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意思是什麼?看到有人說,無後為大是被人誤解的,不是說沒有子嗣為不孝之大過,那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荊光裕收錄於編輯推薦·
我是實在受不了
@鄭莊公 的陰謀論和胡亂解釋了,我們從頭到尾來好好掰扯掰扯這個事。比如這個正文里說的:
作者:鄭莊公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71697/answer/227908574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這句話,很可能是很歹毒很反動的一句話。看俺慢慢寫來。很多人認為孔子很仁,馬棚失火,問人不問馬,當然反對殉葬。而這些人的直接證據呢?就是這句話。其它地方我們沒看到孔子直接反對殉葬的話。而這句話,出處很孤,只出現在《孟子見梁惠王》里,不是專門記錄孔子言論的書,所以有可能是孟子捏造的。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確實是孔子說過的話,但是書里沒記,口口相傳,傳到孟子耳朵里。大道多歧,歧路亡羊。大家不要嫌我分析得太麻煩。每種可能我們都要考慮到。也可能是某些書里記了,但是這些書在孟子後失傳了。例如被秦始皇燒了。總之現在看來,這句話只有孟子一個人知道。那麼我們就有兩種猜測,一種是孟子捏造的,一種是孔子確實說過這句話。如果是孟子捏造的,這就更不能證明孔子反對殉葬了。如果孔子確實說過這句話呢?這句話內容也很孤,沒有前後文,很容易斷章取義,怎麼正確理解?現在普遍是這麼理解的:孔子連俑殉都反對,當然反對人殉了。這樣理解全面嗎?從這句話看,孔子反對俑殉是對的,但是反對俑殉就一定反對人殉嗎?孔子也可能認為,用俑殉是欺騙鬼神,欺騙祖先,是禮崩樂壞,當然要詛咒他們無後了。
這就是徹頭徹尾的陰謀論,通篇「可能」、「猜測」,唯一根據就是自己的腦洞。
當然自己這麼想想也不是不行,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關鍵是該答主就是用這些自己腦補的陰謀論作為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而否定歷史記載,對考古發現也一無所知。更不要說還有解釋古文的硬傷。
這樣理解對嗎?從孔子一貫的思想來看,這樣理解不錯。孔子一貫主張恢復夏、商、西周的古禮,而這些古禮中就包括人殉制度,孔子要排除這個人殉制度了嗎?沒說過。他是全盤復古。而孔子時代,或者更早一些,殉葬改革,逐漸用人俑代替人殉葬,孔子能看慣嗎?假設孔子反對人殉,他應該是支持俑殉還是反對俑殉呢?各位看官,假設你生活在孔子那個時代,你反對人殉,那麼對於社會中出現的俑殉,你反對還是支持,你會罵始作俑者嗎?假如你支持人殉,你會罵始作俑者嗎?所以孔子支持人殉無疑。作者:鄭莊公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71697/answer/227908574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孔子不是主張恢復周禮嗎?怎麼夏、商、西周古禮一股腦都來了?夏商周古禮包括人殉制度?這都是哪來的黑屁?(還有一點,孔子並不是全盤復古,這就是另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了)
《禮記·禮器第十》:三代之禮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註:一也,俱趨誠也。由,用也。素尚白,黑尚青者也。言所尚雖異,禮則相因耳。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疏:「三代」至「殷因」。○正義曰:此一節廣明三代損益不同。○「三代之禮一也」者,謂三代所行之禮雖各別,一皆趍於至誠,故云一也。○「民共由之」者:由,用也。非唯君行禮用誠如一也,民亦共用誠如一也。○「或素」者:前明三代雖異,而俱用誠是同,此述其跡異也。或素,尚白也,尚白,殷世之禮也。○「或青」者:尚黑,夏世之禮也。然夏先殷後,今先雲「或素」者,記是周時,今欲見周因於殷,殷因於夏禮也。○「夏造」者,往來之禮雖同,而先從夏始,故云夏造也。○「殷因」者,因於夏禮而用之,故云殷因也。○注「一也」至「存也」。○正義曰:「一也,俱趨誠也」,文承上「《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一謂至誠,故知此一亦至誠也。
夏、商、周禮是各有區別的,但在儒家看來其中的「誠」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形式有別,精神內核(就是所謂「誠」)相同。人殉包括在「用誠是同」當中嗎?我們結合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來看看。
《漢民族形成之研究》
※八字七殺的意思詳解:流年逢七殺禍事多
※你很熟悉卻不一定能準確說出含義的80個辭彙(修正版)2 - 有意思吧
※〖命理風水〗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現在才知道是什麼意思
※夢見已故的人,代表啥意思?
※幹啥都圍著我 搞得人家怪不好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