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鄉愁是一坡山茶花
台灣散文家的文中都不乏鄉愁,自己的,旁人的,長輩的,這些濃濃的鄉愁如一首首幽怨的歌曲,訴說人間的悲歡離合。
余光中的郵票,席慕蓉的草原情結,林清玄月光下遇見的喇叭手,一串串鄉愁如輕煙,似薄霧,縈繞在情感之中,揮之不去,湍流在筆端,一瀉千里。
最打動我的,是龍應台《目送》中最後一輯《滿山遍野茶樹開花》。
作者的父親,一個遠離故土的遊子,遠走他鄉,故鄉只是殘留在記憶中的那些點滴,沒有因為時間而模糊,垂暮之年,相反竟是越來越清晰,欲罷不能。七十年後,他終於回到了故鄉,不是以生命之軀,而且亡靈。小小的盒子里,裝的不僅是骨灰,還有牽掛、思念、鄉愁,落葉歸根,萬物蕭默。
父親入土後,滿山潔白山茶花怒放,一隻蜥蜴從小徑經過,至此,全書嘎然而止。整本書前面不斷的聚散離合,前文穿越的世界各地,最終收篇,歸於故里。只有景,只有物,只有人,沒有一句鄉愁,哀傷的鄉愁卻瀰漫在全文之中。
合上書,久久不能釋懷,思緒飄得極遠,眼眶不禁濕潤。
鄉愁是潛藏於每個人心底的一種思念情緒,一旦遠離故土,便會或急或徐涌流而出。鄉愁是什麼?每個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
鄉愁是一種時空概念,因為距離,離鄉愈遠愈濃重強烈,鄉愁的內容和對象往往是記憶中的昨日人與事,和時間相關。
鄉愁里都有什麼?有人,有景,有物,有文化。
一棵香椿樹,父親細心澆灌,母親講述時有特別的光彩。余紀忠最後時光回味和嚮往著太湖邊、柳樹下、線裝書。都是具體的,可以寄託的物件。
香港街頭,老年痴呆的母親,拒絕作者提議的「去杭州」,就是因為所有認識的人都死了。沒有了熟悉的人,鄉愁只是一種愁。
台灣和內地雖只是相隔一個海峽,可偏偏許多人一走幾十年,甚至一輩子。龍應台的父母在倉促中,把年幼的兒子和年老的父母留在了湖南老家,誰知此地一別,是生離也是死別。
父親從此再未見他的母親,只有緊緊握住母親留給他那隻鞋底,一次又一次和女兒講述著那個老掉牙的離別場景。失語後,只有關於故鄉的話題,才能引起他的注意,和外孫講起無意間打翻的一碗米飯,母親抱頭痛哭,他依然後悔內疚淚長流。
父親知道有生之年不可能再歸故里,唯有思念深藏內心,如那盞永遠點亮候他歸來的夜燈,指引著他,牽掛著他,讓心靈有所依,讓魂歸有去處。
鄉愁流傳千年,不同的時代,人們在用不同的方式書寫著「鄉愁」二字。
古代詩人們將思鄉之情全部寄與文字中。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納蘭性德的「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數不勝數,從小背到大,鄉愁是自小紮根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印記。
上世紀大批人為了生存下南洋,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異國他鄉飄泊之痛,鄉愁如潮。在外打拚多年,回家建屋蓋房,只為留住自己的根,尤其是廣東境內,那些精美的雕樓,堅固的紅磚別墅,無一不是海外遊子用磚瓦書寫著的鄉愁。
國難當頭,為抵抗日本的侵略,大批南洋華僑歸國,捐錢捐物,有的甚至獻出生命,只為保住鄉愁里神聖不可侵犯的故土。那些激情,現在看來,還令人心潮澎湃!
一聲汽笛,一聲轟鳴,那是一次措手不及的出行。一道海峽,把台灣和內地分隔開了,分隔不僅是地理位置,還有時間,幾十年如一日,這份鄉愁來得更艱難和無奈。「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當年的青年,此時雙目渾濁,白髮蒼蒼,踏上故土,除了地名,物非人也非。
從上世紀末開始,是中國人口流動最大的時代,為了夢想,年輕人都遠離了故土,與上世紀下南洋和去台灣不一樣,只是從農村去了城市,從北方去了南方,或從南方來到北方,仍然在同一個根上。
從零開始,孤身奮戰,忙碌打拚,只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只為將來日子過得好些。這些一個人走的路是孤獨的,好在回望時依然有故鄉。
故鄉還有牽掛的人,成了異鄉人奔赴回去的最大動力。每年春運期間的大遷徙,是這個年代描述鄉愁最有力的一著。
近些年又湧現出國潮,留學的工作的移民的都有,鄉愁在他們身上又是什麼?可能僅僅是一道中國菜,無處不在的方塊字,或者是隨便可聽到的普通話。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網路通行,相互文化的融合,鄉愁不再壓抑,變得可觸可摸可緩解。
年輕時,想念父母,中年時,思念曾養育自己的水土,老年時,回味故鄉的文化風土人情。
遊子思歸、落葉歸根、衣錦還鄉,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裡最深切、最濃郁、最真摯的一種情結。歸,成了鄉愁最終極目標。
龍應台在文中寫過,初時父親的湘楚之音一直被笑話,拖著長音教她背詩,她堅決不肯學湖南話,一定要說參加演講比賽的那種國語。父親入葬時,與當地風俗發生了一點小矛盾,引起了母親的不快。龍應台一直沒有理解和認同父親鄉愁里的文化。
直至司儀用湘音唱起「上——香」「拜——」,長長的尾音震驚了她,熟悉而親切。龍應台此時才認識到,原來鄉愁在不知不覺中已扎在她的生命,她深深跪下,眼淚決堤。她終於理解了婉轉凄美的鄉音,她跪的是湘楚文化。
鄉愁不僅是對生活過的故鄉、故居、故人的懷念,更是一種濃縮了整個中國歷史、整個傳統文化的故國時空。它不僅是地理的,也是歷史的。
無論走多遠,家永遠是溫暖的嚮往;無論走多遠,家鄉永遠是心中的明月;無論走多遠,親人永遠是思念的源泉。這就是鄉土情結,它不因時間的悠遠和空間的阻隔而褪色。
故鄉總是在等候著外出的遊子,故鄉的人總是在企盼著遊子的歸來。
七十年才歸來的遊子,父親的鄉人們仍然以熱烈的方式迎接和相送,不管認不認識,都在送葬路口,趕來燃一掛鞭炮,引領他的魂找回了離開時的路。於父親而言,是歸,也是離,一路走得並不寂寞。那些老人,充當樂師,吹著樂器,對這昔日夥伴,是迎接,也是歡送。
隆重的儀式感,表示故鄉在接納一個孩子的歸來,無任何條件。縱然時世變遷,天翻地覆,斗轉星移,於故土而言,幾十年的時光——人的一生,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只有綿綿不斷的山茶花年復一年盛開。
鄉愁也變得更為厚重和悠遠。
鄉愁,是有層次的,是立體的。鄉愁就像一張透明的網,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鄉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一直會以古詩以文字以情結流傳至遠!
推薦閱讀:
※如何記住鄉愁
※找得到靈魂家園 記得住美麗鄉愁
※鄉音?鄉情?鄉愁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教學設計
※你的鄉愁在哪兒?那些古詩里的鄉愁。
TAG: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