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洲到北極 最讓人感動的鳥類遷徙(圖)

  講座主題:從澳洲到北極 最讓人感動的鳥類遷徙

  講座時間:2012年6月21日

  講座地點:中科院地理所2段6層報告廳

  講座內容:

  主持人:今天講座的主題是《從澳洲到北極 最讓人感動的鳥類遷徙》。紅腹濱鷸是研究鳥類長距離遷徙的重要物種,每年4月,它們從澳大利亞越冬地起飛,開始單程長達10000公里的遷徙。在最初的5-6天,體重僅140克的紅腹濱鷸不停歇也不進食,飛行6000多公里,到達唯一中停地,中國的渤海灣。長距離的快速飛行消耗掉它們1/3的體重,若不能及時獲得充分的食物補給,它們將無法完成漫長的遷徙和繁育後代的重任。本期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就邀請到了楊洪燕博士,帶大家深入了解紅腹濱鷸的遷徙習性,共同探索鳥類的遷徙之謎。大家一起來歡迎楊洪燕博士。

  楊洪燕:大家好我是楊洪燕,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博士生,我是07級的,補研了兩年,因為工作太忙了在海邊待著,我今年已經通過答辯,再過幾天就拿到學位,所以今天稱我博士也還算可以。今天非常高興能在這裡給大家介紹紅腹濱鷸的傳奇故事。這個圖片上就是今天的主角,長途遷徙的高手紅腹濱鷸。紅腹濱鷸屬於鴴鷸類,大家可以看到這就是鴴鷸類這一個類群的鳥,屬於小類涉禽。這類鳥生活在水邊,有兩條長腿,非常善於涉水。在這個類群中,有大家熟悉的鶴類,比如說丹頂鶴,還有鷺,這些都是體型比較大的大型涉禽。

  紅腹濱鷸是鴴鷸類的典型例子,很多的鴴鷸類體長只有十幾公分,非常小,也就是跟鵪鶉那麼大,所以它們屬於小型的涉禽。這些鴴鷸類生活的地方非常獨特,就是濕地。所謂濕地,就是水深比較淺的地方。這上面有幾個例子,比如說鴴鷸類會出現海岸的潮間帶、鹽池。右邊這類,比如說河流淺灘甚至有些草地,如果它非常濕的話,也會有鴴鷸類去那取食,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些地方有很多的鴴鷸類所需要的食物,比如說在潮間灘涂上就有這些小型的蛤類和螺類,這些大部分都是在潮間灘涂上出現的,比如說沙參、蝦蟹類以及一些小魚。因為這些食物把這些鴴鷸類吸引到了這些濕地裡面。

  我們今天主角是紅腹濱鷸,大家可以看到紅腹濱鷸整個的下腹部是非常紅的,濱鷸就是一些小的鷸類,它的體長一般是25公分左右,體重一般來說是100—200克,大家覺得這個範圍好像有點廣,因為它的生活非常奇特,它可以忽胖忽瘦。它在分類上屬於鳥綱、鴴形目、鷸科。紅腹濱鷸屬於全球分布鳥類,在整個世界上有六個亞種。這是北極這個地區。紅腹濱鷸六個亞種的繁殖區都是在北極的極北地區,大部分都是在南半球越冬,這邊是它的越冬區。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它要是從越冬地,遷往繁殖地單程的旅程往往會超過一萬公里。它個體非常小,只有20多厘米長,但是它要飛躍單程1萬多公里,來回就是2萬多公里,就是長距離遷徙的候鳥。

  在北極灘鹽地區紅腹濱鷸主要取食是昆蟲,大家看這就不是濕地了,但是一旦離開北極地區,紅腹濱鷸主要出現在潮間灘涂地區,為什麼呢?就是因是它非常依賴這裡面的一種食物就是小型的軟體動物就是蛤類和螺類。大家可以看到紅腹濱鷸食性非常特化,就是因為它的取食器官高度特化,在紅腹濱鷸的嘴端,我們鳥類學上叫喙端,在喙端的皮膚裡面有很多小的凹坑,在凹坑裡面會有大量的感覺細胞,也就是觸覺感受器,有了這些觸覺感受器,可以賦予紅腹濱鷸非常敏銳的觸覺。什麼意思呢?就是沒有視覺的幫助,紅腹濱鷸也可以探測到泥灘裡面帶硬殼的食物,這是因為紅腹濱鷸的喙向下壓淡水的泥沙的時候,可以產生一個三維的壓力場。大家可以設想蝙蝠是用聲波發射出去以後,如果碰到獵物會返回過來,而且每種獵物返回的波形是不一樣的,實際上道理是類似的,只不過紅腹濱鷸用的不是聲波,而是造成了一個壓力場。我們可以看一下為什麼它能夠分辨食物和沒有食物,大家知道蛤是死的只有殼裡面沒有肉,紅腹濱鷸怎麼分辨,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不同的狀況下,紅腹濱鷸產生的壓力場形狀是不一樣。比如說被活蛤干擾的壓力場是這個樣子的,那麼有別於被死蛤干擾的壓力場,以及沒有被任何物體干擾的壓力場,所以紅腹濱鷸就擁有了非常奇特的遠距離探測帶硬殼食物的能力,這就是它高度特化的覓食能力,但是有一個問題,它高度特化了專一化了,如果泥灘裡面出現了一隻沙參,所謂沙參有點像陸地上的蚯蚓沒有殼就是一條肉蟲子,如果一條沙參在這趴著,那麼對紅腹濱鷸它是盲,根本感受不到還有一條肥美的肉蟲,它只能感受到泥沙裡面的帶硬殼的食物,而且它能分出活的和死的,這是非常奇特的,非常特化的,因為這一點也把它局限在了一定的棲息地。

