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學科體系 服務社會現實(第二章)

創建學科體系 服務社會現實 包海山 第一部分 比較研究 探索規律 鄂爾多斯學能不能具有科學內涵,我們能不能創建具有生命活力的學科知識體系,這最終取決於能不能揭示和反映客觀存在的具有內在生命活力的永恆的定律。例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既不是僅僅發現了蘋果掉地的現象,也不是創造了萬有引力的定律本身,而是用含有物理量的數學公式揭示了一種客觀存在的定律,即任意兩個物體之間存在一種吸引力的定律。這種定律本身是永恆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只有發現、認識和把握了鄂爾多斯發展的某些客觀存在的定律,才能使鄂爾多斯學學科建設具有生命活力。 規律本身不僅對人類來說是相同的客觀存在,而且對自然界來說也是相同的客觀存在。恩格斯指出:「辯證法就歸結為關於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的運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這兩個系列的規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馬恩全集》第一卷337頁)。這就是說,人類思維的運動和外部世界的運動,共同遵循著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客觀規律。我們努力通過穿越時空的比較研究,來判斷、識別、融匯不同歷史時期人類智慧結晶,並進一步深入研究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客觀規律本身,在此基礎上創建鄂爾多斯學學科知識體系。 除了人類自身有限的力量之外,人們能夠意識到在無形中還有巨大的能量客觀存在,它決定人類的命運並且支配整個自然界的運行。對此,老子認為是「道」、成吉思汗認為是「長生天」、馬克思認為是「真理」。馬克思說:「真理像光一樣······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屬於我一個人,而為大家所有;真理佔有我,而不是我佔有真理。我只有構成我的精神個體性的形式」(《馬恩全集》第一卷第6頁)。由此可見,老子道學、成吉思汗文化、馬克思理論,只是構成了他們的精神個體性的形式,是一種表現形式,而所揭示的「道」、「長生天」、「真理」本身作為核心內容,並不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我們所研究探討的,正是對於任何人、任何地方來說,都是相同的客觀存在的自然法則這個核心內容本身。 老子、成吉思汗、馬克思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而內在本質意義上的相同,即「含義與作用」、「生命活力」、「內在靈魂」,就是探索和遵循自然法則,並與自然法則本身融為一體而具有了生命活力和內在靈魂。我們最需要的是就像陽光一樣普照鄂爾多斯大地的真理,最需要的是無處不在的穿越鄂爾多斯所有時空的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然法則。老子道學、成吉思汗文化、馬克思理論是不是鄂爾多斯文化,與鄂爾多斯文化有什麼關係,這些都不重要,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它們可以幫助我們高效率地得到我們最需要的真理和自然法則。我們以此來創建學科知識體系,從而有效服務社會現實。 第二章 老子道學的含義與作用 人們一般認為,作為科學之母的哲學所探討的主要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向哪裡去?這是一個哲學研究的系統。然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那麼更深層的問題是:孕育人類的自然界又是什麼,它從哪裡來、向哪裡去?這就是融匯了「道生萬物」(包括人類)的巨系統。老子道學所探索的就是這個巨系統。跨學科的鄂爾多斯學研究,必然會跨到哲學,跨到老子道學。古人云:求之其本,經旬必得,得其時則駕;求之其末,勞而無功,蓬累而行。我們不會停留在求之其末、蓬累而行的層面,而是努力達到求之其本、得其時則駕的境界。 在本質意義上,鄂爾多斯的地質和生物,都是根據自然法則所形成和和演變的。作為地球一角的鄂爾多斯,在漫長的45億年的地質年代中,在自然法則的作用下,曾經歷過多次重大而複雜的地質構造運動與海陸變遷。距今36億年前,鄂爾多斯是地史上最原始的古陸之一即「鄂爾多斯古陸」;距今6億年前,古陸下沉,海水漫浸,形成了著名的「鄂爾多斯古海」。到古生代末葉,在海西造山運動的影響下,海水退出,古陸再次隆起。經過中生代近2億年的穩定上升,特別是在燕山運動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鄂爾多斯盆地的雛形。到新生代漸新世晚期,隨著喜馬拉雅運動的巨大影響,鄂爾多斯不斷崛起,直到距今1萬年前,才形成了現代海拔1100米至1500米宏偉起伏的高原。 感嘆自然法則的神奇力量,我們寫過《神奇的鄂爾多斯》:「古老神奇的鄂爾多斯,你沉淪崛起歷經滄桑億萬年。群山相連曾經是古陸之一,你的身軀雄偉立地頂天;容納百川曾經是汪洋大海,你的胸懷博大浩瀚無邊;黃河環繞如今是美麗草原,你的魅力無限震撼人間。」 鄂爾多斯有本原、有規律、有能量,而老子道學所探索的自然法則恰恰包括本原、規律、能量。正是包括本原、規律、能量的自然法則,在無形中決定任何人的命運並且支配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因此它是我們研究探討的核心內容。我們「跨學科」學習和研究老子道學,主要有兩點:一是要搞清楚「道」的含義是什麼,二是要弄明白「道」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等有什麼實際作用。    