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學能帶給我們什麼?

從高中到大學,就如同一個人從一個小小的村莊走進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大都市,我們所獲得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我們只要留意,就能夠感悟大學生活將為我們帶來足以受用終生的生命體驗。

大學能夠塑造我們昂然向上的精神氣質

有人問能在大學學到什麼?答案的一部分是大家希望聽到的,我們將學到許多專業知識,但這些同樣可以從書籍或視頻中學到。大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所能提供的知識,而在於學有所成後能夠以嶄新的思想境界觀察和審視我們所屬於的這個世界。

大學研究的是一般規律,教授的是科學知識,傳播的是公共思想,謀求的是公眾利益,所以有人稱大學為國家之「公器」。所謂公器,就是公共、公用、公益的意思。大學教育就在於啟發我們對生存意義的關注,對人類命運的探索,將自己所能奉獻給超越自我的公共利益。正如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一所好的大學,能夠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塑造我們昂然向上的精神氣質。

所謂思想境界,就是對信仰的堅守和對理想的追求。北京大學朱志良教授認為,人生是需要有境界的,沒有境界的人生,站不高,看不遠。表面上看起來,境界對我們沒有什麼用處,不會給我們帶來直接效用,但實際上對我們的人生影響很大。我們的胸襟是怎麼形成的?我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有時候就能決定我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美國哈佛大學原校長福特斯在一次畢業典禮演說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就算你們覺得它們不可能實現,也要記住,它們至關重要,是你們人生的北極星,會指引你們到達對自己和世界都有意義的彼岸。」美國哈佛大學在每一位大學校長的就職典禮上,新老校長都要傳遞兩把鑰匙,一把鑰匙象徵著開啟信仰之門,一把鑰匙象徵著開啟知識之門。我們從中可以感悟,有了對信仰的堅守和對理想的追求,人就會放棄眼前利益,追求長遠利益;放棄個人利益,追求公眾利益。這也就是康德所說的「非功利性」。理想和信仰是不能計算的,有了計算就不是理想和信仰。

如果問大學是什麼樣的,我認為大學首先是能讓我們感到思想境界升騰的地方。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在2008年北京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中這樣說過:「只要民族沒有復興,我們的責任就沒有完成,只要天下還有貧窮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在貧困中,只要天下還有苦難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在苦難中,這是我們北大人的胸懷,也是我們北大人的莊嚴承諾。」在一般人看來,林毅夫教授所講的可能距離我們很遙遠,甚至有點不符「實際」,但這卻是一種不平凡的雄心壯志。大學就是要將一種崇高的社會理念和歷史責任傳遞給學生,惟有如此,我們才能成為超越自我的一代新人。

大學能夠為我們提供多樣化的文化體驗

文化構成了人類社會經驗的廣泛性。我們藉助文化而發展,在文化熏陶中獲得生命的靈動。如果沒有文化的熏陶,我們的思想意識就會被窒息,對各種事物的認知就會變得十分麻木。我們對文化掌握得越豐富,對社會發展的感受力就越準確,走向社會的信心就越堅定。可以說,我們未來發展的一切判斷、觀點、動機、標準以及付諸行動的決心,就集中在我們所獲得的文化視域和思想範圍里。

作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場所,大學集合了多樣的文化資源。社會與文化在這裡聚合薈萃,科學與人文在這裡交相輝映,歷史與現實在這裡彙集交融。更形象地說,大學就是「南來北往」和「南腔北調」。在多元文化的互動中,我們猶如在時空隧道中穿梭和轉換,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條件反應。通過各種討論和交流,我們在比較和擇取中慢慢將人類社會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智慧內化為自我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練就應對各種文化環境的感受力和適應力。相反,倘若沒有這樣一種多元文化的熏陶以及多樣文化的體驗,我們每當遇到新的文化環境,就難以避免出現「適應性休克」。

大學能夠為我們提供涵養文化底蘊的寧靜環境

我們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過程又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複雜到簡約的發展過程。就是說,由社會分工而形成了不同的社會環境,即簡單的社會環境、複雜的社會環境。大學前教育為我們提供的是適應簡單社會環境的平台,大學教育則為我們提供了適應複雜社會環境的平台。如果一個人缺乏由教育而形成的支撐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價值資源,過早地進入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就很容易為社會的多樣性所淹沒,被社會的複雜性所迷亂,如同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失去了方向感。

在當代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社會環境更加複雜,市場經濟的大潮也在一定程度上擴染到了大學,也有人指出了大學存在的許多「問題」,但大學的精神追求並沒有消解。大學仍然以一種特有的「矜持和執著」,守護著相對寧靜的校園。