  紅腹濱鷸在取食上還有一個特別奇特的,大家看第一個圖它是整吞一些小蛤對吧,因為它這種特性,它不會像某些鳥類把大的蛤殼剝開吃裡面的肉,因為它的嘴沒有那麼尖,並且非常敏感,不會做這個動作。除非這個殼是自己打開了,而肉是新鮮的它才會去吃。但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在自然界是非常少見的。對紅腹濱鷸來說,它主要取食的是這些小蛤,而且是整隻吞下去。也就是說它只能吃小蛤,而且是殼長在2厘米以下的小蛤和小螺。這一個特點就把它局限在了這種小型的軟體動物非常豐富瘀泥質灘涂。大家可能知道地球上的沿海地區非常多,但是擁有這樣瘀泥質灘涂系統的地方其實非常少。可以看一下,在全球只有十幾處。我們生活的這個地區屬於一條遷徙路線,叫做東亞大洋洲遷徙路線。大家可以看到在這條遷徙路線只有兩處瘀泥質灘涂,一處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黃渤海生態區,它是由黃河的各種大河海瘀泥衝擊出來的,還有一處就是在澳西北的布魯姆地區。其中我們黃渤海生態區是全世界全球瘀泥質潮間系統中面積最大的一片,又是中國的一個世界第一。

  在這條遷徙路線上一共有兩個紅腹濱鷸亞種,一個叫做piersmai,一個叫做rogersi.這是兩個亞種,兩個種群,就像白人和黑人和黃種人這麼分,大概是這個意思。但是他們還是同一個物種,可以相互交配繁殖後代。實際上,這兩個亞種的體型差不多,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piersmai的體色更深一點,rogersi的體色更淺一點。這是在渤海灣項目區捕捉到的,piersmai和rogersi區別還是很明顯的。但是在野外的時候必須離足夠近才能區分出它們,而且必須等到它們徹底換完繁殖羽。因為在冬季的時候,像剛剛這個片子上顯示的,是灰色的,兩個亞種沒有區別,只有在他們4月份徹底換了繁殖羽的時候,才會有這樣明顯的區別。目前已知的這兩個亞種紅腹濱鷸生活的確切數據,包括它們從每年的9月到4月在大洋洲越冬,piersmai主要是在澳西北布魯姆地區,rogersi是稍稍分開,八九成的個體是在澳東南維多利亞地區和紐西蘭越冬。每年的4月初到6月份開始,它們向繁殖地遷徙,中間會在黃渤海地區停留一次。他們到達黃渤海地區的時間是從4月中旬一直到5月中旬,在這平均待一個月左右。到了5月中旬至6月初,它們會繼續北遷,遷往它們最終的繁殖地,也就是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進行繁殖。在6月中旬到達西伯利亞繁殖兩個月,繁殖結束以後再返回。在9月初的時候,抵達越冬地。在繁殖地的時候,這兩個亞種是完全分開的,剛才我提到在越冬地還有一點點交叉,有一點點混,但是在繁殖地是分開的。piersmai是在俄羅斯遠東的新西伯利亞群島,這個地方非常不好去,所以當地的研究開展的非常少,另一個是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的東側繁殖。

  我們就越冬地開始看。這個是澳大利亞西北布魯姆,非常著名的紅腹濱鷸的越冬地,其實也是其他很多鴴鷸類的著名的越冬地,因為這裡面有廣闊的灘涂,並且沒有被圍墾和破壞。那麼灘涂寬廣到什麼程度?低潮的情況下能露出10多公里的灘涂,非常非常廣,所以在那裡面開展泥灘工作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家看到潮水退去以後,鳥類包括紅腹濱鷸它們會在灘涂上取食這種小的軟體動物。漲潮以後非常好,那裡保持著天然的潮上帶。所謂潮上帶,就是潮水漲上來以後,高潮期的時候,不會被淹沒的一些沙灘一些灘涂。但是中國的沿海已經很少有這樣的天然潮上帶。在高潮的時候,紅腹濱鷸會集成大群,在潮上帶停歇。每年春季是雷打不動的,它們就要向北遷徙,因為它們要進行它們的繁殖之旅。那麼就要利用我國的黃渤海生態區,什麼叫黃渤海生態區?就是包括我國的渤海地區,以及黃海地區。沿海的濱海濕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鳥類棲息地,包括遷徙途中,越冬地以及繁殖地。紅腹濱鷸就是在這個大的地區裡面,春季遷徙的優勢物種之一。我們以往的調查數據顯示,紅腹濱鷸在春季利用黃渤海生態區的時候,是有選擇的。它主要集中在特別特別狹窄的區域,就是渤海灣。大家知道渤海灣在哪嗎?這是黃海,這邊是大連,這邊是山東,這是渤海,這是山東的萊州灣,這邊西頭就是渤海灣,北邊是遼東灣。

  渤海灣的位置就在渤海的西部,實際上渤海灣在黃渤海生態區的西北角。回過來看,紅腹濱鷸並不是在渤海灣整個沿岸都有分布,而是主要集中在它非常偏好的渤海灣北部,其次是西部。北部屬於唐山市,再往北就是秦皇島,這邊是唐山和天津的分界線,這邊是非常著名的塘沽天津港,這邊是大港,到這就是天津界了。所以紅腹濱鷸非常偏好的是津唐地區的渤海灘涂,我們項目區就選在了紅腹濱鷸比較密集的渤海灣的北部。這個地方是我們的項目區,而且非常幸運的選擇了這一塊,為什麼?就是它是被圍墾影響最晚的,待會兒我會提到。

