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蘋果」「林檎」說

提起「蘋果」一詞,似乎沒有人不知道。你若是要問別人「林檎」是什麼水果,大多數人可能會一臉茫然,可能懂日語的朋友會說這是日語中蘋果的稱呼。那林檎是什麼來頭,蘋果和林檎究竟有什麼關係,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說一說。

同蘋果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比起來,「蘋果」這一名稱就年輕多了。根據筆者在CCL語料庫的檢索,「蘋果」一詞最早見於書面文字是在明代,明朝萬曆年間的《群芳譜·果譜》中就明確寫道:「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接用林檎體。樹身聳直,葉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圓滑。」從這裡的記載看,蘋果和林檎在明朝似乎是兩種長得很像的水果,並且林檎極有可能比蘋果出現更早也更為常見。的確,早在西漢揚雄所著的《蜀都賦》裡面就能看到「林檎」一詞的身影:「被以櫻梅,樹以木蘭;扶林檎,爚般關。」謝靈運的《山居賦》裡面也記有「枇杷林檎」之語。論起年紀,「林檎」要比「蘋果」大得多。

那「林檎」究竟長什麼樣?晉代《廣志》中記載:「林檎似赤柰,亦名黑擒。」可見林檎和柰相似。關於「柰」的記載,《本草綱目》裡面寫到:「柰,頻婆。……梵言謂之頻婆,今北人亦呼之。」農學史專家認為,柰是我國本土栽培的一種綿蘋果。由此可見,蘋果和林檎原非一物,而是「一類二種也」。

從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能看出,「蘋果」一詞實際上源於梵語,在佛經中被稱為「頻婆」,後被漢語借用,也寫作「蘋婆」。而「頻婆」在漢語裡面的出現則早得多,在《嚴華經》的唐譯本中就能見到說:「唇口丹潔,如頻婆果」。

「頻婆」和「林檎」在唐代似乎沒什麼關係,那這兩者又是如何扯上關聯的呢?這就要說到唐代的一位僧人慧琳了,在他的《一切經音義》中就提到:「頻婆果者,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慧琳在這裡只說「頻婆」和「林檎」二者長得很像,並未將二者等同起來。那至於這中間又是怎麼將頻婆和林檎混淆起來,有想法的讀者可以留言分享給大家。

當然,現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林檎」的叫法,有些仍指蘋果,但有些早已和「蘋果」沒有什麼瓜葛了。在陝西地區,一些果農就將蘋果稱之為「林檎」。而在潮汕,「林檎」是指番荔枝。所以,如果你去了潮汕,千萬不要把蘋果稱林檎,否則別人會給你塞幾個番荔枝。至於潮汕話裡面的「林檎」究竟是承古還是後起,如果承古,為何原指蘋果的「林檎」如今卻用來指番荔枝,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探討與發掘。

順便提一下,華南地區的鳳眼果不知何故,它在宋代也以「頻婆」的名稱出現,與北方林檎類的頻婆同名異物。《宋史》中所說「罷韶州獻頻婆果」,就是指嶺南的頻婆果,即鳳眼果。

最後我們來說說日語里的「林檎」。日語中本沒有「蘋果」一詞,「林檎」就是很久之前從漢語里借入的,它的味道甘美,能招致很多飛禽棲落林中,所以叫林檎。

「林檎」這個稱呼,在筆者看來,比「蘋果」一詞優美詩意得多。在漢語的發展過程中,本土的「林檎」倒被外來的「蘋果」所替代,這不由地使我聯想起方言中的一些地道的說法逐漸地被普通話取代,如在筆者的家鄉湖南祁東稱「蚯蚓」為「泥線」,這種說法在00後中已經漸漸逝去。這些現象都值得我們去思考,我們的方言又該何去何從。

作者:王毅,華中師範大學2016級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生,師從汪國勝先生


推薦閱讀:

蘋果與孤獨
蘋果建園規劃及技術
揭秘蘋果A9為何台積電16nm比三星14nm性能還好
全球開發者大會或開啟「蘋果的誘惑」
蘋果園管理語錄,深刻理解果樹管理!

TAG:蘋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