第一節 老子道學的含義   馬雲成為中國內地首富、創業者的精神領袖,或許與他練太極、習道學、悟陰陽有關。他說:「一個好的東西往往是說不清楚的!」我們認為,這個世界上說不清楚,卻能量最大、使用價值最高的好東西,就是在無形中決定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自然法則。因此我們最有價值的研究,也就是研究別人沒有說清楚,卻又無處不在、能量巨大的自然法則,即老子所說的「道」。 那麼,老子道學中的「道」究竟是什麼?其實老子也不清楚。如他所言:「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我們潛心學習和研究《道德經》之後,覺得老子之「大道」,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萬物本原,二是客觀規律,三是自然能量。我們可以把本原、規律、能量統稱為自然法則。語言文字是外化和傳遞思維和意識的信息符號和記載工具,而思維和意識「歸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產物」,「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我們學習老子道學是借鑒他的方式方法,而最終目的是研究探討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相同的客觀存在的自然法則本身。   一、萬物本原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就是從萬物本原談起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對此可以理解為:作為自然法則的「道」,是可以研究探討的,但是難以像具體的事物一樣說得清楚;它也有名稱,可以命名指稱,但是無法用一個固定的概念來命名。無即無形的信息,可以稱它為天地之始;有即有形的物質,可以稱它為萬物之母。因此,常從無形的信息結構,想看出自然規律的奧妙;常從有形的物質結構,想看出自然能量的極限。雖然名稱不同,形態各異,但它們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同樣源於自然法則而分為規律和能量,同樣很玄妙。玄妙的事物探索起來更玄妙,但很多玄妙的事物都出自一個本原,都遵循著同樣的唯一的自然法則。   從宏觀上來看,道作為萬物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生天地,道育陰陽,天地陰陽產生各種關係,在天地陰陽的各種關係中生育萬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探索和應用自然法則的人類本身,是萬物層面上的自然界的產物。任何事物都是分為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發展過程,各自可以形成某種系統。相對於以物為本、以錢為本,以人為本是非常大的進步;但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天是爹、地是娘,拋開爹娘以人為本,那就錯了,何況還有天地之母、萬物之宗的自然法則,所以人類最終共同崇拜和信仰的必然是道法自然。   二、自然規律   《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對此可以理解為:看它卻不見現象,叫做夷;聽它卻沒有聲音,叫做希,摸它卻摸不著,叫做微。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從這三者無法探究出結論,然而它原本是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例如馬克思在「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時,認為「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資本論》第一卷8頁)。它上面顯不出光明,下面也顯不出昏暗,渺茫幽遠不可名狀,出自無形又回歸於無形的暗物質狀態。這就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叫做恍恍惚惚存在的東西。迎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背後。根據早已存在的自然法則,可以用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夠認識宇宙起始的規律,這可以稱得上是遵循自然法則。   自然規律雖然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但是它卻無處不在:「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萬物生存都依賴於它:「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中,在天、地、人合而為一中,天、地、人都有其自然規律可遵循,都有各自的系統,即從不同角度「道法自然」。而自然規律本身,是一個「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巨系統。   三、自然能量    《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對此可以理解為:虛空的神奇能量不會消失,這是很玄妙的能量源泉,是天地之根本。它綿綿不斷、若有若無地在無限時空中存在著,它的能量和作用無窮無盡。例如鄂爾多斯的地質演變就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自然法則的巨大能量所決定的,這種能量現在依然客觀存在,而且對鄂爾多斯的未來發展變化依然會在無形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對此可以理解為:整個自然界之物質、能量和運行狀態,都由道即自然法則所提供和支配的。