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影進口壁壘即將倒下?
中國不是唯一一個限制進口電影的國家,但其限額之緊在全球範圍數一數二。對此好萊塢當然不能坐視不理,尤其是在中國電影市場的增長如此驚人的情況之下。2005年,中國的票房總收入達1億5千萬英鎊,去年更始接近10億英鎊。所以毫不奇怪,2007年美國向WTO提起了投訴。3
進口配額限期已過,而廣電總局卻仍未就這種變化作任何政策調整,國內製片人已經在憂慮來自國外的競爭壓力。在過去,那20部進口配額以內的引進片需要與500部國產影片競爭。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宣稱佔有了45%的票房收入。去年,光是《阿凡達》的票房就達到了1.25億英鎊,完全壓過了史上最賣座國產電影《讓子彈飛》,後者票房收入為6千5百萬英鎊。
英皇集團CEO兼《讓子彈飛》合作製片人利雅博(Albert Lee)稱:「設想如果每年引進30部阿凡達,它們會完全佔領市場。好萊塢的入侵不可避免,而進口限額制度能幫助國內製片人與好萊塢抗衡時能生存下來。」但北京外語大學電影系教授藤繼萌在與廣電總局討論後表示,進口限額制度不大可能在今年完全解除。「關鍵在於他們如何調整」他說。多數人認為中國只是將進口限額提高到每年30部而已,然後循序漸進逐年提高。
但進口限額不僅是為了從經濟上保護國產電影,從文化角度去考慮,也是為了保留國家的電影成色。趙慧利是2007年低成本高票房影片《隱形的翅膀》的製片人,她說:「這是為了保護本土故事,而不僅僅是製片廠。」很多中國人喜歡拿台灣和韓國的例子作對比。2001年,台灣在加入WTO後也是放鬆了電影進口限制。今天外國電影佔領了90%的票房收入。相反,韓國則在每年保留73天只放映國產電影,由此養育了國內產業,如今韓國電影在本土的票房往往超過好萊塢影片。
藤繼萌認為,韓國台灣的對比之所以流行,是因為韓國人把自己的影院當作是最後一道防線。「中國政府可能被迫每年引進100部外國片,但它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設置障礙,比如將進口電影放映時段限制在早上9點。就算影院想靠外國大片賺錢,廣電總局也可下發行政指引。
的確,去年就發生過這種情況,當時《阿凡達》被撤下為周潤發主演的國產傳記電影《孔子》讓路。然而《孔子》的票房失利也說明,消費者才是決定中國電影未來的力量,而好萊塢也越來越多地考慮到他們。比如今年,與塞斯·羅根共同出演《青蜂俠》的是紅遍中國的台灣明星周杰倫,而非李連杰這種更多西方人認識、國內較少推廣的演員。
在人們激動地看到自家明星在外國越來越吃香的同時,也有人保持冷靜:「他們可能只是利用中國人的面孔和中國的場景,但電影本身還是好萊塢風格、好萊塢故事。」藤繼萌說,「中國人的才華和資源正在枯竭,就像中國電影產業被殖民那樣。」
推薦閱讀:
※《鐵血戰士》是一部什麼電影?
※品牌價值250億美元,誰一手打造了超級IP《哈利·波特》?
※野外生存視頻中的基本裝備有哪些?
※《戰狼》PK《敦刻爾克》,如果同期上映,誰能笑到最後?
※[轉帖]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評論學會100部華語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