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中的典故
典故,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金庸先生學識淵博,在他的書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武俠故事中往往可以見到典故的插入。正如古典詩詞中因為有典故而變得更有文化底蘊一樣,金庸小說中也因有了這些典故而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在此,筆者試著收集這些典故,和大家共享!
泓水之戰(《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第三十回中,函谷八友同少林寺僧人及慕容氏家臣相遇,雙方莫名其妙地打了起來。書呆苟讀還沒有找到「兵器」,包不同就慫恿虛竹去打他,虛竹則說:「待這位施主找到兵器,再動手不遲。」苟讀說:「宋楚戰於泓,楚人渡河未濟,行列未成,正可擊之,而宋襄公曰『擊之非君子』。小師父此心,宋襄之仁也。」
苟讀所說的這個故事,正是春秋時期的泓水之戰。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領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兵向宋國國都發起攻擊。宋襄公擔心國內有失,只好從鄭國撤退,雙方的軍隊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相遇。
楚軍開始渡泓水河,向宋軍衝殺過來。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布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
這個故事諷刺了宋襄公這樣的泥古不化的迂腐之人,既然開戰了,那還有什麼仁義好講?而在小說中,作者則借這個故事形容虛竹有點宋襄公式的過分仁慈。
割肉飼鷹(《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第三十四回「風驟緊,縹緲峰頭雲亂」中寫到虛竹將天山童姥從眾人手中救出,來到山上。當聽到天山童姥說自己每日中午必須喝人血的時候,虛竹極力勸阻,誓死不從。他說佛門有諸般戒律,又有「十忍」,其中第一就是「割肉飼鷹」。
「割肉飼鷹」正是一個佛門的典故,講述的是釋迦牟尼前生有餓鷹追鴿,心中不忍,於是藏鴿於懷,餓鷹說道:「你救了鴿子,卻餓死了我,我的性命豈不是你害的?」釋迦牟尼便割下自身血肉,餵飽餓鷹。
這個典故極為感人,也將佛家的「普度眾生」的思想,以及「不殺生」的戒律詮釋得淋漓盡致。正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釋迦牟尼就用了一種近乎極端的方式,為信眾們以身作則地展示了慈悲心。
割股奉君(《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第四十回中,講到慕容氏從丐幫的易大彪手中得到了西夏將向天下徵選駙馬的消息。四大家臣紛紛勸慕容復前去一試,如若能夠得到西夏的援助,則不愁大燕復國無望。而其中包不同說了一句話:「公子爺做晉文公,咱四兄弟就是狐毛,狐偃,介子推……」但一想到介子推日後被晉文公燒死,此言大大不祥,便即一笑住口。
包不同的話中,隱藏的正是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典故:公元前655年,晉國公子重耳因遭到父王寵妃驪姬的陷害,被迫帶著一群家臣倉皇出逃,其中就有介子推。一路上,一干人饑寒交迫,重耳到了氣息奄奄的時刻,介子推見狀毅然用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成湯給重耳充饑,從而保全了後者的生命。後來,重耳重新登上王位,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他開始變得飄飄然,大肆分封,介子推苦苦規勸也無濟於事。他只得攜母親隱居於綿山。晉文公得知之後前去尋找,卻始終沒有看到介子推的影子,便命人放火燒山。晉文公等了很久依然不見他出山,哪知道,介子推和母親都已經葬身火海。悲痛之餘,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難的那個月,全國上下家家禁煙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了寒食節。
包不同把自己比作介子推而感到不祥,這句話卻一語成讖!故事將近結尾,慕容復為了博取段延慶的幫助而將包不同殺害,令人唏噓!
汗血寶馬(《射鵰英雄傳》)
郭靖有一匹人見人羨的汗血寶馬,而在從蒙古草原去往中原的路途中,韓寶駒和朱聰一同講述了關於汗血寶馬的故事。
韓寶駒的先師曾說,西域大宛有一種天馬,肩上出汗時殷紅如血,肋如插翅,日行千里。然而只是傳說而已,誰都沒有見過,他自己也不太相信,不料讓徒兒得到了。
朱聰則補充道,那是《史記》和《漢書》里都寫得明明白白的。當年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宛國貳師城見了汗血寶馬,回來奏知漢武帝。皇帝聽了,欣羨異常,命使者帶了黃金千斤,又鑄了一匹與真馬一般大的金馬,送到大宛國去,求換一匹汗血寶馬。那大宛國王言道:「貳師天馬,乃大宛國寶,不能送給漢人。」那漢使自居是天朝上國的使者,登時大怒,在大宛王朝廷上出口無狀,椎破金馬。大宛王見漢使無禮,命人殺死使者,將黃金和金馬都奪了去。
