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浮槎|馬未都的藝術收藏觀(三)

馬未都批評當下城市文化的典型特徵就是「沒文化」,道出了當今每個有思想有歷史感的文化人的痛楚:「我覺得我們今天的城市文化首先的標誌是建築,但今天的建築有多少是帶文化符號的?可能都沒有這麼想過。」他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和我們的某些劣根性有關,比如「對文化的破壞存有快感」:「破壞前人的文化成果特別坦然,不用說今天,歷史上就是那樣,一代一代的人破壞前人的文化成果,蔑視前人的文化成就。」

[五代]周文矩 文苑圖 30.4cm×58.5cm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書畫:價值在於自娛自樂

馬未都先生關於中國書畫的認知比較強調內心感受。他講了這樣一件事:前兩年,有人攻擊范曾說范曾畫畫是流水線「生產」,後來還打了官司。他替范曾先生說一過句話—中國畫就是流水線「生產」,比如齊白石畫一輩子魚蝦,徐悲鴻一輩子畫馬,那就是流水線。因為中國畫追求的東西叫筆墨,與畫什麼內容關係不大。他還舉了這樣一件趣聞:徐邦達先生九十多歲到歐洲去看油畫,對著油畫,老爺子感嘆說:「這一點筆墨也沒有啊!」西方人的油畫是不追求筆墨的。好比寫毛筆字的人都知道,字寫得再好也不能兩次寫得一模一樣。畫畫也是這樣,這張畫得好,那張畫得可能差一點,它表達的是內心的感受,是一種自娛自樂。

馬先生認為中國的繪畫自古以來就不承擔社會責任,那些畫家們就畫花鳥魚蟲。恰恰相反,承擔社會責任的是唐詩,它既有「床前明月光」那種怡情小調,也有「車轔轔馬蕭蕭」的那種鴻篇巨製。「安史之亂」以後,當時在世的詩人幾乎都寫了這種政治詩,為什麼?因為他們承擔社會責任。書畫創作為什麼不承擔社會責任?馬先生解釋說,就是因為中國人在歷史上的政治壓力都特別大,於是就會有逃避。他還用一個生動的例子來描述中國人怎麼畫畫:一個畫家畫了《觀瀑圖》,旁邊一個畫家說,我也畫一幅,但是在圖上加一個拄拐棍的人,叫《策杖觀瀑圖》;再來一個畫家,在旁邊畫個沏茶的人,叫《品茗觀瀑圖》;又來一個畫家,在旁邊加棵松樹,取個名字叫《聽松觀瀑圖》。其實是一個意思。

馬未都感慨道,正是因為缺少這種「承擔」,導致中國畫在世界繪畫史上排行偏低。當我們去盧浮宮看看西方的藝術,便會被他們的兩大主題震驚:第一宗教,第二戰爭。宗教、戰爭是政治的最高表現形式,我們的畫作中的油米柴鹽都是政治的最低表現形式,比如我們的國寶《清明上河圖》,畫的就是市井,是政治的最低表現形式。也因此,中國畫在世界繪畫史上的排名在日本浮世繪之下,也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馬未都認為,中國書畫作為自娛自樂的內容特別好,用來修身養性特別好。

【詳見《中國書畫》2015年09期】

推薦閱讀:

馬未都說暴利
馬未都就是騙子
馬未都|白鹿原
馬未都:收藏是條受盡煎熬的不歸路 真正的收藏家才是精神貴族
【收藏馬未都】龍袍一定是黃色嗎?

TAG:藝術 | 收藏 | 藝術收藏 | 馬未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