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雞奮鬥史之十一:滅族之禍
由於過去的經歷太過驚心動魄,野雞的性格已經逐漸扭曲。所以當劉盈也去世後,過去所有的小心謹慎忍辱負重壓抑的情緒一下子爆發出來,來了個報復性反彈。連唯一的兒子都失去後,她開始肆無忌憚全面收割鞏固屬於她呂家的富貴,付出了這麼多忍了這麼久謀划了這麼久得到的一切,她是再也不願意失去。為了能維持呂氏家族長久的富貴榮華,她大封諸呂為王,把劉邦的白馬之盟徹底的拋到一邊,此舉自然是招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比如丞相王陵。但是礙於呂雉的威望和權勢,最後還是成功的實施了,野雞取得了眼前的勝利,但同時也埋下了日後呂氏滅族的種子。
呂后八年七月,呂雉病重,感覺自己時日無多,於是開始安排身後事,任命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呂產統領南軍。並且告誡二人:「當年高祖定天下,跟各位大臣有白馬盟約,不是姓劉的不能封王,否則天下共擊之。現在呂氏封王,一眾大臣心裡都不服氣,如今我快掛了,皇帝年幼完全不頂事,大臣們估計要趁機發動政變了。你們必須控制軍隊守好皇宮,不要為我送喪,不要受制於人。」沒幾天呂雉果然掛了,遺詔交代了兩件事,一是收買人心——賜各諸侯王千金,其他將相官吏按等級發紅包,大赦天下。二是鞏固呂家勢力的人事安排——任命呂產為相國,立呂祿的一個女兒為皇后。
隨著呂雉的離世,十五年來看似平靜實則波濤暗涌的政局徹底被打破。各方勢力開始翻桌子亮兵器,拉下臉皮大決鬥。參戰選手主要有三方勢力:一方是以呂祿呂產為代表的呂氏外戚勢力。呂雉大封諸呂不得人心,這點不管是野雞自己還是呂氏子弟心裡都是非常清楚的,如今呂雉不在了為了穩固呂氏家族的權勢,必須對其他不服從的勢力來次大清洗。一方是以拖油瓶劉肥的幾個兒子劉襄、劉章等為代表的劉氏皇族。呂雉廢立皇帝跟吃飯一樣容易,誅殺劉氏諸侯王像切菜那麼簡單,廢除劉氏諸侯王的封國就更不在話下了,又大封諸呂,嚴重威脅了劉氏皇族的利益和安全,劉氏皇族對此可謂深惡痛絕。劉襄作為劉邦的長孫,又有齊國這麼個豐厚的底子在手,他們哥兒幾個都認為劉襄完全可以向皇帝寶座發起衝擊。還有一方則是以陳平、周勃、灌嬰等為代表的功臣派。這幫當年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們,為大漢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呂雉當權的這些年一個個不得不夾起尾巴,看著呂家那些無能之輩混的風生水起,爬到自己頭上,憋屈隱忍了這麼多年,現在終於可以站出來,尋找一個全新的利益代言人了。
呂產
呂祿呂產想發動政變,但是因為忌憚周勃灌嬰等人,遲遲不敢動手,劉章的老婆是呂祿的女兒,因此他聽到了一些風聲,於是聯絡自己的在封地的哥哥齊王劉襄,讓他帶兵西進,自己在長安來個裡應外合,誅殺諸呂然後稱帝。於是齊王劉襄昭告天下,發兵討伐呂氏。這時相國呂產出了個昏招,他派灌嬰帶兵去迎擊齊王,他如意算盤打的很好,讓功臣派和劉氏皇族斗個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就是有些腦殘,太高估他的命令對功臣派的作用,同時也太低估灌嬰的智商和功臣們對呂家的厭惡。灌嬰又不是傻的,忍了呂家這麼多年,怎麼還會服服帖帖的給他當槍使。打敗劉襄這不是變相壯大呂家勢力嗎,呂氏得道對功臣派半點好處都沒有,呂氏才是主要的敵人。於是灌嬰帶兵出京,在滎陽駐紮下來,調轉槍頭,跟齊國約好,等呂氏發動叛亂時一起去誅滅他。呂產此舉,無疑是給對手送了份大禮。
