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
艾滋病是一種由慢性致死性的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1981年6月5日首度證實世界第一例艾滋病。HIV感染後導致人體免疫機能缺陷,從而發生機會性感染等一系列臨床綜合征,病死率幾乎達100%HIV屬於反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靈長類免疫缺陷亞屬。世界衛生組織於1988年1月確定每年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2009年至2010年的主題是:「普遍可及和人權」。
艾滋病-概述艾滋病是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又譯:後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語縮寫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音譯。一種慢性致死性的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
紅絲帶是國際上用來表示對抗愛滋病的標誌
HIV感染後導致人體免疫機能缺陷,從而發生機會性感染等一系列臨床綜合征,病死率幾乎達100%HIV屬於反轉錄病毒科,
艾滋病不是一種先天性疾病,而是一種後天「獲得性」的疾病,也就是說艾滋病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傳染才能染上的一種疾病。
慢病毒屬,靈長類免疫缺陷亞屬。世界衛生組織於1988年1月確定每年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
2009年至2010年的主題是:「普遍可及和人權」。
艾滋病病毒
多數學者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是20世紀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蔓延開來,至今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而根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1981年6月5日首度證實以來,AIDS已奪取超過2500萬人的性命,使它成為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流行病之一,截至2005年底世界上約有3860萬人正受到愛滋病的侵擾,僅該年便造成約3百萬人死亡,當中約57萬是兒童,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發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間接造成經濟發展遲緩以及人力資本的匱乏,超越了疾病本身的層次,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使得社會議題更加棘手。根據統計,每天有1800名新生兒一出生就感染上艾滋病毒,45%的感染兒童在2歲之前死亡。儘管目前研製的藥物能夠抑制病毒的活性、減緩病程發展,間接減少感染後的死亡率和致病率(morbidity),但是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能力取得這些藥物,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更為嚴重,當地卻同時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盛行率(prevelance)較嚴重的地區,且事實上至今仍未有任何藥物獲得證實能根治愛滋病,因此愛滋病目前已是全世界疾病監測(survaillance)的重要指標之一,各國政府也透過立法試圖控制傳染的規模並藉由各種教育宣傳手段,增加全人類對該疾病的認識。
艾滋病毒有二種: HIV-1,HIV-2。HIV-1 是最普遍流行。 HIV-2 則基本只在西部非洲地區。
艾滋病-起源HIV和其它在很多靈長類動物中發生的引起類似艾滋病的病毒有密切關係,並曾一度被認為是在二十世紀初期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儘管有一些證據表明在更早的一些個別案例中可能已經有艾滋病在傳播了。但是傳播的具體的動物源、時間和地點(或者有多少傳播來源)都是未知的。與人類的HIV病毒相同的病毒在非洲的小人猿(黑猩猩)中都有發現,但這並不能確定艾滋病的來源就從黑猩猩到人類,或人類和黑猩猩的來源是從第三方獲得的。
科學研究發現,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傳播的,是一位非洲男子與其他靈長類動物性交後傳染開的,當時該男子在與其他靈長類動物性交後,在與其他同性者性交,才開始有愛滋病。
