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線性視頻消費時代電視台運營策略芻議
每一個即將到來的新時代都是對舊時代的挑釁,儘管有人難以接受,但歷史只有一個前進的方向,即使偶爾有些反覆也難以變成輪迴,任何阻擋都將成為枉然。
當微信在傳遞一個又一個視頻的時候,當通過搜索引擎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電視節目想怎麼看就怎麼看的時候,我們驚訝地發現,傳統上那種鎖定頻道,守在電視機前等待播出的收視行為已經過時了。一個回看的時代、點播的時代、任意二度傳播的時代正挑釁著傳統的電視傳播習慣,這個時代就是非線性收視時代。人們不再遵守電視台設定的節目編排程序觀看節目,而是在更大的網路平台上各取所需地點菜式收視。
有人對這個新舊時代交接點的收視行為做了這樣的統計,結果發現:1、消費者觀看電視的時長逐年下降,其中中國消費者從2009年的平均每周19小時下降到2010年的17小時;2、傳統的電視收看習慣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消費者的生活方式,通過互聯網在電腦上觀看視頻節目逐漸成為互聯網用戶的選擇;3、視頻觀看從以技術為中心向以用戶體驗為中心轉變。4、TV/視頻內容觀看從單一渠道向多渠道發展。[i]對比這個結果,我們發現,如今人們的收視行為又有了新的變化。消費者觀看電視的時長和人數都在大幅度下降,許多城市的電視開機率還不到30%,通過電視觀看視頻節目的主流地位已經動搖。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自曝,如今他主持的國內首檔財經脫口秀節目《吳曉波頻道》90%的受眾是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觀看的,用他的話來說,這是一個移動終端的時代,智能手機的時代。微信等技術的出現還使視頻的二度傳播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大大拓展了視頻體驗的空間。民間自製的視頻節目也可以隨意進入了傳播領域,官方製作、官方傳播一統天下的時代已經終結。
所有這些變化都在挑戰著昔日風光的主流媒體,我們還有多少的時間和空間來維持電視台的生存?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先對比一下網路這個新媒體和電視的區別。
網路出現以後,它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一直在增加,最後到了一網打盡的地步。歸納起來,網路傳播的特點,一是跨媒體,網路包容所有傳統的傳播手段,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可以說網路是所有傳統媒體的集合體。對於一個受眾而言,只要擁有網路和網路終端,就等於擁有了所有的傳統媒體。這一點連電視生產廠家都注意到了,如今的電視機也在向智能化發展,使之兼有台式電腦的功能。第二個特點是跨時空,不論是現在的、過去的、本地的、異地的內容,它都能一併呈現,信息結構是平面化的,菜單式的,非常方便受眾的選擇。這種親和力是電視那種帶有強制性的線性結構難以匹敵的。特別是搜索引擎更加強化了受眾選擇的能力,受眾可以不看菜單,僅憑自己的意願,藉助幾個關鍵詞就可以輕易獲得他所需要的內容,這是傳統的電視根本不具備的功能。三是開放與互動,網路傳播的互動性可以做到傳播到反饋沒有間隔,網民既是傳播者也是接受者,而且傳播隱蔽,接受公開,出現了主體消解與多元。傳統電視儘管接入了電話、簡訊、微信平台,努力地實現傳播到反饋的閉合,但結果就像人為地把兩個構件粘接在一起,表面上是閉合的,實際上這個閉合是有間隔、有縫隙、有限的,是粘接而不是焊接,傳播和反饋沒有融合。網路的開放性是將全球範圍的信息放在一個平台上共享,沒有人為的畫地為牢,更沒有傳播的局限。四是大容量與高速度,所有記者之間的比拼,快是一個不可或缺且十分重要的指標,但是在網路面前大家都失敗了。網路就在現場,無需「趕赴」,記者和網路比速度根本無法望其項背。一句話:只要網路覆蓋的地方,就能夠隨時實現直播。至於網路傳播的容量更是讓人吃驚,很早以前國際互聯網上1秒鐘截獲的信息就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幾百倍,這樣的傳播量哪個傳統媒體能夠超越?顯而易見,電視和網路根本上的區別是在傳播方面,這就決定了電視和網路的競爭是不在同一個層面上的競爭,兩者之間的競爭,電視幾無優勢可言。
