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意思是什麼?看到有人說,無後為大是被人誤解的,不是說沒有子嗣為不孝之大過,那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荊光裕收錄於編輯推薦·

我是實在受不了

@鄭莊公 的陰謀論和胡亂解釋了,我們從頭到尾來好好掰扯掰扯這個事。

比如這個正文里說的:

作者:鄭莊公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71697/answer/227908574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這句話,很可能是很歹毒很反動的一句話。看俺慢慢寫來。很多人認為孔子很仁,馬棚失火,問人不問馬,當然反對殉葬。而這些人的直接證據呢?就是這句話。其它地方我們沒看到孔子直接反對殉葬的話。而這句話,出處很孤,只出現在《孟子見梁惠王》里,不是專門記錄孔子言論的書,所以有可能是孟子捏造的。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確實是孔子說過的話,但是書里沒記,口口相傳,傳到孟子耳朵里。大道多歧,歧路亡羊。大家不要嫌我分析得太麻煩。每種可能我們都要考慮到。也可能是某些書里記了,但是這些書在孟子後失傳了。例如被秦始皇燒了。總之現在看來,這句話只有孟子一個人知道。那麼我們就有兩種猜測,一種是孟子捏造的,一種是孔子確實說過這句話。如果是孟子捏造的,這就更不能證明孔子反對殉葬了。如果孔子確實說過這句話呢?這句話內容也很孤,沒有前後文,很容易斷章取義,怎麼正確理解?現在普遍是這麼理解的:孔子連俑殉都反對,當然反對人殉了。這樣理解全面嗎?從這句話看,孔子反對俑殉是對的,但是反對俑殉就一定反對人殉嗎?孔子也可能認為,用俑殉是欺騙鬼神,欺騙祖先,是禮崩樂壞,當然要詛咒他們無後了。

這就是徹頭徹尾的陰謀論,通篇「可能」、「猜測」,唯一根據就是自己的腦洞。

當然自己這麼想想也不是不行,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關鍵是該答主就是用這些自己腦補的陰謀論作為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而否定歷史記載,對考古發現也一無所知。更不要說還有解釋古文的硬傷。

這樣理解對嗎?從孔子一貫的思想來看,這樣理解不錯。孔子一貫主張恢復夏、商、西周的古禮,而這些古禮中就包括人殉制度,孔子要排除這個人殉制度了嗎?沒說過。他是全盤復古。而孔子時代,或者更早一些,殉葬改革,逐漸用人俑代替人殉葬,孔子能看慣嗎?假設孔子反對人殉,他應該是支持俑殉還是反對俑殉呢?各位看官,假設你生活在孔子那個時代,你反對人殉,那麼對於社會中出現的俑殉,你反對還是支持,你會罵始作俑者嗎?假如你支持人殉,你會罵始作俑者嗎?所以孔子支持人殉無疑。作者:鄭莊公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71697/answer/227908574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孔子不是主張恢復周禮嗎?怎麼夏、商、西周古禮一股腦都來了?夏商周古禮包括人殉制度?這都是哪來的黑屁?(還有一點,孔子並不是全盤復古,這就是另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了)

《禮記·禮器第十》:三代之禮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註:一也,俱趨誠也。由,用也。素尚白,黑尚青者也。言所尚雖異,禮則相因耳。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疏:「三代」至「殷因」。○正義曰:此一節廣明三代損益不同。○「三代之禮一也」者,謂三代所行之禮雖各別,一皆趍於至誠,故云一也。○「民共由之」者:由,用也。非唯君行禮用誠如一也,民亦共用誠如一也。○「或素」者:前明三代雖異,而俱用誠是同,此述其跡異也。或素,尚白也,尚白,殷世之禮也。○「或青」者:尚黑,夏世之禮也。然夏先殷後,今先雲「或素」者,記是周時,今欲見周因於殷,殷因於夏禮也。○「夏造」者,往來之禮雖同,而先從夏始,故云夏造也。○「殷因」者,因於夏禮而用之,故云殷因也。○注「一也」至「存也」。○正義曰:「一也,俱趨誠也」,文承上「《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一謂至誠,故知此一亦至誠也。

夏、商、周禮是各有區別的,但在儒家看來其中的「誠」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形式有別,精神內核(就是所謂「誠」)相同。人殉包括在「用誠是同」當中嗎?我們結合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來看看。

《漢民族形成之研究》

《先秦秦漢從人殉到俑殉習俗演變研究》

說好的夏商周禮里都有人殉呢?怎麼商朝人殉那麼多,西周幾乎沒有?怎麼俑殉習俗恰恰是在禮樂制度如日中天的西周出現的?

