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遠舉:《三體》中的猜疑鏈成立嗎?

-

摘要ID:ipress

《三體》宏大的故事建立在基本的世界觀設定上,世界觀中最主要的設定就是猜疑鏈。那麼,猜疑鏈真的成立嗎?

《三體》獲第雨果獎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刷了屏,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三體》宏大的故事建立在基本的世界觀設定上,世界觀中最主要的設定就是猜疑鏈。那麼,猜疑鏈真的成立嗎?

銀河系裡面有1000億-4000億個恆星,類似太陽的恆星的比例大約為5%,其中20%擁有類地行星,這些類似地球的行星中,有1%出現了生命,其中又有1%發展到了類似地球文明的程度,銀河系就應該有10萬個智能文明。

一位科幻小說家構想了這樣一種飛行器,這種飛行器可以通過納米機器人採礦,由小往大的堆砌,複製自身,這樣的機器可以不斷倍增,繼續飛往下一個目的地。這樣的科技雖然地球目前達不到,但在理論上已經是可以觸摸的了。目前,就有一個被稱為Spider Fab的項目從NASA的創新先進概念計劃中獲得了10萬美元。這個項目設想基於高科技3D列印,未來的軌道飛行器可進行自我複製。

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新地平線」 號的速度是每秒16千米,所以,再發展一兩百年,就可以以光速的10%,在100萬年內,把地球文明的痕迹(不一定是人)遍布銀河;如果僅僅是光速的1%,時間就更長一些,1000萬年。也就是說,在前述的10萬個文明中,只要有其中一部分,比地球提前發展100萬年或1000萬年,我們現在就該可以看到他們的痕迹。宇宙年齡大約140億年,外星人甚至可以比地球多發展幾十億年,但是,我們卻沒有觀察到任何地外文明的痕迹,別說痕迹,連信號都沒有。這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1950年和別人討論飛碟及外星人問題時提出。

對費米悖論的回答有很多。比如大過濾器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發展到技術文明的概率其實非常不容易,大多數文明在早期進化環節上就被濾掉了,人類只是幸運兒,或者,大過濾器正等著過濾掉人類,由於人類馬上就具備能力把自己的痕迹遍布銀河,所以,大過濾器離人類已經不遠了。

劉慈欣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猜疑鏈。並且,將它作為《三體》三部曲的世界觀設定,在此基礎之上構建出龐大、恢弘的宇宙與生命的進化史詩。

在小說中,葉文潔的寥寥數語就向羅輯描述出了猜疑鏈的基本原理:「如果你認為我是善意的,這並不是你感到安全的理由,因為善意文明並不能預先把別的文明也想成善意的,所以,你現在還不知道我是怎麼認為你的,你不知道我認為你是善意還是惡意;進一步,即使你知道我把你也想像成善意的,我也知道你把我想像成善意的,但是我不知道你是怎麼想我怎麼想你怎麼想我的。這才是第三層,這個邏輯可以一直向前延伸,沒完沒了。」

那麼,的確如此嗎?人類對宇宙的了解畢竟還太少,我們不妨從星空中收回目光,回到生活之中,在熟悉的生活常識的支撐下來審視這個問題。

關於信任的建立,有這樣一個悖論。甲乙兩個城堡主,打算兩個聯合起來去攻打打另外一個城堡,可是,如果他們單獨去的話,一定會輸,所以,他們一定要保證第二天對方也會帶兵到場。於是,甲給乙寫了一封信,顯然,甲會去的前提是,乙答應了他,也就是說,甲必須得到乙的回復,才會帶兵去攻打。對於乙來說,他明白這個情況,所以,他會給甲一個回復,派人送過去。但是,乙怎麼判斷甲得到了他發出的回復呢?甲沒有得到乙的回復就不會出兵,所以,乙必須確認甲得到了他的回復,顯然,乙需要甲再次發一封信給他,表示收到回復,第二天會去。乙只有收到這個甲的回復,第二天才敢去。同樣的,甲再次發出了這個回復,但他同樣也得確認乙收到了這個回復,所以,乙還得再次發送一個回復。於是,情況就這麼反覆的循環下去。