一個新事物的誕生往往帶有它與生俱來的特質,所以它才敢於挑戰。不一樣的傳播正是網路顯現出來了最核心的特質,它的能量就來自於數以億計的網民。在很多年前,誰也沒有把網路當一回事,但仔細看看今天:實體店輸給了淘寶,行動電話輸給了微信,就連銀行業也在支付寶、財付通、錢大掌柜等網銀面前繃緊了神經。以報紙、廣播、電視等為代表的傳統主流媒體不是沒有看到來自網路的威脅,但是與許多傳統媒體在網路面前表現出來的無所適從相比,網路反而把傳統媒體的信息作為資源賺了一個盆滿缽滿。是順應還是和網路對抗到底?在躊躇與遲疑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總算是破解了橫亘在傳統媒體和網路之間的意識形態堅冰。中央的指導意見甚至指明了「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ii],中央的思路非常清晰,不僅給出了方向,還給出了路線圖,就看電視台自己怎麼走。
其實,在此之前也有一些電視媒體,特別是央視和部分省級台在網台融合方面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比如創建自己的網站、或者把電視台的節目上傳到網站上供觀眾免費點播等等。2009年12月28日,央視以國家電視台的身份創建了中國網路電視台,同時推出了CBox央視影音客戶端,集納了中央電視台和110餘路衛視及地方電視台優質視聽節目資源,除了供觀眾點播搜索等回看功能以外,網路電視台還具備直播功能,實現了對傳統電視內容的整合與延伸。但是這樣做依然沒有實現和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或者說離真正的深度融合還有很大的差距。那麼我們該怎樣做才能實現真正的深度融合?我認為起碼要往四個方面努力。
第一,回歸電視視聽語言的特質。談到回歸,可能很多電視人會有共同的感觸:我們的電視節目拿到國外去,和別人一比就覺得差一大截。我們很遲才開辦真人秀節目,即使現在有了真人秀節目,在節目設計、收視效果等方面仍然差國外一大截。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這是我們過去把電視作為宣傳工具的功能定位造成的。電視可以作為宣傳工具,但它主要還是一種娛樂媒介,這是電影電視這種視聽語言的特質決定的。我藉助一張圖表簡要地回顧一下語言的發展歷程。我們最早的語言是圖畫語言和聲音語言,那時他們各自是獨立的,後來它們繼續演進,產生了圖畫和聲音合併的符號,象形文字並進化為今天的文字,其餘的各自演進為美術和音樂。自從文字出現以後,人類的語言就到達了一個頂峰,這是因為,我們在運用文字表述思想感情或者外部世界的時候,已經進行過壓縮式的有損處理,當讀者把文字還原成某種思想感情或者外部世界的時候就有需要利用自己的經驗去豐富文字的內涵。所以我們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文字最大的張力和魅力。但是影視語言是沒有這種張力的,它所傳遞的信息、思想甚至是場景氛圍,都是生動地從一個地方收集好然後再到另外一個地方無損地、完美地再現。換一種表達,電視是人的視覺與聽覺的二元延伸,回歸電視語言的特質,就是強化這種延伸,強化電視的真。這也是影視語言出現之後,能夠迅速持久地抓住受眾,包括電視出現後,它的影響力迅速超越平面媒體成為「第一媒體」的原因之一。反觀一下我們某些電視節目,常常為了某個長官意志,不尊重聲畫合一的原生態影音,而是根據長官意志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素材,甚至不惜肢解素材,生硬地把聲畫兩張皮當成了電視的常態。一個弄丟了真實的電視怎麼能夠吸引觀眾?一個吸引不了觀眾的電視不就等於糟蹋自己的宣傳陣地嗎?