什麼是寧靜?寧靜就是在社會的劇烈流變和喧囂浮華中保持「置身閑暇與耐住寂寞」的狀態,於是,大學也就擁有一個消除了許多糟粕,略去了許多複雜因素的寧靜校園。在這裡,人們將科學研究作為一種主要的生活方式。正是這樣寧靜的校園和人們特殊的生活方式,構成了如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玉良所倡導的「精神圍牆」。正是大學這種「寧存淡泊心,不去媚俗塵」的獨立精神,呵護著我們正在成長中的心靈。在大學裡,我們避免了過早依附社會生活的瑣事,避免了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於是,我們一邊可以靜觀社會雲捲雲舒,在相對純凈的環境中逐漸形成清朗、明禮、謹慎、淡定的風格;一邊又能夠涵養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深沉的內省功夫,品味和思考人生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蓄勢待發。

大學能夠為我們提供理性道德的體驗

在大學前教育中,我們往往拘泥於形式上的道德要求,比如稱呼的使用以及一些簡單的禮節,而對道德問題的理解還處於「模稜兩可」的狀態,難以理解禮儀的核心是理性道德。大學期間,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際環境的變化,認知能力的提高,我們對道德內涵的理解漸入佳境。比如伴隨空間的改變,我們遠離了父母,正是這一空間的變化,我們開始對父母有了牽掛和思念。同時,通過與更多陌生人的接觸,開始思考「他(她)是誰」「我與他(她)是怎樣的關係」「我與他(她)如何相處」?在大學生活過程中,通過「合宜」地融入集體生活,慢慢地超越自我局限,體驗「獨樂樂不若與人樂樂」的意境,進而感悟理性道德、承擔道德責任,善盡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職責。青年時期是決定未來的「非常時期」,而我們「對道德、倫理以及一些社會問題的關注,這些素質只能在優良的環境里才能培育起來。」大學正是這樣一個地方,大學為我們提供了理性道德的體驗。

大學為什麼要嚴肅處理有作弊行為的同學?這主要就是為了讓我們形成誠實的品格。作弊行為既違反了科學信條,也違背了道德理性;既踐踏了真理本質,又侵害了他人利益。學校如果不嚴肅處理作弊行為,教育鼓勵了誰?教育又限制了誰?當這些人走向了社會,手中握有了權力,他又會維護誰?坑害誰?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將理性道德融入知識教育之中,讓我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內在地建立起關於正確理解和把握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基本關係。

大學能夠培養我們立足未來社會發展的專業知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社會,任何一個行業或部門都有一套複雜的制度設計,甚至形成了專門的話語環境。我們要立足於未來的發展,就要委諸專業能力的提高。如果不具備專業能力,就容易被社會的發展邊緣化。

專業能力主要由專業知識、專業理論、專業方法構成。要想完成某一領域的專門任務,首要的就是要做到相關的知識把握、理論把握和方法把握,否則,無從談專業能力的提高。這裡以概念和理論的把握為例。概念是掌握知識和掌握理論的重要基礎。沒有概念,我們就無法交流;沒有理論,我們就難以思維。因此,概念是認知的要素,理論是思維的基礎。只有對概念和理論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才能進行清晰快捷的專業交流。

學好專業知識的途徑是專業訓練。青年人的特點往往是缺乏穩定性,而專業化則要求我們必須具有堅韌不拔的品質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此就必須經歷嚴格的專業訓練。美國科學社會學家巴伯認為:專業知識是非常高度專門化的觀念系統,只有那些在有關領域接受長期訓練的專業人員才能得到。就未接受過訓練的人理解這些觀念而言,他只能了解某些基本思想,而不是完整的專業綜合性。從信息組織方式來看,專家通常擁有比業餘愛好者更加精細的信息網路,信息結點多且相互聯結,以及更好的層次結構。

大學期間,專業訓練主要是圍繞課堂、實驗、文獻閱讀、調查研究、課堂討論、論文寫作等展開的。每個教學環節設計都需要我們細微地去體會。就是說,大學期間的每一個教學過程都是為了促進學生走向新的更高的學習階段,直至最後走上創造的平台。比如課堂是習得知識的過程,實驗是規範運用知識的過程,調查研究是尋找知識依據的過程,文獻閱讀是增加對知識理解的過程,課堂討論是通過思想交流內化知識的過程。以文獻梳理為例,這是教師經常強調的問題。所謂文獻梳理,就是通過大量的「抄、摘、引」,將前人在同一領域裡完成的工作進行消化、考訂和綜合,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果沒有這一環節,就難以形成具有創見性的新認識。在文獻梳理過程中,我們不僅獲得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擴大了理論視野、增強了歷史意識、增進了哲學蘊涵,同時也逐漸養成了判斷力、解釋力以及表達力。

總之,大學是承載我們人生經歷和青春記憶的最美好的場所。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我們將經歷一個巨大的人生蛻變。在這巨大的人生蛻變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以徹底的覺悟、堅定的決心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去努力,大學就會成為我們未來的「應許之地」。(遼寧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徐 平)(編者有刪節)《光明日報》(2013年11月11日16 版)


推薦閱讀:

經典|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藏書畫作品選刊(下)
西南財經大學
澳洲大學排名
為何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信鬼?
(36)《禪宗史新研》龔鵬程(北京大學教授)

TAG:大學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