  剛才大家看到,在海裡面靠近陸地一側有深藍色的區域,這是什麼呢?這是鹽池,剛才我提到在澳大利亞西北的布魯姆,有很多天然的潮上帶,灘涂是沒有被人為干擾過的。但是我國的潮間灘涂,情況則十分不同。先解釋一下幾個概念。所謂潮間帶,就是潮水退下去露出來,潮水漲上來的時候被淹沒的地帶,潮水漲上來不被淹沒的灘涂叫做潮上帶,潮水即使退下去仍然露不出來的叫潮下帶。渤海灣地區由於長期的圍墾,所有的潮上帶,部分的潮間帶都變成了鹽池,鹽池是被海堤海堤圍起來,在海堤外面就是剩餘的潮間灘涂,而且在渤海灣這主要就是瘀泥質的潮間灘涂。這個就是海堤,這個淺水不是海,外面才是海,這個淺水是鹽池,所以淺灘特別多,鳥類很喜歡在這裡棲息。大家看深藍色鹽池的地區很廣闊,也就是說除了距離海堤比較近的鹽池之外,還有很多遠離海堤的鹽池,如果它的水位足夠低的話,也是很多鴴鷸類和水鳥特別喜歡的棲息地。在海堤以外,如果是低潮的時候,我們項目區裡面,也可以說在整個津唐地區里是這樣的情況,會露出1—3公里的泥質灘涂,這就是灘涂黃顏色,當潮水過來的時候,因為沒有潮上帶,所有的灘涂都會被淹沒,海水會淹沒海堤。

  在我們的項目區,這是非常常見的景象。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小黑點是什麼東西?這就是紅腹濱鷸,非常非常壯觀。在春季低潮期的時候,紅腹濱鷸會在渤海灣的灘涂上覓食,大家知道潮水漲上來已經灘涂沒有了,它們去哪了呢?這是我們項目區的研究地,叫做嘴東村,我們是在這照的,漲潮的時候,灘涂淹沒以後,它們就到這來,這個鹽池水很淺,大家看這個後面紅色的就是紅腹濱鷸,它們是一大群覓食,又一大群去高潮停歇。我知道這裡面有很多人是看林鳥的,都知道林鳥最活躍的時候是晨昏,早晨和晚上特別活躍。有人跟我去看水鳥的時候,就問早上去還是晚上去,我說咱們得看看潮位。就是說水退下去了,把灘涂露出來了,那麼鴴鷸類就會到灘涂吃吃東西,如果潮水漲上來它們就會被遷徙到鹽池,所以不會太活躍。我們一般是在漲潮的過程,或者退潮的過程,潮水把鳥逼的比較近的時候去觀鳥,這時候是能近看的機會。如果知道它們高潮休息的地方,能離的很近的話也是不錯的機會,但是你要有當地的知識才知道它在哪休息。

  根據我們對項目區內紅腹濱鷸中停種群的檢測,我們掌握了紅腹濱鷸在項目區裡面遷入遷出的時間,我們把這個時間和紅腹濱鷸遷離越冬地的時間相對比,我們就得出了一個結論。紅腹濱鷸這兩個種群,從從大洋洲的越冬地,遷往北極的繁殖地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澳西北的這個種群,很可能只在渤海灣中停一次。意味著什麼呢?首先就以piersmai這個種群為例,它們應該是5月左右從布魯姆遷離,遷離以後是不吃不喝不休息,不間斷的飛行5天5夜,跨越6000公里來到渤海灣。在渤海灣中停平均一個月左右,接下來還以同樣的方式完成這5000公里最終到達新西伯利亞群島的旅程。這就是我們目前的推測。除了一隻紅腹濱鷸到達我們研究區的時間,還有它遷離越冬地的時間,我們還有對它繁殖地氣象材料的分析。這是一個方法,還有一個印證。在澳大利亞西北和紐西蘭都有這種項目,給紅腹濱鷸佩戴上個體的彩色旗標。大家看到下面這些小的彩環,每隻鳥有四個彩環顏色不同,就有不同的組合,像我們的身份證一樣,可以識別到個體。那麼通過在渤海灣和越冬地布魯姆同步進行觀察,發現佩戴了可以識別到個體的紅腹濱鷸。它在兩個春季都是這樣,在布魯姆被檢測到消失了,然後隔了四五天又在渤海灣被檢測到,所以這中間的時間,如果推算它的飛行速度,可以說它中間肯定沒有停歇,肯定是飛過來的。這是一個佐證,證明我們的推論,對於某些個體來說是站的住腳的。

  紅腹濱鷸飛要不間斷的飛,跨越幾千公里的路程,燃料從哪來?自然是吸自己的脂肪。它要燃燒脂肪,而且燃燒的程度非常強。高速的飛行可以舉個例子。人類的運動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說奧林匹克競賽有100米衝刺,還有長跑、馬拉松,還有環島自行車賽。其實紅腹濱鷸的時間有點像那種幾天幾天的環島自行車賽,它能量的輸出相當於百米衝刺,也就是說它以高速的運動,持續相當長的時間,這就要消耗極大極大的能量,在動物界也是非常非常神奇的一件事情。實際上除了紅腹濱鷸,有一些長距離遷徙鴴鷸類都是採取這樣的遷徙方式,它們的體重就會驟減。所以在渤海灣中停的這一站,對它們來說就至關重要。這影響著它們是不是能完成繁殖下一代的長途遷徙。而且當它們到達繁殖地的時候,有可能遇到很不好的天氣,有可能遇到降雪,這還可以幫助它們抵抗在繁殖地的惡劣條件。

 

  五月,紅腹濱鷸在渤海灣展開盛宴的時候,繁殖地是什麼樣的?剛才我提到它的繁殖地是在西伯利亞,5月份的時候西伯利亞還在冰雪的覆蓋下,這就是一派極地冬天的景色,但是到了6月初冰雪開始逐漸消溶,紅腹濱鷸也就隨之陸續的返鄉。春暉大地生機勃勃,極地迎來了昆蟲大爆發,因為極地的春天非常短,只有兩個月的時間,所以那裡的昆蟲是爆髮式的增長。他們曾經跟我提了一件有趣的事,你去北極地區考察的時候,要帶一個昆蟲網,就是你要帶一個沙網蒙住你的臉,為什麼?為了防止昆蟲蹦進你的眼睛,蹦進你的衣服裡面,因為蟲子太多了,昆蟲特別多,這給紅腹濱鷸以及許多的在極地繁殖的鴴鷸類提供了絕佳的條件。這也是它們每年返回極地繁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食物資源,而且是非常容易獲得的食物資源。

