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為什麼這一代中國人不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內含獨家視頻)

作者:林毅夫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

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ID:pku-press),已獲授權

點擊觀看現場視頻

我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推薦裡面包含幾種人,第一,北歐四國現有經濟相關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經得了諾貝爾獎的人。第三,現在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頭學者。

林毅夫老師為北大博雅講壇題詞

我了解到這1500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基本就是750票了,另外750票當中會非常分散,相對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幾票,不到二十票,然後從連續幾輪都得到十幾票、二十票的人當中挑選五個人,再仔細看他們的貢獻是什麼,最後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來做一個推薦。那麼這相對集中的二十幾個人,都是誰推薦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學生。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學家當然也有不少人有機會被推薦,但只有一兩票,是不能進入的,如果你真想拿諾貝爾獎的話,還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可以進入那1500人名單當中的學生,也就是說,你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在國際上領先的學者。

北大博雅講壇現場提問環節

但是我們知道,現在按照西方主流理論寫文章容易發表,但是你也很難進入到前面四十位,因為你是按照人家的理論來寫,你可能發表很多,但是你不會變成領頭的。如果你不按照他的理論,而是按照我的理論來寫,是跟他們現有理論抵觸的。現在主流雜誌的評審人,都是按現有主流理論來看,他老是給你挑刺,所以你就不能發表。

所以我的學生如果按照我的方式來寫,不太容易發表,即使能夠發表,我什麼時候能夠培養出五十個人?因為我知道他們要是能夠進入到1500人當中,一般也會推薦自己。所以我在1995年《經濟研究》創刊40周年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叫《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認為這是我們研究經濟學的方向,研究本土問題,用規範方法,寫出來的成果,就是對經濟學添磚加瓦的知識,就是推動人類對社會經濟現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現象認識的理論,應該就是前沿的理論,就是國際化的成果。

我也曾經在1995年的那篇文章講,21世紀會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21世紀會是經濟學大師輩出的世紀,我當時的看法是,從亞當·斯密以後,世界上經濟學大師的產生是相對集中的。比如從亞當·斯密一直到第二次大戰之前,世界上著名的經濟學家不是英國人,就是在英國工作的外國人,其他地方有,但是很少。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基本上不是美國人就是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為什麼會出現時空的相對集中呢?因為經濟學的理論,是對社會經濟現象觀察的一套簡單邏輯,來說明這個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而且理論應該是越簡單越好,既然理論是越簡單越好,你怎麼能夠說哪個理論是偉大的貢獻,哪個理論不是偉大的貢獻?你不能從邏輯上來比較,實際上是根據你所解釋的現象的重要性,現象重要,解釋這個現象的理論貢獻就大。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

那什麼叫重要現象呢?發生在重要國家的現象就是重要的現象。我們知道從工業革命以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的中心在英國,因此英國的現象就是最重要的現象,解釋那些現象的經濟學家就是經濟學大師。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美國,所以一段時間之後,美國是世界的經濟中心,解釋美國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家,當中做出貢獻的就是世界經濟學大師。

我們知道21世紀,就像你剛才介紹的我的推測,21世紀到二三十年代,中國經濟一定會變成全世界最好的經濟,發生在中國的經濟現象,一定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現象,解釋中國經濟現象的理論,一定是做出最大貢獻的理論,提出這種理論的經濟學家就會變成經濟學大師。

但是到你能夠進入諾獎評審委員會的那1500個人,可能需要一到兩代人的時間,所以我倒覺得在座的年輕學者,如果能夠沿著我前面所講的本土化思路研究本土問題,而且用初生嬰兒的眼光看問題,不用任何現有的,不管是亞當·斯密、馬歇爾,還是凱恩斯、哈耶克的理論,而是自己看這種現象,了解這種現象,把它背後的理論總結出來,這樣的理論就是對經濟學發展真正做出貢獻的理論。也許經過一代人,隨著中國綜合實力越來越高,主流期刊上發表研究中國現象的文章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很可能就會有人得到諾貝爾獎,但那就是我的學生,或者是我的學生的學生的事了。

(本文精選自北大博雅講壇第72期講座實錄)

感謝閱讀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推薦閱讀:

林毅夫:為何「中國崩潰論」都沒有應驗?
如何評價林毅夫?
林毅夫:西方主流理論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
林毅夫最新演講:2025年中國很可能成為高收入經濟體(附全文)
林毅夫:中國經濟有三大錯誤觀點,必須澄清!

TAG:經濟學 | 中國 | 經濟 | 視頻 | 中國人 | 林毅夫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