艾滋病-HIV的感染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視野下可見,HIV-1病毒正從培養出來的淋巴球出芽,準備進一步散布開來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所遭遇嚴重的病理呈現,主要源自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感染。此病毒屬於一種反轉錄病毒,主要針對人類免疫系統重要的組成進行感染並改變其運作模式,包括輔助型T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等,其中又以直接破壞細胞膜上具有CD4辨識蛋白特徵的T細胞(簡寫作CD4+T細胞)的結果最為嚴重,因為CD4+ T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辨識外來物質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旦CD4+T細胞受到感染而不表現CD4辨識蛋白,或甚至造成此種細胞死亡,導致每微升血液中CD4+T細胞數量低於200時,細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就幾乎完全失去功能,進而導致平時不易感染健康人類的微生物得以大肆入侵,由於受HIV感染個體無法有效分辨敵我,最後導致嚴重的各種感染症,總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在未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的情況下,自感染病毒至出現癥狀的潛伏過程的中位數約為9至10年,自正式出現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起算,存活時間的中位數亦僅有9.2個月。然而,臨床觀察到的疾病進程速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在個體之間有很大的變異,短則兩周、長可達20年。這些因素甚至也包含了愛滋病毒所攻擊的免疫系統總體狀況,因此從感染開始到發病,甚至其變化程度,都一直受到感染者免疫力和病毒活動之間的互動所影響。舉例而言,一般年長者免疫力較差,因此相對於年輕患者而言,病程發展迅速的風險較高;醫療的品質和同時存在的感染症(如結核)也會使得HIV感染者處於較為不利的狀態。
此外,遺傳也左右了感染過程和感染後的狀況,有些人因帶有編號為CCR5-Δ32的突變基因,對特定的HIV病毒株具有抵抗力。更有研究指出,羅馬帝國子民後代更易感染HIV:在西班牙、義大利和希臘這些長期處於羅馬帝國核心的地方,他們的CCR5-delta32基因出現率為0%-6%。而在羅馬帝國邊疆地區、比如英格蘭和德國,這種基因出現率則是8%-11%。那些從來沒有被羅馬佔領過的國家,CCR5-delta32基因出現率更高。該基因變異的頻繁度,正與古羅馬版圖的變遷吻合。此外,由於HIV病毒本身在演化過程中亦會產生變異,不同品系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
艾滋病-分級診斷 自發現以來,流行病學專家曾提出各種不統的定義,以監測疾病擴散情況,例如Bangui definition和1994 expande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IDS case definition,然而臨床上對病人的分級診斷卻因為該定義的檢測效果不佳,因而未能大量採用。在發展中國家,世界衛生組織採用臨床表現和實驗數據作為分級依據,而在已開發國家中,則主要採用美國的分類系統。艾滋病-傳播途徑艾滋病癥狀艾滋病傳染主要是通過性行為,體液的交流而傳播。體液主要有:精液,血液,陰道分泌物,乳汁、腦脊液和有神經癥狀者的腦組織中。其他體液中,如眼淚、唾液和汗液,存在的數量很少,一般不會導致艾滋病的傳播。唾液傳播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一般接吻是不會傳播的。但是如果健康的一方口腔內有傷口,或者破裂的地方,同時艾滋病病人口內也有破裂的地方,雙方接吻,艾滋病病毒就有可能通過血液而傳染。汗液是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病人接觸過的物體也不可能傳播艾滋病病毒的。但是艾滋病病人用過的剃刀,牙刷等,可能有少量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毛巾上可能有精液。如果和病人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就可能被傳染。因為性亂交而得艾滋病的病人往往還有其他性病,如果和他們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即使不會被感染艾滋病,也可能感染其他疾病。所以個人衛生用品不應該和別人共用。一般的接觸並不能傳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當中不應受到歧視,如共同進餐、握手等都不會傳染艾滋病。艾滋病病人吃過的菜,喝過的湯是不會傳染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病毒非常脆弱,在離開人體,如果暴露在空氣中,沒有幾分鐘就會死亡。
(1)性交傳播
艾滋病艾滋病病毒可通過性交傳播。生殖器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銳濕疣)或潰瘍時,會增加感染病毒的危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精液或陰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通過肛門性交,陰道性交,就會傳播病毒。口交傳播的機率非常小,除非健康一方口腔內有傷口,或者破裂的地方,艾滋病病毒就可能通過血液或者精液傳染。一般來說,接受肛交的人被感染的可能非常大。因為肛門的內部結構比較薄弱,直腸的腸壁較陰道壁更容易破損,精液裡面的病毒就可能通過這些小傷口,進入未感染者體內繁殖。這就是為什麼男同性戀比女同性戀者更加容易的艾滋病病毒的原因。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發現艾滋病病毒的早期,被有些人誤認為是同性戀特有的疾病。由於現在艾滋病病毒傳播到全世界,艾滋病已經不在是同性戀的專有疾病了。(2)血液傳播輸血傳播:如果血液里有艾滋病病毒,輸入此血者將會被感染。血液製品傳播:有些病人(例如血友病)需要注射由血液中提起的某些成份製成的生物製品。有些血液製品中有可能有艾滋病病毒,使用血液製品就有可能感染上HIV。在1980年代及1990年代,因為驗血的時候還沒有包括對艾滋病的檢驗,所以有很多普通的病人因為接受輸血,而被感染艾滋病病毒。