而在長安城內,周勃陳平也開始行動起來。周勃雖然是太尉,但實際軍權卻不在他手上。南北軍都被呂氏控制,他無法進去軍營主持軍務。正好曲周侯酈商的兒子酈寄跟呂祿關係很好,是鐵哥們。於是周勃和陳平商議後,派人劫持酈商,讓酈寄去騙呂祿,給他洗腦,說高帝和呂后共同平定天下,分別封了9個姓劉的諸侯王和3個姓呂的諸侯王,這些都是經過大臣們商議過的,大家都同意的。現在太后掛了,您作為趙王,不回去守衛封地,反而作為上將軍率軍留在京城,難免招人懷疑。你呀,應該把將印歸還朝廷,兵權交給太尉,自己回封地去。順便叫梁王也歸還相國印,跟各大臣諸侯簽訂盟約,一起回封地去,這樣大家相安無事,齊國就肯定罷兵了。你們也可以在封國安享富貴,高枕無憂了。呂祿這個很傻很天真真的相信了,準備交出兵權回封國去。同時他把這事派人告訴呂家的一些老人們,問他們的意見。結果有些同意有些不同意,所以呂祿遲疑未決。一天,他路過他姑姑,也就是呂雉的妹妹呂嬃府邸的時候,呂嬃看了他就冒火,說你個腦殘身為上將軍竟然要把軍權交出來,我們呂家就要沒有容身之地了。說罷把金銀珠寶扔了一地,恨恨的說我也不必替別人保存這些東西了。
到了八月,郎中令賈壽從齊國出使回來,見到呂產就跟他說,您不早點到封國去,現在想走都來不及了。接著把灌嬰跟齊王劉襄聯合準備誅滅諸呂的事告訴呂產,讓他趕快進宮去安排。這話被找呂產議事的平陽侯曹窋聽到了,趕快跑去告訴陳平和周勃。周勃馬上去了守衛長樂宮的北軍,但是沒能進去。於是找了主管符節的紀通,假傳皇帝旨意,要太尉進北軍。又讓酈寄去騙呂祿,說皇帝令太尉入主北軍,您還不趕快交出將印,把兵權交給太尉,自己回封國去,就要大禍臨頭了。呂祿對好哥們的話深信不疑,於是將將印交給了他。周勃有了將印,召集軍隊說,支持呂氏的袒露右臂,支持劉氏的袒露左臂,全軍將士都袒露左臂,北軍就這樣由周勃控制了。長樂宮是呂雉生前居住的宮殿,也是呂氏家族的主要活動場所,周勃接管了守衛長樂宮的北軍,實際就是變相把呂家的大本營給端了。
剩下南軍沒解決。陳平叫來劉章,讓他去協助周勃。周勃讓劉章監守軍門,不讓呂產進入未央宮。呂產還不知道自己那個傻兄弟已經把軍權交出來自己走了,還往未央宮裡跑,結果進不了殿門。看到這勢頭不對勁了他也不知道跑,也沒做特別的調度部署,而是在門外徘徊。周勃讓劉章帶了一千人的軍隊去捉拿他,劉章帶隊來到未央宮,呂產還在門口晃來晃去,雙方交手,呂產敗走,最後被追到廁所里斬殺。
宮裡的小皇帝聽聞呂產被殺,派謁者持符節來慰問劉章,劉章想搶符節不成,索性把人一起搶了,兩人坐在一輛車上憑著符節長驅宮內,把長樂宮衛尉呂始更也殺了。然後劉章回到北軍把情況跟周勃彙報,說呂產已誅。周勃大喜,拜賀劉章說,原本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呂產了,他是相國,又掌握著南軍,現在把他幹掉了,劉家天下就安定了。這樣南軍也被功臣派接管。呂氏家族失去軍權,就失去了最後的屏障。周勃命人將呂家男男女女全部抓起來,不分老少,一鍋端,全部斬殺。不日將呂祿抓獲斬首,杖斃呂嬃,又派人殺死燕王呂通,連呂雉的外孫,就是魯元公主的兒子魯王張偃也被廢除。這樣呂氏家族全族被誅,呂氏勢力被連根拔起,稍微沾邊的,被看做是他們那邊的人都遭到了清算。由此也可以看出,呂氏子弟基本上都是無能之輩,就算是掌握大權作為呂氏核心的那幾兄弟,也都是草包,既沒有遠見,也沒有能力,這樣的家族,焉能不滅。
