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遊」是如何結合「十三五」,我國旅遊發展要求的呢?
何謂全域旅遊
最近一個時期,全域旅遊成為地方政府和學術界熱議的旅遊熱點,然而究其定義尚無定論。北京大學吳教授認為,「全域旅遊目的地指的就是一個旅遊相關要素配置完備、能夠全面滿足遊客體驗需求的綜合性旅遊目的地、開放式旅遊目的地,是一個能夠全面動員(資源)、立足全面創新(產品)、可以全面滿足(需求)的旅遊目的地。從實踐角度,則至少應達成以下三個方面的全覆蓋,即地域全覆蓋(凡是遊客經過的區域都應該被視為景區);產業全覆蓋(旅遊+語境下的多產業、多要素融合發展);支持全覆蓋(政府管理協作,打破資源所有權界限)。
一、新時期我國旅遊改革的重要舉措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開局年,旅遊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迎來重大發展機遇,面對國內外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亟需轉變發展思路、變革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戰略,推動我國旅遊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
二、全域旅遊是「十三五」期間旅遊發展新需求的必然選擇
1、景點旅遊時代已成過去
回顧過去,在我國旅遊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旅遊主要是建景點、景區、飯店和賓館,這種發展方式實際上是一種「景點旅遊」模式。然而,旅遊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全民旅遊和個人游、自駕游為主的全新階段,作為綜合性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更加廣泛,時代賦予旅遊業的責任也空前加大,傳統的以抓點方式為特徵的景點旅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大旅遊發展的需要。
2、旅遊發展新需求倒逼全域旅遊改革
國家旅遊局長李金早表示,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從現在的景點旅遊模式轉變為全域旅遊模式,在景點旅遊的模式下,封閉的景點景區建設、經營與社會是割裂的、孤立的,有的甚至是衝突的,造成景點內外「兩重天」。例如,過去我們居民建房子,沒有考慮到旅遊景觀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們搞景區開發,也沒有考慮到當地居民的需求。再如,在景點旅遊模式下,水利建設只是考慮防洪、排澇、抗旱,基本上不會顧及旅遊用途與需求。
3、跳出小旅遊,謀劃大旅遊
而全域旅遊就是要改變這種「兩重天」的格局,把一個區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遊目的地來建設,實現景點內外一體化,做到人人是旅遊形象,處處是旅遊環境。全域旅遊是空間全景化的系統旅遊,是跳出傳統旅遊謀劃現代旅遊、跳出小旅遊謀劃大旅遊。
三、「十三五」全域旅遊格局營建需實現的七種轉變1、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
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拆除景點景區管理圍牆,實現多規合一,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旅遊監管全覆蓋,實現產品營銷與目的地推廣的有效結合。
2、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
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實行分類改革,公益性景區要實行低價或免費開放,市場性投資開發的景區門票價格也要限高,堅決遏制景區門票上漲過快勢頭,打擊亂漲價和價格欺詐行為,改變我國旅遊過度依賴門票收入的局面。
3、從封閉式導遊管理向開放管理轉變
從導遊必須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閉式管理體制嚮導游自由有序流動的開放式管理轉變,實現導遊執業的自由化和法制化。
4、從粗放式旅遊向高效旅遊轉變
從粗放低效旅遊向精細高效旅遊轉變,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引導旅遊需求,實現旅遊供求的積極平衡。
5、從旅遊閉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方式轉變
從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旅遊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醫藥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形成綜合新產能。
6、從旅遊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
從旅遊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充分調動各方發展旅遊的積極性,以旅遊為導向整合資源,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建立旅遊發展共建共享機制。
7、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
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局面。最終實現從小旅遊格局向大旅遊格局轉變。
推進全域旅遊是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旅遊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旅遊業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數、服務人民群眾的有效方式,符合世界旅遊發展的共同規律和整體趨勢,代表著現代旅遊發展的方向。推進全域旅遊必將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將成為新時期尤其是「十三五」期間我國旅遊發展的總體戰略。
推薦閱讀:
※發展柔韌素質的注意事項
※象棋的演變和發展
※請問體育運動項目中籃球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橫琴總體發展規劃揭開神秘面紗
※搖滾樂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