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其實更多是談談感受

回歸這次日本行,從最初的計划到各種預訂,算是我有史以來花了最長時間做攻略的,畢竟只看到日本的交通圖就有一種想死的衝動,而日本人民早已經把刻板的軌道交通經營成了一種文化,所以這次就從日本的交通說起。▼密密麻麻的交通圖,就像日本的各種說明書一樣,井井有條得讓人抓狂。

▼龐大的京都站本身就是一個大體量的綜合體,乘車購物吃飯一應俱全,甚至頂樓都做成了觀景台。再想想我們的車站,好像就真的只是車站。

▼宇治站,日本小站的標準照,演繹著不同的小城故事。

▼雨中,橙色系的稻荷站。在日本一眾性冷淡的設計中,算是難得的亮色。

▼天王寺站,長長的軌道連接起來往的人生,有匆匆的旅人,也有守候的站長。

▼江之島旁的小火車體驗,真的很Mini,但大人小孩都玩得樂此不疲,這大概就是日本人對於火車的愛。

對於城市軌道交通已經完全公交化的日本,感覺每一輛車、每個車站都像一本書,需要好好閱讀,才能了解其中的奧妙。而這本書幾乎都是準點準時,即便是巴士差錯時間也不會超過兩分鐘,這一點對於晚點已成常事的中國來說,完全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各種顏色的JR列車布滿站台。

▼花花綠綠的車票,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對應的是你所要乘坐區間的費用。

▼JRPASS、京都公交1日券和大阪周遊券,涵蓋交通、門票等方面。做攻略的時候最頭疼的就是這些券的用法,都有著複雜的使用規則,卻又嚴謹的如同說明書一般。不過如果研究透了的話,日本旅行還是能節省不少的開支。

▼最先接觸到的日本交通工具便是南海電車。從關西機場出來,一路慢悠悠的晃蕩在空曠的車廂里,初印象的日本並沒有想像中的一片繁忙。

▼大阪地鐵自動售票機分先投幣和先選票兩種,一開始有點不太能弄懂。地鐵裡面不算擁擠,看起來挺舊的,有點像香港的感覺。比較驚喜的是,剛上車不久就在車廂的拉環上五顏六色的廣告里發現了熟悉的「半澤直樹」。

▼大阪的JR主要是環城的體系,所以站台都比較高。相對於交通的嘈雜,車廂里卻安靜得可怕,完全沒有人說話,彼此間也沒有交流,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情。

▼大阪JR的空港線比較神奇,剛開始在站台的時候怎麼都看不懂牌子上的說明,上去之後才漸漸明白原來火車的前5節車廂是到關西空港,後5節車廂是到和歌山的。而中途在日根野站停留的時候,前後車廂便悄悄的分開,各自遠飆,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

▼因為喜歡坐第一節車廂的緣故,所以可以一路盯著駕駛室。日本的列車司機感覺還蠻有趣的,不像我們的師傅一臉嚴肅的樣子。除了比劃各種奇怪的手勢,偶爾也會抬頭看看鏡子,而大阪空港線的司機每到一站都會停下來做一點自己的事情,整下旗幟,理下包,或是翻翻時刻表什麼的,感覺一直都處於自嗨的狀態。

▼東京立體的軌道交通比大阪更加複雜,一眼之內,從輕軌、電車到新幹線。

▼東京JR綠色系比較多,也有到機場的這種頗具科幻色彩的快車。市區內除了環城的山手線,還有一條縱貫東西的中央線,基本上覆蓋了東京的大部分景點。

▼在東京的時候遇到了JR小規模的延誤,不過車廂內的電子屏上都顯示的很清楚,連原因都寫的很明確,不會出現那種不明真相而慌亂的情況。

▼海鷗線是我最喜歡的一條東京的輕軌線,從台場到東京塔再到晴空塔,觀景顏值很高,有點類似於重慶的輕軌,恍惚間有種城市過山車的感覺。

▼京都城區內的軌道交通不多,所以公交成了主力。日本人對於各種細節的把控真的到了一定境界,小小的公交車除了每個座位的按鈴和站台車輛位置的顯示,停靠的時候車輛靠站台一側甚至還會自動下降,以方便乘客上車。

