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才是農曆新年的正確打開方式
戴望雲 / 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
2016-01-17 09:00 來自 思想市場
字型大小 有民謠這樣唱:「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所以,臘八,是進入「忙年」的開始,也是在臘月二十三送灶儀式前的首個小高潮。今日臘八。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臘」,為何在「八(日)」,以及,這個節日的標誌性食品「臘八粥」到底是用什麼來做的。何以為「臘」關於臘八節的起源,學界尚有爭議,但一般認為古代的臘祭儀式為其雛形。臘祭最早有兩種形式:蠟(zhà)祭和臘祭。蜡祭是歲終對農神的祭祀。《禮記·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此處的「八」是指八位與農業勞作密切相關的神靈。在歲末的十二月禮祭八神,用上田裡所產之「萬物」的祭品,是為了酬謝他們對農業種植的功勞與貢獻,同時祈求來年的豐收。臘祭則主要是祭祀祖先。漢代應劭《風俗通義》這樣解釋:「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在庇佑後人的層面上,祖先與神靈有著對等的意義。因為古時為農業社會,所以對後人的庇佑自然也包括農事這一項。蠟、臘二祭,在內容上有重合之處,日期也都在歲末冬季,所以到漢代時已經合二為一了。只不過當時這個舉行祭禮的「臘日」並不固定,它隨著政權興替而變更,有過定在戌日的,也有過定在辰日、丑日的。緣何在「八」
臘八節最終得以形成和確定「初八」這個日期,是佛教進入中國以後的事情。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是最早的關於臘日為某一固定日期的記載。南北朝時期佛教因受官方提倡而日益興盛,而在傳說中佛祖成道之日的十二月初八,佛家會舉行紀念活動。於是,作為君王祭祀節日的臘日,便與佛教中的「佛成道節」合流,臘八節也藉此擴大了它在官方和民間社會的影響,成為了一個民俗節日。在《荊楚歲時記》中,宗懍還說:「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這裡提到了行儺儀逐瘟疫的古俗,不過「金剛力士」乃是佛家之神,可見此時佛教文化與臘八節的關聯。食臘八粥是後世臘八節里最重要的習俗。佛家對此有其自己的解釋。傳說中,釋迦牟尼未成道前在深山苦行六年,每日僅食一麻一米,日復一日,骨瘦如柴。這時候恰遇一位牧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乳糜即乳粥,是用牛、馬的乳汁和米粟煮成的。後來佛門僧眾很看重這種給了佛祖力量的粥,於是在佛成道日舉行誦經活動,並且仿效牧女煮粥給俗眾食用,廣結法緣。之後民間依照佛家,也在這一天煮臘八粥食用,並且在人與人之間互相饋贈。臘八節起源於中華民族對於農耕文明的「時間自覺」,它的延續又是通過佛教文化對世俗民眾的影響。關鍵的是,從佛門施粥,進而發展到民間贈粥,是以佛教的「樂善好施」精神,為臘八節提供了一種關於「仁愛」和「感恩」的核心文化內涵。臘八粥在民間,與岳飛和朱元璋有關嗎?
關於臘八粥的起源還有別的民間故事。有一說是紀念岳飛。岳家軍抗金於朱仙鎮時,正值數九寒冬,衣食不濟,於是百姓們送來了「百家之糧」做了粥吃。而岳飛死後,人們也在臘八日煮粥食用,用以紀念這位民族英雄。這個故事裡的臘八粥有「精忠報國」的味道。還有一說是關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他幼時家貧,缺衣少食,時常挨餓,有一天在屋裡發現一個鼠洞,裡面是老鼠的糧倉,有米有豆,還有乾果。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此事,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這一日正是臘月初八,於是粥便以「臘八」來冠名。這個故事裡的粥有「憶苦思甜」的味道。民間無論什麼樣的故事,其實都不必深究其真實性——傳說故事的講述,不過是為了確立食俗儀式的合法性。在眾多認證的方式中,「皇權」這個金閃閃的戳印無疑是老百姓樂於認同和甘於遵循的。所以,中國的民間故事裡有那麼多被「御口」親臨過的食物,像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的「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菠菜燒豆腐)、慈禧太后吃過的栗子面小窩頭,均是如此。臘八粥究竟要用哪些食材來熬制?
臘八粥的習俗是在宋代逐漸興起的。南宋文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說到了十二月八日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作粥之事。而從陸遊「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詩》)的詩句來看,此時的臘八粥已然是世俗之物,不僅流行於都市,鄉村地區亦如此。臘八粥是否一定要用八種配料來做?答案是:並不。我國幅員遼闊,食物文化多樣,地域特色很強,一般來說粥的材料只要是些雜糧豆果就行。而臘八粥之俗自宋後一直很興盛,所以也演變出了各色花樣和口味。《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了清代北京的臘八粥做法,十分精緻:「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而製作和食用臘八粥也是件講究而隆重的事情:「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臘八粥也不一定非是甜的。江浙一帶有鹹味的臘八粥,粥里放青菜,以及蝦仁、火腿、雞片之類,吃起來也很有風味。「甜黨」、「咸黨」,在這個節日里,皆可得其所好。每個人心中的臘八粥
臘八粥中寄託了人們對於生活的美好願望。粥在做時需用文火慢慢熬到粘稠,這是因為要取其「粘連」諧音,寓意「連年豐收」。至於那些配料,桂圓好比「富貴團圓」,百合象徵「百事和睦」,核桃代表「和和美美」,紅棗花生則是「早生貴子」。關於「好日子」的願景,就這樣通過食材的美妙寓意而與舌尖上的味道聯結了起來,它炸開在味蕾之上,也被安放到了心底里。美食與愛都是不會被辜負的。現代作家冰心曾這樣寫過她的「臘八粥」:「從我能記事的日子起,我就記得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母親給我們煮臘八粥。這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乾果摻在一起煮成的。乾果里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乾等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母親每年都是煮一大鍋,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母親說:這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煮來供佛的——十八種乾果象徵著十八羅漢,後來這風俗便在民間通行,因為藉此機會,清理廚櫃,把這些剩餘雜果,煮給孩子吃,也是節約的好辦法。」而我們每個人的記憶里,都會有一碗屬於自己味道的臘八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