現如今,全世界都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在發達國家因為接受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3)共用針具的傳播:使用不潔針具可以使艾滋病毒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例如:靜脈吸毒者共用針具;醫院裡重複使用針具,吊針等。不光是艾滋病病毒,其他疾病(例如:肝炎)也可能通過針具而傳播。另外,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針灸針、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在有些西方國家,政府還有專門給吸毒者發放免費針具的部門,就是為了防止艾滋病的傳播。
(4)母嬰傳播如果母親是艾滋病感染者,那麼她很有可能會在懷孕、分娩過程或是通過母乳餵養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但是,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有關抗艾滋病的藥品,嬰兒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就會降低很多,甚至完全健康。有艾滋病病毒的母親絕對不可以用自己母乳餵養孩子。艾滋病雖然很可怕,但該病毒的傳播力並不是很強,它不會通過我們日常的活動來傳播,也就是說,我們不會經淺吻、握手、擁抱、共餐、共用辦公用品、共用廁所、游泳池、共用電話、打噴嚏等,而感染,甚至照料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都沒有關係。
艾滋病-病程與表現未受治療的HIV感染HIV副本(病毒載體)和CD4細胞個數的關係平均進程的大體圖形;任何特殊個體的病程差異很大。藍線:+ T淋巴球在每立方公釐血漿的數量) 紅線:HIV病毒RNA在每毫升血漿的複本數量
艾滋病感染時,根據病情的發展過程,臨床上分為三期:
艾滋病病毒感染:感染艾滋病病毒後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僅血里檢查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多半沒有任何癥狀可能長達十年以上。有些得了艾滋病毒的人,誤以為自己沒有吃藥,也很健康,其實是不正確的。因為艾滋病毒有潛伏期,在這段時間內,病人體內有足夠的T細胞,可以抵抗病毒。但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機體遭到疾病侵襲或創傷時,病人體內的T細胞卻一直不斷再減少。減少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有疾病發生。
艾滋病相關綜合症:病人出現腹股溝淋巴結以外的兩處以上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持續3個月以上,並出現全身癥狀,如發熱、疲勞、食欲不振、消瘦、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等,至少有以上兩種癥狀和兩項艾滋病實驗室檢查不正常,可以診斷為艾滋病相關綜合症。一部分人停留在這種狀態,而另一部分病人則發展為嚴重的艾滋病。
艾滋病階段:突出表現為致病性感染,等到免疫力越來越差,CD4細胞可能少於200/muL,病人開始出現卡波西氏肉瘤與伺機感染,就進入了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也就是艾滋病。其中包括原蟲、真菌、病毒、細菌感染,惡性腫瘤的發生等,卡波西氏肉瘤、卡氏肺囊蟲肺炎、鳥型結核菌、巨細胞病毒等皆為常見的表現癥狀,以及找不到原因的細胞免疫缺陷。
艾滋病-預防措施安全套
艾滋病完全可以通過下面的措施來預防。已知的艾滋病感染的途徑就是體液的交換。
安全性行為:在所有的性行為中使用安全套。沒有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的性交模式,如陰道交和肛交是一種高危行為。少數人透過和艾滋病感染者進行口交而通過傷口被感染,但這種方式通常被認為是低風險的。但是,無論如何,如果希望絕對的安全,甚至在口交中也應當使用安全套。
不要共用針頭。如果你需要諸如海洛因這樣的麻醉劑,不要和別人共用你的針頭,以及不要使用已經被人使用過的針頭。
醫護工作者遵循了一定的安全措施就可以避免艾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員間、病人之間的傳播。通過針刺感染艾滋病的比率少於1比200。在針刺後使用抗艾滋病藥物進行消毒可以進一步減輕被感染的風險。
艾滋病-治療
雞尾酒療法示意圖現狀
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治癒艾滋病,每年仍有大量的病患死於艾滋病,特別是在缺乏有效療法和藥物的第三世界的患者。現在昂貴的艾滋病的治療方法主要針對HIV病毒,目前仍未證實有任何方式有效,雖說雞尾酒療法的發明大大延緩了感染者的發病時間,也使感染者體內的病毒數可以降低至無法驗出的狀況,不過有些感染者對雞尾酒療法有強烈的副作用,醫學界均認為艾滋病尚不能稱之為可以治癒的疾病。此外,預防艾滋病的疫苗仍在研製中,但進展很慢。
2005年11月,據英國BBC及一些報紙稱:一名25歲,曾在2002年8月確診感染艾滋病病毒,但未進行任何治療的倫敦男性居民-斯丁普林,在2003年10月的第二次檢查時發現病毒已經消失。但負責治療斯丁普森的切爾西和威斯敏斯特全民保健系統基金仍要求斯丁普森接受進一步檢查,他有可能是第一位自己痊癒的HIV感染者,但尚未經過醫學界的確認。
2008年1月,瑞士的一些科學家認為患者接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壓制住血液中的病毒後,可能不會通過性途徑繼續傳播病毒。