  一般來說是雄鳥先回到繁殖地佔區,什麼叫占區?就是它要轟趕企圖搶佔地盤的雄鳥,以及對前來探查的雌鳥求愛,哪一隻是公鳥大家能看出來嗎?很誇張的那隻就是公鳥,撅著的那隻。我的荷蘭老師說很漂亮性感的姿勢,我說像個大肉蟲子,我不是很欣賞這個姿勢,但這的確是它在求偶。右邊那只是雌鳥,如果雌鳥中意它的領地,中意這個雄鳥的表演,因為這個雄鳥除了做這種很奇怪的姿勢之外,還要唱歌做飛行表演,如果雙方中意了就會配對,共築愛巢。然後就會產卵,產卵以後雙方要輪流的孵卵,因為極地即使是夏天也非常冷,我同學去那邊考察過說白天出去野外也要穿羽絨服是很冷的天氣,他們要輪流進行孵化,孵化20多天。在整個繁殖過程中,主要取食的就是爆發性增長的昆蟲,因為它太容易了,垂手而得,而且是蛋白質,高質量的動物蛋白。孵卵很重要,非常重要,但是也很無聊,並且也有危險需要警惕,為什麼?大家看這是一個賊歐,賊歐可以偷蛋,偷它的卵。不僅是天上的賊鷗,還有地上的北極狐。北極狐在夏天不是白顏色,而是是棕色。北極狐也可以偷卵,所以父母也要警惕,看到這些天敵可能會使出一些技巧來把它們引走,比如說折翅對北極狐會非常管用。大家知道折翅嗎?就是一隻正常的鳥會走會飛,一隻鳥的翅膀如果受傷了,就會顯得很病態,瘸著走,翅膀也在晃。如果動物看到了這種鳥,並且它聞到了蛋的氣味,它追哪個更合適呢?自然是肉多的那個。折翅的方法,其它同類也會這麼做。這樣實際上就是偽裝自己傷殘,把地面上的天敵引到遠離它巢的地方,然後恢復正常就飛走了。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四枚卵,就會孵出4個可愛的紅腹濱鷸的寶寶。紅腹濱鷸的雛鳥像我們的小雞,不像小鴿子,因為它是早成熟,大家知道早成熟的意思嗎?就像小雞孵出來以後,它是有毛的,幾個小時就會站立起來,而且四處奔跑,自己去找食找小的昆蟲,不需要父母全天候的餵食。如果是像鴿子那樣,尤其是吃蟲的鳥,它們都是晚成熟。小鳥孵出來以後光禿禿的,眼睛睜不開,需要張大嘴等待父母去照顧,去餵食。

  但是鴴鷸類的鳥都是早成熟,當它們孵化出來以後,不需要父母整天的餵食,雌鳥就離開了。也就是說,在小鳥成長的過程中,主要是單親家庭,由爸爸來照顧。紅腹濱鷸的小鳥雖然很獨立,但是它畢竟還非常弱小,它的羽毛是雛絨羽,不能夠飽暖。我剛才提到極地的夏天非常非常寒冷,因此小鳥在外遊盪,在外取食一兩個小時以後就會逐漸變凍僵,這時候怎麼辦?爸爸的功能就體現出來了,它們就會尋求父親的溫暖,在爸爸肚子的毛裡面保暖,等它們緩過來以後再出來繼續的覓食,凍僵了再回來,就這樣周而復始。很溫暖很好的爸爸,希望天下的爸爸都像這樣。

  當紅腹濱鷸逐漸長大以後,他們跟我說很奇特,它們的翅膀怎麼也遮不住所有的幼鳥了,這個沒有拍到非常遺憾,但是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四隻雛鳥胖胖的擠在爸爸的肚子下面。這個是紅腹濱鷸雛鳥剛剛破殼的樣子非常可愛,但是它的毛是這種絨毛。在極地肥美的昆蟲的滋養下,三個禮拜就可以變成這個樣子。前面這只是雛鳥,後面這只是它爸爸,肯定是它爸爸,不是它媽媽這個我能保證,因為一般雌鳥就會先飛走,因為不需要它了。為什麼雌鳥會先走,而不是雄鳥?我的推測因為是早成熟。紅腹濱鷸的卵是很大的,所以雌鳥前期付出了很多,這是自然界的平衡,爸爸後期付出的會更多一點。大家看它前面(雛絨羽)還沒退,但是整個身體是成熟的樣子,有可以保暖的羽毛。這個時候它就不需要父親的飽暖,父親也離開了。它不是孤兒,它可以自己照顧自己。所以在最後的一個禮拜,小鳥們自己照顧自己,自己覓食,然後不斷的長大,使勁地長大學會飛翔。為什麼?因為它們要在9月之前離開他們的家鄉。為什麼?因為極地的冬天將要來臨,在8月的下旬,北極就會開始降雪,嚴寒又將覆蓋著大地,紅腹濱鷸沒有吃的,所以它們被迫要向南遷移。