不論是雅文化的真善美還是俗文化的真稀奇,根本都脫離不了一個真,因為真是唯一的存在。我們自作聰明的剪輯固然能夠達到某些宣傳效果,但一旦被人戳穿了,就是飲鴆止渴的結果,我們的輿論陣地就喪失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是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的,強調事實求是,這是「政治家辦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在1945年《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指出要「講真話,不偷、不裝、不吹」,但是在我們的新聞實踐中,就有一些人把長官意志當成了政治的核心,唯物主義不要了,實事求是也不要了,這是非常可怕的。
回歸視聽語言的特質還要重視它的娛樂性,因為視聽語言是非常直觀的,逼真的,再現的,這就使它比其他語言帶有更多的娛樂成分。現實中我們經常把電視娛樂化和電視人的社會責任對立起來,似乎一提娛樂化就是不顧道義、沒有社會責任的表現。但是我們看看國外的真人秀,如《嬰兒日記》、《超級保姆》、《卧底老闆》,能說《嬰兒日記》和《超級保姆》沒有教育意義、不讓我們的心靈感到震撼嗎?《卧底老闆》甚至介入了企業管理,除了給觀眾視聽的享受以外,它對企業的幫助甚至連老闆自己都感到意外。當然,我們自己也拍出了《爸爸去哪兒》這樣的真人秀節目,讓大家在欣賞節目的過程中思考諸如親子關係、教育等等方面的問題。影視語言強化的是真實,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僅展示了微觀的真實,更反映了宏觀的真實,在真實第一的前提下,傳達作者的思想和觀點,用通俗的話就是寓教於樂。英國傳播學家丹尼斯·麥奎爾指出,娛樂的概念也包括獲取娛樂消遣(diversion)的過程本身,並且在這個意義上它還與新聞、廣告或教育等有關(儘管這些通常不被看作娛樂的類別)。[iii]電視的語言特性往往在不經意間給了人們一種體驗快樂和解除痛苦的間接方式,這是很難得的一種體驗。同時,電視這種視聽語言的特質大大降低了文化傳播的門檻,帶動了文化普及和社會交往,滿足了大部分民眾的需要,這是電視能夠迎合受眾的關鍵所在,這也是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
認可電視語言的娛樂性還有助於釐清電視台的意識形態屬性和文化產業屬性,這兩個屬性我們平時很少加以區分,這也不利於電視台自身發展。從理論上講,電視台的意識形態屬性這一塊應該由黨委、政府主導並扶持,文化產業屬性則由市場經營來維持。這樣分清以後,電視就不會去「染指」學術,也不會去「染指」法律或者「染指」其他領域,就不會混淆社會公眾的認知,電視作為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也容易得到維護。另一方面,釐清以後電視台可以集中部分精力專門生產市場需要的視頻消費品。以往電視台的視頻消費品通常是指電視劇,網路時代的視頻消費品就非常多了,它可以是新聞里的資訊、趣聞,也可以是一段節目的視頻片段,還可以是小專題等,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視頻市場,關鍵是我們有沒有這個意識去做。
第二,順應互聯網思維。周鴻禕打了個比方很形象,「如果以傳統經濟思維進入到互聯網裡去競爭,那無異於鯊魚爬到陸地上去跟豹子搏鬥,肯定是要輸的。因此,準備向互聯網轉型的傳統企業,必須理解互聯網經濟的特點」。[iv]前面提及央視不僅建立了自己的網站,還創建了中國網路電視台,為什麼說它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還有很大差距呢?我們進入央視的網站看看就知道。央視網的首頁是央視下屬各個頻道的鏈接,然後是各個欄目,進入各個頻道的二級官網也是大同小異,首頁仍然是各個電視欄目,然後是網站的欄目。就連央視網的論壇也是一個個欄目井井有條。直觀的印象央視的網站非常乾淨,像被人打掃過一樣,絲毫沒有其他網站那種雜蕪的生態。