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價值的消亡

價值的消亡分類:價值與價格 消費理論文章提交者:萬保林 發表時間:2010-6-1 中國現在缺水了,以後還會有許多其它重要自然資源的日益短缺,稠密的人口和鋪張的生產生活方式,將使人類快速步入重要自然資源日益短缺的時代。而我們現在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國家戰略決策層,對此都未予以足夠的重視。當今中國正處於太平盛世,經濟以超高速(每年GDP增長都在8%以上)連續發展了幾十年,稅收也以每年百分之十幾的速率連年大幅增長,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還有大筆的賣地賣資產收入(這些祖宗留下的財富現在都賣得差不多了),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民眾的社會福利非但沒有比所謂的「崩潰邊緣」時期有什麼大的提升,反而大幅下降,教育、醫療、住房等原來在極端困難時期都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福利統統被政府作為包袱甩掉了,但甩掉了又怎樣呢?從中央到地方年年借錢度日,赤字和債務連年大幅飆升。將來一旦土地可賣的都賣光了,國有資產可賣的也都賣完了,經濟又不如今日之景氣(出口受阻而內需難擴),被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又要花費巨額的經費來治理,那時候我們不知道政府將如何生存?企業將如何生存?民眾將如何生存?價值的消亡有不少經濟學人是只關注生產的,包括相當數量的官員們,只對生產的發展感興趣,只統計GDP的增長多少與快慢。在這些人看來,只要生產發展了,GDP快速增加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定是好的,誰的GDP數值增長快,誰的經濟建設成就也越大,他們很少會換個角度觀察經濟發展問題。買台新彩電,在家裡不小心摔了,只好再買一台,從GDP生產的意義上講,這是好事,GDP因此增加了一倍;從拉動需求的角度講,這也是好事,可以促進社會就業。但如果我們從人的需要的角度講,這是壞事,自然資源的浪費和人類勞動的付出都因此增加了一倍,而人們客觀需要的滿足與沒摔彩電之前卻無任何的增加。在這裡,產品的破損和勞動的浪費問題就是一個價值消亡的問題。我們前面關於無效勞動和負效勞動的一些說明,只是研究了生產環節違背人們客觀需要的問題,而價值消亡問題的研究則把研究的視界移到了消費環節(其實生產也是一種消費),即價值的利用方面違背人們客觀需要的問題。1、價值是會消亡的一切有價值的商品,當它作為一種使用價值而於人們客觀需要的作用完結或有效性消失時,它的價值也就消失,而不任其製造過程中曾經耗費了多少人類勞動,也不任其剛生產製造出來時於人們的客觀需要是多麼的有效。作為價值商品,它過去確實是於人們客觀需要有效的,因而也被人們視為有價值的「寶貝」而倍受人們的重視。但由於時空的變換,技術的進步,人類客觀需要發生了某種改變,比如在人類的消費、浪費、破壞、戰爭、意外事故等行為的作用下,或在地震、洪水、冰雪災害等自然災害因素的影響下,商品原來的形狀、結構、性能、功用等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特別是它作為使用價值已經不再於人們的客觀需要有益了,或者,其服務對象的客觀需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而使其成為一件無關人類生產生活的廢物或有礙人類生存與發展環境的垃圾。這並非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一個普遍的生活常識。2、價值消亡分類:一般地說,價值的消亡大致可分這麼六類:在消費中消亡,或稱正常消費或消耗。除佩戴的鑽石和金銀首飾外,通常情況下有一份消費就必有一份價值被消滅。比如吃飯、喝酒、抽煙,噴洒農藥、燃放鞭炮煙火等,相應商品的價值在消費過程中立即被消滅;象治病、打針、護理等,相應藥品和勞務的價值也在相應過程中自然消失;住房、穿衣等,相應商品的價值則採取了漸進的形式逐步消滅;而看電視、用冰箱、駕汽車等則是兩者兼而有之,其中電力、汽油被立即消滅,電視、冰箱、汽車則採取了漸進的形式消滅。一切這些都屬於價值的正常消亡,或稱消受、消費。這裡有必要一提的是:任何價值實體的使用,都有個使用恰當與否的問題。比如吃飯或喝酒,只有半斤的量卻偏要吃八兩,弄得肚子撐得慌或喝個爛醉,那不僅是對糧食和美酒的浪費,也是對身體的傷害。又如駕駛汽車,開闊平坦的道路上掛低檔且踩大油門,即浪費汽油又損壞車子。這也就是說,即使一個價值是在使用中消亡的,也有個效率問題。要是把握得不好,價值之物所發揮的作用卻是負價值的。在生產中消亡。只看到價值的生產,看不到價值的消亡是不對的,只看到產品的生產,看不到價值的消亡就更不對。生產過程總是伴隨著消滅過程的,通常情況下,生產越多,消滅也越多,如生產過程中耗用的煤、電、各種原材料、人類勞動,還有機器設備廠房的折舊等等。