方式(一)抗HIV病毒藥物:疊氮胸苷,雙脫氧胞苷,雙脫氧肌苷,雙脫氧胸苷,蘇拉明,三氮唑核苷,磷甲酸鹽 (二)免疫調節藥物:a一干擾素,白細胞介素一2,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和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自體和異體的骨髓移植、胸腺移植、輸注淋巴細胞、胸腺素、轉移因子、丙種球蛋白等,借用替代療法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但往往由於排斥反應、過敏反應導致其效果短暫或難以肯定。 (三)機會性感染疾病的治療 1.抗原蟲感染的治療:卡氏肺囊蟲肺炎,復方新諾明,戊烷脒,弓形體病,乙胺嘧啶,磺胺嘧啶,乙胺嘧啶加復方新諾明或加氯林可黴素。 2.抗病毒感染的治療:無環鳥苷,丙氧鳥苷,磷甲酸鹽,干擾素。 3.抗真菌感染的治療:二性黴素B,5一氟胞嘧啶,脒康唑,氟康唑。 4.抗細菌感染的治療:氧哌嗪青黴素,頭孢唑啉,頭孢氨噻污;綠膿桿菌感染,復達酸,環丙氟哌酸,頭孢第二代,先鋒美他醇,萬古黴素,環丙氟哌酸,利福平,乙胺丁醇,異煙肼,吡嗪醯胺,多粘菌素B,慶大黴素。 (四)抗腫瘤治療:鬼臼毒素,長春花鹼,長春新鹼,博萊黴素,a一干擾素,環磷醯胺。(五)中醫藥治療 (六)手術治療 (七)對症治療:進食困難者可用鼻胃管或靜脈注入高營養,貧血或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者可輸血,血漿蛋白較低者可輸入白蛋白或血漿。還應注意給氧、補液和糾正電解質平衡。有絕望情緒和精神癥狀者,應進行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安撫治療。有口腔潰瘍或皮膚損害者需加強洗潔等護理工作。 (八)疫苗療法 (九)艾滋病病毒感染致免疫系統異常可被有針對性的營養干預逆轉,沒有接受抗逆轉錄酶病毒藥物治療的患者可進行營養干預以延緩艾滋病的發病 (十)艾滋病預防:最新市場上有芳心康樂寶殺菌膏的微生物殺滅劑。含有辛苯聚醇(O一9)、苯扎氯銨(BZK)、蘆薈膠等成分,多次經國家人口計生委科研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檢驗、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實驗:在1:2稀釋度下作用十分鐘均能達到100%滅活艾滋病病毒(HIV-1)。
相關研究2010年,美國研究人員在艾滋病患身上發現兩種強力抗體:VRC01和VRC02的抗體。這兩種抗體能夠中和90%以上的艾滋病毒,防止病毒感染人類細胞。這項新發現為改良艾滋病病毒疫苗的設計和其他疾病的抗體治療,帶來突破性發展。美國科學家已將研究成果,刊登在2010年7月9的《科學》雜誌上。美國國立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主任福奇博士說:「發現這些對愛之病毒能夠產生有效中和作用的抗體及其結構分析,將有助於找到預防愛之病的疫苗,供全球使用。此外,發現新抗體的這種技術,也可以被用來研製對付其他傳染病的疫苗。」[1]
可預防女性感染艾滋病毒的殺菌膠問世
2010年7月19日,南非的一項科學實驗表明,一種殺菌膠能夠讓女性感染艾滋病的幾率下降一半,科學家稱其為突破性的發現。 南非醫學研究會(MRC)近日發表研究報告稱,由該會艾滋病病毒(HIV)預防研究部針對3000多名婦女進行的為期3年半的臨床研究表明,一種名為PRO2000的女性用殺菌膠可以有效地讓婦女避免感染HIV,這是世界首次有人體臨床試驗證明,殺菌膠可以防止HIV從男性傳染給女性。 不過,研究者表示,這一結果仍需要進行更多試驗進行驗證。而且,如果這種藥物的效力只有目前的水平,那麼其很難在美國這樣的國家獲得使用許可。不過,科學家們認為,對這一研究成果進行改進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殺菌膠是一種婦女專用的膠狀、泡沫狀或者乳霜狀藥劑,婦女在發生性行為前使用該殺菌膠,可以防止感染HIV。目前,在世界範圍內的HIV感染者中,女性佔據一半;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成人HIV感染者中,女性佔60%。[2]
艾滋病-易感人群艾滋病調查表人們經過研究分析,已清楚地發現了哪些人易患艾滋病,並把易患艾滋病的這個人群統稱為艾滋病易感高危人群,又稱之為易感人群。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指男性同性戀者、靜脈吸毒成癮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輸血及其它血製品者、與以上高危人群有性關係者等。
(1)男性同性戀者:包括雙性戀者因為肛交,所以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但同性戀不等於艾滋病!(2)吸毒者:經靜脈注射毒品成癮者約佔全部艾滋病病例的15%~17%,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吸毒過程中反覆使用了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徹底的注射器、針頭,而其中被艾滋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具無疑造成了艾滋病在吸毒者中的流行和傳播,使吸毒者成為第二個最大的艾滋病危險人群。濫用成癮性藥物和毒品是艾滋病多發和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歐美使用毒品的風氣盛行並逐漸蔓延到亞洲(特別是泰國),據美國國家毒品濫用問題研究所最近作出的調查報告指出,在全美國2.4億人口中,約有1億人非法使用過毒品,有3000萬到4000萬人經常使用一種或多種毒品,另有200萬人經常使用迷幻藥,而迷幻藥可直接抑制免疫系統的功能。