除了城市中的軌道交通,城市之間還會有近鐵,連接著不算太遠的距離。▼從大阪到奈良,灰濛濛的天,伴著小雨滴答的晨,穿過平城宮跡的遺址,便是日本前古都的所在。

▼從奈良到京都,匆匆的上班族,擠過狹窄的車站。每一個小站,都會看到這樣封閉的玻璃房,等候的上班族在裡面小憩吸一口煙,窗外不變的是依然陰冷而又有些荒蕪的3月。

當然,如果遠距離的旅行,還得依靠新幹線。▼這個從小就驚嘆不已的新幹線,在我們國家已經廣泛的高鐵之後,倒是顯得不再神秘,只是別人家的新幹線已經運行了整整40年。

▼新幹線京都站,日式小清新的廣告貫穿著整個霓虹國。

▼新幹線高昂的價格無力吐槽,算下來差不多是國內高鐵的3倍左右,好在車廂內還是要寬敞許多。上車後會有乘務員檢查票據,包括訂座票和JRPASS。

▼新幹線的觀景體驗其實不太好,經常會有各種圍欄的遮擋,特別是通過城市和大橋的時候。霓虹蕭瑟的3月,除了未滿的田野,富士山也被雲霧包裹得嚴嚴實實。

▼好在從東京返回的途中,邂逅了雪山,雖然不是富士山,也算是此行富士見不遇的一些安慰。再次經過熟悉的京都塔的時候,才發現旅程已經到了尾聲,而日落的耶穌光灑在大阪城外,就像每一次黃昏前的回歸,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除了傳統的JR和新幹線,日本還有很多特色的小火車,成為了觀光旅行的一部分。▼江之電列車穿行在街巷與海岸間,你會發現原來鐵路離生活那麼近,而故事卻永遠也說不完。

▼嵯峨野小火車運行在嵐山外的保津峽中,峽谷本沒有太多驚艷的風景,但是坐著火車沿著高山深谷的觀景體驗卻是從來都沒有過的。

▼箱根除了溫泉之外,更多的是體驗各種交通工具,從火車、纜車再到索道,以及蘆之湖間來往的海賊船。特別是登山火車,就這麼一路之字形的搖晃著上山,不厭其煩的調換著車頭,而大家都樂於這種慢,登山在這裡成為一種過程而不只是終點。

最後上一張大阪的計程車。

有沒有發現什麼不一樣的?對的,計程車的倒車鏡居然在車蓋前面!對於不開車的我來說,這種改良看不出優劣,但是我想說的是日本人真的極度追求細節,已經到了近乎強迫症的狀態。從功能繁複的馬桶、事無巨細的點菜機到停車場的防滑裝置、電車座位下的暖氣,以及無處不在的卡通形象與自動販售機,有太多不經意的細節讓人嘆為觀止。想起大熱日劇《半澤直樹》裡面半澤爸爸講到的,日本就是由這樣一個個小螺絲支撐起來的,現在看來確實深有體會,這大概就是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傳說中大媽瘋搶的馬桶蓋,在日本酒店其實算是標配,有的甚至還會自動放音樂。

▼雖然100元以下的日元幾乎買不到什麼東西,但是找零後,仍然會收到各種小面額的硬幣,一不小心就是滿滿一口袋。

▼日本所有的建築施工都包裹得嚴嚴實實,以致於在大阪天王寺的時候,一直都找不到著名的五重塔,只看到一個被擋板遮蓋得奇形怪狀的建築,當時還一度以為是去錯了地方。

▼城市建設的吊車,有種紅白相間的小清新風。

▼日本很少有超大型的停車場,大多是路邊的小型停車位。雖然這裡的汽車總是給人小一號的既視感,但是停車的時候總能規規矩矩的填滿一個車位。

▼日本無處不在的自助販售機,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不管是多麼僻靜的街角巷尾,還是人來人往的公園裡,甚至是箱根深山的雪地里。

▼無處不在的自助販售機,售賣的東西更是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飲料、零食之外,甚至還能買到冰凍的雪糕和熱氣騰騰的咖啡,而奈良還有為小鹿募集資金的自助販售,感覺只要能想到的,就都可以放入自助機裡面進行販售。