馬克思認為生產過程中機器設備和各種原材料的價值會自然轉移到新產品中去。我認為首先是消滅,任何生產過程首先是一種消費過程,至於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消耗是不是值得,是不是真做了保值增值的有用功,是不是能夠將原有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則要看具體情況。如果生產確實做了更有益人們客觀需要的有用的事,又沒浪費資源和勞動,所有耗費都是現有技術條件下必有可少的,那麼,其各種耗費的價值是可視為完全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了的;若做了無用的事,或者在生產中有許多不必要的浪費,這種消耗就是一種無效的耗費,其價值則不會或不完全轉移,其中有一部分價值並未實現轉移而被浪費掉了,不然的話,只要是生產企業,沒有一個企業會發生虧損,且無效勞動和資源浪費越大的企業,其產品(或勞動)的價值反而比正常企業的產品(或勞動)價值要高,這不僅從邏輯上講是不通的,而且從實踐中看也是不合事實的,還會誤導人們無視生產過程中各種無用耗費的客觀存在巨大負面影響。在腐爛中消亡,或稱變質。如大米、麵粉、花生、黃豆等存放在倉庫里霉變了,蘋果、桔子、荔枝、香蕉等存放時間過長且保管不當腐爛了,冰箱里的魚、肉、雞蛋過期變質了,飯菜做多了吃不完放餿了,住房因長期閑置而被蟲蛀、鏽蝕、長霉了等等。實際生活中是大量存在這種價值商品因腐爛變質而浪費掉的情況的。有學者研究表明,中國平均食物年產值約為3000億美元,超過20%的食物由於沒有很好地冷藏,在運輸過程中浪費掉了。僅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採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損失率就達25%至30%,每年有總值約92.5億美元的農產品在運輸中損失掉,腐爛損耗的果蔬幾乎可滿足兩億人口的基本營養需求,損耗量佔世界首位。在災害中消亡,或稱非正常損失。比較典型的災害如戰爭(兵災)、地震、洪水、冰雪、火災、爆炸以及各種生產事故、交通事故、人為破壞等等。戰爭對價值的消滅不僅規模巨大,且消滅速度也是最快最驚人的。用戰爭來毀滅價值當然是人類社會裡最大的災難。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用戰爭來毀滅價值則是時有發生的,甚至可以說是在一定條件下不可避免的。當產能和產品的大量過剩,外域市場一時無法拓展,企業生產無法持續,銀行受累頻頻倒閉,社會失業率持續上升,社會矛盾空前尖銳的情況下,用戰爭消滅財富,消滅過剩,消滅勞動力,同時用戰爭強制拓展市場,緩解本國國內需求不足,開工不足和就業不足的矛盾,是資本主義列強慣用的手法。地震、洪水、冰雪災害對價值的毀滅能力也不可抵估。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直接經濟損失2000億元;2008年初的一場冰雪災害,倒塌房屋48.5萬間,損壞房屋168.6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亦達到1516.5億元;一個汶川地震,8451億元的價值頃刻之間就化為了烏有。在浪費中消亡。比如:衣服未穿舊就被主人丟棄而成為破爛,房屋建築未到使用年限就被人為炸廢拆除成為瓦礫,精美漂亮極盡豪華的各種食品包裝(最簡單而常見的如各種豪華月餅合等)在用完後即成垃圾,買進家裡的備用感冒藥存放時間過長藥效已過期,機器設備長期閑置,並未投入產生就報廢了,請客吃飯上菜過多,海味山珍吃不完倒掉了(不要小看餐桌上的浪費,僅公款吃喝一項,有人估算我國一年就是數千億元,其中餐桌上的浪費有多少決非一個小數字,只是大家早已對吃剩個三分之一見怪不怪了)等等,都是對價值產品的一種極奢侈的浪費。還有一次性飯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茶杯、一次性筆、一次性購物袋等,僅使用一次,相應的資源和勞動價值就被扔掉了。現在還有了三年公路,五年樓房等等,浪費更是驚人。前不久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上說:「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於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這些房子的平均壽命只有25-30年」,而美國建築的平均壽命為74年,英國建築的平均壽命為132年。有人算過一筆賬,「中國建築的壽命平均每縮短1年,意味著當年國內財富損耗掉4萬億元」,而平均壽命縮短30——40年其造成的浪費是多麼地驚人!這還僅僅只是框算了建築物一項。浪費是一種對價值的加速毀滅,它極大地降低或甚至直接抵消了生產發展的成果和各種價值商品的實際作用,導致價值商品的快速消亡和嚴重脫離人們的客觀需要。在技術進步中消亡,人們對商品價值的量的計量,通常是以生產結束這一時點為準的。只要在這個時點上,勞動的結果是合乎人們客觀需要的,其所耗費的勞動就被完全計入價值量。