漢武帝得不到寶馬,絕不肯罷休,當下發兵數萬,令大將李廣利統帥,到大宛國貳師城取馬,為了志在必得,把李廣利封為貳師將軍。但從長安到大宛國,西出嘉峪關後一路都是沙漠,無糧無水,途中士兵死亡枕藉,未到大宛,軍隊已只剩下了三成。李廣利兵困馬乏,一戰不利,退回敦煌,向皇帝請援。漢武帝大怒,命使者帶劍守在玉門關,下旨言道:遠徵兵將,有敢進關者一概斬首。李廣利進退不得,只得留在敦煌。
漢武帝心想,寶馬得不到,還喪了數萬士卒,豈不是讓外國看輕了我大漢天子?於是大發邊騎,一共二十餘萬人,牛馬糧草,不計其數,還怕兵力不足,又下旨令全國犯罪小吏、贅婿、商人,一概從軍出征,弄得天下騷然。還封了兩名著名的馬師做大官,一個官拜驅馬校尉,一個官拜執馬校尉,只待破了大宛,選取駿馬。
那李廣利帶了大軍,圍攻大宛城四十餘日,殺死大宛兵將無數。大宛的眾貴人害怕了,斬了國王的頭投降,獻出寶馬。李廣利凱旋迴京,皇帝大喜,封他為海西侯,軍官各有封賞。為了這幾匹汗血寶馬,天下不知死了多少人,耗費了多少錢財。
足以見得,郭靖的這匹小紅馬有多麼寶貴!同時,也讓讀者深深佩服韓寶駒對馬的了解和朱聰學識的淵博。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射鵰英雄傳》)
《射鵰》的第十三回「五湖廢人」的一開頭,寫到郭靖和黃蓉來到太湖邊上。黃蓉觸景生情,不禁想到春秋時期的范蠡和西施曾經泛舟太湖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正是在越王勾踐滅吳的歷史大背景下發生的。
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接替父親闔閭,繼承王位。此後,他在會稽大敗越王勾踐,稱雄一時。越王勾踐夫婦和大夫范蠡被作為人質來到吳國,受盡了侮辱。勾踐採納了文種和范蠡的計謀,將傾國傾城的美女西施送給吳王,用美色來迷亂夫差的心智,並且暗自卧薪嘗膽,決定要勵精圖治,報這一箭之仇。夫差的謀臣伍子胥勸其將勾踐殺死,滅了越國,以斬草除根,但吳王並沒有聽從,反而聽信奸臣的讒言,認為伍子胥有謀反之心而將其賜死。伍子胥臨死之時憤慨地說,死後要家人將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東城門上,好讓他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
果不其然,數年之後,勾踐就發展壯大起來,一舉滅掉了吳國,洗雪了自己的恥辱。正當越國人都為此而高興時,大夫范蠡看出了勾踐可以同患難,但不能共榮華,於是攜帶西施逃走,此後還成為了大富豪,兩人泛舟太湖,過著神仙般的日子。而文種堅持留在勾踐身邊,果然被勾踐猜忌而賜死,「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教訓。
郭靖聽了這個故事之後,感嘆道範蠡固然聰明,但像伍子胥和文種那樣,到死還在為國盡忠,那是更加不易了。黃蓉也贊同地說,這就叫「國有道,不變塞焉,強者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者矯。」意思是說,國家政治清明,你做了大官,但不變從前的操守;國家朝政腐敗,你寧可殺身成仁,也不肯虧了氣節,這才是響噹噹的男子漢大丈夫。
我想,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士人所追求的兩種境界,也是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兩種心態吧。前者如范蠡,懂得適可而止,功成身退,得到了自我的愉悅與自由;後者如伍子胥,明知其不可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後人敬仰的道德豐碑!
中山狼(《倚天屠龍記》)
《倚天》第十四回,寫到張無忌踐行紀曉芙交代的遺言,將楊不悔送到在昆崙山的父親楊逍那兒去。路上,張無忌用自己的醫術救了崑崙派的詹春和五姑,卻遭到了班淑嫻的嫉恨,要將張無忌置於死地。危難之時,被他救治的人卻連一句求情都沒有,這裡暗藏了「中山狼」的典故。
中山狼,古代寓言,趙簡子在中山打獵,一隻狼中箭而逃,趙在後追捕。東郭先生在那兒走過,狼向他求救。東郭先生動了憐憫之心,把狼藏在了書囊中,騙過了趙簡子。狼活命後卻要吃救命恩人東郭先生(見於宋朝謝良《中山狼傳》)。比喻恩將仇報,沒有良心的人。
一個人,善良地幫助別人是一種修養,但永遠不要奢望每一個人都會像我們一樣。
西子捧心(《越女劍》)
「西子捧心」的典故出自於《越女劍》的結尾,越王勾踐終於擊敗吳國,復國成功。而范蠡也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西施,這時越女阿青趕到,她嫉妒西施的美貌讓范蠡神魂顛倒,想要一棒將其刺死。當她真正看到西施時,完全被她的美貌所征服,竹棒的尖端指住西施的心口就停了下來。雖然如此,但棒端發出的勁氣已經傷到了她。於是,西施伸手捧住心口。
以上的故事,多半是金老的創作,而歷史上真實的說法是,西施因為有心絞痛,所以經常捧心而顰,但仍然顯得很漂亮。可見,一個人的相貌真的很重要,長得漂亮的人無論做什麼,都是好看的,正確的。
---文 何足道
推薦閱讀:
※金庸武俠排名?
※魯迅、金庸、古龍會怎麼寫世界盃?
※TVB金庸經典劇,滿滿的都是回憶
※金庸武俠中登峰造極的男性組合有哪些?
※為什麼岳靈珊敢罵恆山派眾人卻從未對任盈盈有過不滿或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