該答主煞有介事地說「用俑殉是欺騙鬼神,欺騙祖先,是禮崩樂壞」,殊不知人殉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流行才是禮崩樂壞的表現。

但是,俑殉在春秋戰國也快速發展,俑殉在逐漸取代人殉

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俑殉終於在秦漢時期完全取代了人殉

該答主又煞有介事地說:

如果這句話真是孔子說的,那麼為什麼《論語》里沒記載呢?因為他的學生們都覺得這句話太反動了。而孟子為了給祖師爺洗腚,就引用了這句話,並賦予了它新解釋--為其像人而用之也。孔子的仁是一種假仁。他心疼馬棚的養馬倌被燒死,是認為他們死得不值,連保險都沒有,但是如果讓人殉葬,他則認為是死得其所的。漢之後人殉思想已經基本沒有市場,因此很多學者注釋《孟子》時,為尊者諱,對這句話的解釋,主觀上都硬認定孔子是仁人,反對殉葬,所以解釋都是牽強附會的。作者:鄭莊公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71697/answer/227908574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來這位答主自high得很歡樂,竟然真把自己的腦補當真了。

事實上,儘管春秋戰國時期因為「禮崩樂壞」,人殉重新興起,但也因為社會的大變革,隨著民本思想的興起導致了廣泛的反對人殉、提倡俑殉的浪潮,為秦漢時期俑殉最終取代人殉做了鋪墊。儘管處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但反對人殉的這種思想其實是和周禮暗合的。

順便,請允許我再鄙視一下無視各種史料和考古發現僅憑主觀看法亂放黑屁的行為。

我在評論區也對該答主進行了反駁:

《禮記》記載:「陳乾昔寢疾,屬其兄弟,而命其子尊已曰:『如我死,則必大為我棺,使吾二婢子夾我。』陳乾昔死,其子曰:『以殉葬,非禮也,況又同棺乎?』弗果殺。」

陳乾昔臨死前要他兒子用奴婢為他殉葬,他兒子說殉葬非禮,沒有照做。

《禮記》還有一個記載:「陳子車死於衛。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定而後,陳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養於下,請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禮也。 雖然,則彼疾當養者,孰若妻與宰?得已,則吾欲已;不得已,則吾欲以二子者之為之也。』於是弗果用。」

陳子車死後,他妻子和家臣準備用活人(肯定不是他們自己而是下人)殉葬,陳子車的弟弟陳子亢說殉葬是非禮的,如果非要做,就你們去殉葬,制止了他們。陳子亢是孔子弟子,孔子和儒家對待殉葬的態度可見一斑。

《左傳》記載:「秦伯任好(即秦穆公)卒,以子車氏之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子車氏三兄弟是秦國的賢人,被秦穆公用來殉葬,秦國人很傷心,為他們作《黃鳥》表達哀思。

《左傳》對這件事的評價是這樣的:「君子曰:『秦穆公之不為盟主也宜哉!死而棄民。先王違世,猶詒之法,而況奪之善人乎?今縱無法以遺後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難以在上矣。』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復東征也。」是明顯的批判態度。

禮記、左傳都是儒家推崇的經典,如果孔子真的說過「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那也一定是反對殉葬。

該答主也針對我的話進行了反駁:

另外我們來參考《禮記》的記載。《禮記》成書很晚,不足信,就勉強做個佐證吧。此書里說: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這個字打不出來,反正是侍女姬妾的意思。就是說天子死了,棺槨要五層,侍女要八個。另外在祭祀上,殷用肝,周用肺。夏用立屍,周用坐屍。子曰:誦詩三百,不足以一獻;一獻之禮,不足以大饗;大饗之禮,不足以大旅(六個屍體);大旅具矣,不足以饗帝。毋輕言祭。(意思是祭祀一定要隆重,不要隨便搞個什麼一獻、大饗之類的糊弄,起碼得搞個大旅。)評論里有人拿孔子的學生說事,說孔子的學生就有反對人殉的。可是這能代表孔子反對人殉?孔子的學生反對孔子的多了,把孔子氣得七竅生煙,論語里就有記錄,不妨找找看。比方說,孔子認為父母死後孩子應該守孝三年,有個學生,我記不清叫什麼了,就說,我偏不守孝三年,能怎麼著!作者:鄭莊公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71697/answer/227908574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您打不出來那個字是「翣」,讀shà。《禮記》原文是這麼說的:

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為貴也。——《禮記·禮器第十》

《禮記正義》是這麼解釋的:

疏:○「八翣」者,尊宜多鄣蔽以稱之也。○「三重六翣」者,五等同也,卑於王,故鄣蔽少也。然前介及牢不雲天子者,天子無介,牢禮無等,及為賓客之事。○「再重四翣」者,諸侯大夫又卑,故從而少飾也。此以多為貴也者,都結上之文也。

這「翣」是個什麼玩意兒?這TM是禮器啊!不是侍女啊!您百度一下也好啊!自己看:

翣_詞語「翣」解釋什麼意思_翣 的解釋及出處 - 漢語大詞典

然後,「殷用肝,周用肺」這個我暫時沒找著出處,希望有誰知道的告訴我一下。

至於「夏用立屍,周用坐屍」,出自《禮記·禮器第十》,原文是這麼說的(疏上面一段里斜體字是注):

周坐屍,詔侑武方,其禮亦然,其道一也。(註:言此亦周所因於殷也。武,當為「無」,聲之誤也。方猶常也。告屍行節,勸屍飲食無常,若孝子之為也。孝子就養無方。詔侑,或為韶囿。)夏立屍而卒祭,(註:夏禮,屍有事乃坐。)殷坐屍,(註:無事猶坐。)周旅酬六屍。(註:使之相酌也。后稷之屍,發爵不受旅。)曾子曰:「周禮其猶醵與?」(註:合錢飲酒為醵,旅酬相酌似之也。《王居明堂之禮》:「仲秋,乃命國醵。」)[疏]「周坐」至「醵與」。○正義曰:此一節論三代屍不同。○「周坐屍」者,此言有周之所因於殷也,殷人坐屍,周因坐之也。○「詔侑武方」者,亦因殷也。詔,告也。侑,勸也。方,常也。子事父母,就養無方,故在宗廟之中,禮主於孝,凡預助祭者,皆得告屍威儀,勸屍飲食,無常人也。○「其禮亦然」者,其於周禮侑屍及詔侑無方之禮,亦因於殷禮,故云「亦然」也。「其道一也」者,其用至誠之道一也。○「夏立屍而卒祭」者,此更本殷周所損益相因也。夏祭乃有屍,但立,猶質,言屍是人,人不可久坐神坐,故屍唯飲食暫坐。若不飲食時,則屍倚立,以至祭竟也。○「殷坐屍」者,此殷因夏之有立屍,而損其不坐之禮,益為恆坐之法也,是殷轉文也。言屍本象神,神宜安坐,不辯有事與無事皆坐也。○「周旅酬六屍」者,此周之因殷而益之也。旅酬六屍,謂祫祭時聚群廟之主於太祖后稷廟中,后稷在室西壁東向,為發爵之主,尊,不與子孫為酬酢,餘自文武二屍就親廟中,凡六,在后稷之東,南北對為昭穆,更相次序以酬也。殷但坐屍,未有旅酬之禮,而周益之也。然大祫多主,而唯雲「六屍」者,先儒與王肅並云:「毀廟無屍,但有主也」。○「曾子曰周禮其猶醵與」者,曾子引世事證周禮旅酬之儀象也。醵,斂錢共飲酒也。凡相敵斂錢飲酒,必非忘懷之酌,得而遽飲,必令平遍不偏頗,與《周禮》次序旅酬相似也。其,王肅禮作「遽」,注云:「曾子以為使六屍旅酬,不三獻,猶遽而略。」○「告屍」至「為也」。○正義曰:告屍行節,解經詔也。勸屍飲食,解經侑也。案《特牲》、《少牢》延屍及詔侑相屍之禮,皆是祝官,則是有常,而雲無常者,熊氏云:「謂就眾祝之中,但是祝官皆得為之,不常用一祝也。」案《周禮》大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小祝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是皆得相侑屍也。

答主啊,您是不是以為「立屍」、「坐屍」的「屍」是屍體啊(從把大旅解釋為「六個屍體」來看估計是的)?那你給我解釋一下「勸屍飲食」是什麼鬼?難不成是殭屍?我的媽唷!