但是,在此之後的其它時點上,許多商品的價值是要大打折扣的。比如,五年前一台舊電腦,過去要一、兩萬元,無論人們買來後使用與否,現在可能根本沒有人要,根本不值錢,因為在當今比它技術更先進的電腦也只值五、六千元。在這裡,價值的消亡並非是商品有用性的消亡而造成的,僅僅只是由於時空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導致了商品效用的時效性消亡,同樣的情況還經常發生在手機、相機、運用軟體和機器設備等許多商品身上。只要電腦、手機、運用軟體和機器設備出現快速技術更新時,舊電腦、手機、運用軟體和機器設備就將逐步退出市場。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效用漂移,它告訴我們,在高科技領域,超過自己市場分額和市場實際需求數量的過度生產是十分危險的。3、價值消亡理論對經濟建設實踐的意義價值消亡理論提醒我們:價值是個具體的歷史的範疇,人類所創造的絕大多數價值實體,其價值屬性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它總是隨著其具體的使用價值的消亡而消亡。今日社會的財富存量遠低於人類社會歷史積累的勞動價值總量,這是因為許多價值商品早已被人們消受了,也有許多價值商品隨時代的進步而被新技術所淘汰了,還有許多價值商品被人們浪費或被自然災害毀壞了。價值的創造固然是重要的,而注重對價值的充分利用和各種資源的節約亦同樣是重要的。任何社會,其在生產環節即使做了大量的有效勞動,創造出了巨大的價值,而若在消費環節卻沒能做到充分利用,其最終效果與從事無效勞動是相同的,都是對自然資源和人類勞動的一種巨大浪費。中國人是最懂得資源節約和價值利用的,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講要對已經生產出來的價值物品要珍惜和充分利用。只是後來西方思想大量湧入中國後,奢侈浪費之風才在國人中盛行蔓延開來。我們傳統文化中國的優良品質卻被一些西方文化的傳道士們譏笑為貧窮落後愚昧的表現。也由於浪費能增加GDP和就業,更使得這些年來國人對浪費似乎有了一份特有的情感,甚至講排場比闊氣成為相當一部分國人的嗜好,這實在是私有化市場經濟之過。如果是計劃經濟,就業本來就是充分的,生產過剩人們可以正常地縮短勞動時間,增加休閑時間,這也是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的應有之義;而今卻僅僅為了增加就業,就大量增加無效勞動,大量生產一次性商品,大量降低商品使用壽命,大量折遷番修,甚至以奢侈浪費為榮,這才真正叫勞民傷財呢!二千多年前的墨子告誡人們說:「聖人為政: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宮室不可不節,衣服不可不節,食飲不可不節,舟車不可不節」。毛澤東主席也曾諄諄告誡我們:「節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議上的講話》1955年3月31日《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395頁)。我們評價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不能只看該社會的價值生產,只看其社會生產的數量多寡,尤其要看其商品的質量好壞,同時還要看其對價值的利用,即對價值商品的利用時間和利用程度。從一定意義上講,經濟就是節約,包括對資源的節約,對勞動的節約和對已經創造出的財富的節約。不懂得節約的人還算懂經濟么?快速發展經濟是必要的,但僅僅做到這一點還不夠,如果生產雖然是空前的發展和增加了,但利用效率卻空前降低了,三噸煤只能當人家一噸煤用,三棟房子只能當人家一棟房子使用,三條公路只能當人家一條公路使用,三個GDP當不得人家一個GDP,這樣的生產發展只能是空有其名,既浪費了自然資源,又勞民傷財,還毀壞了潔凈美麗的自然環境,又犧牲了廣大勞動者的寶貴時間,而其對人們客觀需要的效用遠不及其造成的傷害。不要簡單的以生產發展的成果為喜,如果一個社會雖然生產的發展方面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但與此同時一些無味的毀滅價值同樣多得很驚人,喜從何來?是為人們經年的空忙碌而喜呢?還是為資源的無端被作賤而樂呢?價值消亡理論告訴我們:不要什麼東西都提倡一次性商品,不要以加速換新或縮短商品壽命的辦法來拉動需求,更不要鋪張浪費,這些行為雖然會增加社會總需求的速率,但決不會增加社會財富的總存量,也不會增加人們的生活質量和休閑時間,因而並不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增加生產雖然會創造價值,但增加浪費或毫無意義的加速消費卻是在加速毀滅價值,二者作用正好抵消,總效用為零。只計生產數量的增加而不計價值的無端毀滅速率的增加的做法只能是自欺欺人。浪費決不等於消費,為那些毫無意義的毀滅而加速生產是極不明智的。
推薦閱讀:

誰是拒絕西方價值觀的第一人
周思敏《你的禮儀價值百萬》之商務禮儀
中國價值觀
論普世價值的虛無
南瓜籽有什麼藥用價值?宜生食還是熟食?

TAG:價值 |