  目前人們推測大部分紅腹濱鷸的成鳥在繁殖以後,直接從它們的繁殖地飛回越冬地,為什麼?就是因為繁殖地昆蟲太有營養了,可以供給它足夠的食物長胖,長的非常胖,讓它跨越這1萬多公里的歷程。但是也有一些數據顯示,那些新生的小鳥,還有一些可能身體不是很強壯的成鳥,它們在向南遷徙的過程會中在黃渤海地區的沿海灘涂做短暫的停留。在我的項目區我就曾經見到過幾百隻,但是跟春季的幾萬隻相比,那真的是九牛一毛,好像都是當年新生的小鳥。實際上聽我在這裡講這麼半天,大家也有一個感覺,對於紅腹濱鷸這兩萬公里周年的遷徙,我們目前得到的確切的信息,還是非常有限的。解決它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使用衛星跟蹤器。非常好的消息是,2009年科學家首次把衛星跟蹤器應用到一種長途遷徙的鴴鷸類斑尾塍鷸身上,而且發回的信號非常令人振奮和令人震驚。為什麼呢?大家可以看,這也是在我們東亞大洋洲遷徙路線上,這個鳥要比紅腹濱鷸大,有40公分長,從嘴到尾端。它是在紐西蘭越冬,在阿拉斯加繁殖,衛星發出的信號,這是一隻雌鳥,因為雌鳥體積夠大,雌鳥比雄鳥體積大,在鴴鷸類一般都這樣。它體積夠大,裝衛星發射器不要超過體重的5%,越輕越好,這樣對鳥類的身體的影響會越小,所以在裝衛星發射器的時候會選擇比較大的雌性。這種大的發射器是怎麼裝進去的?它是植入式,植入在一個氣囊裡面。大家知道鳥類是雙重呼吸嗎?鳥類呼吸的時候效率非常高,當它吸氣的時候氧氣進來以後會在肺裡面進行氣體交換,氧氣進入到毛細血管裡面,呼氣的時候,人呼出來就是二氧化碳,沒有第二次氣體交換了,但是鳥類不是,它有非常奇特的器官,就是有8個氣囊,8個氣囊跟肺連接在一起,吸氣的時候氣囊充氣,都充滿了新鮮的空氣,當呼氣的時候氣囊被壓縮,這些新鮮的空氣又重新注入到肺裡面,它的肺在呼氣的時候也可以進行一次氣體交換,所以這叫做雙重呼吸。因此它就比其它動物的呼吸效率更高,得到氧氣的效率高,分解能量的效率就會更高。因為鳥類飛行是很消耗能量的,它的很多身體機能是配合著它的飛行功能的。

  這個衛星跟蹤器是植入在鳥其中一個氣囊裡面,並沒有影響它生活非常多,而且目前這個信號一直在傳出,所以說還是很成功的。我們看一下這個信號,這是在阿拉斯加做的手術,植入了衛星跟蹤器。從它的越冬地開始看,3月17號從紐西蘭出發,一站不中停地飛躍了1萬公里,用了8天的時間,來到了哪呢?來到了黃渤海的東側,就是在丹東那個地方,潮間帶非常寬闊非常好,每年的景象非常壯觀,在這裡停留40天,中停補給。40天以後,他們再次啟程展翅高飛,利用7天的時間一站不中停的跨越了6500公里,跨越了白令海峽來到了它們的家鄉阿拉斯加。在它們家鄉繁殖完以後,又是一站不停。我覺得這個遷徙跨越了整個太平洋,跨越了1萬2千公里,用了8天時間,很傳奇。這是目前為止對於鴴鷸類周年遷徙最有利最驚人的證據,我們推測,紅腹濱鷸的遷徙模式和斑尾塍鷸非常相似,所以我們非常想把這個衛星跟蹤技術運用到紅腹濱鷸身上。在去年和今年的春天,我們運用最新的植入器,不是植入式的,是體外太陽能式的,5克。5克的最新興太陽能衛星跟蹤器被運用到紅腹濱鷸身上。,在澳大利亞,為了把這個衛星跟蹤器安置在紅腹濱鷸身上,他們使用的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捕捉技術,就是炮網。這個網是打出來的,引信一著,一發射,這個網就出去了,落下來以後就把中間的鳥全給罩住了,但是你必須得對當地鳥況很熟,知道鳥在哪裡集大群,你才可以事先把這個網布好。當地的很多志願者參與這個行動,還開車從灘涂兩邊趕鳥,而且動作要快,因為這是在漲潮的過程中,水可能會淹掉,鳥可能會受傷。所以大家都跑過去,把鳥放在一個很好的帶孔的筐裡面,把它拿到工作站安裝衛星發射器。這個工作是我們的合作夥伴全球遷徙網路做的,我們有密切的關係,並且整個志願者項目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選擇了幾十隻紅腹濱鷸,都是比較健康且比較大的個體,讓它們佩戴了新興的太陽能發射器,再放回到捕捉的地方釋放,看上去適應的很好。這個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彩色的腳環,可以識別到個體,這種衛星發射器不是體內植入,而是粘在它背部的羽毛上,所以當它換羽的時候,衛星發射器就會脫落,對鳥類來說影響應該更小。但非常遺憾,我們做了兩年的安放發射器,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功的周年的紅腹濱鷸遷徙的生活信號。我們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它雖然已經是最先進最輕的5克的太陽能發射器,但是對紅腹濱鷸來說,尤其紅腹濱鷸體重變化非常大,可能從100克、90克變成了150克、200克,其中有一段時間可能很瘦,這時候可能對它來說影響比較大的。還有一個原因,我們是在4月份把衛星跟蹤器安在它的背部,4月份是我們這的春天,實際上是它們那的夏末,因為南半球跟我們是相反的,夏末平均溫度是40度非常熱,衛星跟蹤器是粘上去的,所以有些膠水開了。第一年是因為膠水的問題,第二年膠水好像比較好,但是聽這個報告說還是有脫落的。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原因,而沒有成功的發出信號。我們計劃在明年請製造跟蹤器的公司,開發更輕的3克的太陽能跟蹤器,希望能把它應用到紅腹濱鷸身上,得到非常詳盡的信息。