▼善於包裝的日本人,幾乎把動漫形象用到了極致,只需要看看東京站一樓的導覽就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商家都有自己專屬的卡通形象。

▼商店、超市裡卡通形象包裝的商品更是琳琅滿目,連我這個對購物無感的人看到那些萌得不行的商品,都有些愛不釋手。

▼這些卡通形象並不局限於商品,而是出現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就連奈良山中的標牌,都是帶有漫畫似的畫風。

這一點讓我想到了極度禮貌到讓人有點不習慣的日本禮儀,「すみません(對不起)」、「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謝謝)」、「どうぞ(請)」等等,不管你是否聽得懂,每天都會不絕於耳,從司機、售貨員、服務生到行色匆匆的路人或是電梯間偶遇的住客,就像必須要完成的規則一樣,而當微笑變成職業習慣,那麼笑本身是不是變得非常虛偽呢?有時候想為什麼日本的自殺率會這麼高,大抵跟他們生活工作中各種無形的規矩所帶來的壓力有關。▼日本的上班族大多穿著西裝,尤愛尖頭皮鞋,其他人也大多是黑色係為主,妥妥的制服誘惑。

▼這一路接觸到的日本人,拿我們的話來說,大多算得上是愛崗敬業的典範。其中不乏老年人,在國人看來早已超過了退休的年齡,卻依然在工作,這一點我想可能與日本生活的壓力大以及與子女間相互獨立有關。只是有時候會覺得相對於那麼多已經被機器電子化替代的工作,島國的有些工作又顯得很沒有必要,比如一些路障和出入口的指揮,其實只需要一個提示牌就夠了,但是他們卻會花上好幾個人工,實在比較費解。

▼日本街頭的遊戲廳很多,經常可以看到引進了新遊戲機的巨幅廣告。進入遊戲廳裡面,則是一種震耳欲聾的吵,和外面安靜的街道判若兩地。至於遊戲本身大多並不複雜,基本都是簡單的投幣操作或是類似於連連看的遊戲,但玩的人卻不少,不僅有各種年輕人和上班族,甚至包括一些年紀頗大的老人。

▼遊戲廳外還有很多扭蛋機,雖然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我也不確定我們小時候是否玩過這個東西。

▼無處不在的色情產業大抵是除了遊戲廳之外,日本人宣洩壓力的另一種方式。酒店裡的收費頻道自不必說,每天晚上路過便利店的時候,總能看到不少上班族站在書架前,抱著一本色情雜誌看得目不轉睛,不過大多封面暴露的雜誌,其實裡面都只是漫畫。至於商店裡面售賣的伴手禮,也是這樣的赤裸風,就實在有些令人尷尬。而步行街的風俗店看看就好,據說也並不太歡迎中國遊客。

▼東京地鐵上的補習廣告,卻總有一種灰常猥瑣的感覺。

▼各種造型詭異的傳統劇海報,個人非常接受不了古代日本武士的髮型。

▼在街頭經常能碰見各種示威、募捐等等,這位hellokitty超人的裝扮實在太扯人眼球,還是第一次看見這種混搭。

▼熱衷於口罩的日本人,只要有輕微病恙或是花粉過敏之類的,便會戴著口罩出行。

▼和歐美國家一樣,日本人也熱衷於跑步,而且日本人真的是裝備控。

▼除了一點點怪異以外,其實大多數的日本人都是很熱心的。記得旅行第二天從環球影城出來,準備轉車前往難波的時候,因為找不到站台求助於日本小哥,日本小哥先是用手機幫我們查線路,後來又幫我們去問旁邊的大叔,直到我們徹底弄懂為止,雖然當時有驚異於當地人原來對於交通也那麼不熟,但是還是要感謝熱心的小哥。

▼在街上或者景區經常可以碰到日本小朋友的出行隊伍,井然有序是最直觀的感受,而在稻荷神社獨自撐傘的小朋友是不是也印證了之前國內瘋傳的關於日本小孩和中國小孩教育的對比文章,並非虛言呢?