在亞洲的泰國,估計有10萬靜脈吸毒者,其中75%在曼谷。有不少吸毒者同時又是同性戀者或其他性淫亂者,艾滋病在這些危險因素重疊者中發病更多。美國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抗體陽性者約40萬人之多,男性為女性的兩倍,另外據報導,與男性吸毒者有性接觸史的婦女,艾滋病發病率比一般人群高30多倍,表明因吸毒而引起的艾滋病發病率之高。但在不同地區,因社會文化、風俗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因吸毒而染上艾滋病毒的比例也大不一樣。美國大部分艾滋病,人來自男性同性戀者和雙性戀人,而在歐洲來自吸毒的艾滋病患者較多,比如因注射吸毒成癮者而受感染的在義大利特別高,在羅馬、馬蘭等大城市中,估計約為20%-70%。據1986年的資料,在義大利有51%的艾滋病是來自注射吸毒者;在西班牙48%的艾滋病患者來自吸毒者,瑞典為32%-42%,而在美國則為17%。由於吸毒者使用未消毒的針頭,還可染上其他傳染病如乙型肝炎等,並對免疫功能造成直接損害作用,從而使吸毒者更易成為艾滋病的攻擊者。
(3)血友病患者第三大易感人群為血友病患者,在所有艾滋病患者中,因血友病而感染病毒的佔1%左右。因為血友病是一種因體內缺乏凝血因子Ⅷ而得的疾病,如果不輸入外源性凝血因子Ⅷ,則病人可以在受輕微外傷後就流血不止。據報導,凝血因子Ⅷ主要存在於治療血友病的血液製品凍干濃縮製劑中。而這種凍干濃縮製劑是近年的產品,暴露於傳染性病原體的危險性較大,每一批號濃縮劑來自2000至5000個不同供血者的血漿,目前在美國約有6%~8%的供血者帶有艾滋病毒,故有許多例子證明用美國生產的凝血因子Ⅷ引起血友病病人感染艾滋病。據統計,接受這種因子Ⅷ治療的A型血的血友病人,血清艾滋病抗體陽性率高達60%~90%。在中國大陸曾有數例因使用因子Ⅷ而染上艾滋病的報導;在香港的一次調查中,有71.2%的感染者為血友病患者。另外,根據對血友病的檢測分析,普通血友病患者本身機體中淋巴細胞成份已有輕度失調,這種免疫功能本身就有輕度異常的患者,就更易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4)接受輸血或血液製品者除了抗血友病製劑外,其他血液與血液製品(濃縮血細胞、血小板、冷凍新鮮血漿)的輸注也與艾滋病的傳播有關。首次報告的與輸血相關的艾滋病患者是一名嬰兒,該嬰兒接受了1名艾滋病病人提供的血液後發病。最近,有人總結了美國18例與輸血有關的艾滋病病例的資料,這18例患者從接受輸血到臨床癥狀出現的時間為10-43個月(平均24.5個月)出現卡波濟氏肉瘤的時間是在受血後16個月。這18例艾滋病病例分別接受了濃縮血細胞(16例)、冷凍血漿(12例)、全血(9例)和血小板(8例)。在調查中至少發現8名供血者屬於艾滋病危險人群。所以受血者受染與否與供血者是否艾滋病人或是否屬艾滋病危險人群有關。另據廣州衛生檢所在1986年9月至1989年期間對中國進口的10批丙種球蛋白進行艾滋病毒檢測,其中有8份(80%)艾滋病抗體陽性,這表明使用進口丙種球蛋白者也可成為艾滋病毒感染對象。因為現在全世界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以上二類病人因為輸血而得艾滋病病毒的機率是越來越小了。
(5)與高危人群有性關係者與上述高危人群有性關係者是艾滋病的又一易感人群。同性戀的易感性在前面已提過,這裡主要講一下與高危人群有異性性關係者對艾滋病的易感性。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艾滋病可以在異性性生活中相互傳播。有人報告過兩例非靜脈吸毒成癮者的女性艾滋病患者,她們也沒有輸血史,但是她們都有固定的男性艾滋病患者的性夥伴,儘管這種性關係是在男患者診斷之前就已存在,但是輕症或無癥狀的艾滋病同樣有傳染性。與同性戀者、血友病患者、受血者、靜脈吸毒者等高危人群發生性關係都可能染上艾滋病,因而成為艾滋病傳播的易感人群。另據中國10個省市性病及艾滋病感染聯合調查組最近報導,對性病高危人群中的2687人進行了分析統計,男性1027名,佔38.2%,女性1660名,佔61.8%、15-29歲年齡組的2119名,佔78.9%,平均年齡24.3%歲。在2687名被調查者中,發現性病患者885例,以淋病為主(佔74.3%),女性患病率(34.0%),是男性(16.0%)的2.1倍,2687人中,艾滋病抗體雖然全部陰性,但是為艾滋病發病危險人群。如有艾滋病流行,這批人將為主要發病對象。(6)艾滋病的其他高發人群艾滋病從理論上說任何人群都可易感,但真正的艾滋病易感人群主要為上面所提的五類人群。從年齡上,艾滋病雖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階段,但事實說明90%以上發生於50歲以下的人群,而其中又主要發生在兩個年齡組,即20~40歲的成人組和嬰幼兒組。據從美國對21726例艾滋病的分析中可看出,發病率以中青年為主,20~49歲佔89%,其中30~39歲佔47%。在扎伊爾病人中,平均患病年齡為33.6歲,其中3/4的病人在20~39歲之間。這說明青少年在艾滋病發病者中居於重要位置。而且青少年艾滋病患者在以前大多為男性,但是統計數字表明女性患者正在增加,男女性別比例已由1985年的4:1下降到1988年的3:1,在1987年-1988年間女性患者增加了80%,那麼,青少年患艾滋病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呢?低年齡組(20歲以下)主要因使用血製品和接受輸血而感染。
艾滋病據報導在15-16歲因接受輸血或血製品患者的比例為72%,但隨著年齡增長,這個比例則下降,到17-19歲降為20%;但是因性行為而染上艾滋病的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從13-14歲的9%上升到15-16歲的24%和17-18歲的69%,而20-24歲的男性患者中,90%以上是由於性接觸而染上艾滋病的,其中36%的患者是因同性戀行為而感染,有7%還有靜脈注射毒品史。在女性中,最常見的原因是異性戀接觸(約佔44%);其次為靜脈注射毒品成癮者(佔28%),但是在所有女性青年成人的艾滋病患者中,有28%的人其配偶為男性靜脈注射毒品成癮者。由於性別、民族或種族的不同,青少年艾滋病的發病率及發病原因也不同。在美國13-19歲年齡組中艾滋病發病率男性(18/百萬)為女性(4/百萬)的4.5倍,黑人患者(27/百萬)和拉丁美洲人患者(25/百萬)分別為白種人(7/百萬)的3.8倍和3。6倍。