自然法則在一個巨系統內孕育和調控著宇宙萬物,儘管它隱隱約約恍惚無形。多麼惚惚恍恍呀,卻也能夠形成一種形象(例如人的精神狀態);多麼恍恍惚惚呀,卻也能夠感受暗物質的存在(例如地球引力)。在幽深浩瀚的宇宙時空,自然法則有其精神實質;其精神實質是客觀存在的,其中有一種無形的巨大信息結構。從古至今,自然法則的精神實質不會消失,它以無形的信息形態孕育和調控宇宙間的萬物。我憑什麼知道萬物的孕育生長和發展變化呢?就是根據自然法則以無形的信息形態孕育和調控萬物的原理。   我們對「精」、「真」、「信」,可以理解為一種無形的暗物質存在,比如人的精、氣、神,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能夠感覺到、意識到它的客觀存在。《莊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這裡的「氣」,並不是一個倫理化的概念,而是一種暗物質存在。從中醫學角度來看,將「氣」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動力,將陰陽五行看成是生命的過程序列、生命的存在方式;將自然人與社會人作動態比附,建構了一個由心神調控的心與身同構、同序的小生命體系統和人與宇宙同構、同序的大生命體系統。從氣功學的角度來看,「氣」是一種物質、一種存在、一種能量。從氣場的角度來看,自然之氣組成「大場」,人和物之氣組成「小場」。氣場不論大小,都表現為能量的複雜運作過程和不同屬性的感應關係。「氣」的存在,導致意識的產生;而意識的產生,又加強了「氣」的發放。每個人的內心活動便通過「心理場」傳遞出來,所謂心理互動和信息感應便這樣實現了。   第二節 老子道學的作用   老子道學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等能夠產生的實際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道德經》作為一種理論學說的研究成果,對我們開闊視野、改善思維方式和提高文化素質等產生的積極作用;二是《道德經》作為一種揭示和反映自然法則的中介信息,我們透過字裡行間,借鑒老子的發現、感悟、意識和體驗等,去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自然法則本身,從而使自然法則本身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等產生實際作用,這才是更為重要的最終目的。我們的信仰,如果神化了老子,那就是宗教信仰;如果局限於老子本人,那就是世俗信仰;如果把《道德經》作為一種中介信息,透過字裡行間,在巨系統內感悟和體驗到自然法則的巨大能量,那就是科學信仰。    一、《道德經》的積極作用    《道德經》對我們開闊視野、改善思維方式和提高文化素質等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多層次、全方位、系統化的。而對無形的信息應用方面的啟發更為突出。包括人的自身自然在內的整個自然界,都是由無形的信息結構和有形的物質結構組成的。人的一切社會活動,都是通過調控信息結構來支配物質結構的過程。學者認為,從無機界、生物界,到人類的思維和活動,都分別存在自然信息、生物信息、觀念信息,以及作為觀念信息外化和物化的文化信息。人的意識中所包含的觀念信息,是依靠人腦的信息反映功能,把從外界接收的信息與自身自然信息予以融合來加工製作的產物。在這裡實現了由自然信息向觀念信息的轉換和質變,使自然信息變成了文化信息。對此現象,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有深刻的論述。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也就是說,天下最輕柔的無形的信息結構,可以自由地穿越和馳騁在天下最堅硬的物質結構之中。無形、有質的信息,可以穿入無縫隙的物質實體。思維是天下之至柔的無形的信息結構,它可以馳騁天下之至堅,可以移入個體頭腦並穿越群體頭腦,從而調控和支配社會行為,即「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觀念不僅可以移入人的頭腦,而且可以在人的頭腦中改造物質的東西。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想像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馬恩選集》第二卷177頁)。可見無形的思維的調控能力有多麼重要。所謂只有想不到的,而沒有做不到的。事業的成功,首先是思想觀念的成功,關鍵是要培養在事業成功之前,就「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的能力。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天下之理一樣,人間天道相同,因此以無形的信息形態揭示、反映、轉化和體現自然法則的科學文化,不受門戶窗牖阻隔;它具有穿越歷史縱向和社會橫向時空的傳承性、間接性、擴散性、創造性、共享性,因此「不出戶」、「不窺牖」,就可以「知天下」、「見天道」。在這裡,之所以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因為沒有意識到無處不在的自然法則,沒有靜守和培育靈魂的天然靈性和生命活力,而是盲目追逐軀體以及身外之物的刺激、快感和虛榮等。人為與道為不同。人想有為而難有為,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自然能量是無限的;人想有為,是「萬物」層面上的有為,而道常無不為是在本質層面上的有為。在通過調控信息結構來支配物質結構的過程中,聖人「不行」、「不見」、「不為」,這只是對有形的物質形態的「存在」而言的;但其「而知」、「而明」、「而成」,則是對無形的信息形態的「思維」而言的,特別是在當今信息時代和網路社會,大大增強了人類這種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的能力。   