我並非主張互聯網要做得雜亂無章就是好,但是央視網的網頁設計明顯帶有「設置議程」痕迹。設置議程往往是電視節目編排經常接觸的工作,互聯網也需要設置議程,但是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的設置議程出發點不一樣。傳統媒體是出於宣傳的需要,互聯網是出於滿足網友的需要。所以拿天涯論壇和央視網比較,天涯論壇就像個菜市場,央視網就像國內某個教育基地。水至清則無魚,天涯論壇表面的凌亂實際上是人氣鼎沸的結果。更令人不解的是,像央視網、復興論壇這樣一個以視頻主打的網站極少看到附帶的視頻,反而在天涯論壇的傳媒江湖和其他網站裡面視頻成堆。這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央視的網站還沒有把自己製作的節目當作一個視頻消費品拿出來和網友分享。他們推介的還只是自己的欄目——一個根據精心設置好的議程串編的一系列節目,這是互聯網不會理會的東西。那麼互聯網需要什麼呢?單獨的節目,我們稱之為「視頻消費品」。因為互聯網傳播的最大特徵就是傳授身份的雙重性,網友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傳播雙方易位頻繁,越來越個性化和人際傳播化。在互聯網上,還有很多的是受眾的根據自身的需求主動的搜索,主動地尋覓,傳播方的推出變為接受方的拉取。電視台和新興媒體融合不僅要從觀眾的角度、還要從網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我們的節目不僅要滿足觀眾收看的需要,還要滿足網友二次傳播的需要。
現在不少電視台都建立了微信公眾平台,這是個好現象,但是也有許多不足。比如微信公眾平台是以電視台的名義設立的,牌子很大,但是發的消息不多,更沒有視頻內容,甚至沒人打理,這樣的公眾平台反而辱沒了電視台的名聲。建立微信公眾平台的目的應該是提高覆蓋率,起到導視的作用。目前電視台的節目傳送主要是通過閉路電視網,後來有些台把節目掛到網上,即使這樣覆蓋能力還是有限,因為移動終端沒有顧及。我覺得既然是建立微信公眾平台最好以欄目的名義去做,因為欄目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收視人群,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叫「鐵杆粉絲」,他們會樂意再次傳播你的節目,當然各個欄目必須把各個節目傳到自己的公眾平台上去。
由於傳播方式的改變,電視台以往的頻道競爭已經被欄目競爭,甚至節目競爭所替代,所以電視台的經營方式不可避免地也要相應地調整。比如欄目間的廣告即將日漸式微,逐步被節目間廣告和植入廣告所替代。電視台不得不迎合這種趨勢,強化節目間廣告和植入廣告的創收能力。
第三,堅持內容為王。傳播是一種文化行為,以構建或創新文化為歸宿,通過交流與溝通使社會在價值取向上協同一致,達成共同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和情感模式。人是社會性動物,與生俱來就有一種需求:認同感,傳播的結果就是凝聚了具有相同認同感的人群。這些人群才是各種媒體競爭的目標。由此可見,內容為王比的不僅是內容本身,更注重一種傳播的效果,因此有學者指出:傳媒經濟是影響力經濟,也就是一種「注意力經濟」。媒介所凝聚的受眾資源——人是媒介經濟的真正價值所在。傳媒的市場價值在於,它能夠創造並保持對目標受眾的影響,並且這個影響力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進一步影響受眾的行為。媒介的價值是通過完成傳播的社會責任來實現的。要做到內容為王也離不開這兩點:一是你如何生產出獨到的內容,二是你你如何經營你的內容。你不僅要把你的內容傳遞到受眾心裡,還要通過他影響一片人群而獲得一定的收益。這樣說來,內容為王就不是媒體簡單地自說自話,一定要關聯你的受眾,滿足受眾的個性訴求。我們經常說媒體有監測社會環境,協調社會關係,傳承文化,提供娛樂的功能,試想一想,這些也是不是受眾的需求,我們有沒有滿足他?我們也時常不滿足現狀,對節目或者欄目的內容做了許多改革,但是我們顧及更多的是自己的欄目怎麼編排更趨合理,定位在哪個文化層次的觀眾群比較合適等等,在顧及受眾方面思考的卻很少。比如電視台針對的對象是什麼樣?他們日常的活動場所在哪裡?他們供應的信息能夠分成幾種分類?每種分類又大致可分成幾個級別?這樣的細分往往決定了電視台經營模式的深度。