在白人青少年中,大部分(50%)經血製品感染。24%經同性戀接觸感染;在黑人中,44%的艾滋病患者經同性戀接觸感染,19%因異性關係感染;在拉丁美洲青少年患者中有35%經靜脈注射毒品感染,29%經同性戀性接觸感染。與白人相比,黑人和拉丁美洲青少年中異性戀性接觸和靜脈注射毒品者比例較大,這是因為他們中女性患者所佔比例較多。由於患有艾滋病的母親也可通過胎盤、產道、乳汁傳播給出生前或出生後的嬰幼兒,因而由患有艾滋病的婦女所生的小孩,也是艾滋病的易感者。
艾滋病-爭議否認艾滋病主義
一些組織(特別在非洲)拒絕相信艾滋病的存在,認為它是西方國家用來削弱發展中國家的圖謀。這種對艾滋病本性的否認已經使得艾滋病危機複雜化,因為它拒絕對此進行討論及採取預防措施。直到目前,這種觀點在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簡稱非國大)中仍然很明顯。但已有跡象表明非洲人國民大會已經反對否認艾滋病主義。
Kary Mullis
艾滋病重估運動
少數科學家繼續質疑HIV和艾滋病之間的關係,或HIV的存在。
諾貝爾獎得主,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一項重要的生物進展)的發明者,被譽為具有「近乎狂人的創造性」的Kary Mullis,聲明HIV並不引起艾滋病。
有一些組織,例如包括了上百的「艾滋病不同意見者」的「重新評估HIV和AIDS理論科學團體(Scientific Group for Reappraising the HIV-AIDS hypothesis)」。他們報道他們通常拒絕參加艾滋病的會議。持這種意見的科學家從懷疑逆轉錄酶或艾滋病的的存在到流行學結論的測試方法,他們懷疑艾滋病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的存在以及批評常規艾滋病研究人員的方法。
艾滋病-現狀到2002年為止,愛滋病這種全球性的傳染病沒有顯示出感染減慢的趨勢。據估計,全球有四千萬的愛滋病帶原者,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已經死於與愛滋病有關的疾病,主要是肺結核。如果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估計全球愛滋病的死亡數字將達到像黑死病或西班牙流感的死亡數字。
在西方國家,由於對安全性行為的教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率開始有減慢的跡象。但是,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感染率有再次升高的跡象。例如,在英國,診斷為愛滋病的人數從2000年到2001年上升了26%。主要涉及到公眾健康工作者,伴隨著非法的性工作者和毒品注射者,愛滋病將仍然是一個問題。愛滋病的死亡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為有了被證明能有效的壓制愛滋病毒的用於治療愛滋病的藥物(目前公認最佳的療法為「雞尾酒療法」)。
然而在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狀況以及缺乏性教育都使得感染率維持在很高的比例。一些非洲國家有高達25%的成人勞動力人口是愛滋病病毒攜帶者。當這些人口表現出愛滋病的病症時,他們將失去工作的能力,同時需要醫療保護。這很可能引起本地區社會和國家的衰退,進一步增加了他們必須面對的困難。這個地區的很多政府多年來一直否認這個問題的存在,直到現在才開始對這種情況進行工作。缺乏醫療保護,對疾病及其起因的無知,以及教育和治療的資金問題是第三世界愛滋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截止到2003年底)地區 | 愛滋病病毒攜帶者或愛滋病患者總數(萬) |
新增感染者(萬) | 2003年死亡人數(萬) |
非洲(撒哈拉以南) | 2,500-2,820 | 300—340 | 220—240 |
北非和中東 | 47-73 | 4.3—6.7 | 3.5—5 |
亞洲(南亞和東南亞) | 460-820 | 61—110 | 33—59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70-130 | 15—27 | 3.2—5.8 |
拉丁美洲 | 130-190 | 12—18 | 4.9—7 |
加勒比 | 35-59 | 4.5—8 | 3—5 |
東歐和中亞 | 120-180 | 18—28 | 2.3—3.7 |
西歐 | 52-68 | 3—4 | 0.26—0.34 |
北美 | 79-120 | 3.6—5.4 | 1.2—1.8 |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 1.2-1.8 | 0.07—0.1 | <0.01 |
合計 | 3,400-4,600 | 420—580 | 250—350 |
中國大陸的愛滋病情況中國大陸地區第一次發現愛滋病是在1985年6月,從一名阿根廷遊客身上發現,最後這位病人在協和醫院因併發症死亡。截止到1989年底,大陸地區已經發現愛滋病感染者172名,其中大部分是吸毒人士。當年在雲南吸毒人群中發現愛滋病標誌著中國愛滋病開始流行。