二、探索和研究自然法則   我們既要走進去,在其系統內潛心研究老子《道德經》;更要走出來,在更廣闊的空間研究探索自然法則本身。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老子道學只是打開了智慧之門,例如萬物本原的「眾妙之門」、自然能量的「玄牝之門」等,使我們意識到一個更大的巨系統的客觀存在。而怎樣感悟和順應「天之道」,尋找和步入「聖人之道」,把更多的系統連接起來,則是靠自己。我們學習和鑽研《道德經》的最終目的,是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對任何人、任何事物來說,都是相同的客觀存在的自然法則。   一般認為,規律是「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繫。這種聯繫不斷重複出現,在一定條件下經常起作用,並且決定著事物必然向著某種趨向發展。規律是客觀存在,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人們能夠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可見,規律不是「事物」,而是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繫」。我們所理解的自然規律,是對事物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繫」而言的;所講的自然能量,是對包括暗物質和明物質的「事物」能量總和而言的。它們是一個在巨系統內具有必然聯繫的有機整體。   規律就是定律。例如數學、化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中的各種定律,那是人們容易理解的。包括人類社會內在的整個自然界的活動和運行,都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這種規律,就是老子所講的「道」。由此可見,我們把它理解為道、真理、規律、定律還是別的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某種「在本質上是同一的」東西的客觀存在,它可以在一個巨系統內支配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運動,當然支配我們鄂爾多斯學學科建設的思維運動。   我們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解決超越任何科學界限的實際問題。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等在內的廣義文化,原本是一個巨系統內的有機整體。把科學文化劃分為物理、化學、哲學、藝術、人類學、生態學、政治經濟學以及老子道學、馬克思理論等等許多單獨的學科,只是由於人們認識能力的局限性,而不是取決於在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在一個巨系統內一體化發展的事物本身。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人的感覺、感覺的人類性,都只是由於相應的對象的存在,由於存在著人化了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人類在多大程度上意識到自然界各種事物的客觀存在及其運動規律,就能夠形成和創造多少文化。相對來說,自然界的空間和能量是巨大的,而目前由此產生出來的人類的感覺和意識、人類所創造的文化以及整個「人化了的自然界」,都非常有限。特別是老子、成吉思汗、馬克思等任何個人的感覺、意識以及由此所創造的學說和理論的局限性可想而知。   對於人類思維能力的現狀和提高的過程,恩格斯認為:「整個人類歷史還多麼年輕,硬說我們現在的觀點具有某種絕對的意義,那是多麼可笑」(《馬恩選集》三卷456頁);「就一切可能來看,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會糾正我們的後代,大概比我們有可能經常以極為輕視的態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根據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經驗來看,這些認識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無例外地總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確的因素要多得多······一方面,人的思維的性質必然被看作是絕對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維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維著的個人中實現的。這個矛盾只有在無限的前進過程中,在至少對我們來說實際上是無止境的人類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決」(《馬恩選集》三卷130頁)。因此,我們走出老子道學、走出任何學說理論的框架,在一個更大的巨系統內,了解任何人的思維都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維著的個人中實現的現實,不斷擴展「人化了的自然界」,努力穿越時空、凝聚智慧,拓寬領域、集成創新,在無止境的人類世代更迭中發揮我們應該發揮的作用。
推薦閱讀:

夢想與現實的距離,就在一念之間
?最經典的50句話,句句犀利,寫盡現實
一直都現實的《非誠勿擾》孟非何以才發飆? (文/悠悠閑雲)
老來順口溜, 說的太現實了!
不黃不色,就是寫的有點臟、但是很現實

TAG:社會 | 現實 | 學科 | 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