  我們這麼急切的想把衛星跟蹤器放在紅腹濱鷸身上,還有一個極為迫切的原因,就是因為圍墾,棲息地變化太劇烈了。在這10幾年的時間裡面,隨著渤海灣經濟的蓬勃發展,紅腹濱鷸最重要的中停地即渤海灣的西部和津唐地區,面臨了前所未有巨大的困難。在這兩個地區,在10多年間由於天津濱海新區和曹妃甸新區這兩個大型圍墾項目的開展,從1994年到2010的十多年間,被圍墾的海域是45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218平方公里的灘涂,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說在1994年之前,津唐地區灘涂的總面積是600多平方公里,等到了2010年只剩下400多平方公里了,也就是說超過30%的潮間灘涂都被圍墾掉了。這麼大的劇烈的變化,紅腹濱鷸對它是什麼反應?因為這個地區在紅腹濱鷸最重要的遷徙的線上,根據我們的調查,紅腹濱鷸在研究區里的中停種群的數量急劇上升,截止2010年我們研究區域裡面有紅腹濱鷸整個遷徙路線上60%的個體中停。什麼意思呢?就是2010年紅腹濱鷸在我們研究項目區的密度是2007年的4倍,也就是越來越多,集中到了一個區域,當然那麼有人可能會說了,一個地區造成一個地區鳥類數量,尤其候鳥數量的增長,可能不止是棲息地喪失的原因,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這種鳥類繁殖成功,繁殖狀況非常好,種群越來越多,就會擴散,在一個地區數量會增多,這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是我剛才說的,由於棲息地喪失,這些候鳥被壓縮到了限存的這個繁殖地裡面,這個情況是什麼樣呢?我們可以看到數據顯示,東亞大洋洲遷徙路線上紅腹濱鷸的種群在10年里都是呈下降趨勢的,沒有一點上升的跡象。因此我們得出結論,紅腹濱鷸在我們研究區的聚集就是因為渤海灣灘涂的圍墾,棲息地逐漸的喪失,被迫壓縮到了現存的棲息地,尤其是我們的項目區,我剛才提到我們的項目去是非常幸運是最晚被影響的。大家可以看到這是曹妃甸新區,這是濱海新區,中間是我們項目區,但是非常非常遺憾的是雖然影響最晚,但是也被影響到了,而且速度非常快。

  先看這兩個大的工業項目,根據計劃截止日期是2020年,在還有幾年的時間內,才會停止這個項目。在這幾年時間內,根據他們的計劃還會圍墾更多的灘涂,而且我剛剛提到,大的工業項目會帶動周邊地方政府開展小的圍墾項目,比如說在我們項目區研究地嘴東,是我做這個調查時間最長的,剛才介紹說在這個地方做了10年,從碩士的時候就開始做,從2003年就開始在嘴東這個地方調查。但這個地區在2010年的時候開始逐漸消失,這個地區其實不大,海堤只有6公里,東側的這一半被圍墾了就沒了,西側的這邊灘涂沒有被圍墾也被影響了。他們號稱是亞洲最大抽沙船,從灘涂裡面抽取泥沙後,回填鹽池造地蓋房。這麼大規模的抽沙活動,尤其對灘涂的表層抽出10幾米的大坑,整個灘涂都被他們毀掉了。我去年察看那個地區就沒鳥了,曾經會有幾萬隻紅腹濱鷸去停歇,當然還有其他的水鳥,去年我們發現沒有一隻紅腹濱鷸。同樣的事情在去年,在我們項目區的另一個研究地點,北堡這個地方也在進行。他們首先是要抽沙從灘涂裡面回填這個鹽池,下一步就是要圍墾灘涂。而且目前有消息說,中間這個地方也保不住了,他們也要圍墾。如果我們的研究區全都被圍墾消失了,我們遷徙路線上紅腹濱鷸種群會面對什麼樣的未來?有些人會說它長翅膀飛呀。我給大家一個非常警示的例子,紅腹濱鷸有一個近親叫大濱鷸,它比紅腹濱鷸大一點,但是和紅腹濱鷸是最親近的姊妹種,它的生活跟紅腹濱鷸是非常相似,它也是這種長距離少中停,在北極繁殖,中間只在黃海地區中停一次這樣的鳥,它們的中停地不是在渤海灣,是在黃海東側的韓國沿海,就是這個地方叫做新萬錦,原來是非常著名的鴴鷸類棲息地,曾經有全球種群23%的大濱鷸在這裡面中停補給。但是2006年韓國政府有一個大舉動,建立一條號稱世界上最長的大堤,33公里長的大堤,圍墾出了面積將近300平方公里的灘涂。之後的調查顯示,大濱鷸全球種群銳減20%,因為它減少這麼快,已經被國際鳥行列為易危物種,也就是說它是無處可去,變化太快,它反應不過來。那麼這個例證向我們昭示了紅腹濱鷸可能的未來,而且大家想想這個地方只是23%大濱鷸的種群,而我們這個地方是一半以上紅腹濱鷸依賴的地區。

  我們預測整個鴴鷸類不光是紅腹濱鷸,因為我們有四五十種鴴鷸類,數量應該有10—20萬隻,整個研究區的鴴鷸類數量隨著周圍棲息地的消失會不斷的增多,大家聽過僧多粥少,當鳥越來越多的時候,生活的質量肯定會降低,這個地區對長途遷徙的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生活質量下降就會影響到它們的遷徙,影響它們的繁殖成功,最終影響到他們整個種群的數量。如果我們項目區所有灘涂都被圍墾掉的話,紅腹濱鷸全球6個亞種中的兩個亞種很可能成為瀕危種群。因此為了評估這片國際共享而又非常脆弱的濕地,我們會繼續監測渤海灣,尤其是我們項目區的紅腹濱鷸數量,並努力的實施衛星跟蹤計劃,了解紅腹濱鷸到底在巨大的變化面前是如何反應的,是走還是死?當然我們也呼籲立即開展保護行動,比如說在我們項目區未被觸碰的灘涂上建立唐山市灤南縣濱海濕地與水鳥自然保護區,履行我國保護候鳥和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承諾,並為我們的子孫後來留下非常非常寶貴的自然遺產。