在大陸,中國政府的說法為:愛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異性間的性行為和吸毒。然而世界著名的愛滋病防治工作者高耀潔和很多體制外人士認為,愛滋病在中國傳播的主要途徑是采血(獻血)和輸血和很醫療途徑,如內鏡檢查,胃腸鏡的檢查消毒不利,術者醫生的手套不更改等等原因。在1990年代初期,非法血站氾濫導致愛滋病廣泛蔓延。到1990年代末賣血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但各地重大采供血安全事件仍時有發生。從總體上看,中國愛滋病疫情仍呈現快速上升趨勢,防治工作存在宣傳教育、疫情監測和干預措施不力;法律法規不健全;防治力量和技術手段落後;對防治工作認識不夠等問題。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愛滋病感染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已經進入了愛滋病感染的快速增長期。到1999年底,中國大陸所有省份都有愛滋病案例報告,說明愛滋病已經擴散到全國範圍。同時愛滋病感染人群也已經從高危人群開始擴散到社會各個階層。其中在性工作者和男同性戀者間的傳播速度也有增長的趨勢。到1999年底,中國大陸地區估計有愛滋病感染者50萬人。而聯合國已經向中國政府發出警告,要求中國政府採取緊急措施,以阻止愛滋病的蔓延。中國政府近年來也積極對公眾進行愛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包括向性工作者和同性戀者間進行安全性行為的教育。但收效甚微,也有一些人認為這將導致政府對性工作者和同性戀者的寬容,同時,很多執法機關在取締和懲罰性交易過程中,是以避孕套做為證據的,這種方式直接降低了安全性行為的概率。 2006年1月25日,中國衛生部、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公布,至2005年底中國愛滋病感染者65萬人,其中發病患者約7.5萬人。
2007年11月29日,國務院防治愛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衛生部、聯合國愛滋病中國專題組聯合舉行《中國愛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報告(2007年)》專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中國2007愛滋病最新資料,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國累計報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愛滋病病人223501例,其中愛滋病病人62838例,死亡報告22205人。截至2007年底我國現存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70萬,全人群感染率為0.05%,其中愛滋病病人8.5萬人,2007年新發愛滋病病毒感染者5萬,因愛滋病死亡2萬人,在5萬新發感染者中,異性性傳播佔44.7%,男性傳播佔12.2%,注射吸毒傳播佔42%,母嬰傳播佔1.1%。
雖然愛滋病教育在中國已逐步展開,但社會上普遍對愛滋病和感染者仍然認識不足和帶有歧視。
2009年2月18日,中國衛生部發布艾滋病疫情報告,2008年前3季度在中國共有6897人死於艾滋病,首次超過肺結核和狂犬病,成為中國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
香港的愛滋病情況香港於1984年發現的首例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並於 1985年發現首宗愛滋病個案。
截至2008年9月,香港衛生署的愛滋病病毒感染累積個案統計 :
自1984年以來,累積發現3941人受愛滋病病毒感染。 自1985年以來,累積發現998宗愛滋病個案。 在香港,多年來性行為都是愛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徑。截至2008年9月統計,自1984年首宗病毒感染個案起,經由性接觸感染的愛滋病病毒感染案例佔74%;由性接觸感染的愛滋病患者佔85%。 以個案宗數看,以異性性接觸的愛滋病病毒感染傳染途徑為首位。 可是,以同性戀者人口佔總人口推算(一般估計,西方國家同性戀者人口佔總人口 3-5%),同性戀者受愛滋病病毒感染的機會比異性戀者高數十倍,故此同性戀者是愛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危群體。
香港的愛滋病活動由政府和多個志願組織主理。政府主要負責愛滋病感染的監控和政策的制定,並與其他非政府機構一同為社區提供預防教育和推廣工作。
2005年的台灣同志大遊行中展示的被單繪有反AIDS圖示
台灣的愛滋病情況台灣在1984年12月首次發現愛滋病個案,在一名外籍過境旅客驗出,並在1986年2月底首次發現台灣人感染案例。於1988年起規定捐血者所捐血液要經過檢驗確定無病毒後才可使用。於1990年公布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為增加可能罹患HIV的人篩檢的意願,政府在一些指定醫院開辦「匿名篩檢」。台灣的愛滋病感染者及病患在台灣可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由政府負擔相關醫療費用。但2006年1月1日起,愛滋病不再列入台灣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範圍,另由政府編列公務預算;未來可能因政府公務預算減少,影響台灣籍愛滋感染者是否能夠繼續享有免費醫療服務。
雖然愛滋病教育已在台灣推行多年,但社會上普遍對愛滋病和感染者仍然認識不足和帶有歧視。
艾滋病-誤解近30年以來,雖然對HIV和艾滋病的研究不斷深入,但很多人對它們仍有種種錯誤認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艾滋病的預防。雖然關於HIV和艾滋病,直到現在仍有一些問題科學家沒有找到答案,但研究人員對它已經有了很多了解,下面是有關HIV病毒的10大誤解,以及糾正這些誤解的方法。