那麼電視台如何生產出獨到的內容呢?我覺得首先要給自己劃定一個邊界,做有限的媒體。電視台是這樣,下屬的頻道、欄目更是這樣,一定要做有限的媒體才能夠突出有效的核心訴求,擦亮品牌。如果核心訴求太泛,不尖銳,或者節目做著做著偏離了方向,把這個核心訴求做散了,那你就不會有號召力,也就不會有影響力。比如一個地方台,你的覆蓋就是你的行政區域,你的影響也是以這個行政區域為主,這就是邊界,我側重做好與這個行政區域相關的節目,除了區域內人和事,對這個區域有影響、有關聯的消息都是我的內容,我的足跡雖然不限於這個區域,但核心永遠不離開這個區域。有邊界才有利於深耕細作,如今互聯網信息數量這麼多,品種這麼多樣,而且傳播速度快,你和別人比面上的肯定比不過,但是你往深里做,他們肯定比不過,因為你有地域優勢,這個優勢是別人無法替代又無法複製的東西,而我們所謂的獨到就是我的內容別人無法替代,我的內容無法複製。其次節目要足夠精細,要有特定的人群。我報道一個人物,馬上就要想到他背後有一個特定的人群,他的訴求也是這個特定人群的訴求。如果我們的節目不夠精細,它的特定性就無從反映。因為我們的特定性是隱藏於細節之中的,比如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群,特定的原因等等,我們要找出所有這些特定因素之間關聯的東西。精細的節目還離不開特定的視角,最特定的視角就是受眾的視角。受眾不是單純的信息的接受者,還是信息的參與者,有了受眾的參與信息才會豐滿。
有了好的內容,如果沒有傳遞出去就像廠家生產的產品沒有拿去交換一樣,它是不會產生價值的。內容為王的第二層意思就是要善於把內容經營好,要使所傳播的內容在受眾心裡產生效果才算功德圓滿。好的內容要達到廣泛地傳播,這是經營內容的第一要義。電視台節目的傳統傳播渠道是有線電視網路,然後有了衛星、互聯網,但還是進不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所以就必須有一個新的客戶端或者新的傳播方式,特別是地方台更需要這種跨時空、滿足多種接受終端的傳播方式以提高它的信息覆蓋面。另外傳統的由頻道而欄目再節目的線性傳播方式也無法適用於互聯網傳播。互聯網在更多意義上是為個人服務的,具有對象的小眾化和個性化的特點,有針對性的窄播也是電視製作需要考慮的問題。製作者需要從字詞句、篇章結構和邏輯關係三個層面,對傳播內容資源進行真正的打散和整合,這樣才能方便檢索。
經營內容另外一個門道就是活動加互動。活動就是抓住一些社會熱點有目的地策劃一些活動,藉此來強化媒體的觀點,提升媒體的話語權,形成公信力。而互動則是互聯網時代最鮮明的特徵之一。這是個性化的時代,我不是單向接收,我可以發表意見,受眾在和媒體交換的過程中,其實是有我的,並不是只有你。互動決定著媒體能不能持續地保持受眾參與的熱度,即有效受眾的活躍度,活躍度的獲得與缺失卻恰恰決定了媒體的未來。受眾有知情權、也有話語權,媒體要滿足受眾監測社會環境,協調社會關係,傳承文化,參與娛樂的需要,這是互動必不可少的內容。在過去,受眾的這些權利是寄托在傳統媒體那裡的,由傳統媒體代為行使。如果傳統媒體不滿足他們,背叛是遲早的事情。這些年為什麼網路的影響力會大到衝擊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我覺得很大一個因素是傳統媒體失去了受眾的信任,相比之下,互聯網反而更好地滿足了受眾的知情權和話語權。比如說新聞監督在傳統媒體那裡已經大大弱化了,網路反腐反而大行其道,受眾當然就向網路傾斜。以往傳統媒體主要是以提供事實作為他的核心價值,現在它在提供事實方面的地盤越來越小,變成一個解釋者,一個表達社會利益、社會情緒的平衡者,扮演著關照全局、關照社會關係、關照社會生活方式的一種角色。這個角色是居高臨下的,所以一些受眾不但不買賬,反而把傳統媒體視為利益集團的守望者對立起來。如果這樣的局面得不到改善,傳統媒體江河日下的趨勢也難以改變。