  如果我問大家渤海灣中停地為什麼對紅腹濱鷸這麼重要?你能回答出來嗎?很簡單對吧,它到這裡的時候已經是個小瘦子了,消耗了很多,它還有另一半長途遷徙要完成,所以它必須要吃成胖子來應對下一次遷徙,所以這個地區它的食物對紅腹濱鷸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中停地食物變化的話,對紅腹濱鷸的遷徙就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就對紅腹濱鷸的食物進行了調查,並且發現紅腹濱鷸之所以得到充分的營養,主要是依靠這樣一種食物。它們在泥灘中,大家看不見,在泥灘底下一厘米的表層,個體非常小,但是殼非常薄,非常容易被紅腹濱鷸壓碎,非常容易消化的,而且密度非常高,可以算是紅腹濱鷸非常優質的食物。根據對紅腹濱鷸糞便中保存的食物的碎片分析,可以發現紅腹濱鷸在渤海灣地區取食的主要的確就是灘涂中的光滑河籃蛤。為了調查光滑河籃蛤的灘涂分布,我們的志願者項目進行了灘涂中軟體動物分布的監測,我們在研究區設置了三條樣線,這三條樣線都是垂直海堤且跨越整個灘涂。在每條樣線上,每隔200米設立一個樣點,在每個樣點上挖取樣本進行分析,同時我們還測量了紅腹濱鷸對光滑河籃蛤的取食壓力。什麼意思呢?我們說這裡有個圍欄,這是一米乘一米,露出來的高度是10公分,正好像絆馬鎖一樣擋住紅腹濱鷸,它不喜歡被絆住,所以它就會繞開這個區域,這個區域裡面是沒有被紅腹濱鷸取食的。在紅腹濱鷸走以後,我們會在圍欄裡面和圍欄外面都取樣,把裡面的軟體動物取出來,小蛤取出來,進行分析對比,然後計算出紅腹濱鷸取食的數量。

  志願者是如何工作的呢?首先就是要聽我講報告,以了解項目和項目區簡要的情況,然後去實地的考察一下,有一個新的認識。在下灘之前,我會教大家如何穿下水褲,因為下面是泥,防止把你搞的很臟,還有其他的裝備,當然毛巾和手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泥灘是很髒的,我們也是很講究衛生的。大家看這已經穿戴整齊了,整裝待發。下灘以後就遇到了第一個挑戰,泥灘的確不是沙灘,要學習走路不容易,有些同學學的很快,有些同學需要點時間適應。但是比較幸運這麼軟的泥灘在海堤附近比較多,幾百米以外,就如履平地還算很幸運。其實在我的有些研究點,整個路程都是這樣很泥濘的,我當時用這種滑板。在進行泥灘取樣之前,我先要培訓志願者怎麼用取樣器在泥灘上準確的取樣,這就是挖取出來的泥樣,這個就是16厘米直徑的TBC管。其實取的太長了,就是為給大家師範,我們就取上面4厘米高。為什麼呢?因為紅腹濱鷸的嘴長只有3.5厘米左右,所以我們取4厘米是沒問題的,然後教大家怎麼篩,就像活泥一樣在水裡面,把泥洗出去以後剩下的就是這些,大家看非常小,一個孔是1毫米,大家看這些小小的都是活的,怎麼看它是活的,有老師就問我,你要是拿一堆死殼怎麼辦?我說不會的,你看在它的殼頂都有一個黑色的,你看到了吧這是它的消化道,因為它是吃深色的藻類,你看到這些就是活的,這些都是光滑河籃蛤,非常多,一個取樣機下去我們能拿到幾百隻,我有次抓到一個獎3千隻。我剛才講到是16厘米直徑,實際上就是五十六分之一平米,你把這個數乘以56,就是每平米的密度,如果是幾百就是幾千,如果是幾千的話就是幾萬,密度高但是非常小,就因為它小所以它很容易被碾碎很容易被消化,所以是很好的食物。這些樣品我們要把它收集起來,然後裝袋保存,我們都凍在冰箱裡面,然後運回北師大深度進行分析,更加枯燥的工作,但是對我來說,我很喜歡,因為它們很漂亮。

  取樣的步驟很簡單,因此志願者很快就學會了,然後投入到了火熱的勞動中,大家看這是在挖泥、篩洗,收集樣品,大家做的一絲不苟,當然灘涂工作是很辛苦的非常累,也需要休息休息補充一點能量,一天工作下來,誰都很難保全自己變得很乾凈。大家可能看的不太清楚,下面全是泥土,所以去旁邊的鹽池裡洗一洗,就像鳥一樣洗一洗是非常必要的,像鳥一樣洗一洗,然後志願者終於可以喘口氣了,把裝備脫下來然後歇一歇。工作非常辛苦,但是結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我們來說結果是非常好的。因為時間非常短,樣品太多了,我只是對樣品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初步分析結果顯示。紅腹濱鷸的取食的確對光滑河籃蛤的分布有一定的影響,我們會繼續進行分析工作。想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些食物能夠給紅腹濱鷸提供多少能量,要把它計算出來。我們取了兩年的樣,我們會繼續做下去,不同年份之間,光滑河籃蛤紅腹濱鷸的主要食物密度會不會有變化?紅腹濱鷸對於這種主要食物的變化是怎麼反應的,怎麼響應的,這些數據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可以揭示紅腹濱鷸利用渤海灣灘涂的方式,這樣能夠幫助我們解答紅腹濱鷸遷徙的奧秘,以及為進一步開展保護工作提供詳盡的數據。

  因此我非常感謝參與這個項目,我代表我的學校和項目組,感謝參與我們這個項目的所有志願者。他們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辛勤的勞動,也體會到了灘涂科研工作的新奇還有勞累,當然對我們工作有極大的支持和幫助,因此我在這裡代表我們項目組向所有的志願者表示感謝。 主持人:非常感謝楊博士的精彩演講,下面是提問環節。

  提問:這個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在什麼地方?你們在紅腹濱鷸背上放一個衛星跟蹤器,跟蹤器對紅腹濱鷸的影響會不會是致命的?

