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曼峨——布朗人的茶山「檔案館」

作者: 來源:玉溪日報 字數:2679

楊楊 玉溪著名作家,已出版《雕天下》《通海大地震真相》《昆明往事》等20餘部文學著作。2011年曾在《南方周末》開設專欄。在探訪布朗山的幾個著名茶寨——老班章、新班章、班盆、老曼峨、賀開的三四天時間裡,我突然對老曼峨有了一種異樣的感覺,這也許源於那裡正在擴建的金碧輝煌的緬寺、新新舊舊的干欄式建築、高低起伏的迷宮式街巷……更源於村寨四周一棵棵一片片魔幻般的古老茶樹,我當時雖然說不出那裡究竟散發或飄逸著什麼氣息,但我的心靈從此被征服了,長時間頓足在那裡,不想離去。在中國古代的很多典籍里,都記載著布朗族的祖先是「濮人」,他們在與大自然親密相處的日子裡,發現了原始森林裡的茶樹,發現了茶樹上那些葉片的神奇功效,於是把那些野性十足的茶樹移植到村寨周圍,讓它們年年生長出鮮嫩的葉子,又讓那些葉子在主人的雙手、水火、空氣和太陽的溫度作用下,適時變成一種飲料,變成他們生命和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雲南從此有了上千年的種茶史,布朗人也因此成為一個種茶的民族。現在,雲南茶山上年年祭拜的「茶祖」,就是一位名叫帕艾冷的布朗人先祖。而在雲南20多個有布朗族聚居的縣份中,只要有布朗族村寨出現的地方,周圍就會有大片大片的古茶樹林存在,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濮人種茶」。那一天,我們從新班章駕車10餘公里,風塵僕僕地來到老曼峨。我從車窗望出去,那個古老的村寨與其他村寨不同,不是棲息在半山腰上,而是蝸居在一個四面是山的不太規整的小盆地里,其中有一條小河從村寨的邊上緩緩地流向東方。這條小河被當地人稱之為「翁崗崗河」,四面的山分別被稱為「拱拱山」、「寨栓山」、「依么依么山」和「各楞達帕山」。我無法破讀這些山名的含義,但它們卻讓我想像力大為活躍,讓我浮想聯翩。這個地處布朗山深處的民族村寨,似乎就是一部可以觸摸的馬爾克斯筆下的《百年孤獨》。事實上,老曼峨的歷史太神奇了,不僅是布朗山最大的布朗族村寨,而且也是布朗族最古老的村寨,它的歷史非常久遠,不是百年,而是千年。我們走進寨子,就可看見一座古老的緬寺,寺里有一塊石碑,清晰而準確地揭示了這裡的歷史秘密——老曼峨建於傣曆元年,也就是公元639年,那時正值大唐貞觀年間,至今已有1370多年的歷史了。緬寺規模較大,金色耀眼,遺世獨立,供養著32位僧人,其中最年長的僧人已過90歲。這在整個西雙版納地區是絕無僅有的,影響頗大。寨子里還有一口千年老井,在我看到它的那一瞬間,午後的陽光讓它顯現出迷人的顏色,那是時間贈與它的最珍貴影像。當時,幾個布朗族工匠正在修補老井的石欄杆和地板,他們虔誠的勞動姿態和面部表情與這口古井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神秘關係,雖然難以用語言表達,但我看到了這幅「畫」最溫暖、最樸實、最感人的部分。也可以說,井的歷史就是人的歷史,人一生的知識,說起來很奇怪,那不過是一腦子關於井的記憶。這些歷史事實和景象在勐海乃至整個西雙版納地區,都是無其左右並讓布朗人引以為豪的。因此,老曼峨也被人們視為布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遙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布朗人的祖先最初從楚國西南部沿長江而上,進入金沙江流域,最終遷徙至雲貴高原,成為雲南最早的土著居民之一。當布朗人來到雲南南部的山川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在這裡安營紮寨,開山種茶,從游牧文明過渡到了農耕文明,又在多年之後,繼續向四處拓展生存空間。