影響力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毀於一旦。就維持一個媒體的影響力而言,內容為王永遠不會過時。一個好的內容永遠是社會主流階層判斷社會、了解社會的信息支點。
第四,勇於跨界經營,一個是要勇於跨出行業之間的界限,另一個則是要勇於跨出行政區劃的界限。
「跨界」,英文名稱為「Crossover」,這是近幾年在營銷界被反覆提及的一個熱門辭彙。「跨界」原意是指不同行業之間的合作,藝術家們經常稱為「混搭」。將「跨界」這個熱門辭彙引伸到營銷界,則代表著一種新銳的生活態度與審美方式的融合。電視業的跨界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目前電視業還是壟斷的,有限的資源,關鍵是電視台以什麼樣的方式實現跨界營銷。
電視台最傳統的盈利模式莫過於「兩次售賣」模式,即第一次通過有線電視網把新聞產品傳遞給觀眾,帶來獨特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從而使電視台獲得獨特的傳播能力。第二次把電視台所具備的傳播功能賣給廣告主,廣告主看重的就是電視台高質量的觀眾和它具備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影響力大售價高,影響力低售價低。由於媒體之間的激烈競爭,一些電視台也想了許多招數應對,比如依託互聯網擴大覆蓋面、舉辦活動增強影響力、發展移動電視、手機電視、樓宇電視、戶外電視業務……但是這種一點對多點或者說是點對面的傳播模式,媒體和讀者之間以及廣告主和讀者之間都是相對割裂的,缺乏互聯互通的手段,媒體很難精確地掌握讀者的特徵和偏好,廣告主就更不能清晰地了解媒體的讀者,所以最終還是日漸冷落。電視台作為一個「內容提供商」,落魄至此,難道能夠責怪時代嗎?
其實新事物的出現,舊事物也不一定會走上絕路。就像汽車取代馬車,馬和馬車到現在也未曾滅絕。新事物會開拓更大的空間,舊事物也會重新找回它的價值。我們強調跨界目的就在於讓電視台這種傳統媒體找回它的價值,並搭上新時代的快車。其實,新媒體創造了好多盈利模式和盈利機會,只不過我們習慣了現成的思維和做法。我非常認同單一良的說法:「媒體要真正擔負起信息產業的中堅並實現智慧商品的生產,成為智慧經濟的『智慧工廠』。這是走向智慧經濟的進程中媒體肩負的歷史使命。媒體要在這一偉大的歷史實踐中不斷探索並完善自己的運作機制,把自己塑造成為整個社會的神經中樞,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v]媒體聯繫著整個社會,從各個階層的人到各種生產要素,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客觀規律將這些要素進行解構和重組,不就能夠造就很多項目甚至是企業嗎?記者的強項是發現問題,但不能就此滿足,要敢於超越,勇於跨界,把自己變成問題的解決者,因為解決問題是新的盈利模式的開端。
許多地方都有一些「龍頭企業」,他們有著跟電視台合作的強烈意願,希望藉助電視台的宣傳傳播他們企業的聲音,讓他們的產品走得更快,走得更遠。但是現在的客戶已經不滿意傳統廣告粗放的經營方式,他們所要傳遞的信息也不是幾句廣告詞就能達到效果。他們也不願接受賣廣告的各種翻版,而是希望得到的是一種風險共擔的合作。風險共擔雖然是一種接近參股形式的合作方式,各合作方的資本性質和形態、質量都不盡相同,但是如何評估各方的資產也不是一個難題。這裡主要涉及對資產的概念的認識。美國財務會計準則認為:「資產是某一特定主體由於過去的交易或事項而獲得或控制的可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國際會計標準委員會對資產所下的定義是:「一項資產所體現的未來經濟利益時直接或間接帶給企業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潛能。這種潛能可以是企業經營能力中的部分生產能力,也可以採取可轉換為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形式,或減少現金流出的能力,諸如以良好的加工程序降低生產成本。」國際會計標準委員會對資產的定義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資產其實就是一種潛能,美國的概念也很清晰地告訴我們,資產是一種可預期的經濟利益,二者都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因為各自的盈利能力是有例可援的,因而合作產生的風險也就容易確定。
