正是包含一切規律的總規律,范家的做人之規律、為官之規律、經商之規律等都符合「道」這總規律。

因此,父母、甚至祖輩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即所謂有「上樑不正下樑歪」,所以,如果有一天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變成不善,首先應該檢查自己給予孩子什麼榜樣。

其次,隨著漸漸長大成人,接觸社會,在這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的充滿了誘惑的社會,一個缺少辨別能力、內心不堅定的人是很容易被誘惑的,心靈這張純潔的白紙被社會這個大染缸染上了貪慾、嫉妒、算計、狡詐等等邪惡,甚至有人為名為利鋌而走險,犯下罪行,成為不善之人。所以要加強對自己內心的修鍊,堅定內心的力量,堅定善的初心,堅強個人的意志和毅力,不斷增加自己的抗「腐蝕」能力,才能不偏離「道」,走在「道」上,才能保證自己是個「善人」,做個好人。

《道德經》中有多處講到了「善」,足見老子對「善」的重視。第八章中提出了「上善若水」,講到了八個「善」,其中,做人要「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等等。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樣,潺潺流淌,滋潤萬物,潤物細無聲,讓人回味無窮,感動一生。這樣的「善」不求回報,只是付出,更不會去爭,去爭寵、去爭名、去爭利。付出後,也但求處下、低調不張揚;這樣的善是一心為公,衷心利人的,成全成就別人的健康快樂幸福和成功,而不居功自傲,甚至讓功於他人;這樣的善就如母愛之善一樣,為了孩子付出奉獻,無怨無悔,鞠躬盡瘁,終其一生。這樣的善就是一種上善,具有上善品質的人是玄德、大德之人。

善是寫在臉上的一種慈悲,大多數慈眉善目之人都是有善之人,就如心善淵,淵淵不斷的善從心靈流淌到臉上,相由心生。

有了「心善淵」,還要「言善信」、「與善仁」,這是知行合一的言行之善,是身心合一的自然貫通,心靈的善是一種真誠,使我們所言都是誠實有信用,擲地有聲,承諾有信;心靈的善是一種仁愛,使我們關愛他人,助人為樂,這種愛不僅是對自己的親人,更是對百姓大眾,沒有分別心、和光同塵的一種仁愛;這種愛不僅是對人,對動物、對植物、對天地、對宇宙萬物都是充滿了慈善的一種博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善,所有的愛都是善,這樣的善是上善,如水般的上善!

善可以是捐款捐物的行動、是財力上的奉獻,也可以是服務他人,幫助他人的行為,還可以是每天的一句善言、一個善行,不以善小而不為,積小善成大善,行善積德,這樣我們「德庫」里的德就會越積越多,厚德載物,德能幫助我們化解生命中的不順利,厚德能改變我們命運,而「德」是靠自己修來的,善的行為是修德的途徑。

「既已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當我們從善助人,不圖回報,只利他人的時候,「天將救之,以此為之」,人在做,天在看,老天會給予更多的慈善,賜福於善人。

願每個人都能亮化善良的本真,社會就會充滿了慈善和愛!

推薦閱讀:

醒世箴言:精彩的人生感悟 七{認識自己}
人生感悟:人生,不過一杯茶,滿也好,少也好,爭個什麼!
老Q感悟錄(007)
[老年感悟]:(160)慈?母?訓?兒
變與不變的感悟

TAG:感悟 | 道德 | 道德經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