不難發現,這不過是猜疑鏈從星際戰爭版變為了人類戰爭版。

這個版本還以繼續熟悉化。實際上,不但派人送信有這樣的困境,兩個人發電子郵件確認共同去一個地方,如果他們要100%的確定對方明天一定會到場的話,也有這個困境。更極端的,兩個人面對面談話的時候,要確認對方聽到了自己的話,仍然需要對方的回復確認,而一旦需要回復,理論上,猜疑鏈循環就發生了。

嚴格的來說,這種不可建立信任與溝通的推導,是建立在嚴格的邏輯上的,與交流的介質無關,理論上,不管是文字,書面、語言,任何交流載體,都不可彌補這個缺陷。但是,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這種困難,兩個國可以建立聯合攻擊,人與人之間發送郵件也不需要反覆確認,當面的交流絕不會反覆糾結與對方是否聽到了。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簡單的說,這是因為這個世界是概率的,人也是按概率來判斷和生活的。更複雜的說,這是因為貝葉斯均衡能夠達成。所謂貝葉斯規則(Bayesian law)是指,概率統計學中應用所觀察到的現象修正先驗概率的一種標準方法,即當不能準確獲知一個事物的本質時,可以依靠與事物特定本質相關的事件出現的多少去判斷其本質屬性的概率。用數學語言表達就是:支持某項屬性的事件發生得越多,則該屬性成立的可能性就越大。

▲貝葉斯公式

這段晦澀難懂,不妨變為生活中的場景。一個人剛到新公司入職,她也許假設人都是不可信的,或者她假定人都是善良的,這個初始假定並不重要。由於初來乍到,她表現出來的態度肯定都很好,有些同事的回應也很和善,但另外一些卻顯得冷漠。根據這個回應,她調整了對人的態度,當這種交流不斷反覆的時候,她對人的判斷就確定下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部分,最關鍵的部分是,在一次工作接觸中,她確定為很好的一個同事,突然對她態度非常不好,但是,由於她之前的判斷,她認為這是小概率事件,只是因為這個同事當時心情不好,並不會改變認為這個同事很善良的判斷。

在人的交流中,假定最開始都不了解對方,直接接受對方的信息,除此之外,人們還會觀察對方的行動,比如語氣、神態、獲得對方其他輔助性信息,然後,修正自己有關對方的判斷,由此選擇自己的行動,選擇發送自己的具體信息。這個行動被對方觀察到,也會做出自己的相應調整,這種調整反覆進行下去,對對方的判斷的正確性的概率就會持續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99.99%,就沒有必要再繼續提高這個概率,這個時候,就稱為建立起了對對方的信心。

同樣的,在城堡主約定攻打的例子中,進行第一輪確認的時候,會認為對方會出兵的概率是90%,到第二輪、第三輪的時候,這個概率會持續上升,直到最後,即使沒有回復,這個概率已經足夠大,他們不再需要回復了。在電子郵件交流中,我們的常識告訴我們,在現在的網路條件下,對方成功收到的可能性很大,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場合下,需要再確認一次,把成功的概率繼續提高一點,就足夠了。

所以,猜疑鏈的基礎是絕對理性,絕對因果。幸好,人們沒有絕對理性,而是按概率來實際的判斷與生活。從理論的角度看,這個過程,就是古典因果關係向概率因果關係的轉變,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提升,由此對應的就是後驗概率。

在日常常識的背景下分析了猜疑鏈之後,把目光再次回到星空。宇宙距離以光年計,以光速通訊,也需要耗時幾年,甚至上百年上萬年的時間。但是,時間與距離並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頻次,需要的是「觀察對方並給出反應」,雖然宇宙通訊需要時間久,但相應的,飛行的時間需要更久。所以,只要當對方飛船飛到之前,能夠建立起足夠的信息循環,這種信心還是可以建立的。

這就意味著,能否建立信心,在於某個文明的最大飛行速度與光速的比值,但是,這一點卻是不能證明的,恰好相反,卻是可隱藏的。所以,從這個角度,猜疑鏈仍然是成立的。所以在宇宙中小心翼翼的隱藏自己,似乎是一個正確的辦法。著名的科學家霍金和美國天文學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說作家卡爾薩根都認為主動地外文明發送信號是很不明智、不成熟的行為。


推薦閱讀:

形意拳學探真(二)三體式就是求靜
「三體」之後 科幻小說出版熱潮
三體唐詩
《三體》劉慈欣:敬畏頭頂的星空,並時常仰望
談談三體式

TAG:三體 | 猜疑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