仔細看我加粗的那句,這裡的「屍」其實是活人啊!不是屍體啊!您百度一下也好啊!自己看:屍_詞語_成語_百度漢語

〈名〉(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著的人形。本義: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同本義屍,神像也。象卧之形。——《說文》。按,憑几曰卧。神具醉止,皇屍載起。鼓鍾送屍,神保聿歸。——《詩·小雅·楚茨》祝延屍。——《儀禮·士虞禮》。注:「屍,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屍而主意焉。又,男,男屍;女,女屍,必使異姓,不使賤者。」孫可以為王父屍。——《禮記·曲禮》屍,所祭者之孫也。祖之屍則主人乃宗子。禰之屍則主人乃父道。——《儀禮·特牲禮》注

「周坐屍」那一整段其實是在講祭祀先人的禮儀,其中根本沒有人殉的影子好嗎?

還說「大旅」是六個屍體,我TM要尷(笑)尬(抽)死了好嗎!

孔子曰:「誦《詩》三百,不足以一獻。一獻之禮,不足以大饗。大饗之禮,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饗帝。(註:誦《詩》三百,喻習多言而不學禮也。大旅,祭五帝也。饗帝,祭天。)毋輕議禮。」(註:謂若誦《詩》者,不可以強言禮。)——《禮記·禮器第十》王大旅上帝,則張氊案、設皇邸。」 鄭玄 註:「大旅上帝,祭天於圓丘。國有故而祭亦曰旅。——《周禮·天官·掌次》

六個屍體?您這想像力也是沒誰了。百度一下也行啊!(該答主對孔子這段話的解釋也是完全錯誤)

就這水平還想證明「《禮記》不足信」,你很勇哦~

那麼,孔子為什麼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呢(如果他真的說過)?

最靠譜的還是古人的解釋。我搬運一下:

「俑,從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發,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象人以葬,孔子猶惡之,況實使民飢而死乎?李氏曰:『為人君者,固未嘗有率獸食人之心。然殉一己之欲,而不恤其民,則其流必至於此。故以為民父母告之。夫父母之於子,為之就利避害,未嘗頃刻而忘於懷,何至視之不如犬馬乎?』」——《四書章句集注》「但具人形貌,便不當慢。因賞此語曰:『孔子云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者也。蓋象人而用之,其流必至於用人。君子無所不用其敬,見似人者不忽,則於人可知矣。若於似人者,而生慢易之心。其流必至於輕忽人。」——《論孟精義》

大概意思是說,上古的時候人們用束草來殉葬,只是稍微有點人形而已,後來改成用俑,做的很像人了。正是因為殉葬品越來越像人,所以就可能發展到用人殉葬(鑒於孔孟處在俑殉人殉都很流行的春秋戰國時代,會這樣想是很正常的),俑是模仿人的形態做的,也正是為了代替人,說明腦子裡還是殘留一點人殉的思想,這是孔子覺得不仁的。不管這兩段話對殉葬品演變的解釋符不符合史實,起碼可以看出其中帶有反對人殉的「仁」的思想。

順便,請允許我再鄙視一下無視各種史料和考古發現僅憑主觀看法亂放黑屁的行為。

編輯於 2017-09-11
推薦閱讀:

八字七殺的意思詳解:流年逢七殺禍事多
你很熟悉卻不一定能準確說出含義的80個辭彙(修正版)2 - 有意思吧
〖命理風水〗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現在才知道是什麼意思
夢見已故的人,代表啥意思?
幹啥都圍著我 搞得人家怪不好意思的...

TAG:沒有 | 意思 | 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