誤解1:近距離接觸HIV陽性病人會感染HIV病毒。
事實:有證據表明,HIV病毒不會通過接觸、眼淚、汗液或唾液傳染。以下途徑不會感染HIV病毒:與HIV陽性患者呼吸同樣的空氣;在HIV陽性患者之後接觸廁所馬桶或門把手;飲水器飲水;與HIV攜帶者擁抱、接吻或握手;與HIV攜帶者共用餐具;在健身館共用健身器材。
誤解2:不必擔心HIV病毒,因為現在有葯可治。
事實:是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正在改善HIV陽性患者的生活,但是這種藥物價格昂貴,而且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能夠治癒患者。此外,HIV的抗藥性使得治療越來越難。
誤解3:HIV會通過蚊子傳播。
事實:因為HIV可以通過血液傳播,人們擔心蚊蟲叮咬會傳播HIV。相關研究沒有發現支持這一看法的證據,即使是在有很多蚊子和AIDS病例地區,也沒有發現蚊子會傳染艾滋病。當蚊蟲叮咬時,它們不會將之前叮咬的人或動物的血液注射到下一個對象體內。此外,HIV在昆蟲體內只能存活很短的時間。
艾滋病-非政府干預組織
目前,在中國大陸已經成立了諸多艾滋病干預組織,這些組織作為政府職能的延伸和補充,無盈利所得。
目前在中國大陸的民間組織很多,比較典型的如:
中國艾滋病博物館 北京益仁平中心 重慶藍宇工作組 成都關愛小組 愛之方舟 四川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 河南信陽青竹林感染者互助組織 北京愛源信息諮詢中心 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
艾滋病-宣傳日自1981年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後,艾滋病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蔓延,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和社會熱點問題。為提高人們對艾滋病危害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於1988年1月在英國倫敦召開有100多個國家衛生部長參加的高級會議,會議確定每年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號召世界各國在這一天舉辦各種活動,宣傳和普及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起初負責世界艾滋病日的宣傳工作,包括確定每年的宣傳主題。2005年,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將這一工作交由一個名為「世界艾滋病運動」的獨立機構負責。「世界艾滋病運動」結合自身工作情況,將2005年至2010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傳口號都確定為「遏制艾滋、履行承諾」,並每年選定一個主題。[3]
2009年:主題是「普遍可及和人權」[4]
2008年:主題是「領導」,宣傳口號為「遏制艾滋、履行承諾」 2007年:主題是「領導」,宣傳口號為「遏制艾滋、履行承諾」,意在突出領導者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 2006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諾 2005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諾 2004年:關注婦女,抗擊艾滋 2003年:沿用2002年「相互關愛,共享生命」的宣傳主題,強調以消除歧視、倡導關愛的精神來鼓勵全社會積極行動,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創造更為寬鬆和諧的生活環境2002年:相互關愛,共享生命 2001年:預防艾滋病,你我同參與 2000年:預防艾滋病,男士責無旁貸 1999年:關注青少年,預防艾滋病——傾聽、學習、尊重 1998年:青少年:迎戰艾滋病的生力軍 1997年: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中的兒童 1996年:同一世界,同一希望 1995年:共享權益,共擔責任 1994年:艾滋病與家庭 1993年:時不我待,行動起來 1992年:預防艾滋病,全社會的責任 1991年: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戰 1990年:婦女與艾滋病 1989年: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相互關照 1988年:全球共討,征服有期
艾滋病-最新動態疫苗
美科學家發現能抑制91%艾滋病病毒超級抗體,2010年7月9日以美國國家過敏及傳染病研究學院(NIAID)為首的科研團隊近期發現了能抑制91%艾滋病病毒的超級抗體,科學家們因此稱有望生產出首個有效的艾滋病疫苗。該研究成果9日被刊登在《科學》雜誌上。 [5]
中國制訂防控艾計劃 經費投入10年增加19倍
為減少新發艾滋病病毒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生活質量,中國正在制訂2011年-2015年行動計劃。中央財政對艾滋病防控經費的投入從2001年的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20億元。[6]
推薦閱讀:
※中國的艾滋病患者是否多,為什麼?
※中國科研人員研發艾滋病病毒疫苗取得重要成果
※艾滋病吃什麼好?
※為什麼朝鮮沒有艾滋病?
※如何評價復旦大學軍訓動員大會的艾滋病講座中關於同性戀的言論?
TAG:艾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