▼第一次在Life超市看到自助結帳機的時候還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原來別人家的國民素質度已經如此之高了。

▼某黨掛在街頭的海報,在日本看到還是有點神奇。

說完對於日本人生活的一些隨感,現在我想談談日本的美食。在去日本之前,對於日本美食的概念基本就只限於壽司,其他的就了解不深,一度擔心日本的餐食會很沒有味道,其實這一路吃下來還好。▼在日本吃壽司性價比最高的自然是無添壽司,100悶/盤的價格,和國內的迴轉壽司差不多,在當地也是非常平民的餐館,所以一到飯點就是各種排隊。在大阪和京都分別嘗試過兩家店,食材的新鮮保證了良好的口感,這點是日本人民最擅長的。不過我比較驚嘆的還是全自動化的餐飲體系,連結賬都是自助投入傳送帶,電腦自己清算,而每投入5個盤子還會放送卡哇伊的抽獎動畫。

▼在東京新宿嘗試了一家非連鎖性質的壽司店,比無添略貴,但是不大的店面依然是饕客滿堂,以本地人居多。雖然壽司的賣相看起來沒有無添的好,但是吃起來非常有滿足感。所以也許壽司更LOCAL的吃法其實就像我們的「蒼蠅館子」一樣,不在外觀,而在味道。

▼奈良最有特色的是柿葉壽司,典雅的包裝看起來很有質感。不過實際吃起來倒是沒有太多的不同,也沒有柿葉的清香,感覺壽司還是壽司,不像我們的粽子,有融為一體的感覺。

拉麵算是日本飲食的另一特色,相對於國內麵館注重於臊子的烹飪和味道的搭配,日式拉麵則更側重於湯料的鮮味與大塊吃肉的快感。▼大阪站商業區附近的神座拉麵,湯鮮濃郁的標準日式拉麵,算是好吃,但相對於重口味的我們來說,還是稍顯沒有味道。

▼京都拉麵小路的博多一幸社,這家源自九州的的拉麵館,可能與地域因素有關係,拉麵里有很重的一味豆香,湯汁非常濃稠,不過也很容易就被膩乎住了。

▼在日本吃到的最好吃的拉麵,是JR御殿場站外的一家名為黑船的面屋。這家麵館由一枚怪異大叔獨自經營,昏暗的燈光下完全沒有其他食客,要不是因為需要在這裡等候班車,周圍又沒有其他的選擇,我覺得我們應該不會踏入這家店。而這張頗為簡陋的菜單,裡面的蔥竟然比肉還貴,不過也就像《深夜食堂》裡面演的一樣,越是這樣不起眼的小店,往往味道越是超乎想像。

大阪燒算是地域特點比較明顯的美食,而大阪新世界便主打炸串和鐵板燒。新世界作為大阪曾經的商業中心,大燈籠與店鋪外牆凸出的誇張形象,以及長相非常怪異的福神Billiken,構成了街區畫風清奇的下町風情。

▼第一次去的時候沒有經驗,隨便進了家名為朝日的排擋,點了大阪燒和烤串,加上必須配的酒和飲料,2000悶輕輕鬆鬆就木有了。而端上來的時候才發現,我們點的每一樣都很mini,除大阪燒還行,烤串的味道就實在太次,算是日本體驗最差的一餐。

▼不過店內的很多招貼還是很有趣,比如雖然清酒上寫的是豪快,但是一飲而盡在日本是禁止的~

▼第二次去則是即將離開日本的前一天,因為住的民宿就在新世界,所以不想走太遠,還是在這個街區覓食,這次選擇的是一家名為橫綱的排擋。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就直接選擇了主食和當地人喜歡點的炸串。雖然點之前覺得炸串好像並沒有什麼特色,不過當地人會在桌子上很古早的飯盒裡面蘸醬,然後包著蔬菜一起吃,所以吃起來完全沒有油膩的感覺,反而比較清新。

而在日本更多時候則是選擇定食,不用絞盡腦汁去想如何搭配,總會配出各種不一樣的餐食。

▼箱根一之湯豪華的早餐定食,精緻的擺放著,雖然種類很多,但是分量很少,算是淺嘗輒止,好看但不一定好吃。至於清早就吃魚這件事情,還是有點接受無能。

▼箱根強羅的午餐,則是一次意外的發現,因為冷清的街道真的不覺得有店鋪在營業,但是當推開箱根福よし這家餐館門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裡面是另一個世界,溫暖的小屋裡擠滿了食客。

▼東京Danny的早餐則是在每天便利店麵包、牛奶的重複下,決定的難得奢侈。所以有錢就是任性,早餐也能吃出了正餐的趕腳。吐槽的是日本的豆腐真的就只是豆腐,什麼味道都沒有,難道不知道豆腐是各種料理的百搭神器嗎?!