布朗人所到之處就把茶種帶到那裡,在村寨四周種下。有了茶園就有了祛病解毒的良藥,就有了進一步生存發展的條件——人丁興旺了,就選舉頭人,建立政權,興建廟宇,過上了有組織、有信仰的社會生活。在現在的布朗山上,仍有栽培型古茶園9500多畝,成片分布在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壩卡竜和勐昂村一帶,成為「濮人茶園」的歷史見證。這些古茶樹分布在茂密的森林裡,而且都是普洱大葉茶種,它們被茶界統稱為普遍意義上的「班章茶」,其共性是茶味「霸氣」、「厚重」、「苦澀」,不同之處是它們在回甘生津、入口即「化」的時候,「化」的速度上略有差距,即老班章最快、新班章次之、老曼峨稍慢,且茶味偏苦,但在品飲一兩分鐘之後,將會獲得一股較有力的回應,頓時感到喉嚨甘甜清涼。許多茶商正是看上了這種苦茶的優勢,把老曼峨的毛茶與其他地方的毛茶進行拼配,從而創造出一種口感和滋味更加豐富的普洱茶。當然,老曼峨不僅有苦茶,還有甜茶,尤其有一種樹齡在300年以上的「純古樹茶」,其茶味、茶氣和喉韻的品位非同一般,讓人一飲難忘。據調查,布朗山眾多村寨的古茶樹都來源於老曼峨,因各種原因從這裡遷居而出的包括新曼峨在內的許多布朗族村寨,都從這裡帶去了茶種,甚至把這一帶森林裡無人認養的古茶樹,直接移栽到新的村寨周圍。現在,在老曼峨四周,海拔1300多米的山上,依然較好地保留著15片古茶園,共3205畝。這些古茶樹,高高矮矮,粗粗細細,彎彎扭扭;有的老態龍鍾,虯枝突兀,千姿百態;有的樹皮斑斕,樹蓋如傘,野趣橫生。但它們最顯著的特點卻是,下層的葉片碩大,葉脈凸現,葉子的長度常常超過了我們的手掌,充分顯示出了大葉種茶樹應有的霸氣。這些古茶樹既有唐宋時期的古茶樹遺存,也有元明清三代的古茶樹。它們大抵依山就勢地排列著,頑強地生長著,似乎完整地保存著布朗山種茶的歷史檔案,也似乎記錄了布朗人一千多年來的生存發展史。其實,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都是自然村,從行政區划上都隸屬於勐海縣布朗山鄉班章村委會。其中,新班章是村委會所在地,是在上世紀70年代從老班章遷移出去而新建的村寨。新班章離老班章10餘公里,老班章離老曼峨也是10餘公里。據考證,老班章的村民不是哈尼族,而是布朗族,當哈尼人遷徙到這一帶的時候,曾向布朗人「租借」了一個寨址,所以現在的老班章、新班章依然擁有大量的古茶樹,大約3000多畝,主要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圍和從老班章通往新班章的古道兩旁。這些古茶樹因其特殊的茶性和品質,已成為普洱茶王國中的「王者」。在談到老班章與老曼峨之間的茶緣關係時,當地茶人向我講述了這樣一個美好動聽的故事——現今的老班章哈尼人對布朗人依然感激不盡,每年都象徵性地向老曼峨「敬獻」一些牛肉、瓜果之類,以示不忘古代布朗人的種茶之恩。現實時光中的老曼峨已不再封閉和「孤獨」,全村191戶800多人,他們依賴於祖先們遺存下來的珍貴古茶樹遺產,繼續拓荒種茶,男女老少都是種茶採茶的高手,家家戶戶都在制茶賣茶,整個村寨每年賣茶的收入約5000多萬元,平均每戶15萬元至20多萬元。富裕起來的布朗人,開始重建自己的住房,修整街道,擴建緬寺,過上了十年前不敢想像的美好生活。有學者認為,老曼峨是西雙版納地區最值得考察的古茶樹園,如果研究雲南茶歷史和茶文化的人,不到老曼峨調查就感受不到「濮人種茶」的歷史氣息,就難以找到通向普洱茶時光深處的歷史隧道。
推薦閱讀:

最全官方解密UFO檔案【三】
一組從檔案館流出的黑龍江300年歷史老圖片(十三)
資料:蔣雯麗個人小檔案
雙魚座檔案

TAG: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