跨界合作利用不同行業、不同產品、不同偏好的消費者之間所擁有的共性,把一些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進行融合、互相滲透,贏得目標消費者的好感,使得跨界合作的品牌都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營銷。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行業與行業的相互滲透相互融會,已經很難對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品牌清楚地界定它的「屬性」,跨界(Crossover)現在已經成為國際最潮流的字眼,如果電視台不敢打破了行業營銷固有的藩籬,就會在這種新的營銷風潮中失去合作共贏機會。
勇於跨出行政區劃的界限這一點,在前面「堅持內容為王」的部分已經有所述及,其實行政區劃只是一個物理邊界,還有一個心理邊界,它比物理邊界要大,而且更豐滿。我們經常說節目要觸及心靈,就應該以目標為原始出發點,從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從這一點來講,他山之石,可資借鑒的外地經驗以及與我們心靈共通的題材都是我們的素材。其次地方媒體應當做好當地資源和產品的代言人,把自己的東西推銷出去,把別人的東西吸引進來,這都需要跨出行政區劃這個邊界。
這個時代留給電視台這樣的傳統主流媒體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眼下電視台還有機會調整方向,找到合適自己的生存方式,但是有一點不能忘記,傳媒界資深人士對新媒體產業鏈有過精闢的論述:「內容為王,技術為王,還是渠道為王?都不是。它們只是『王』字的三『橫』,再用終端作為一『豎』將三『橫』串起來才叫『王』。這還不夠,『王』字上面加一『點』——人才,那才叫『主』。」在這個時代,電視台也好,互聯網也好,各種終端也好,大家都是信息浪潮里的衝浪板,只有人才是主宰,想不隨波逐流或者不被浪潮沖走,最重要的就是留住人才,善待人才。
[i] 《全球消費者TV/視頻內容消費行為趨勢》。作 者:愛立信消費研究室
[ii] 2014年8月20日《中國新聞出版報》《<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審議通過引業界關注——媒體深度融合熱潮將至》
[iii]DenisMcQuail.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4th ed, London. SagePublications, 2000, p495.
[iv] 2014年02月12日第一財經日報《周鴻禕:互聯網思維不是「萬能葯」》
[v]2009年07月27日《中國產經新聞報》:《「智慧工廠」——媒體未來的商業模式》作者:單一良參考書目:
《中國電視前沿關於理念與運作的對話》 李嵐 張群力著
《資產重組》編者:陳維政 等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7年11月第1版
2009年8月29日西祠衚衕>>媒體>>記者的家:《淺談媒體經營:內容為王,受眾為本》作者:戒煙的狐狸
2006年03月10日人民網>>傳媒>>研究:《從「內容為王」到「渠道為王」再到「營銷為王」——談傳媒市場理念的變化》作者:謝晶
2007年09月《傳媒》雜誌:《電視「染指」學術 講壇類電視節目的傳播生態學思考》作者:劉敏
推薦閱讀:
※邊看電視邊減肥
※電視影響孩子的絕不僅僅是智力!解救孩子,從今天開始……
※研究表明,看電視對寶寶的危害,比你想像的還大!
※眾名嘴痛批電視節目低俗化 頻頻挑戰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