  楊洪燕:紅腹濱鷸是非常典型的一個長途遷徙的候鳥,而且我們當時為什麼選擇紅腹濱鷸作為研究的對象?它實際上是鴴鷸類遷徙食性的研究期間物種,就是因為我做的是遷徙,那麼遷徙最重要的是解決能量的平衡。能量的平衡得研究食性,就要去了解它吃什麼,怎麼吃怎麼消化,像其它的吃沙參的動物,剩下的都是非常細小的殘物,非常不容易挑選出來。紅腹濱鷸它是整吞活蛤,它的胃非常發達,我們要取得它的糞便,在顯微鏡下就可以挑出好的膠合部,這個尺的高度和殼的長度是非常好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紅腹濱鷸的糞便知道,它吃了什麼,哪一種吃的多大,甚至計算出吃東西的能量,這是一般吃沙參其它的食物很難做的。您說理論意義,就解釋鴴鷸類為什麼選擇不同的地方中停,這個可以說是理論意義,對於環境的適應,像提到的大濱鷸和紅腹濱鷸非常相似,但是分布完全分開,實際很相似,但是真的很相似嗎?不是,因為它是吃大食物,紅腹濱鷸吃小的食物,原來它們的棲息地非常相似,在千百萬年的演化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是怎麼找到這個位置的,位置有什麼不同?我們也在研究。5克對紅腹濱鷸來說確實很沉,對鳥放附加的儀器最大限制體重的5%,越小越好,這個肯定會有影響但是不會致命。植入式的植入在氣囊里,發現氣囊不會排斥這個東西,會慢慢的長在一塊,起碼目前為止這個衛星發射器還在發出信號,它還很安全,如果說致命對鴴鷸類來說還不是致命的,去年有一隻鳥在6月的時候飛到了渤海灣,我們現在並不認為是致命的,只不過確實有影響,需要做的更小。

  提問:我是來自青海,那麼鳥類繁殖的特別多,沿海灘涂被破壞,那鳥類會不會到別的地方然後遷徙到西伯利亞?我對大港的地形很熟,像曹妃甸被開發了被佔領了,大港地區的灘涂鳥類還有嗎?

  楊洪燕:這些都是我的研究區後來都放棄了,為什麼?被圍墾了,現在這也被圍墾了,現在只剩下這一點點,我們去到那高峰期的時候沒有紅腹濱鷸。剛剛我講到紅腹濱鷸是非常特化,只能吃小蛤,日本比咱們中國圍墾的要早,而且程度要高,自然灘涂也很少了,原來聽說很多鴴鷸類都是去日本灘涂,也在日本灘涂分布,因為它那很多食物,被圍墾只剩下機會主義者,就是特化的那些鳥都消失了,因為它無法適應環境,您說的那個小島有小蛤嗎?這就是問題,我們對食性好的鳥不要擔心,我們對食性特化的鳥是非常擔心的,雖然現在還有10萬隻,現在土地經濟多熱,擋也擋不住還能去哪。亞種piersmai是以我的荷蘭老師的名字命名的,為了紀念發現者而命名。前一陣我的老師在唐山做的報告,他說「我很榮幸有一種鳥跟我共享這個名字,但是在我有生之年就要消失了。」

  提問:能不能介紹一下衛星跟蹤器的種類,放跟蹤器的是時候會不會考慮到外形對它的影響。在長期的飛行過程中,氣流比較重要,剛才提的有隻鳥在幼鳥時飛過來,還有它要吸收太陽能,對羽毛在飛行中的影響?使用衛星器的結果能不能介紹一下?

  楊洪燕:我不是對衛星跟蹤器很了解,因為是美國跟我們合作進行整個的設計數據處理。我可以說的話,應該是一種權衡,肯定會對鳥有影響,但是目前為止最基本的底線是不要影響它的生存,這是最重要的,現在可能已經影響了。就像我剛剛說,你剛才說塊狀很大,因為塊狀很大造成了問題,很大然後是黑的,吸收太陽能,這個鳥在遷離越冬地的時候是在夏天40度的高溫下,第一次做把它的羽毛剪薄了,這個太陽版變得很熱,他們認為這個不能說是致命,但是會有很大的影響,形狀我可能就沒法跟您做太多的解釋。

  提問:這個衛星跟蹤器在有沒有兩個棲息地之間,一對一的找到它,應該有一個消失的地方。

  楊洪燕:這是實時的,它會發射信號,告訴你這個鳥的GPS點,根據這個GPS點檢測是飛行還是停留。

  提問:到了渤海灣的棲息地,路線能夠完全跟蹤下來?

  楊洪燕:現在就到黃海灣。

  提問:到西伯利亞它是怎麼生存的地方,比如澳大利亞附近阿根廷到不了嗎?

  楊洪燕:我只能說造化神奇,小的紅腹濱鷸一點沒有經驗,但是知道本能,神奇的本能,很多已經是固化了。在棲息地巨大的變化面前,它們可能真的反應不過來,因為屬於一個本能。

  提問:之前另外一種鴴鷸類是用植入式,這個為什麼不用植入式?

  楊洪燕:那個植入式的是要裝電池的,電池是需要體積的,所以選擇體積大的鳥。

  提問:食性在渤海灣是吃蛤類,在西伯利亞是吃昆蟲,昆蟲和蛤類不一樣,這兩個地方的食性原理是?

  楊洪燕:因為昆蟲太多了,比如你碰一下,螞蟻全爬出來了。紅腹濱鷸不是不吃肉,我被培訓的時候,考察船停在灘涂上,壓碎了好多的蛤,它也去吃那個肉。

  提問:這兩個地方的食性解決了,南半球的食性?

  楊洪燕:也是吃小蛤。

推薦閱讀:

道教北極四聖指的是誰,他們所司四聖神咒內容是什麼
北極,美得不像話
神奇的北極光驚現龍的頭部
北極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極光拍攝攻略丨拜見北極之地,恍若人間大夢

TAG:北極 | 感動 | 遷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