而宮裡那個小皇帝和他的幾個小兄弟,是惠帝的兒子,也是呂雉的孫子,對於此次政變的人來說留著是個潛在的危險,不能讓他們長大。於是功臣們密謀說這幾個都不是惠帝的兒子,是呂后為了控制朝政隨意找的幾個小孩冒充劉盈的血脈,我們現在滅了呂氏全族,還留著是呂氏所立的皇帝和諸侯王,到時他們幾個長大了豈不是要反過來把我們滅族。所以絕不能留,我們要推選一個最賢明的諸侯王,讓他來做皇帝。
到底讓誰來做皇帝呢,肯定得從劉邦的直系子孫後代里挑了。此時劉邦的兒子還有兩個健在,孫子一大堆。孫子輩里,最搶眼的就是齊王劉襄,他是劉邦的長孫,年輕有為,在這次誅滅諸呂的過程中首先揭竿而起,吸引了呂氏的注意力,牽制了呂氏的一部分力量,一定程度上迫使呂氏後面昏招連連,讓京城內的功臣派抓到機會迅速反擊,有勇有謀表現非常突出,他自己本身也是沖著皇位去的,所以是個大熱的人選。但很可惜,由於你本人沒有投票權,所以論不到你話事。越是突出的功績和能力,越不能選你。因為獨立強勢的新皇帝,並不符合各方的利益。但是給出的理由不能這麼說,於是大家給出了個很冠冕堂皇的否決理由——呂氏外戚專權,差點毀了劉家天下,而劉襄母親的娘家,也不是善茬,我們決不能再讓第二個呂家出現,所以劉襄不行。既然劉襄不行,那選劉邦其他孫子就更說不過去了。
回到劉邦僅剩的兩個兒子里。淮南王劉長,呂后養大的,而且為人驕縱,不行,PASS。剩下代王劉恆,各方面條件一列,大家眼前一亮,咦,這個可以有。首先,劉恆是當下劉邦健在的兒子里最大的那個,符合無嫡立長的原則。第二,劉恆的老媽薄姬為人低調,娘家也無勢力,都是安分守己的人,不用擔心出現外戚專權的情況。第三,劉恆本身德行很好,是出了名的孝子。我們現在說的二十四孝,其中之一親嘗湯藥就是講的他事迹,可見孝順到一定程度了,所以名聲很好。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劉恆之前一直都沒啥存在感,朝中各方勢力爭的頭破血流,他沒有背景也沒有任何勢力支持,這些年一直在邊疆默默種田,與世無爭,給人感覺是個安分知足沒有大志沒有野心的軟柿子,把這個原本跟皇位沾不上邊的人推上天子寶座,他還不對擁立他的人感恩戴德,惟命是從?於是,各方都一致同意,推舉這位外家沒有勢力,本人性格淡薄,一沒勢力二沒野心名聲又還不錯的代王作為新皇帝。只是功臣們千挑萬選選出來的代言人當上皇帝後出乎所有人意料,不但不是個「軟柿子」,還是個深藏不露的高手,他就是開啟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選擇劉恆對部分功臣們來說可能並不是太幸運的事,但就大漢和天下百姓來說,這次的選擇卻是最大的幸運。
新帝即位,宮裡的小皇帝自然就不能留,劉恆入宮的當晚,在功臣派的指揮下有關部門人士就把後少帝劉弘和他的幾個兄弟全部幹掉了,劉盈一脈絕嗣。呂雉奮鬥了一生維護的兒子,爭取的富貴,此刻全部化成了泡影,不僅如此,兒子絕嗣,家族滅族,這樣的結局還不如普通的平民百姓,不知呂雉如果知道是這樣的結果,會不會後悔當初自己做的一切呢?
對於呂后這種複雜又多面的人,我們應該怎麼評論她呢?請看下回,本系列的結語——一生功過。
推薦閱讀:
※職場上,最重要的三件事,看完少奮鬥10年!
※孟令凱:奮鬥磨礪刑偵尖刀
※旺夫運極強,娶了她至少能讓人少奮鬥十年的3大生肖女
※九句話,送給仍在奮鬥的你
※閱讀天才的奮鬥史,可以提高學習成績
TAG:奮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