▼新宿歌舞伎町外的あすすめセツト則很有地方特色,貌似發源於廣島,濃稠湯汁下的燴面是日本難得的大盤裝,直接把人吃撐。

日本本土的快餐則主要是松屋、吉野家和食其家,後兩者在國內已經開了不少家店,所以這次去松屋要多一些。▼大阪心齋橋的松屋是到日本後的第一餐,所以一切都非常好奇。除了全程電子點餐之外,和中國餐廳最大的不同便是,神秘的後廚不見了。日本廚師大多就在你的面前烹飪料理,不知這算不算是對食品安全的一種加持。

▼京都三條通的松屋,雖然從祗園一路找過去已經飢腸轆轆,但還是第一次讓我覺得不想再吃肥牛飯了~

▼東京日本橋的這家吉野家只有兩枚工作人員,有一個還是黑人,說著一口我們聽起來都很彆扭的日語。算是我孤陋寡聞,在這裡第一次見識秋葵,回國後才發現最近很流行吃這道菜,不過當時還很丟臉的誤認為是味道很奇怪的青椒。

▼奈良近鐵站的食其家,他家的肥牛飯有種韓式拌飯的既視感。

日本的中華料理也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餃子,不過拍著腦袋想也知道肯定不地道,比如京都站嘗試的四川風味的面,作為家鄉人,真的就只能呵呵了~

所以在日本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其實還不如直接選擇便利店的美食與便當,種類非常多,味道也還不錯。

至於路邊攤什麼的,甜食控應該覺得還不錯,我反正沒有碰到特別好吃的。

只是比較好奇的是,日本人把烤雞肉串叫作燒鳥,那麼真的鳥又叫啥呢?

當然,日本美食中不可錯過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果子伴手禮,說是果子,其實就是各種各樣的甜點、餡餅,就連當地人都非常熱衷於排隊購買。

精明的日本人對於伴手禮喜歡在地域上做限制,開始以為只是寫著玩的,但是後來發現在東京真的就買不到在京都看到的那些伴手禮,在大阪同樣也買不到東京的。

季節限定也是另一種促銷方式,比如當時即將到來的櫻花季,真的是把季節、花期等因素做到了極致,連星巴克也不放過。

人形燒是果子中最熱衷的形式,有時候會覺得有些換湯不換藥的感覺,什麼東西都可以做成那樣,特別是大佛燒,真的感覺太詭異了,就像封面上鎌倉大佛笑彎的眉毛一樣,當時看到忍不住就笑了~

這大概也和日本企業注重品牌化經營有關,就連平時吃到的長條形的注芯餅乾「格力高」,竟然也是滿滿的品牌文化,佔據了通天閣最重要的位置。

而日本人更熱衷於國產,不像我們總是更願意相信外國貨。所以Made injapan永遠是商家品質的保證,就連肯德基大叔都必須要強調,他們用的是日本國產雞。

最後吐槽的是,日本購物其實並不便宜,轉了很多圈下來,發現想買的東西都比國內還貴,搞不懂那麼多國人去日本搶啥?求腦補。


推薦閱讀:

日本新外相,很會吆喝
關於日本和服的那些小秘密,你知道幾個?
每當我欣賞日本的人文的時候,腦海里浮現的都是這個民族的卑劣!作為國人,到底應該如何面對這個民族呢?
如何看待日本Lolita代購紗綾(@紗綾_saya)賣二手lo裝說僅試穿並一年花掉前男友幾十萬後劈腿?
五年,你從豆瓣7.2刷到了8.9,「你的名字」究竟是?

TAG:日本 | 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