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讀&每個孤獨的靈魂都渴望溝通
+
一個朋友曾經說,以前以為學了心理學,就會知道別人想什麼,後來讀了很多心理學的書,發現不是這樣的,心理學不會幫助你立即就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我聽了這些話,也深有同感,因為我當時學的那些東西,的確是不能幫助我知道我面對的人有什麼樣的想法和感受。
很多年過去之後,我意識到自己實際上學了不少「偽心理學」的東西,或者說至少是學了很多對心理治療操作沒什麼用的東西。那些所謂的心理學,要麼在談論一萬個人的共同心理特徵,而忽略了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和當下的內心狀態;要麼就是在說漫無邊際的玄學,用這種玄學可以解釋從無機物到單細胞到複雜的有機體身上發生的一切事情。其實一直都對這樣的東西有著隱隱約約的反感,但卻沒有足夠的反擊的力量。直到讀了埃瑞克森的書,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種不一樣的心理學。
人類個體擁有獨立自我意識的代價,就是要忍受孤獨。從最終意義上來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比如對一個在地震中失去了雙腿的人,你說你理解他,他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憤怒:你不是我,你雙腿健全,你怎麼能夠理解我?再比如,封建帝王可以窮奢極欲讓自己高興,卻同時可以誅殺他人九族甚至十族,如果他們能夠稍微理解一點他人喪失生命的痛苦,就做不出那樣慘絕人寰的事情了。
每個孤獨的靈魂都渴望溝通,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內在發生了什麼,也想知道別人的內在發生了什麼。千百年來,交流的方式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從語言文字,到男女之間各自用自己身體天然的部件相互結合的纏綿,再到現代高科技對古老交流手段的幾乎無限制的擴展延伸,看起來人與人之間交流得應該足夠充分了,但從本質上來說,卻並沒有改變人類個體的孤獨狀態。你痛著,僅僅就是你痛著,別人沒有痛;他死了,僅僅就是他死了,你和我還可以鮮活地活著。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人是關係的動物,拋開所謂集體潛意識不談,人類個體的內心世界,是在一系列持續的關係中間形成的。而關係就是交流與溝通。儘管個體的本質是孤獨,但他卻無時無刻不處於關係之中。進一步說,每個人的孤獨狀態(也可以說是自我意識狀態)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需要的關係也不一樣。在精神分析學的視野下,一個人的現實人際關係,幾乎就等於他的內心世界。
(每個人都是內心孤獨的自我中心)
精神分析關注的焦點,是一個人此時此刻呈現的人格特點是怎麼來的。這一過去取向的特點,遭到了很多人的詬病。雖然知道了人格特點的來源,可以對改變它有所幫助;但是,卻不是肯定有幫助。人本主義者,當然也包括埃瑞克森堅信,不管過去怎樣,一個人當下改變自己的雄心壯志本身,可以超越被過去限定的命運,而實現更高的自我價值。跟這樣的理念相比,精神分析實在是顯得太悲觀和太宿命了一點。
埃瑞克森接受過精神分析訓練,但他沒有把自己限定在精神分析狹窄的框架里。他以他獨特的天賦和毅力,創造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溝通與交流技術,這些技術,比任何現有的所謂高科技都要有效,因為,畢竟人的大腦是最高的「科技」。
埃瑞克森是一個生活在自己內心世界之外的人。作為一個有多重殘疾的人,他要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顧影自憐、自傷身世,實在是很有「資本」的。但他卻不屑於這樣做。埃瑞克森以驚人的智慧和意志,凝結了全部的精神力量,並將這些力量投入到外界,對他人製造治療性的影響。
埃瑞克森的生活和工作,啟示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文化。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活在內心」,「在內心尋找真理」,或者說認為一個人的內心具有超越一切外界價值的最高價值,從來都是被很多人極力推薦的東西。但是,這些觀點是有問題的。原因有三:
第一,人的內心世界不總是或者說不完全是一個獨立存在。近百年來,人類已經在了解人的內心世界是怎麼形成的問題上有了一個基本答案,那就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在其童年時期跟主要養育者之間的關係中形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外界關係決定了內在世界,所以內在等於外在。
第二,成年之後的活在內心,實際上是生活在過去,亦即生活在早年的關係之中。這樣的生活,是一種退行的狀態,不具有創造性和活力。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更「生活在內心」了,但我們都知道,那不是一種令人嚮往的生活。
第三,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這一分類本身就是問題,是人試圖否認自身是關係的產物的努力的一部分,甚至是人隔離自己與大自然的鏈接的努力的一部分。在最高的境界中,人的內心世界應該是跟他的人際環境、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分不清哪是內、哪是外,中國文化里的另一種描述——天人合一——也許說的就是這種境界。
如果還是有內外之分的話,那麼各類心理障礙者,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活在內心的人」。即使外面乾坤朗朗,他們的內心也陰暗潮濕;或者外面狂風暴雨,他們也還處在不協調的愉悅中。這樣一些人,跟人際環境和大自然似乎完全沒有了聯繫。
需要鑒別一下的是,有些心理障礙的人,他們貌似生活在外面,比如在自虐式地工作,並且還取得了不少世俗意義上的成就。但深入分析起來,他們仍然活在自己的內心,早年形成的那個內心世界裡有一些受虐的需要,這些需要強迫性地重複表達,就把本應該給自己帶來好處的工作,變成了對自己的身心的傷害。
心理治療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內心與外界相通、達到內外和諧的狀態。現在的關於心理健康的標準,都強調「適應」二字,實際上就是在說心靈內外較少衝突的交流狀態。
推薦閱讀:
※銷售高手的99個溝通細節【6】
※非暴力溝通可以幹什麼
※一流的銷售員,一定是一流的溝通高手
※內向不會說話?職場不會溝通?看這些書哇!
※人與人交往,一顆真心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